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崇祯面对李自成围困的时候没有自杀的话,崇祯还有没有机会翻盘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8 11:32:12

崇祯面对李自成围困的时候没有自杀的话,崇祯还有没有机会翻盘

崇祯不自杀能反败为胜吗,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中国历史上,明末崇祯皇帝的死,一直被很多人当做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在诸多亡国之君里,崇祯皇帝也是最令人惋惜的一个。

甚至就连很多后世的史学家,对于崇祯的评价,都是有道无福这四个字。很多人都觉得,如果崇祯当时面对李自成的围困,未曾选择自杀的话,或许明朝还有机会。

那么,如果崇祯没有选择自杀的话,从后世的史料分析,到底有没有可能翻盘呢?

1.明之亡,实亡于党争

在历史上,明朝灭亡的标志,就是李自成带领起义大军打下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而死。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如果崇祯当时能忍辱负重,在起义军入城之后,逃出北京,去南方再立朝廷,明朝还是有能力继续延命的。

闯王进北京

这种可能不是没有,但到底有多大,其实真不好说。

明朝的灭亡,看似是一个巧合,看起来似乎是因为崇祯皇帝运气实在太差,遇上了各种倒霉的事情,所以才最终灭亡。但实际上,偶然当中蕴含了必然。自从崇祯皇帝登基开始,接过来的就是一个积重难返的烂摊子。

想收拾好这个烂摊子,难度实在太大。

崇祯帝之前的三任皇帝,每一位都堪称是败家小能手。

爷爷万历皇帝,智商很高,但是二十年不上朝,搞得国家近乎瘫痪。更要命的是,万历年间三次大战,彻底打光了之前张居正改革攒下的家底。老爹泰昌皇帝,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不负责任。哥哥天启皇帝,一心沉迷于木匠活,在位七年,一样不愿意管事,把朝政全都丢给大臣和宦官们去打理。所以等到崇祯即位的时候,接下来的不但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的摊子,还附带赠送了一个魏忠贤。

这种局面,就算是把历史上那几位有名的开国皇帝换过来,一样头皮发麻。

在国力上,崇祯接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入不敷出。而在外面,有女真虎视眈眈。再加上恰好遇到的三百年一遇的小冰河期,国内要么就是干旱,要么就是洪涝,少有正常的年份。百姓没吃的,那就只能起义造反了。

但实际上,这些其实还都只能算是次要原因。

真正让明朝积重难返,让崇祯帝再无回天之力的,其实是党争。

明朝的灭亡,从某种程度来说,党争才是最大的原因。正是因为党争,崇祯皇帝不管是处理农民军起义,还是应对北方虎视眈眈的女真,都无法真正施展开拳脚。崇祯帝上位后,由魏忠贤领衔的阉党一家独大。原以为打掉了阉党,朝政就能太平了。但谁都没想到,打散了阉党之后,下面的官员仍然在各自结党。大家也不管朝政到底如何,最关心的,只有如何和政敌做斗争。

崇祯在位十七年,内阁换了十九个首辅。

官员体制已经烂到了骨子里,谁都救不了了。所以,就算崇祯逃到了南方,依然要面对明末腐烂的官员体制,而且或许还要加上一个藩镇割据。到了南方另立朝廷,局面只会比在北京的时候更惨。

2.崇祯皇帝运气太差

崇祯皇帝固然也有很多缺点,比如说刚愎自用,性格多疑。这些性格缺点,也确实在明朝灭亡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影响。

但是,如果是跟历史上的诸多亡国之君相比,崇祯皇帝的表现,真的算是很优秀了。

据说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前,曾经给崇祯发过一份檄文,上面写了八个字:嗟尔明朝,气数已尽。如果纵观崇祯皇帝这一生的话,我们会发现,这句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明朝灭亡的时候,真的好像就是气数已尽了。崇祯在位的十七年,运气已经差的不能更差了。

恰逢三百年一遇的小冰河,中原到处都是天灾。

《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如果没有这些天灾,就算吏治再腐败,老百姓好歹还有口吃的。如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大概也不会起义了。

而且更为讽刺的是,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年年都是天灾。可等到满清入关后,顺治登基,气候却忽然一下子好了很多。至少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再没有太大规模的天灾。

除了干旱或是洪涝之外,更要命的是,鼠疫。

从崇祯六年开始,陕西开始爆发鼠疫。这场鼠疫,很快扩散到河北继而传遍全国。

要知道,在古代,鼠疫这玩意儿基本就是无解的。欧洲当年最恐怖的黑死病,便是鼠疫造成的。崇祯十四年,鼠疫正式传到了北京。保守估计,北京当时因为这场鼠疫,至少死掉了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也正是因为这场鼠疫,导致李自成围困北京的时候,京城附近的卫戍军队,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如果当时明军未曾感染鼠疫,以李自成当时率领的农民军的战力,其实根本就打不下城防牢固的北京城。

整个崇祯年间,中原大地上天灾就从来都没断过。

天时不在明朝。

3.崇祯有机会,但是真的不大

客观来说,从崇祯登基之后,其实有很多机会,能够逐渐平息这些混乱的局面。但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崇祯一个都没抓住。

崇祯面对的最大的三个问题:女真、农民军起义、党争。这三个问题,如果崇祯能够只面对一个或者两个,或许还有机会。比如说,听从建议和女真议和,专心应对国内的问题。或者向农民军妥协,在李自成围城后,接受农民军的和谈要求,封李自成为王,同样也能给明朝带来一定的喘息机会。

但是,这两个方案,最终都因为朝臣们的强烈反对,最终只能放弃。

明末奸相温体仁

不过,我们倒是也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崇祯并没有自缢,而是事先逃到南方,会不会有机会呢?

如果崇祯真的到了南方的话,那么接下来,长江以北估计很难守住,会全部落入李自成或者满清的手中。而在南方,崇祯虽然暂时可以做到坐山观虎斗,但从后面南明的表现来看,恐怕日子依然不会很好过。

除了党争之祸依然延续外,地方军事将领的割据,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如果崇祯当时真的选择迁都,去南方另立朝廷的话。那么接下来,中原面对的,很有可能是再经历一次南北朝,长时间陷入分裂当中。

假如明朝皇帝崇祯没有自杀,那么历史的结局会怎么样呢?

即使崇祯没有自杀,也会被别人杀了的。不管怎么他有没有自杀,明朝最后的结果都是灭亡。其实每个朝代最后的一个皇帝都比较的可怜,没有享受到国家繁华的时期,每天还要提心吊胆的过着日子,就担心着自己哪一天脑袋就搬家了。每天面临着一堆乱摊子,没有一天可以消停的时候。

那时候的明朝已经不行了,宦官当政社会黑暗动荡,除了朱元璋时期还可以,等到了后边一代不如一代,而且在慢慢的衰落。所以给了外敌侵略的机会,不管怎么说明朝灭亡是注定的,其实很多的朝代灭亡都是注定的。可能就像人一样,生命走到了尽头,没有可以挽救的机会了。

一般皇帝都是这样命运,幸运的话自己还可以传宗接代,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不幸运的话就会被别人杀了或者是自己的儿子,当然了不得已的时候还需要自杀。

假如明朝皇帝崇祯脸皮厚没有自杀,那么历史的结局会怎么样?

崇祯皇帝不自杀结果怎么样?历史不能假设,但不妨碍我们依据当时的历史做一点想象。崇祯皇帝即使没有自杀,他也很难控制局面,最佳的结局是偏居一隅,形成划江而治的南北朝(这个难度也最高),中等的结局是逃避海外(比如台湾),下等的结局是被消灭(可能性极高)。

其实崇祯真的可以不自杀吗?如果他不自杀,他会被大臣们道德绑架的舆论喷的体无完肤,还是死了清净。昔日,崇祯皇帝在内外两条战线上疲于奔命,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外有蒸蒸日上的满清小恶狼,感觉再拖下去,大明国终有一日就顶不住了,于是,崇祯指示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满清谈判,协议和解,以便于腾出一只手,集中火力同农民军作战。但消息泄漏出去,朝廷众大臣像砸了锅一样,群情激奋,纷纷把议和指责为卖国的可耻行径,要求朝廷务必和满清鞑子死战到底也坚决不能屈服,否则就是汉奸卖国贼,良心大大坏了。崇祯无可奈何,只好杀死陈新甲作为交代。满清政权本来也有诚意愿意和解,但听说陈被杀,觉得自己被人耍了。不甘心受人愚弄的清军大举进攻明朝,明朝大败。

好,我们就假设崇祯脸皮厚,他没有自杀。

我如果是崇祯,可能会和大顺军和解,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满清,条件就是以后划江而治。如果抗清成功,长江以南就给大顺军做地盘,大明朝保留长江以北的地盘。不过问题又来了,满朝道德帝们会允许他这样做吗?所以,这个最难。

逃避海外,比如到台湾岛去避避风是一个不错也不好的选择。当时大明的海军还是比较有实力的,台湾离福建虽然只有一百多公里,但要攻打不是那么容易的。缺点就是台湾当时刚刚开发不久,人口基数少,生产力不发达。崇祯如果逃避台湾,应该可以至少支撑20年以上。再久就难说了,因为他是皇帝,目标过大,敌人肯定会重点关照这个地方,不断派兵来攻打。所以,最终大明政权也会被终结在这里。

如果他不死,被其他皇室胁迫退位就是上苍保佑。他被消灭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明末局势复杂,我们难以肯定是那一股势力消灭了崇祯,但大明朝显然难以中兴,因为国家的根基已经彻底岚了,崇祯显然没有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他也不是神,最终是难逃一死的。大厦将倾,岂是个人可以拯救的?

崇祯皇帝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如何翻盘?

崇祯皇帝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如何翻盘?

庄烈帝朱由检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京城,朱由检心如死灰,在煤山自缢而亡,至此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很多人说明亡于嘉靖,明亡于万历,嘉靖沉迷修道不问政事,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这两位皇帝的确应对明朝灭亡负一定的责任。然而,实际明帝国亡在崇祯手中,也就是说崇祯帝要负主要责任。

再看时间,在1598年,也就是万历二十六年,明军还赢得了第二次抗日援朝战争,垫定了东亚三百年和平,明军的战力不可谓不强。到了崇祯年间,手下大将如云,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洪承畴等等,兵力仍有八十万之多。

李自成兵多,但空有其表,战斗力差,后金军实力强悍,但兵力少,且有山海关阻拦,很难攻入京城腹地。皇帝的统筹规划能力在此变得尤为重要,要说崇祯可以同时剿内匪平外贼,扭转乾坤这不太现实,但如果规划得当,延长明王朝寿命应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崇祯不死,吴三桂不会投降满清

皇帝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灵魂核心,所谓人无头不走,如果皇帝都死了,手下的大臣、将领必然会人心涣散。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很多人有南迁的想法,虽然这有些许懦弱做派,但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假如当时没有于谦挺身而出,北京保卫战的胜败还很难说。

北宋靖康之难过后,康王赵构在应天建立南宋,虽说赵构这个皇帝经常被后世人唾弃,但要没有赵构建立政权,组织军兵抵御金兵,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南宋中兴,可见皇帝对国家有多么重要。

史料记载:

“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

在国家危亡之际,大臣劝说崇祯帝南迁,崇祯帝果断地拒绝了,一方面这是崇祯的性格所累,刚烈的性格令其无法接受亡国的现实,于是他选择“死社稷”,另一方面,崇祯帝做不到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当时南迁应是最好的办法,倘若崇祯帝南迁,可能出现转机。

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他能抓住机会,发挥才能,一举成为运筹天下的王侯。崇祯帝则无法忍受屈辱苟活,他的死也就宣告的国家的灭亡。

当然,崇祯帝或许也想南迁,只是太过顾及众臣的想法,一直想寻找个台阶,结果自己被自己所累。

崇祯的死直接导致了吴三桂的投降,此时的关宁重兵还在吴三桂手中,在得知崇祯死讯后,吴三桂也陷入到激烈心理斗争中。吴三桂的忠诚度也许不高,但如果崇祯还活着,他必定还是会去勤王,如果崇祯南迁,吴三桂也会率兵辅助。

明军最精锐的关宁军从始至终都没有被清军击败过,倘若崇祯手中牢牢地掌控着这支部队,再设计拉拢李自成的部队,明朝必定不会亡国。

而且南部是赋税重地,西部是张献忠在,北部李自成跟满清作战。负重前行固然重要,但是当背负的东西不能保命,反而害命时,不妨丢掉这些,集齐骨干,以图再起。

南明尚且存在了十八年,而南宋则存在了一百五十二年,倘若崇祯帝能忍辱负重,选择南迁,积聚力量再伺机反击,或许真的有“收拾旧山河”的机会。

而他一死,国家无首,几个王爷自立为帝,还互不承认,增加内斗,也让那些有心报国的将领不知道该投靠谁,拱手把天下让给了满清。

如果崇祯能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天启七年,八月,崇祯帝即位,短短三个月内,魏忠贤就在发配去凤阳的路上自杀。年轻的皇帝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复兴使命,且崇祯也有着一定的政治手腕,几番下来就废掉了魏忠贤,这也让崇祯帝权力欲望膨胀,走向了独断专行的道路。

崇祯即位后,再次复用袁崇焕,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当时可以掌控辽东全局,抵御后金的也只有袁崇焕。只不过袁崇焕太过放肆,杀掉毛文龙,在和清军作战时也犯下不少错误,但这些都不是袁崇焕被杀的理由,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崇祯对其不再信任。

史料记载:

“崇焕既缚,大寿溃而去。武经略满桂以趣战急,与大清兵战,竟死,去缚崇焕时甫半月。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用人的基本原则,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辽东也就变成一盘散沙,明亡就成了必然。袁崇焕是做了不少蠢事,而杀掉他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如果能让袁崇焕意识他的问题,戴罪立功,辽东的局面也不会变得那么糟糕。

明末的另外一个重量级将领,就是孙传庭。崇祯九年,孙传庭任陕西巡抚,负责剿灭关中乱匪。当时高迎祥所部是起义军中最强的一支,孙传庭在黑水峪击败高迎祥,刘哲、高迎祥等首领被俘,押送京城。

史料记载:

“传庭设方略,亲击迎祥于盩厔之黑水峪,擒之,及其伪领哨黄龙、总管刘哲,献俘阙下。”

李自成接替高迎祥,成为新的闯王,继续组织人马和明廷抗衡,在朝廷的高压剥削之下,明末农民军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付这些起义军,主要依靠孙传庭和洪承畴。

崇祯十一年,孙传庭从庆阳打到潼关,击败李自成多次,最终把李自成赶到了洪承畴的埋伏圈,李自成只带了十八人逃走,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史料记载:

“而闯王李自成者,为洪承畴所逐,尽亡其卒,以十八骑溃围遁。关中群盗悉平,是为崇祯之十一年春也。”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孙传庭能取得如此成就,十分不易,如果朝廷继续派孙传庭追击李自成,不给李自成恢复的时间,那么内忧就可以解除。奈何清军突然进攻,并且由于崇祯帝对卢象升的不信任,令其战死在巨鹿,无将可能用的崇祯只能调孙传庭对付清军。

这一重大战略失误,给了李自成可乘之机,很快便卷土重来,之前孙传庭的努力几乎白费,倘若卢象升能守住京师,孙传庭剿灭李自成,局面会大大改观。

时局紧迫到这般地步,孙传庭要求回关中剿匪,而崇祯命令其戍卫京城,几番拉扯之下,竟把孙传庭打入监牢,这一关就是三年。崇祯的疑心病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发作,一步错、步步错,等到李自成再次发展壮大,也就再也无法收拾了。

综上所述,崇祯帝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且疑心太重,为此丧失大把的机会,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都是因此而死,“然皆诸臣误朕”,这点实在难以服众,这些名臣宿将皆在为国而战,最终他们却因自己人而死,令人惋惜。

除了主观因素,还有很多客观因素,比如天灾、瘟疫,再比如党争顽疾,这些也是崇祯帝难以改变的,但亡国之君,难辞其咎!

当然,我们也是事后诸葛亮,如果真正站到崇祯帝的角度思考,或许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3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