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中国蝗神信仰的始终:八蜡庙与刘猛将军

网络 2023-06-18 11:21:54

面对汹涌而至的蝗虫大军,古代中国除了以人力积极捕杀,如唐玄宗时中书令姚崇提出“焚瘗灭蝗”(瘗,音亦,掩埋),或“蒸蝗虫而食之”,以及《齐民要术》记载了如何改良土质、以防蝗虫生长的方法,历朝历代,特别是南宋以后的民间社会,更是笃信神灵可以驱蝗,其中又以“八蜡庙”与“刘猛将军”为代表。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山东省沂州府郯城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在城东二里山上”有八蜡庙(黄色圈起处),今已不存。图为《郯城县志》所附的《郯城县地图》。《礼记?郊特牲》有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指神农氏,或指尧帝)始为蜡。”蜡,在此处读音为“乍”,“蜡祭”指岁末年终时祭祀百神。东汉经学家郑玄(127─200年)注《礼记》时称:“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其中,“先啬”(啬,音“色”)指神农;“司啬”为长管谷物的后稷之神;“农”为田神;“邮表畷”乃管田间庐舍之神;“猫虎”指吃田鼠的猫和吃野猪的虎,皆为防范野生动物之神;“坊”为河川堤防;“水庸”为城隍;最后的“昆虫”,也就是会导致农作物歉收的虫害。“八蜡”是指八种与农事相关的神祇的总称,如上所述,这八种神祇分工明确,分别承担开辟道路、保护禾苗、坚固提防、抗旱排涝和驱除虫鼠的职责。所以在中国自汉代至宋代,八蜡被长期视为农业生产的综合保护神,享官方祭祀。明朝建立后,八蜡庙被从官府祀典中废除,尽管清初在关外有稍稍恢复八蜡之祭,但于乾隆十年(1745)还是“诏罢蜡祭”,从祀典之神降为民间信仰,祭祀规格也一落千丈,不过由于其信仰历史悠久,种植百谷的地区可能都还保有八蜡庙,依旧在民间广为传播。到了南宋末年,传统的蝗灾巫禳出现重大变化,也就是从祭天转向祭祀被神化的历史人物,民众将南宋初年在江淮一带大破入侵的金兵之宋朝大将刘锜形象,附会上景定六年(1265)蔓延至江淮地区的蝗灾,祈求“刘将军显灵”,驱逐由“敌境”南侵的蝗虫,将宋金战争、宋元战争中的民族意识与驱除蝗灾(外患)相结合,于是出现了“刘猛将军”。到了清代,朝廷为了消减汉人借民间祭祀维持反清意识,“刘猛将军”从抗金的刘锜,被改换成元末征讨反抗元朝统治、江淮农民起义军的江淮指挥使刘承忠。清雍正二年(1724),雍正帝敕江西等省建立刘猛将军庙;到了乾隆年间增修《大清会典》时,将刘猛将军列为“驱蝗正神”,神主就是刘承忠,道光十五年(1835)又“奉檄饬办”(敕命建庙)。自咸丰七年(1857)起,朝廷屡次加封刘猛将军,至光绪十二年(1886),刘猛将军的封号全称为“保康普佑显应灵惠襄济栩化灵孚刘猛将军”,祀礼规格已与护国神、“关圣大帝”相同。中国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华北以南,蝗灾渐少,除云南外,几乎完全没有,故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省找不到一个八蜡庙或刘猛将军庙。虽然清代因官方积极倡导,各地祭蝗庙宇林立,但民众并未把治理蝗灾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神明显灵身上。清人在归纳整理对蝗灾的治理后,先后编纂出了《捕蝗考》、《捕蝗集要》、《捕蝗必览》等一系列治蝗专着,并将理论化为实践,在皖北地区捕杀蝗虫的记载亦随处可见,如光绪年间得《宿州志》载:“(乾隆)十一年(1746)秋,大蝗。(县令)下令捕得蝗者易粟倍,于是捕蝗者众,蝗不为害。”与唐代将蝗灾视为“天人感应”不同,清代民众多可积极补蝗以减少农业损失,对蝗虫的畏惧、与崇奉刘猛将军的信仰,也就随之淡化。到了近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根据地,如阜平(今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深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以及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军区更是动员群众进行“打蝗运动”,并发米一百石奖励捕蝗的乡民。治蝗与破除迷信并举,中国人民也就此走出千百年来恐蝗、畏蝗的阴影。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2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