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魏国的人才那么多,他们为何都留不住人才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8 11:11:37

魏国的人才那么多,他们为何都留不住人才

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国人才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魏国,曾是战国时代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强大的时间非常长,在整个战国有250多年的时间里,有140多年魏国都是第一强国。即便是秦国出现了大名鼎鼎的秦孝公,魏国的实力依然碾压秦国。魏国地理位置和外交环境比秦国好,这得益于魏国继承了春秋最大国(晋国)的家业,同时文候最早任用李悝变法,快人一步。加上地处中原,文化交通繁盛,所以魏国人才济济也是情理之中了。

按理,强大的国力加上众多人才,魏国一定可以横扫六国,实现大一统/然而,历史上最后实现大一统的却是人才相对匮乏的秦国。

秦国能实现统一离不开人才的帮助,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商鞅,他的变法使秦国从此走上军事强国。还有外交专家张仪,正是有他们对秦国的辅佐,才有了秦国的强大,才有秦王嬴政在先人的基础上实现扫六合,建立大一统。

但其实秦国的地理位置不具备优势,土生土长的人才很少。倒是从魏国来了不前人才,比如商鞅,比如张仪。可以说,嬴政能成为千古一帝,离不开魏国人才的相助。

可魏国人才济济,为何留不住人才,却给秦国运输了大量人才?在此举几个例子,简要说明一下。

范睢,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范睢家境贫寒,但颇有政治才能。他想要游说诸侯王,通过对自己想法的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家庭,却又没有能力为他提供坚实的后盾。无力远行,范睢便只好先投靠到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了一个幕僚。

后来,须贾受命代替魏昭王出使齐国,范睢作为须贾的家臣随行。须贾一行人在齐国停留了数月,魏昭王却都没能收到使团传递回来的有用消息。同一时段,能说会道的范睢入了齐襄王的眼,齐襄王给范睢赏赐了金十斤和一些酒肉。

虽然范睢对此拒而不受,但须贾还是大怒。须贾认为,范睢一定是向齐国透露了魏国的消息,背叛了魏国。不然齐襄王不会给范睢一个外国人大量赏赐。

使者团好不容易回到魏国以后,须贾仍记得此事,便向魏国国相、魏宗室子弟魏齐报告了此事。魏齐听从须贾的片面言辞,武断地给范睢定罪,将范睢打得"折胁摺齿",遍体鳞伤。魏齐还想将范睢用竹席裹起来丢进茅厕淹死,不过重伤装死的范睢,在说服守卫之后,趁众人不注意,成功脱逃。

在范睢逃走后,魏齐又后悔自己这么折磨一位人才,想着将范睢带回去。与范睢相识的郑安平得知魏齐的命令以后,迅速带着范睢逃出魏国。而范睢也隐姓埋名,改名为"张禄",怀着对魏国的仇视,开始了在秦国的从政之路。

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王显乡)人,出身于魏国落魄贵族家族。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他的同窗,是战国另一位纵横家苏秦。在学术上,张仪甚至比苏秦更有成就。

学成归来以后,张仪也四处游说,推销自己的谋略。然而魏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并未看上张仪的谋略,甚至让他陷入"频被困辱"的境地。无奈之下,张仪只得应苏秦的邀请,前往赵国。

作为贵族后代,张仪在魏国朝堂如此不吃香,在赵国也不如意,这也后来去了秦国,这位名震战国的纵横家,凭借一张利嘴,成为秦国第一任丞相,又凭借一张利嘴游走于诸国之间,冒着生命危险实现秦国的"连横"战术一一"事一强以攻众弱"。他的利嘴不仅成就了秦国的强大之梦,还深深影响了列国的兼并形势。对他自己来说,他也凭借着这张利嘴在秦国官场混迹自如,排挤了众多竞争对手,成为秦国官场上数一数二的人物。

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人。吴起早年的仕途十分坎坷。在一掷千金之后,他没能在卫国谋得一官半职,还被人嘲笑。愤然离家的他后来几经周折,甚至为表忠心而杀妻,却还是被鲁国怀疑,后来不得不辗转到魏国。

魏文侯曾问吴起是个怎样的人,李克回答:"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因而一开始,吴起受到魏国重用,得以为将,与秦、韩对峙。

然而等到公叔任魏国国相时,吴起也走上了被魏国上层怀疑的老路。公叔采纳了门客的建议,准备让公主下嫁给吴起,以试探吴起的忠心。结果吴起果然如他们所料,拒绝了这门婚事。后来吴起得知此事的内幕,害怕因此惹恼魏武侯,便逃去了楚国。

对吴起而言,他作为一个外国人,被怀疑是正常的。然而魏国上层等到吴起已经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才来怀疑他,就是没事找事了。

战国中后期,魏国统治阶级对待人才的这种糟糕态度,远远比不上被视为蛮夷的秦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魏国逼走的,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滔天巨浪。魏国也想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然而却没有采取正确的政策,以至于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的魏国贤才将自己打倒。

从这几个例子,不难分析出,内斗是魏国人才流失的原因,而内斗也是因为人才太多。

有人说魏国国君不识才,其实不然,不能说留在魏国的就不是人才。不论是魏武侯魏惠王,还是公叔痤庞涓乐羊,表现都可圈可点,远谈不上昏聩。但由于人才太多,反而造成人才之间的消耗。所以公叔丞相临死前才上书举荐商鞅,庞涓处心积虑要干死孙膑,秦国因为本土太缺人才,对人才极好,招揽人才也十分有名,反倒是也吸引了人才。

同样吸收魏国人才的还有齐国,但齐国本土人才也多,从吸引人才的角度,还是不如秦国。

不过,魏国的国君不能说昏庸,但识人的水平还是不够,孙膑PK庞涓,吴起PK公叔痤,商鞅PK公叔痤,每次都是更差的人才留下,更厉害的流失,离开的人才倒过来把魏国的人才碾压,确实比秦孝公差了许多。

本来强大的魏国,为什么会走向衰落?是人才流失造成的吗

在公元前413年,魏国朝着西边的秦国动武,用了五年时间拿下了秦国河西之地,导致秦国不得不退回到洛水以西防守。紧接着,魏国由乐毅的祖先乐羊领军,直接经过赵国将中山国给灭亡了。然后,公元前404年,魏国又对东边的齐国用兵,将齐国打得国民震惊。公元前375年,魏国的实力无疑达到了顶峰,通过讨伐楚国从而占领了鲁阳之地,几乎成为了战国各大诸侯国的公敌。可以这么说,在战国初期,魏国将传统三大国——秦国、齐国、楚国挨个欺负了一遍,其强盛之势可以与后来的秦国相媲美。但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却在战国中期立即走向了衰落。那么,什么才是导致魏国衰落的主要原因呢?

  总的来说,魏国衰败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魏国的变法还是存在局限性,主要在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术,所以魏国的崛起存在短暂性;二是魏国深处中原四战之地,国家无险可守。在地里条件上,魏国和韩国属于战国七雄中最差的;三是魏国盲目争霸,在魏齐战争中白光了军队;四是魏国国政在吴起之后迅速腐败。

  除此之外,笔者还希望重点阐述一个原因——那就是魏国的人才流失情况非常严重,这也是导致魏国衰落乃至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对于战国历史阶段的魏国,因为流失了以下六位人才,所以逐渐走向了衰落和灭亡。

?

  在魏国崛起的过程中,吴起的军事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吴起的变法也触动了魏国传统贵族的利益,在被遭到了贵族的排挤打压后,吴起只能逃往了楚国,在楚国又实行了变法,推动着楚国的军队改革。而对于大秦帝国的功臣商鞅来说,本来曾是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曾向魏王推荐商鞅,魏王并不理会,于是他又向魏王建议:“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魏王对公叔痤的嘱托仍不以为然。果然,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招贤纳士,并到秦国推行了商鞅改革,促使秦国成为战国中的霸主。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吴起帮助的楚国,还是商鞅变革的秦国,都对魏国形成了威胁和打击

战国时期的魏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人才都是从魏国流出?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魏国不仅是一个军事强国,也是一个人才强国。成为强国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在魏国刚刚从晋国裂变出来的时候,因为?李悝变法?的原因,就累积了数量相当多的人才。所以说当时魏国是一个人才培养基地,但没有人才施展的空间。

在战国历史上,对各国贡献最大的那些臣子名将,大多都是魏国人;张仪、商鞅、范睢,这三人可以说是为秦国扫六合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还有吴起、孙膑、庞涓、等等也都是战国时期的人才,在历史上贡献很大。

就是这个曾经强大的魏国在魏惠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魏惠王曾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在魏国他们看不到发展的前景,而一个有才能的人看到魏国这样的境况,大概的分析魏国未来,再加上魏国的君王无能,更加剧了魏国人才的流失。在当时战国中晚期的时候,各国君主都渴望招揽列国人才,想要帮助自己稳住江山,在那个时候,招揽人才真的是各费心机,而他们在魏国也看不到什么大好的前途,就这样可以说是魏国留不住人才是情有可源的。这种不能怪臣子不忠,只能说皇帝无能,自己留不住人才罢了,那么高的起点最后还是败落,想想都是很可惜的。

从魏国去到秦国的商鞅,他的离去非常的可惜,他的才华因为在魏国没有得到君主的重用,他最后去到秦国,他在秦国推行改革,将秦国从一个腐朽羸弱的国家打造成一个强国。商鞅还提出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在秦国他深得重用,也作出了很多功劳。

战国时期魏国那么好的人才资源,为什么会亡国呢?

魏国之所以有那么好的人才资源而最后亡国,与它不注意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有相当大的关系。

魏国才建国的时候魏文侯执政,魏文侯可说是魏国最贤能的君主。他重视人才,重用了如李悝、西门豹、乐羊、吴起等众多人才。并且魏文侯用人不疑。当时魏国出兵攻打中山国,需要一员战将统兵。这时有人向魏文侯推荐了乐羊。魏文侯于是就任命乐羊为大将攻打中山国。

当乐羊带兵打中山国时,有人向魏文侯说到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效力,恐怕乐羊会有私心,不会尽力攻打,而且还有很多人上书告乐羊的不是。这时魏文侯展现出了自己用人不疑的态度,继续用乐羊攻打中山国。而乐羊也没辜负魏文侯对他的信任,自己的儿子被做成肉羹送到自己面前时,强忍悲痛,硬是吃了下去,并灭了中山国。当乐羊回到魏国时,一副骄傲自满的态度,这时魏文侯将状告乐羊的一大堆书简放到乐羊面前时,乐羊立马下拜,不断地承认自己的错误。魏文侯并没怪罪乐羊,而是让他放宽心,不会怪罪乐羊。乐羊这才退下,此后态度更加小心谨慎。

从上述事例就可见魏文侯的用人态度。虽然魏文侯能任用人才,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时的一大强国,但魏文侯去逝后,接任的魏国君主却并未能把魏文侯时期的用人态度一直贯彻下去,而是越来越不把人才当回事。

魏武侯执政时,因相国公叔痤嫉妒吴起的能力,而施谋让吴起离开了魏国,而魏武侯也没挽留吴起。到了魏惠王执政时,就更加不把人才当回事了。

魏相国公叔痤病入膏肓时想把手下的能人公孙鞅(也就是商鞅)推荐给魏惠王,并建议到如果不用公孙鞅就杀了他。但魏惠王只是口头答应,并未实际行动。这导致了公孙鞅的出走,使公孙鞅效力于秦国,致使秦国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魏国也因此屡屡战败秦国,而从此衰败。

当然,魏国失去的人才不只是吴起、公孙鞅。如后来的范雎也是魏国失去的一大人才。从魏国不重视人才和对待人才的态度就可知它不会强大,而会衰落,以至于被灭亡。

虽然魏国拥有很好的人才资源,但它除了魏文侯重视人才外,后来继位的国君都未把人才看重,而致使人才外流,使人才效力于其他国家,而使自己衰败,最后导致了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2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