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备托孤诸葛亮真的是被逼无奈吗,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8 10:58:43

刘备托孤诸葛亮真的是被逼无奈吗,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托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备白帝城托孤这件事可以说是三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转折点,而在后世对这件事的许多描述与刻画中,我们都不难看出刘备此时内心的纠结与挣扎。自己的儿子不堪大任,而反观诸葛亮此时却大权在握,君臣之间的试探、博弈在这个时候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最后的结局并不差,但是我们也不免会心生怀疑,刘备当初决定托孤给诸葛亮,到底是不是真心的呢?

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就要从托孤时的背景来分析了,刘备自己也知道,想要找好自己的接班人,那就必须是一个在军中颇有威望的人。关羽、张飞已死,赵云、马超、魏延、黄忠等人并不算是自己的嫡系,这么一圈看下来,也只有诸葛亮可堪大任了。

诸葛亮在初出茅庐之后,曾多次帮助刘备反败为胜,还制定了隆中对的战略目标,帮助刘备一步步建立了蜀汉王朝,可以说,诸葛亮也算得上是蜀汉的奠基者了,更何况他也是目前军中最有资历和威望的人。甚至在不少蜀汉民众的心里,诸葛亮俨然已经成为了一根定海神针。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将蜀汉托付给诸葛亮都是最为合适的。

但这恰恰是刘备最担心的,因为通过之前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已经称不上是刘备最信任的人了,不仅如此,二人之间甚至还生出了不少嫌隙,但平心而论,诸葛亮又是最合适托孤的人。

当时的蜀汉内忧外患,光有武力也是不行的,除了要应付外交,还要整顿内部势力,稳定政局,而在一众谋臣当中,能力最强的自然就是诸葛亮了。不难想象,如果此时不让诸葛亮出马,估计蜀汉用不了多久就会灭亡了。

所以,不放心诸葛亮的刘备自然会多留一个心眼,在濒死之际,还营造出了一副君臣和谐的托孤场景,可谁能想到,在这个场景背后又暗藏着怎样危机四伏的局面呢?诸葛亮在听到刘备“君可自取”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又会是怎样的惊惧呢?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但凡诸葛亮当时有一点迟疑,恐怕他就已经人头落地了,“伴君如伴虎”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

而诸葛亮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是他与刘备之间也从此结下了梁子,这在日后的李严事件中我们就可略窥一二。

蜀汉建兴九年,李严因督办军粮不力遭诸葛亮弹劾被贬为平民。在当时,李严被废可是蜀汉最为轰动的事件,我们要知道,李严是跟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的,在蜀汉朝中的地位丝毫不落于诸葛亮,而且他的关系网络甚至比诸葛亮还要强得多!但看似坚若磐石的他却因为一件运粮的事情就落得如此下场,个中缘由,我想恐怕不只是“办事不力”那么简单。

在我看来,李严的被废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而论其主要原因的话,我认为刘备在其中还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自知诸葛亮不能不用,于是便安排了军事能力突出,并且颇有政才的李严来统领蜀汉军队,驻守边城,这无疑就是用来限制诸葛亮的一步大棋。两人看上去是一文一武,合作无间,其实是为了相互制约,从而实现权力上的均衡,保证蜀汉政权的稳定,这么看来,刘备在玩弄帝王心术这方面,确实有一套。

但最终的结果却没能如刘备所愿,刘备死后,诸葛亮逐渐架空了李严的权力,终于在建兴九年,李严运粮事发,被彻底地打压下去了。刘备临死前精心安排下来的文武格局,也就这么被诸葛亮打破。回过头想想,当时刘备如果不托孤给诸葛亮,恐怕会引发比现在更大的动乱,这也印证了我们的观点,刘备当初托孤诸葛亮,确实是迫不得已!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全部内容啦,各位如果觉得本文有何错漏,欢迎来评论区留言指正哦。另外,如果大家想了解三国历史,或者还想知道关于三国杀名将传的最新资讯,欢迎点个关注,谢谢大家,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刘备临死之前托孤白帝城,他是有意在试探诸葛亮吗?

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曾经对诸葛亮说,你自己看刘禅值不值得辅佐,如果可以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你就自己干。诸葛恪叩头流涕,表示他一定会尽心竭力,死而后已,不负刘备重托。

按照现在人的厚黑学解读,很多人认为这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有没有个人野心,如果诸葛亮敢答应,有废了刘禅自己干的意思,马上就会冲出一群刀斧手,立刻把诸葛亮砍死。

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诸葛亮一介书生,又是风尘仆仆从成都紧急感到永安来的,而永安当时内外都是刘备自己的亲信,是跟着刘备参加东征惨败而回,收拾起来的残兵败将,自然都是忠于刘备的。

所以,如果刘备想杀诸葛亮以绝后患,非常简单,只要喊一声,出来几个侍卫就可以把诸葛亮拿下,完成任务,要杀要刮,都行,完全没必要用刀斧手。

而且,赵云当时就在刘备身边,虽然赵云和诸葛亮关系也不错,但如果刘备让他对诸葛亮动手,赵云会在诸葛亮和刘备之间选择谁,是不言而喻的。

更何况,诸葛亮也不是傻子。别说诸葛亮光明正大、忠心耿耿,就算是诸葛亮确实有野心,在这种场合也不会说实话,暴露自己,自寻死路,他难道不知道刘备是在试探他?要是这点意识都没有,还怎么好意思叫“卧龙”?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实对刘备托孤时的这种心态,如果从刘备当时的处境来说,就可以发现,刘备对诸葛亮说这些话的时候,与其说是试探诸葛亮,不如说他内心是非常悲哀的。

刘备当时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要安排后事。他的一生功业就要留给自己的几个儿子了,但他最大的儿子刘禅当时才只有十七岁,这是必须要安排辅政大臣的,否则,即便刘禅聪明过人,也很难马上就顺利接手。

而且,刘备自己没有其他亲人可以托付。虽然汉朝的传统中可以用年幼登基的皇帝的舅舅来担任大将军、录尚书事,控制朝政,但刘禅的两个舅舅,糜竺当时已经死了,糜芳更是投降东吴,导致荆州失守,关羽败死,张飞也死了,刘备没有什么更亲近的人可以托付了。

这么算下来,当时蜀汉的文武大臣中,刘备还能信得过的,又能服众,而且能力也比较强,其实也就只有诸葛亮了。如果对诸葛亮也不信任,那刘备就没有人可以托付了。赵云虽然跟随刘备时间更长,但要让他当辅政大臣,也不合适。

但要把尚未成年的孩子交给诸葛亮,刘备当然心里也很清楚,如果诸葛亮成了权臣,他的儿子们都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刘备说这话,与其说他是想试探诸葛亮,不如说是示弱,万一到了那一步,希望能给自己的儿子留个活路。

刘备托孤的言辞当中,对于诸葛亮究竟有多少不信任?

 刘备征战一生,三分天下。最后在与东吴交战中失利,病死在白帝城。刘备托孤的言辞当中,对于诸葛亮究竟有多少不信任?



刘备在床榻弥留之际告诉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的意思是若是孩子可以辅佐,你辅佐他;若是不才的话,你可以自行拿走。这句话多么狠?你以为真的是留给诸葛亮的?注意前面的话,若是不才,不才的定义都知道,但是,不才是谁定义的?你诸葛亮能定义君主吗?三纲五常里最先的就是君臣。以臣评价君,是不是大逆不道?

第二个就是刘备征战的时候,并不带领诸葛亮,而是让法正跟着自己在军事前线,诸葛亮只是在后面进行管理,还有就是军事物资的掉配工作。所以,诸葛亮不是刘备的心腹,更多的是一个近臣(只是一个靠近自己身边的大臣而已),所以,在死之前就要说上一段话,加一匙糖,果然诸葛亮不上当,跪在床前表示要尽全力辅佐刘禅,“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但是先帝未必知道啊!所以才有上面的话。

第三个就是诸葛亮从荆州来的,是外来人员,若是将其设为辅助大臣的话,是不是会导致荆州一派势力坐大呢?所以需要另设置一个辅助大臣,这个人就是李严,这个人是益州本地人员,可以通过益州派来牵制诸葛亮的荆州派,这样才会更加有利于后主的统治,你说是不是?

刘备在最后的时刻都在防着诸葛亮,那么,诸葛亮会进入刘备的核心圈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1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