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辽国萧太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她出生在皇族家庭,她的家族人才辈出,在大辽王国浩瀚的历史星空中,她的家族中一共出现过13位皇后、13位诸王、17位北府宰相和20位驸马,可谓群星闪耀,照亮了大辽国的半个天空。
出生在在这样的家族中,她人生注定不平凡。
她的一生,注定会成为辽国的天空中闪亮的星星。
她的一生,注定要在权力的漩涡中,戎马 一生。
她的一生,注定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一生。
她就是辽国彪悍女子萧太后——萧绰,乳名萧燕燕。
一、生而聪慧、伶俐稳健
在辽国的萧家,无论男女,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要承担起家族的荣耀使命。来自燕国的萧氏一族,无论在辽国还是在燕国,都是不平凡的一族。
当萧燕燕的母亲,这位大辽国的公主,辽国第二位皇帝耶律德光的女儿、长公主一连生下三个女儿时,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并没有因此懊恼,因为在契丹人的思想中,男女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萧見温对这三个女儿,疼爱有嘉,对三个女儿进行精心的培养。
这一点,与宋朝的女子相比,少数民族的女孩真的要幸福很多。当时宋代女子已经开始缠足裹胸,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像李清照那样能享受学习和相对自由生活的女子,少之又少。
当时,萧燕燕和她的姐姐们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后妃的必要技能。
她们不仅学习文化、还学习如何管理后宫、学习如何参政、管理群臣;除了这些还有习武、带兵打仗等。
所以,在这样强大的教育下,萧家的女子注定会不平凡。
除了后天的教育,先天的个性也是个人成才重要因素,所以,萧燕燕的父亲在生活中也不断观察他的女儿们,谁是那个最可能成大器的。
父亲的目光最终落在了他的小女儿萧燕燕身上。
虽然是一母所生,但是这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却有各自的性格特点。萧燕燕聪慧好学,性格沉稳。父亲的一次能力考查,让年幼的萧燕燕从姐姐中间脱颖而出。
有一天萧思温要求女孩们把自己房间打扫干净,叮嘱干完活才能出去玩,说完父亲就出门了。
大姐和二姐见父亲不在家,就偷懒随便把房间收拾一下就跑出去玩了。只有萧燕燕按照父亲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将自己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也正因为这件看似波澜不惊的小事,让父亲看到了她的沉稳和自律,不到达目的、决不轻言放弃的美德。
在这之后,父亲萧思温对小女儿萧燕燕的培养格外上心。
一般情况下,古今中外能成大事者,都有着惊人的自律能力。从萧燕燕后来的表现来看,父亲的判断是准确的,在她以后人生中,无论遇上什么事,她的表现正如父亲所料:沉稳而执著,不达目的不言弃。相比两位姐姐而言,简直是太出众了。
二、少有所为,不负父望
在萧燕燕17岁的那一年,辽国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帝辽穆宗打猎时遇刺身亡,在这争夺皇位的千均一刻,驸马爷萧思温果断出击。
他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看中并一直交好的皇子耶律贤,为耶律贤成功抢夺到皇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作为对萧思温最好的回报,他迎娶了萧思温最喜欢的小女儿萧燕燕为妻,入宫不久即封为皇贵妃,两个月后便封为皇后。
萧燕燕的晋升皇后之路,足以秒杀宫斗剧中多年储心积虑,历经九死一生,才爬上皇后之位的故事。所以,人生之路,有时是拼爹的道路,这句话放在萧燕燕身上一点都不假。
但是,故事会告诉你,爹可以帮助你走好前半生,后半生爹也帮不了你,打铁还靠自身硬。萧燕燕也用她的后半生证明了这一点。
萧燕燕登上皇后之位时年仅17岁,在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中,17岁的王熙凤能把贾府上上下下打理得仅仅有条,历来受到很多红学家们的赞叹,殊不知历史上的辽国萧太后17岁就开始辅佐辽景宗打理整个大辽江山,注意不是打理后宫,是打理辽国朝廷政务。
但是,造化总是捉弄人,老天爷是不会让人过的太如意的。萧燕燕刚登上皇后之位一年,父亲萧思温就被仇家杀害,萧燕燕顿时失去了父亲这个最大的人生靠山,未来的路,她该何去何从?
萧燕燕注定是那个要成为女皇的女人,她就像一颗戈壁滩上的树,当风来了,她就及时弯腰并坚定地将根深深扎进土壤,不断吸取营养,让自己成长、强大。
萧燕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朝堂的管理中去,过人的智慧和锐利的眼光,让她看到辽景宗管辖下的辽国的一些弊病,于是她实行一系列大胆的政治改革,重用汉族官员,学习汉族文化,提倡农业发展……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朝臣看到这位庙堂之上的女子的不同凡响,她的治国能力获得了辽景宗的赞赏和依赖,也获得了满朝官员的信服。
没有了父亲依靠的萧燕燕,以自己的智慧以及在政治上非凡的治理能力,萧燕燕迫使自己迅速活成了萧氏家族的一座山。
那一年,她18岁。
三、临危受命、威服朝堂
接下来的日子里,在丈夫辽景宗的信任和帮助下,萧燕燕的皇权之路走得顺利而稳健,在陪伴辽景宗处理政务7年后,萧燕燕迎来执政后的第一次巅峰时期。
辽景宗要求群臣们在写皇后的言论时必须使用“朕”和“予”这种称谓,并且作为法令执行,这代表了给与皇后像皇帝一样至高无上的权利,也代表了辽景宗把朝堂事务对萧燕燕的全权委托。那一年,萧燕燕24岁。
如果故事就这样继续发展,辽景宗与萧燕燕应该是历史上让人羡慕的神仙皇家神仙眷侣。但是,事实总是与愿望相悖的。
35岁的辽景宗身体不好不幸病逝,景宗驾崩之前,虽然毫无悬念地传位于他与萧燕燕的儿子耶律隆绪,世称辽圣宗,并叮嘱群臣听命于萧燕燕。
但是,诺大的辽国,仅仅凭一孤儿寡母,想要在如狼似虎的一群辽国贵族间站稳脚跟,谈何容易。
这时候真的不得不佩服萧燕燕这个女子的政治远见和英明的决策。
她首先放低自己作为皇后的高姿态,召集手握实权的的南院和北院枢密使韩德让和耶律斜轸。在他们面前,萧燕燕以一个柔弱女子的姿态对他们说:“我们母子势单力薄,宗族势力强盛,边防尚未安定,还能怎么办呢?”
作为朝堂上的老将,这两个人都知道萧燕燕此时的目的一来是探寻二人的态度,二来是想拉拢两位,三是希望他们在自己危难的时候帮助自己。
二位重臣马上表明了自己效忠皇后的决心,之后萧燕燕又获得重臣耶律休哥、萧挞凛的支持。
对待这些愿意臣服自己的重臣,萧燕燕也是给与他们极大的尊重,国家的重大决策一定要与他们商议。
她将与宋国接壤的辽国大片领土交给耶律休哥管理,让皇帝与耶律斜轸交换弓矢鞍马,相当于结拜兄弟。
韩德让与她自幼青梅竹马关系本就亲密,后来萧燕燕委身嫁给韩德然,她与前皇帝的几位子女都对韩德让尊重如父。
所以,有了这些人的支持,所有趁辽景宗驾崩想要觊觎皇位的人,没有一个敢轻举妄动,983年,萧燕燕正式成为辽国的“承天皇太后”,开始了她独自执掌辽国的政治生涯。
那一年,她30岁。
四、戎马生涯、国力鼎盛
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女性执掌政权的时期,在女性执政的这些历史中,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女皇,辽国萧太后的政绩可能要算她们之中的佼佼者。
辽圣宗刚刚即位不久,辽国南边的大宋王朝皇帝宋太宗趁辽景宗驾崩,想到辽国此时肯定羸弱,趁机派兵出击,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宋太宗万万没有想到,刚刚执掌国家的萧太后这个女子如此彪悍,亲自御驾亲征,采用诱敌深入的手段,把宋军打得落花流水。
宋军主将即杨家将中的首领杨继业,杨老令公就是在这场战争中丧命的。
这场战争一共持续了25年之久,之后辽军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宋国的境内,逼得很多宋朝大臣主张南逃。最后,辽宋在澶州议和,签订了和平协议,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
这次和约以宋王朝的退缩,为25年的战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和约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这些岁币和绢对于当时富裕的大宋王朝来讲,几乎等同于九牛一毛。
有人开玩笑说,这点钱相当于当时大宋子民每人每年少吃两个烧饼的钱。从节约钱的角度来讲,宋朝用区区10万两白银就获得了边境上的长治久安,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但是对于一个强国的外交而言,向小国纳贡,无疑是大宋外交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相反对于辽国而言,这是他们历史上以弱胜强,无论是外交上还是军事上灿烂辉煌的一笔,而这一笔,是一个叫萧燕燕的女人勾画的。
除了大败宋朝,在萧太后执政时期的辽国,还征服了东面的女真,西边的党项、回鹘,北边的铁骊,不仅让这些民族对辽俯首称臣,还扩大了辽国的领土,让其他国家不敢小觑。
五、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人的一生,总是悲喜相交,会有很多的圆满和缺憾,萧太后的一生也是如此。
首先,作为女人最渴望的爱情,她是拥有了的。嫁给辽景宗后,虽然这是一场以政治开始的婚姻,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相伴相随。
在与辽景宗短暂的14年婚姻中,两人共育有子女7人,4男3女,这样的多产,在普通人家也能体现丈夫厚爱,更何况是后宫如云的帝王之家。
辽景宗驾崩后,萧燕燕又嫁给了辅佐她的韩德让。据说,她与韩德让本就青梅竹马,早有婚约。但是因为萧燕燕因为政治原因嫁给了辽景宗,两人之间只好无疾而终。
韩德让本来就出身名门,而且在治国方面有过人之处,丈夫过世后,萧燕燕需要这样一副坚定的臂膀来支撑自己继续前行。
嫁给韩德让以后,在朝堂上,她在契丹贵族间全力维护身为汉族的韩德让;她让所有子女都以对待父亲的礼节来对韩德让表示敬重;韩德让生病期间,萧太后亲自在病榻前侍奉。
皇帝辽圣宗去拜见韩德让,要在营账前50米下马步行,到达营账后,两人见面辽圣宗现行礼,进入营账后,辽圣宗还要行家人之间晚辈问候长辈的礼节。
所以虽然韩德让是辽国掌握重权,却是至死效忠大辽,没有一丝逆反之心。
收到从太后到当今皇帝的如此礼遇,已经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耀了,还有什么好争夺的呢?
拥有完美的爱情,子女也孝顺可亲,对于萧太后而言,最过遗憾的莫过于与两位姐姐的反目。
先是二姐夫赵王谋反。在景宗驾崩前,萧太后赐死了二姐夫。二姐因此含恨在心,司机刺杀萧太后未果,萧太后愤怒之下赐死二姐。
然后是大姐齐王妃。在齐王逝世后,爱上并执意嫁给一个奴隶,之后在其撺掇下起兵谋反,最终同党被剿灭,几年后,曾经的齐王妃也被萧太后赐死。
这也许是每一个卷入政治斗争的皇族最终的结局。兄弟姐妹其乐融融、互爱互助,这种理想在帝王之家,太奢侈了。
六、一生拥有权力、荣耀、亲情、爱情,人生也无憾
纵观萧太后的一生,经历丰富:亲人离别、朝堂危机、内忧外患,父慈子孝、夫妻和睦、百姓拥戴……虽有波澜却一一化解,最终归于平静,这样的人生也算是无憾的一生。
对父母而言,她是令人爱怜的乖女儿。聪慧过人,沉稳上进,是父亲的希望。
对天子而言,她是好妻子、好皇后。辅佐丈夫,使国家稳定、强盛,功不可没。
对子女而言,她是好母亲、好师长。在危难之时,她为子女遮挡风雨,在成长的过程中,她言传身教教育子女成才;无论是在子女与继父相处、还是与群臣相处,萧太后都给子女做了最好的榜样。辽圣宗在母亲的教导下,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是人们公认的“辽朝圣主”。
对百姓而言,她是好的君主。在她执政期间,励精图治,修水利、重农桑、减赋税、整吏治、练军队。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使辽国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创造了辽国开国以来少有的太平盛世。
公元1009年,摄政27年的萧太后因病不能再胜任朝中政事,还政与儿子辽圣宗,在这一年薨逝。棺椁与辽景宗合葬于乾陵,夫妻再次相逢,长眠于地母的怀抱。
那一年,她59岁。
在黛色横空的塞外,历史的烟云不断变换,但是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她的故事被后来的人们铭记;她的一颦一笑,永远定格在那片叫大辽的国土中,定格在苍茫的草原上,沉淀在厚重的史册里,永远被后世传颂、赞叹……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盗寿衣不祥(据说是会给盗墓者带来灾难);二是萧太后金寿衣穿在里面,被多数盗墓者忽视,早期没有被发现。所以说,萧太后的金寿衣不是没人敢碰,只是被盗时间较晚。
契丹萧太后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萧燕燕。如果你只看这个名字,人们总是会认为她是一个现代的女人。然而,她是辽代最好的皇后,能力很强,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政府,影响世界的潮流。大多数皇室成员在死前都是富有的,但死后他们会被许多盗墓者惦记,萧太后也未能幸免。不仅没有幸免,在死后大约一千年的时间里,萧太后的墓地至少被盗墓人探访了五次。20世纪90年代初,萧太后的金寿衣出现在市场上,从头到尾,从衣服到靴子,应有尽有。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件金寿衣应该不会出土太久,否则就很难保存得这么完整。
偷寿衣不吉利
盗墓行业很古老,曹操曾专门组织过盗墓队伍。盗墓者有自己的讲究,古人的寿衣大多不被偷,原因不明。寿衣本身代表着"生命的终结"。偷寿衣会给盗墓者带来灾难,所以大多数古代盗墓者没有偷寿衣。有人说,这是绝对的吗?这么多盗墓者中没有异常现象吗?当然有。但是在寿衣被偷出来之后,因为担心带来坏运气,所以买它的人不多,市场很差,所以初期的盗墓者没有偷它。自清末民初以来,人们对此的关注却相对少了一些。关键是在这个时候,中外交流增加了,外国人也不是太忌讳这些。与此同时,在国家级的大型博物馆和收藏机构,开始有更多的交易涉及到"寿衣",这使得旧的规则被打破。
萧太后的金寿衣属于内衣,所以被盗墓者们忽视了
古代皇帝太多了,但现在出土的金玉衣只有两三件,这说明穿金银不是皇室的习俗。20世纪60年代出土的汉代玉衣属于典型的外衣,闪闪发亮,令人眼花缭乱,从而激发了盗墓者的兴趣。萧太后的金寿衣不属于这种大衣。身上穿白色内衣后,穿上金色的寿衣,然后穿上衣服和外面的斗篷。因此,如果你不把萧太后的外衣脱下来,它的金寿衣是看不见的,所以大多数盗墓者都没发现它的存在。
衣服上有“双凤逐日”的图案。而头冠上,是一凰三凤的图案。真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一些专家看到这件寿衣之后,直接估价34亿,比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还高出十亿。
宋朝曾两次北伐,皆失利,毁在了同一个女人的手上。宋太宗赵光义对乘辽国辽景宗驾崩后,由辽圣宗耶律隆绪接位,此时君主年幼,由其母萧太后执政,导致"主少国疑",赵高广义发起了收回燕云十六州战役,岐沟关之战的胜利成就了萧太后导致了北宋第一次北伐失败。第二次是著名的"澶渊之战",迫使北宋的皇帝宋真宗以"兄长"之名结束战争,每年恭送十万两白银为代价的"澶渊之盟"。拥有如此魄力的萧太后为何与韩德让保持紧密关系?
萧太后名萧绰,小字燕燕,丞相萧思温的小女儿。萧思温有三个如花似玉、文武双全的好女儿,他一直把女儿们当作皇后苗子来培养。后来也被选为贵妃,同年五月就被封为皇后。
辽景宗是个病秧子,朝政本身就靠萧家打理,于是作为皇后的燕燕也被允许参与。关键萧太后成为皇后后,萧思温就遇刺身亡了,使得辽景宗身体的透支加大,更加需求燕燕的帮忙。
病重的辽景宗看到自己的老板很能干,非常欣慰,干脆就将一切事宜交给自己的燕燕打理。到夫妻俩结婚第八年时,辽景宗干脆让做会议记录的史馆学士以后记录皇后之言,"亦称'朕'暨'予'",并"着为定式",也就是将皇后的地位抬到与自己同一高度。
辽景宗也是能抗的人,又拖了六年,不得不撒手人寰,将王位传给自己与燕燕生的儿子耶律隆绪,军国大事听皇后命令。同时耶律斜轸与韩德让为顾命大臣。萧太后知道自己儿子年纪才12岁,必然造成"主少国疑"的地步。于是她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面前流着眼泪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重臣们上前安慰并发下重誓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为何韩德让愿意帮助萧太后?那是因为他们两曾经差点在一起,曾经的老相好有求于自己,能不帮忙吗?
萧太后与韩德让这位老相好在没有了辽景宗这个绊脚石,他们两又开始了藕断丝连。在这两位柱国大臣的帮助下,开始向宗氏出击。
萧绰采纳南院枢密使韩德让的建议,对宗室亲王颁布命令"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使他们失去兵权,同时将各宗室亲属召至宫中为质,解决了内部夺位的一大隐忧。从此敢于诟病的宗氏也被废去权利,再也没有敢阻拦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的关系。
在赵光义在攻打辽朝时期,萧太后毫不避讳在韩德让中军帐中与其独处。以及后来让自己的儿子辽圣宗将她与韩德让一起合葬,毫不避讳的关系。
或许是在韩德让的帮助下,辽国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了其由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的转化,也改善了契丹族与汉族的关系,国内形势一片大好。
萧太后与韩德让的开始或许因为形势所迫,估计也掺杂年少时未能双宿双飞的弥补。
参考资料:《辽史》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1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晚清第一大案——戊午科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