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是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出身辽东李氏,来自四世三公,文武双全,志向远大。隋末群雄起义时,成为瓦岗军首领之一,自称魏公,率领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李密坐拥雄兵百万,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相信说起隋唐历史,没有人会觉得陌生,一个是因为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很多,也就是信息量有点大。而且大唐也是历史上的一个盛世,唐装在现在的影响力都是不亚于汉服的。这是安定时代,但在隋唐之交,也是一个极其混乱的年代,而每逢乱世,都会出几个独领风骚的人物。
一如大唐开国皇帝太宗李世民、大将尉迟、秦琼,而我们现在所介绍的也便是那个时期一个独领风骚的人物,李密。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当时威名赫赫的瓦岗军也便是因为有他的杰出领导,既是群雄中的一位人杰,肯定会有非一般的经历。
贵族出身却不似贵族;才学满腹终得一日出世;起兵反隋功业之始
他的曾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的太师,祖父与父亲都是王公大臣,家庭背景堪称少有人及。而他并没有人们印象中那些贵族子弟的做派,为人方面谦虚随和,并且十分喜爱读书学习。大概从古至今,豪门子弟多放纵,毕竟他们自幼便过着无忧的生活,而且也不必担心自己以后的生活,因为有着家庭的支撑,贵族子弟大多是玩世不恭的。
但穷苦人家的出身的人就不一样了,且不说出人头地,若是他们想过上好的生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科举,所以读书是必须的。而他区别于那些读书人的地方,就是他少时便胸怀大志,而且文武双全,少年立志者常常都是有一番大作为的,又加之他家境优越,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满腹才学的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但后来受到启发辞去了护卫一职,专心致志的研究学问。担任宫廷护卫虽说有一些地位,但对他来说毕竟是屈才了。若只图一时的权势而制约了自己的发展,无疑是得不偿失的。可能李密只是有些迷茫,但还好幸得有人指点,不然我们就可能在历史上看不到他了。
其实许多时候,在人的一生中谁都难免会有那么些迷茫的时候,这是常态,毕竟谁也不是圣人,这个时候,就是最考验一个人心智的时候,这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智慧,怎么去取舍与权衡利弊得失,这是一个问题。他欣然接受了宇文述的建议,隐居山中,静下心来读书,边走边看,虽是布衣,但旁人看来总有那么几分出尘的气质。
有一次杨素偶然经过他隐居的地方,只一眼便看出了他的不同凡响之处,于是便上前与他交谈,只是只言片语就深感他的与众不同,甚至对自己的儿子说他的学识与气度是你们都不能比的。识人,其实是有着很高深的学问,但这也得限于所识之人是否是真正的有识之士。一个人,好多时候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气质与语言有所表现的,气度不凡的纵然是心中有底气的人。
不久之后,天下大乱,玄感筹划起兵之事,派人前去请他出山谋划,他到了之后为杨玄感献了三条计策,而其选了进军洛阳的下策。但其实这是他故意如此说的,这也算是对杨玄感的一个考验,毕竟这是他即将要追随的人,要是连这么点小门道都无法识别的话,那如何值得他追随呢?
有的时候不只是明主择名臣,而名臣当然也要择明主,这之间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只有志同道合的君臣才能有一番大作为,这也是人们所说的强强联手嘛。唯有这样,也才会有互相之间的信任与惺惺相惜,最后并肩作战。但这次,他还是看走了眼。
惊心脱险性命得保;强盛瓦岗治理有方;赈民开仓人心所向
为什么说他看走眼呢?因为早在称帝一事上他就知道了杨玄感绝对不是一个可建功业之人。在他们刚刚攻下洛阳的时候,只不过是几场小的胜仗,杨玄感便开始得意,后来想就此称帝,被他一口回绝了。而杨玄感也就此对他心有异议,后来隋军攻来就没听他的计策,导致兵败,而他也被抓了起来,这就是为什么要说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几经辗转之后,他投靠了农民起义军,来到了翟让的帐下,但过程也是十分艰辛的,先是被瓦岗军关押,若不是通过王世充向翟让献计的话,那么他早就一命呜呼了。其实越是到绝境,才能越看得明白一个人。
并不是说他在那个时候求生有多么狼狈,而是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候仍然可以冷静思考、决定自己可以使自己起死回生的计策,这份沉着与冷静并不是谁都可以有的。他以战养战的计策受到了翟让的采用,瓦岗军也逐渐壮大了起来,后来他又帮助翟让打了不少漂亮的胜仗,翟让对他也是越来越看重。
就在瓦岗军势头正好的时候,翟让居然没有了再战之心,想要就此罢手,安居一隅。可以说,翟让是个人物,但绝对不是个英雄豪杰,他没有那份豪情与壮志,在得势的时候只想做一介草寇,虽然之后在他的苦苦劝说下翟让决定出征,但这也是后话了。
这也就涉及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翟让虽然得势有了今日这般作为,但他的骨子里还是一个草寇,而李密不一样,他胸怀天下、志向远大。这些东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决定的,而是从小就开始养成的,所以上文提到的从小环境对人的影响,在这里就有了最直观的体现。而军队之所以可以壮大,与他绝对是有着最直接的联系的。
在袭击了兴洛仓后,看到一路上众多的饥民,他一声令下开仓放粮,救数以万计的饥民于水火,这也让他们成了人心所向。不得不说,此举实则是高超,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是很强大了,但还缺少一样东西,没错,就是民心,若是想要后续建功立业,那么民心是必定不能缺少的一个东西。
他的此举不只是让他们民心所向,而整个瓦岗的心也都凝聚到了他的身上,而翟让虽然胸无大志,但还是心胸宽广之人。大概翟让自己也知道,这一伙人在李密手中比在自己手中绝对会有更好的发展,于是索性便退位让贤,直接推举翟让当了首领,众人也没有任何异议,翟让就此接受首领一职。
屡败隋军显功劳;中原逐鹿气势高;不甘居人下,以死明己志
在李密掌权之后,隋军的反攻也便开始了,他带领将士数次打的隋军大败而归,不少人对他更是钦佩,因为他之前展现的只有他的谋略,并没有过多展现他在军事上的才能。虽然古话有“一招鲜吃遍天”一说,但他绝对不是,他是有好几招的那种,这也就是他最让人忌惮的地方。
在他与王世充正在激战的时候,后方出了岔子,虽然翟让不想与他争这个领导的权利,但翟让的两个弟弟不这样想,一直都在心怀鬼胎,还不停的煽动翟让,想让他设计夺回大权。而他知道之后,选择先发制人,借机处决了翟让和他的弟弟,而且是完全不留情面。
若要说起来,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这并不是心狠手辣,虽然翟让有恩于他,但这样的举动无疑是以命相博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若是在这个时候留情,才是最愚蠢的选择。其次就是当时正值他与王世充激战,此时若是后方乱了,那么付出的代价将会是巨大的,可能丢了性命得不止是他,而是所有人。
所以权衡利弊,他应该这样做,他没有选择,因为他身上背负的不止是自己的志向,还有一众兄弟的性命与期望。在独揽大权后,他手中有了雄兵百万,可以说是在当时的各路豪强中,他的实力是足以堪称顶尖的。
那时的他已经是战功赫赫,名声也是极其响亮,而他人生轨迹的那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悄然到来,用糊涂一时来形容再适合不过。那时的李密开始有些骄傲自满,对军队的事情也不太上心,使得整个瓦岗军心涣散,而此时的王世充抓住机会偷袭了他们。兵败如山倒,众多将领投降的投降,战死的战死,只此一战,瓦岗元气大伤。
而后为了还跟随自己的一众将领,他选择投降。这不是因为他没有心力再战,实则是想为了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谋一条生路。在投降之后,李渊甚至是与他称兄道弟,可见他的能力是多么过人。后来虽因叛逃被杀,但他的种种事迹让如今的我们看来,依旧是值得敬佩的。
他的一生,虽有瑕疵,但传奇的程度绝对是胜于瑕疵的;最后他的选择其实并不是自毁名声,而是因为他无法忍受甘居人下的痛苦,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要么,功成业就之时开怀畅饮;要么,以死明志。当然,这不是敬佩他的才智,而是敬佩他的选择,他是个真英雄。
搜索
立即关注328662397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为李密檄洛州文》原文鉴赏
[原文]
自元气肇改,厥初生人,树之帝王,以为司牧,是以羲农轩顼之后,尧舜禹汤之君,靡不祗畏上玄,爱育黔庶。乾乾终日,翼翼小心。驭朽索以同危,履薄冰而为惧。故一物失所,若纳隍而愧之;一夫有罪,遂下车而泣之。谦德轸于责躬,忧劳切于罪已。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蟠木距于流沙,瀚海穷于丹穴,莫不鼓腹击壤,凿井耕田,致之升平,驱之仁寿。所以爱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用能享国多年,祚延长久。韦有暴虐临人,克终天位者也。
隋氏往因周末,预奉缀衣。狐媚而图圣宝,肢箧而取神器。及缵戎负扆,狼虎其心,始曀明两之晖,终于少阳之位。先皇大渐,待疾禁中,遂为枭獍,便行鸩毒。于是罪深于莒仆,衅酷于商臣。天地之所不容,神明之所嗟愤。加以州吁安忍,阏伯日寻。剑阁所以怀凶,晋阳于焉起乱。甸人为罄,淫刑斯逞。夫九族既睦,唐帝阐其钦明;百世本枝,文王表其光大。况乃隳坏盘石,剿绝维城,唇亡齿寒,宁止虞虢。欲其长久,岂可得乎!其罪一也。
禽兽之行,在于聚麂;人伦之礼,别于内外。而兰陵公主,逼幸告终。谁谓敤首之贤,翻见齐襄之耻。逮于先皇嫔御,并进银环;诸王子女,咸贮金屋。牝鸡鸣于诘旦,雄雉恣其于飞。袒衣戏陈侯之朝,穹庐同冒顿之寝。爵赏之出,女谒遂成,公卿宣淫,无复纲纪。其罪二也。
平章百姓,一日万机。末晓求衣,昃晷忘食。是以大禹不重于尺壁,光武无隔于反支。体此忧勤,深虑幽枉。而荒湎于酒,俾昼作夜,或号或呼,酣嗜声伎。常居窟室,每籍糟丘。朝谒罕见其身,群臣希睹其面。断决自尔不行,敷奏于焉停拥。中山千日之酒,酩酊无知; 襄阳三雅之杯,留连讵比。又广召良家,充选宫掖。潜为九市,亲驾四驴; 自比商人,见邀逆旅。殷纣之谴为小,汉灵之罪更轻。内外惊心,遐尔失望。其罪三也。
上栋下宇,著于《易》爻; 茅茨采椽,陈诸史籍。圣人本意,唯避风雨。讵待朱玉之华,宁须绨锦之丽。故琼宫崇构,商辛以之灭亡;阿房崛起,泰族以之倾覆。而不遵古典,不念前车,广立池台,多为宫观。金铺玉户,青琐丹墀,蔽方日月,隔阂寒暑。穷生人之筋力,罄天下之资财。使鬼尚难为之,劳人固知不可。其罪四也。
公田所彻,不过十亩;人力所供,才止三日。是以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宁积于人,不藏府库。而课税繁猥,不知纪极;猛火屡烧,漏仓难满。头会箕敛,逆折十年之租; 杼轴其空,日有万金之用。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邦则城郭空虚,千室则烟火断绝。西蜀王孙之室,翻同原宪之贫; 东海糜竺之家,俄成邓通之鬼。其罪五也。
古先哲王,卜征巡狩,唐虞五载,周则一纪。本欲亲问疾苦,观省风俗。乃复广积薪刍,多聚饔饩,年年历览,处处登临。从臣疲弊,供顿辛苦。飘风冻雨,聊窈比于前驱; 车辙马踪,遂周行于天下。秦皇之心未已,周穆之意难穷。宴西母以歌云,浮东海以观日。家苦纳秸之勤,人阻来苏之望。且夫天子有道,守在海外。夷不乱华,在德非险。长城之固,战国所为,乃是狙诈之风,非关稽古之法。而乃追踪秦代,极筑更兴,广营基址,延褒万里。遂使尸骸遍野,血流成川。积恕比于丘山,号哭动于天地。其罪六也。
辽水之东,朝鲜之地,《禹贡》以为荒服,周王弃而不臣。示以羁縻,达其声教。苟欲爱人,非求拓土。又强弩末矢,不能穿于鲁缟; 冲风馀力,非敢动于鸿毛。石田得而无堪,鸡肋食而何用。而恃众怙强,穷兵黩武,惟在吞并,不思长策。夫兵犹火也,不战则自焚。遂使亿兆夷人,只轮莫返。夫差丧国,实为黄池之盟; 苻坚灭身,良由寿阳之役。欲捕鸣蝉于前,不知黄雀于后。复矢相顾,髽吊成行。义夫切齿,壮士扼腕。其罪七也。
直言启沃,王臣匪躬,惟木从绳,若金须砺。唐尧建鼓,思闻献替之言; 夏禹悬鞀,时听箴规之美。而乃愎谏违卜,妒贤嫉能,直士正人,皆由屠戮。左仆射齐国公高颖,上柱国宋国公贺若弼,或文昌上相,或细柳功臣,暂吐良药之言,翻加属镂之赐。龙逢无罪,遂遭夏癸之诛;王子何辜,滥被商辛之戮。遂令君子结舌。贤人钳口。指白日而为盛,射苍天而敢欺。不悟国之将亡,不知死之将至。其罪八也。
设官分职,贵在铨衡;察狱问刑,无闻赂鬻。而钱神起论,铜臭为公。梁冀受黄金之蛇,孟佗荐葡萄之酒。遂使彝伦攸 ?,政以贿成,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积薪居上,验汲黯之言; 囊钱不如,伤赵壹之赋。其罪九也。
宣尼有言: 无言不立。用命赏祖,义岂食言。自独夫嗣位,每岁行幸,南北巡狩,东西征伐。至于浩丰陪跸,东都固守,一乡野战,雁门被围,自外征伐,不可胜纪。既立功勋,须酬爵赏。而志怀翻覆,言行浮诡,临危则勋赏悬授,克空则丝纶不行。异商鞅之赉金,同项王之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惜其重赏,求其死力,走丸逆阪,譬此非难。凡百骁雄,莫不仇忿。至于匹夫蕞尔,宿诺不亏,况在乘舆,二三其德。其罪十也。
有一于此,末或不亡。况四维不张,三空总萃。无小无大,愚夫愚妇,共识殷亡。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是以穷奇灾于上国,猰猰暴于中原,三河纵封豕之贫,四海被长蛇之毒。百姓歼亡,殆无遗类,十分之计,才一而已。苍生凛凛,咸忧杞国之崩;赤县嗷嗷,俱愁历阳之 ?。
且国祚将改,必有常期,六百丧殷之年,三十终姬之数。故谶录皆云:“隋氏三十年六而灭”。此则厌德之象已彰,伐终之兆先见。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况乃标枪竟天,申繻谓之除旧; 岁星入井,甘公以为义兴。兼朱雀门烧,正阳日蚀,狐鸣鬼哭,川竭山崩,并是宗庙为墟之妖,荆榛旅庭之事。夏氏则灾衅非多,殷人则咎征更少。牵牛入汉,方知大乱之期;玉良策马,始验兵车之会。
今者顺人将革,先天不违,大誓孟津,陈盟景毫。三千列国,八百诸侯,不谋而同辞,不召而自至。轰轰隐隐,如霆如雷,雕虎啸而谷风生,应龙骧而景云起。我魏公聪明神武,齐圣广渊,总七德而在躬,包九有而挺秀。周太保魏国公之孙,上柱国蒲山公之子。家传盛德,武王承季历之基;地启元勋,世祖嗣元皇之业。笃生白水,日角之相更彰; 载诞丹陵,天宝之文斯著。加以姓符图谶,名协歌谣,六合所以归心,三灵于焉改卜。文王厄于 ?里,赤雀方来; 高祖隐于砀山,彤云自起。兵诛不道,《赤伏》至自长安;蜂锐难当,黄星出于梁宋。九五龙飞之始,大人豹变之初,历试诸难,太敌弥勇。上柱国总管齐国公孟让、柱国历城公孟畅、柱国绛郡公裴行俨、大将军左长史邴元真等,勇冠三军,击剑则斩蛟截鳌,弯弧则啼猿落雁。韩彭绛灌,成沛公之墓; 寇贾吴冯,奉萧王之业。复有蒙轮挟輈之士,拔距投石之夫,冀马追风,吴戈照日。
魏公属当期运,抚兹亿兆。躬擐甲胄,跋涉山川。栉风淋雨,岂辞劳倦。遂兴西伯之师,将问南巢之罪。百万军旅,四七为名。呼吸则河渭绝流,叱咤则嵩华自拔。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击阵,何阵不摧?譬犹决沧海而灌残荧,举昆仑而压小卵。鼓行而西,百道俱进,以四月二十一日届于东郡。而昏朝文武,留守段达、韦津等,昆吾恶稔,飞廉奸佞,尚迷天数,敢拒义师。驱率丑徒,众有十万,回洛仓北,遂来举斧。于是熊罴角逐,貔虎争先,因尔倒戈之心,乘我破竹之势。曾未旋踵,瓦解冰销。坑卒则长平未多,积甲则熊耳为少。达等助桀为虐,婴城自固。梯冲乱舞,徒设九拒之谋; 鼓角潜鸣,空凭百楼之险。燕巢卫幕,鱼游宋池,殄灭之期,匪朝伊夕。
然兴洛、虎牢,国家储积,我并先据,为日久矣。又得回洛,复取黎阳,天下仓廪,尽非隋有。四方起义,万里如云,足食足兵,无前无敌。裴光禄仁基,雄才上略,受赈聊征,遐尔攸凭,安危是托。乃识机知变,迁虞事夏。袁谦擒于蓝水,张须陁获在荥阳,窦庆战殁于睢阳,郭绚授首于河北,隋之亡殄,断可知也。
清河公房彦藻,近秉戎律,略地东南,师之新临,风行电击。安陆、汝南,则随机荡定;淮安、济阳,则俄然送款。徐圆朗平鲁郡,上柱国东平孟海公,久破济阴。于是海内英雄,咸来响应。封民瞻取平原之境,郝孝德据黎阳之仓,李士才虎视于长平,王德仁鹰扬于上党,滑郡公李景、考功郎中房山基发自临榆,刘兴祖起于北朝,崔白驹自颖川起,房献伯以谯君来,各拥数万之兵,俱期牧野之会。沧溟之右,函谷之东,牛酒盈于军前,壶浆迎于道左。
诸君等并衣冠华胄,杞梓良林。颜神灵泽之秋,裂地封侯之始,豹变鹊起,今也其时; 龟鸣鳖应,见机而作。各宜鸠率子弟,共建功名。耿弇之赴光武,萧何之奉高帝。当以金章紫绶,轩盖朱轮,富贵以重当年,圭璋以传奕叶,岂不盛哉!
若隋代官人,同夫桀犬,尚荷王莽之恩,仍怀蒯聩之禄。审配死于袁氏,不如张郃归曹;范增困于项王,未若陈平从汉。魏公推以赤心,当加好爵。择木而处,幸不自疑。脱其猛虎犹豫,舟中敌国,夙沙之民,其缚其主,彭宠之仆,自杀其君,高官上赏,即以相授。如暗于成事,守迷不迈,昆冈纵火,玉石俱焚,义等噬脐,悔将何及,黄河带地,明余旦旦之言; 皎日丽天,知我勤勤之志。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鉴赏]
《为李密檄洛州文》,隋朝祖君彦撰。祖君彦(?-公元618年),范阳遒县(今河北省定兴县附近)人。出身于文学世家。自幼博闻强记,聪明绝顶,及至长成,才华横溢,名扬海内。隋炀帝妒其才名,按一般选调常例,任命他为东平郎书佐、检校宿城令。他怀才不遇,常思反隋,后李密兵起,深得李密赏识,引为上宾。
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的杰出首领。当时农民革命的烽火已成燎原之势,燃遍全国各地,“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成群,攻城剽邑。”在这众多的农民起义队伍中,数李密领导的河南瓦岗军的声势最为浩大,力量最为强盛。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他们一举攻陷了隋王朝最大的粮仓河南巩县境内的兴洛仓,打败了前来援救的隋将刘长恭,迫降了隋将裴仁基。同年三月,李密立为魏王,建元永平,四月又攻下了洛阳附近的回洛仓。自此,“天下仓廪,尽非隋也”。瓦岗军声威大振,山东河北的各路起义军云集而响应,投归李密麾下,兵临隋王朝的东都洛阳。正是在这种隋军节节败退、朝不保夕,而起义军长驱直入、所向披靡的大好形势下,祖君彦在四月的下旬为李密起草了这篇义正词严、气壮山河的檄文,晓谕暂时还处在隋王朝统治下的洛州将吏,认清东都早晚必破、诸将不降则死的形势,敦促他们举义响应,“鸠率子弟,共建功名”。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十三自然段)主要声讨杨广的滔天罪行,说明隋王朝覆灭的下场不可避免。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自然段)称颂作者心目中的尧舜禹汤等上古帝王恪守天运,躬行仁义,对黔庶百姓“爱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不使一家失所,一人犯罪因而能祚运长久。第二层(包括第二至第十二自然段)分别从窃国篡立、纵情声色、荒废朝政,广治宫室、课税繁多、巡狩无已、穷兵黩武、屠戮忠臣、卖官鬻爵、勋赏不行等十个方面无情地斥责了扬广这个独夫民贼对内“逆折十年之租”,“日有万金之用”,敲骨吸髓地剥削穷苦百姓,对外则“恃众怙强”“惟在吞并”,专事征战扩张,遂使亿兆吏民流离失所,横遭涂炭的十恶不赦的罪行。在这一层,作者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酣畅淋漓,笔挟风雷,慷慨陈辞,咄咄逼人。尤其是其中的“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更是骈文中被人们传诵不绝的名句,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罄竹难书”的成语便是脱胎于此。第三层(第十三自然段)既是总括上文,又是深入一步的开掘,进一步指出,无论是从天道还是从人事方面来说,隋朝必亡无疑。显得简洁有力。这里我们也应当指出,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在许多地方以为依据的乃是充满迷信和宿命色彩的谶纬天命,暴露了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局限性。
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十四至第十七自然段)主要写了农民起义军锐不可挡的英雄气概和胜利在即的大好形势。文章首先说明李密领导的瓦岗军顺天应人,得到各路起义军的热烈响应,他们“不召自来,不期同时,不谋同辞”。同时也深得广大群众的拥戴,“牛酒盈于军前,壶浆迎于道左”。接着又热情歌颂了起义军的领袖度量宽宏,思虑深远,栉风淋雨,身先士卒;而广大战士则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所以上下一致,将帅同心。最后写起义军“足食足兵,无前无敌”,隋王朝“徒设九拒之谋”“空凭百楼之险”,都不过是垂死挣扎,犹如“燕巢卫幕,鱼游宋池”殄灭之期,屈指可数。此处议论叙事,熔为一炉。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结构严密,逻辑性强。
文章的最后部分(包括第十八和第十九自然段),晓以大义,陈说利害,告诫惰朝广大官员从速认清形势,及时举兵响应,共诛无道,同灭昏朝,效法当年“萧何之奉高帝,耿弇之赴光武”,当不失封侯爵赏,如果执迷不悟,抗拒义军,必将玉石俱焚,后悔莫及。
纵观全文,作者以其纵横捭阖、宏伟奔放的气势,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隋朝最高统治者杨广横征暴敛、连年征战的虐政和穷奢极欲荒淫 *** 的罪行,热情歌颂了李密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威力。“百万军旅,四七为名,呼吸则河渭绝流,叱咤则嵩华自拔。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击阵,何阵不摧。譬犹决沧海而灌残荧,举昆仑而压小卵。”文章写得汪洋恣肆、正气凛然,大长了农民起义军的志气,大灭了封建统治者的威风,足以动军声,壮军威,具有强大的鼓舞士气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农民革命文献横遭摧残几乎湮灭殆尽的情况下,这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以农民起义军的名义声讨最高封建统治者的佳作。
★
? ?生活中,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多?如何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孔子专门讲了伯夷叔齐的故事。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未继位。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这就是伯夷、叔齐留给后人的故事。
? ?伯夷、叔齐是贤人。为什么拥护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呢?因为他们不念旧恶。不念旧恶就是,别人做了对不起他的事情,他也不记得、不在乎别人对他的不好。曹操就是一个不念旧恶的人,所以他的朋友很多,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在生活中,只要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 ?瓦岗寨是隋朝末年著名的瓦岗军起义发生地。寨主翟让是个大老粗,但讲义气,像《水浒传》中的晁盖。他刚开始团结了一大批英雄,日渐成型,后来李密的到来使瓦岗军发生了质的变化。李密是有勇有谋之人,很有智慧。他策划了几次大的活动之后,让瓦岗寨声势大振。翟让非常大度,就把瓦岗寨的寨主让给李密。但李密心胸狭窄,觉得翟让把寨主之位让给他,他肯定还会夺回去,于是先下手为强,在一次宴会上,李密安排人将翟让一刀砍死,同时还杀掉了翟让的几个部下。
? ?当我看到这一情节时,我就知道李密这个人不行。为什么?没有人敢对他好了。后来,瓦岗寨的英雄们的心就凉了。再后来,瓦岗寨的英雄分为两拨人马,一拨投了李建成,一拨投了李世民。李世民心胸宽广,他的势力最为强大。当时,魏征一直协助李建成,他说,一定要把秦王杀掉。杀不掉的话,我们的生命都会有危险。但李建成心慈手软,一直下不了手。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就把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给杀掉了。后来,李世民见到魏征后,就质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魏征说这都是形势所迫,如果当时李建成听取了我的意见,也不会有今天的这个下场。就这么一句话,李世民就对魏征高看一眼,觉得魏征是一个正直之人,就重用了他。后来,李世民和魏征还成就了一段“明君直臣”的佳话。
? ?不念旧恶非常重要。永远不想别人对自己的不好,永远想别人对自己的好。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念旧恶?
? ?第一,顾全大局,有容乃大。
? ?这一点,红色文化称为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四平战役中,解放军损失非常惨重,而指挥战役的国民党将军陈明仁,后来和平起义,不战而降,成了共和国的开国上将,这就是既往不咎,不念旧恶。
? ?老子讲“大制不割”,就是 我们要有一种大局的观念,做任何事情,要注重结果,不要注重情绪。 而念旧恶,会有不好的后果: 第一坏事;第二坏人 。坏事就是,如果我老是耿耿于怀一些不好的东西,那么迟早会坏事,会有捣蛋,你什么都做不成。坏人就是,把一个可能成为朋友的人推成你的敌人,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违缘。
? ?不念旧恶,就是从内心明白对方的恶只是一种情绪,已经过去,不要执著。而且对方的恶,在我们心中认为是恶,但在对方心中不认为是恶,因为角度不一样。
? ?曾经有人说,雪漠这个人不好。当朋友把这个消息传给我的时候,我说,我本身就不行。我不能说他对或错,因为他认为我不行,我肯定在某个方面不行,他不会说我写文章不行。他会说,雪漠对朋友不好,对同学不好,对亲戚不好。那肯定不好,因为他认为的不好,并不是我认为的不好。他认为,雪漠不和我们喝酒,不好。肯定不好,我本身就不和他们喝酒。比如,过去朋友搬家、盖房,别人都去祝贺,我不去祝贺,大家就觉得我不好。这是对的。为什么?应该去,但是我没有时间,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一般的应酬我都不会参加。所以,他们说雪漠不好,就肯定是不好;说不行,那肯定是不行。就这样, 全然接受别人对你的评价,全然接受命运对你的礼物,全然接受世界上的一切,不去争辩。
? ?第二,后果重于是非,和谐高于争执。
? ?我们要明白,所有的后果源于细节,所有的灾难源于小人。 无一例外。我们的生命中很多麻烦源于小事,许多大祸源于细节。
? ?有一次,一个国王款待大臣们,其中有一个大臣得罪过他,令他很不高兴。于是,宴会上每个大臣的面前都有一锅肉、一双筷子,但唯独这个大臣面前没有摆放。大臣问国王,为什么没有我的?国王说,今天就没有你的。大臣听后很不高兴,就说,你不给我,我偏要吃。然后,他用指头在君王的肉汤里沾了一下,放到嘴里尝了起来。君王很生气,提着宝剑就去杀他,大臣就逃走了。逃走之后,大臣觉得君王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召集了自己的死党,索性就把君王杀了。这就是一点点情绪,导致了杀身之祸。所以,我们永远记住一点,后果是最重要的,和谐是最重要的。
? ?和为贵,重和解,这是中华文明的特点。为什么中华民族中出现和呢? 因为早年的中华民族以打冤家为主,你杀我,我杀你,互相屠杀,几乎所有的时代,所有的地区,都发生过打冤家的流血事件。早年的藏区还是这样,时常会打冤家。所以,藏文化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信仰佛教,倡导不杀生;另一方面注重复仇。比如,我在小说《我知道你是谁》中,就写到了藏地的打冤家,相互撕杀,最后杀得一塌糊涂,不得安宁。当然,在汉地也有这种情况。后来,人们觉得这样杀来杀去,是不可以的,谁都过不好日子。冤冤相报何时了?于是,一些地区就出现了和。因为和解,相互之间的仇恨、恩怨等,也就慢慢化解了,社会就出现了一种和谐。
? ?那么,我们和朋友之间,如果有矛盾之后,一定要重和解,不念旧恶。在西部的农村,很多妇女聚在一起就会“嚼舌头”,叽叽咕咕喧谈,像《大漠祭》里说的,无非就是些东家长西家短三个和尚五只眼的事。我每次回老家的时候,一些老太太也会唠叨这些,于是我就会笑,听起来也很有趣。那么,老太太为什么喜欢唠叨这些事呢?第一念旧恶;第二需要宣泄。所以,当我们听到家里人或朋友说这些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他是在宣泄,宣泄过去的那些不愉快。当然,宣泄也是念旧恶,念旧恶已成了他的一种本能。
? ?同时,中华民族重调停。通过双方的调停,达成一种和解,这是非常好的。还有和稀泥。就是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和稀泥的人,不谈是非,不谈谁对谁错。凉州人就是这样,两家有了矛盾,一喝酒,中间人就说,算了算了,再不提这事了。这就是不念旧恶。最高明的政治家最善于和稀泥。比如,两国就某地发生争端,一方就说,让我们放下争端,共同开发,把这个难题留给后代吧。这就是一种和,非常了不起。
? ?还有一种和事佬。所有争端的结果,无非有两种:好的和不好的。现在,我们认为和事佬不好,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是很好的,这属于积德的一种方式,就是不纠缠过去,避免冤冤相报。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一些问题时,就会发现,现在不好的东西,未来不一定不好。所以, 中国的正义观中,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君子和而不同等,都是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和的精神。
? ?第三,不背后谈论是非。除了工作上的评判,或培养人才之外,其他时候不谈是非,尤其不谈跟自己无关的人的是非。
? ?过去,有个作家在雷达老师面前说雪漠坏话的时候,雷达老师说,我和雪漠认识二十年了,从来没有听他说过哪个作家的坏话。对吗?对的!我永远做好自己。口不臧否人物。
? ?太阳如何对待我们,那么我们就如何对待世界。太阳不会因为你赞美它一句,就多照耀你一下。太阳也不会因为一只狗朝它吠叫了几声,就不照耀它了。那么, 何以报德? 像我,做不到以直报怨,但也不是以德报怨,我是随他去,做好自己。这一点,我和孔子、老子不一样。老子是以德报怨,别人对自己不好的时候,以自己的德行来报怨。我是做好自己,全然不在乎,永远对别人好。
? ?不提不想不说不念不在乎,这就是雪漠对待世界的 “五不”。 朋友来了,珍惜一切;朋友走了,就祝福他;下次碰到之后,仍然珍惜。 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下最重要,那么做好每一个当下,也就做好了一生。
?
——2021年7月11日写于武威雪漠书院
瓦岗山确实有四大骠骑,那是在李密时期。
《旧唐书·程知节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时密(李密)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隶四骠骑,分为左右以自卫,号为内军。自云:“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李密在瓦岗军中选拔出八千精锐之士,分成四部,由四员猛将各自率领。
哪四员猛将呢?分别是秦叔宝、罗士信、程咬金和裴行俨。咱们分别了解一下史书中的这四员猛将:
一、秦叔宝
这太有名了,就是隋唐好汉中那位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九州三十六府一百单八县,镇山东半边天,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的“神拳太保”秦琼。
秦琼是齐州历城人,曾经在隋将来护儿麾下效力,受到来护儿的信重。
秦琼曾经跟随张须陀镇压过农民起义军。
张须陀所部曾经与卢明月的十万起义军在下邳遭遇。敌众我寡,张须陀下令发动夜袭,别人都“人皆莫对,唯叔宝与罗士信请行”。
秦琼和罗士信率领帐下勇士深夜出击,烧掉敌营三十栅,大败卢明月,“明月以数百骑遁去”,秦琼威名大振。
平定孙宣雅起义军,秦琼奋勇“先登”,立下首功,封为建节尉。
但隋朝气数已尽,难以挽回。后来他们遇到了瓦岗军,被打败了,张须陀战死,秦琼就率残部投靠了隋朝大将裴仁基。
不久,裴仁基投降了瓦岗军,秦琼也成了瓦岗军的一员。李密也很信重他,封为“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秦琼就成为了瓦岗军四骠骑之一。
在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战斗中,李密中箭落马,左右护卫都逃走了,秦琼见状,“唯叔宝独捍卫之,密遂获免”,救下李密,又率部打退了宇文化及的进攻。“叔宝又收兵与之力战,化及乃退”。
后来,李密与王世充展开决战,全军大败,秦琼做了俘虏。
王世充也久闻秦琼的大名,封他做了“龙骧大将军”。 但秦琼对王世充很不感冒,找个机会脱离,投靠了唐军。
李世民也知道秦琼的战斗力,“素闻其勇,厚加礼遇”,封秦琼做了马军总管。
在李世民麾下,秦琼英勇作战,屡立战功。
在美良川之战中,大破尉迟敬德,并俘虏了他。
秦琼参加了介休之战,击败了宋金刚。
平定王世充之战,秦琼担任唐军的先锋大将;
虎牢关之战,秦叔宝率部率先攻陷敌阵。
秦琼的战斗力很强悍,敌军中如果有“骁将锐卒”挑衅,秦琼就“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
后来秦琼还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为李世民登上龙椅立下功劳。
秦琼死后,陪葬于李世民为自己修建的昭陵。他的画像也入了凌烟阁功臣图,位居第二十四位。
二、罗士信
罗士信是兴唐演义中罗成和罗士信两人的综合原型。
罗士信也是齐州历城人,和秦琼是老乡,他和秦琼关系很好,年仅十四岁时,就跟随着秦琼一齐在张须陀麾下效力。
张须陀看到罗士信小,认为他身体瘦弱,年龄幼小,铠甲都穿着不合适,不许他上阵。
罗士信怒了,披上两层重甲,又背上两个箭壶,仍然能轻松跃上马背,让张须陀十分惊讶。
潍水之战,敌人正在布阵,罗士信就冲单枪匹马冲过去了,“执长矛驰入贼营”,瞬间干掉几个敌人,还用长矛挑着其中一个人的首级在敌方阵前横着走。敌军大惊,谁也不敢上前迎战。
下邳之战,罗士信和秦琼率领勇士夜袭卢明月,火烧敌营,再立大功。
罗士信喜欢将所斩杀的敌人割掉鼻子,拿回来检点战功。
张须陀很欣赏罗士信的勇猛,送给他宝马良驹,让他护卫左右。冲锋时,两人共同出击。
隋炀帝听说了这事,就命人画下张须陀和罗士信共同战斗的情景。
张须陀战败被杀后,罗士信和秦琼就投奔了裴仁基,裴仁基对罗士信非常好,罗士信很感激。
后来,罗士信又跟随着裴仁基投降了瓦岗军。
李密也知道罗士信的勇猛,把他封为内军骠骑之一,统率两千精锐骑士。
李密率军与王世充决战,罗士信冲锋在前,受伤被俘,王世充很信重他,“爱其才,厚遇之,与同寝食”。
但罗士信对王世充根本瞧不上眼,找到机会率部归降了唐军。
在李世讨伐王世充的战斗中,罗士信率兵攻下了千金堡,立下功劳。被封为绛州总管、剡国公。
洛阳平定后,罗士信为感激裴仁基对他的恩遇,“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并表示“我死当墓其侧”。
后来,唐军征讨刘黑闼。罗士信率几百前锋部队兵进入了洺水城,突然遭到里应外合的包围,苦战被俘。
刘黑闼想收降罗士信,“黑闼闻其勇,意欲活之,”但罗士信坚决不降,被刘黑闼杀害,当时年仅二十岁。
李世民花重金赎回了罗士信的尸体厚葬之,追谥曰“勇”。
李世民遵照罗士信生前遗愿,将他埋葬在裴仁基的墓旁。
罗士信确实是个有情有义的好汉。
三、程咬金
程咬金是济州东阿人,后来改名为程知节。他是名门之后,父祖是北齐的官员。
在真实历史上程咬金的武器不是宣花斧,而是马槊:“少骁勇,善用马槊”。
程咬金入行比较早,最初是在乡里组织“民团”,后来率领手下加入了瓦岗寨,受到李密的重用,封他为内军四骠骑之一,统率骑兵精锐。
裴仁基归降瓦岗山以后,李密和王世充在邙山进行决战,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中箭落马,程咬金冲过去连杀数名敌军,救下裴行俨,共乘一马退回了本阵。王世充部下的有个猛将追来,挥舞着长槊来刺他,程咬金抓住了槊杆,一折两断,反手用槊尖刺死了杀追者。
李密败后,王世充把程咬金、秦琼、罗士信等瓦岗寨旧将收入麾下,但这些瓦岗旧将们都很讨厌王世充。后来,程咬金和秦琼等人就归附了唐军。
此后程咬金被李世民任命为秦王府的左三统军,屡立战功,“从破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搴旗先登者不一,以功封宿国公。”
程咬金也参加了玄武门事变,事后被封右武卫大将军。
程咬金的画像也入了凌烟阁,位居第第十九。程咬金在唐高宗年间去世,年77岁,高宗追封他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并陪葬于昭陵。
四、裴行俨
裴行俨就是评书中裴元庆的原型。是裴仁基的儿子。
裴仁基是绛州闻喜人,出身于北周的官宦之家。
裴仁基曾经为隋朝立下过大功,参与过隋朝的平陈、讨吐谷浑、征高丽等各个战役。
隋末,裴仁基奉命去讨伐各地的农民起义军,立下很多战功,但被监察御史萧怀静牵制,被朝廷怀疑。裴仁基就带着儿子裴行俨和秦琼、罗士信等心腹兵将归降了瓦岗。
李密对裴仁基父子还是很信重的,封裴仁基为河东郡公,裴行俨被封为了绛郡公,四骠骑之一,统率一支精锐骑兵部队。
李密与王世充在邙山一战,李密不听裴仁基的劝告,而是采取了单雄信正面决战。
两军开战,裴行俨身先士卒,率部冲锋,被敌箭射中落马,程咬金救下了他。
瓦岗军大败,王世充收编瓦岗旧部,“以其父子并骁锐,深礼之”,封裴仁基为礼部尚书,裴行俨为左辅大将军,王世充还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裴行俨。
裴行俨勇猛作战,每次都冲锋在前,所向披靡,被称为“万人敌”。但王世充这个人猜忌心很重,屡次打压和防范。
裴仁基父亲决定先下手为强,组织人员欲采取行动,刺杀王世充。但消息走漏,王世充率部包围了他们,裴仁基和裴行俨父子双双遇害。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裴家的旧部罗士信将裴仁基父子重新收敛入葬。
裴家只有一名幼子留活了下来,就是裴行俭,后来成为唐高宗时期的一代名将。
穷途失意的李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年时代以济物为己任的抱负,瓦岗军中逐鹿天下的雄心都已丧失殆尽,此时他念念于心的只是凭借在山东一带连城数百的势力可以在新朝取得怎样的一席之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1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