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袁绍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袁绍是东汉末年的群雄之一,他出身公族豪侠,是汝南袁氏的新一代领军人物。袁绍早年为大将军何进谋划,消灭了为祸天下的十常侍。董卓入京后,袁绍又当面反抗董卓暴政,敢和董卓拔刀相向。出为渤海太守后,袁绍成为关东联军盟主,一度控制青冀幽并四州,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集团隔黄河对峙。但袁绍在官渡之战败给了曹操,没能一统北方,此后又很快病逝。他死后,几个儿子争夺继承人的位置,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曹操成功的笑到了最后,成为了丞相、魏王,加九锡。
那么,袁绍没能夺得天下的主要失误在哪里呢?其实,说破天,袁绍最大的失误竟然是他比曹操年龄大,死得早了。
袁绍虽然在官渡战败,但是根基并未动摇,尤其河北富饶,经济底蕴扎实。连曹操进邺城的时候,都大喜过望,觉得能进入邺城天下霸业可成。说官渡之战后曹操就能统一北方,不过是一种“后见之明”,在已知历史的情况下反推的。实际上,曹操一直到袁绍死,都没能渡过黄河半步。而袁绍集团的最终覆灭,还是袁绍二子争位,这才导致身死国灭。而且哪怕是袁绍死后,曹操打河北也是非常艰难的,一共用了七年才攻进邺城。曹操曾经在邺城外被袁尚打的惨败,一路溃退回了大本营许昌——是即使为尊者讳的陈寿也不能否让得大败。
操军进,尚逆击破操,操军还许
若非日后袁谭袁尚兄弟争位,内战不休,袁谭居然狗急跳墙地向曹操寻求帮助,引狼入室,恐怕曹操打河北会更加困难。更不要说,袁绍本人如果还活着,他的集团根本就不会分裂。
现在很多人根据历史的实际结果反推,总结出了袁绍的各种缺点,其实不过是成王败寇的诋毁而已。就像有人认为袁绍“虽亲贤下士,但不善用人”,可那边曹操呢?不但不亲贤下士,而且杀名士直接导致一州叛乱了。至于孙权,更是有名的轻慢士人。可能袁绍的个人魅力,比不过刘备,但不会比曹操差。还有人说袁绍是“外宽内忌”,可同样的词语也是用来描述司马懿的,同一个词一个褒义,一个贬义,大概就是因为司马懿确实比袁绍活的久吧!
还有人认为袁绍的失败,是因为官渡之战的时候不用田丰的计策,那田丰出了什么计策呢?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
田丰让袁绍不要和曹操决战,分兵骚扰曹操,使他疲于奔命,然后两年之后,就能不战而胜。袁绍没有使用过这种作战方式吗?他先分兵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然后颜良被关羽刺于万军之中;然后袁绍又派文丑渡过黄河,结果又被曹军击破,文丑估计也是死于关羽之手。袁绍让刘备去曹操后方骚扰,结果刘备直接被曹操击溃,一路跑到荆州刘表那里去了。就算不说田丰这分批送人头,损兵折将,消耗自己实力的计策,能成功执行的概率极低。就算一切顺利,二年后袁绍本人也死了,还谈什么二年后不战而胜?
不管袁绍的谋士们给他出了什么主意,都无法回避的是,袁绍在平定公孙瓒后的三年就死了,仅仅三年时间袁绍是没有时间吞并消灭曹操的。如果把曹操和袁绍换个位置,曹操在202年就死了,而袁绍还能再活十多年,那么天下局势又如何呢?谁会继承原来曹操的位置?荀彧?夏侯惇?曹仁?总不能是还没成年的曹丕吧。到那个时候,就又该有人一本正经地分析出了曹操集团为什么会失败了。
东汉末年,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可以说东汉的皇室也是没有了实权,那么,当时袁绍是最大的军阀,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呢?
首先因为袁绍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没有远见的人,可以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本来袁绍也有这个实力,但是他却没有迎接天子,而且,他的谋士多次给袁绍说可以怎么对付曹操,但是袁绍却一次也没有听,可以说因为袁绍的固执,没有远见,所以,袁绍败给了曹操。
其次呢,就是袁绍这个人在选择嫡子的时候也是犹豫不决,所以呢,直接就导致了袁谭和袁尚两个人的分裂,而两个人分裂直接就导致了袁家的基业被分为了两个部分,而且相互的厮杀,可以说这让曹操是占尽了便宜,所以曹操才可以非常迅速的搞定了袁家。
总之,因为袁绍自己的失误才让曹操很快就吞并了自己的地盘,首先因为袁绍的固执,还有就是因为袁绍对于接班人的选择上犹豫不决才让曹操钻了空子。
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袁绍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但是与曹操相比还是逊色一筹。大家都知道,袁绍和曹操之间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影响非常深远的战役,就是?官渡之战?。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兵力占优势,一般认为有十一万军队,而曹操被记载?兵不满万?;有地缘政治上的优势,袁绍的地盘位处东北,东靠渤海西倚太行山脉,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曹操除了要面对袁绍,还要受到荆州刘表和江东孙策的威胁;有装备上的优势,袁绍有铠甲万副,曹操少得可怜。结果最后是曹操大获全胜,消灭袁绍七、八万的士兵。那么在这次力量悬殊的战役中,袁绍犯了那些错误,导致自己全盘皆输的呢?
一、经历失败后,不敢于分兵
在?官渡之战?中,虽然不知道曹操一方的具体兵力(虽然有记载?兵不满万?,但一直受到质疑,可信度不高),但无疑是要少于袁绍的。袁绍可以用分兵的方式,一正一奇,正兵压制曹操,奇兵从侧翼牵制曹操,看准时机发动突击。事实上在?官渡之战?的整体上,袁绍还是用了分兵的手段,让刘备到汝南联合一些豪强、叛军来骚扰许县,牵制曹操的兵力,但是在官渡战场上,袁绍放弃了分兵的做法。
其实在?官渡之战?的前期袁绍还是选择了分兵的做法。袁绍命令部将韩荀带领一支部队从官渡的西边渡河,威胁曹操的左翼。曹操派曹仁击败了韩荀。《三国志?魏书?曹仁传》中记载为?大破之?,看来袁绍的这支奇兵的损失不小,而导致的结果就是袁绍不敢再继续分兵的战术,给曹操逐个击破的机会。
当然分兵与不分兵到底有什么优劣之处,我也不能确定。袁绍集中兵力组成横向的连营,也将曹操恶心得不行。不过在一件事上袁绍没有采取分兵的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官渡之战?的失败。粮草从后方运到前线,袁绍派遣淳于琼率领一万人接应这批粮草,停留在乌巢。由于曹操这边已经有过一次袭击粮车的行动,沮授劝说袁绍分一些兵力在乌巢附近,防备曹操的袭击。结果袁绍没有听从,不愿意分兵,后来的结果就是乌巢粮草被烧,河北军军心大乱,被曹操一举击溃并且歼灭。
二、在非常时期非常事件上没有妥善处理
在?官渡之战?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甚至起到扭转战局作用的人物,就是许攸。原先袁绍、曹操、许攸哥仨都是好朋友,不过袁绍四世三公的面子肯定比曹操这个宦官之后的面子大,而且曹操还曾经拒绝过许攸等人策划废掉汉灵帝的邀请,所以袁绍和曹操分别创业的时候,许攸还是选择跟着袁绍混。
许攸这个人物似乎是很有才的,毕竟史料上的评价是?智计之士?,不过他身上有一个性格缺陷,就是贪财。袁绍不能给他足够的财物,许攸就有些心生不满。更重要的是,在?官渡之战?中发生了一件非常事件:许攸的家人犯法,被袁绍另一个部下审配给抓起来了。
其实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和袁绍逐渐形成竞争之势的时候,荀彧就对袁绍集团的人物有过一次非常准确的判断。袁绍集团中,许攸属于谋士,类似曹操集团中郭嘉或者荀攸的角色,要随军出征帮着出主意;而审配则类似于荀彧,在袁绍出外打仗的时候坐镇后方,维护后方的安稳。荀彧评价许攸?贪而不治?,为了钱财不择手段,不顾法律;审配?专而无谋?,性格耿直不懂变通。这两个人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后方要出问题。果然在?官渡之战?中,许攸的家人犯了法,审配没有考虑到当时的特殊时期,按照程序办事,把许攸家人抓了进去。结果就是许攸叛逃,告诉曹操袁绍粮草的位置,策划了一举决定胜负的突袭。
许攸和审配两个人由于性格和品德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潜在的隐患,连敌方阵营的荀彧都能够了如指掌,作为主公的袁绍却没有看出来并且及时作出调整。而在?官渡之战?这个特殊时期出现掌握军中机密的谋士家人被捕的特殊事件,袁绍也没有及时补救,降低这件事的负面影响。可见在用人的方面,袁绍确实要逊色于曹操。
三、在关键时刻魄力不足
有一个词语形容袁绍特别合适,就是?好谋无断?。其实在乌巢被袭的时候,袁绍本来是有机会扭转败局的。当时淳于琼在乌巢有一万士兵,曹操只有五千,而乌巢距离袁绍的主力部队不过四十里。当时袁绍军中有两种声音,一是救援乌巢,保证粮草不被焚毁;二是趁曹操突袭乌巢的时候直奔曹操的军营。其实这两种方案哪一种成功,都能够避免?官渡之战?的失败,甚至很有可能直接消灭掉曹操,获取胜利。
乌巢在官渡的东北方,与官渡的前线相比算是后方。曹操突袭乌巢,必然要越过官渡。无论是袁绍派重兵支援乌巢,还是一鼓作气拿下曹操的大本营,都可以达到隔断曹操与许县联系,对曹操进行包围的目的。然而在这两个方案上,袁绍显得非常犹豫,魄力也不够。他一方面派出一支数量不多的轻骑兵(骑兵基本上都让颜良、文丑、刘备给造没了)支援乌巢,另一方面派遣本就不同意换家这个计划的张郃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而不是像曹操那样亲自上阵鼓舞士气。最后的结果就是乌巢也没救成,曹操大营也没拿下,?官渡之战?彻底失败。
由于是战败的一方,袁绍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刚愎自用,缺少智谋。比如说他曾经多次拒绝沮授、田丰以及许攸的建议,这些也被视为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犯下的失误。不过一个计划在没有实行的情况下,很难判断它到底是一个好计划还是坏计划,所以袁绍没有采纳偷袭许县、持久战这些建议,小编也难以判断他是明智还是失误。不过上述的这些失误却是实实在在的,不敢分兵导致乌巢面临巨大威胁;没有处理审配和许攸的矛盾导致许攸叛逃,军事机密泄露;在乌巢被袭击后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丧失扭转败局的最后机会。总而言之,袁绍的能力确实逊于曹操,?官渡之战?的结果也算是偶然之下的必然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1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民间故事之-审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