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京城大兴土木,一时间都城异常繁华。
元顺帝还未登基时,特别喜欢看古建筑类的书,一看起来就通宵达旦,他盼着有朝一日,自己能设计出一幢独一无二的建筑,以彰显自己的聪明才智。
他当上皇上后,每天处理完朝政,便钻到皇宫后面的青木苑,沉浸在他的木工世界里,如痴如醉。这个青木苑是他让人专门腾出来的木工房,那里各类工具应有尽有。
他开始比照古书上的建筑图样,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制作起了建筑模型。为了制作出一个精良的建筑模型,他常常彻夜不眠,就连太后劝他,他也不听。
半个月后,元顺帝的第一个房屋模型终于制作出来了。他瞅着那层次分明、气势宏伟的木质模型,兴奋地让内务府拿来一些珠宝镶嵌在上面,模型立即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元顺帝越看越激动,不住地抚须点头。
元顺帝把跟在身边侍候的大太监韩林叫过来,信心满满地问道:“平时你经常陪着朕看些建筑书,而且你在老家也當过几年木匠的学徒。怎么样,朕设计的这个模型是不是很精致?和那些京城里新盖的楼房相比,孰优孰劣?”
韩林赶紧跪倒在地,惶恐不安地说:“皇上,奴才不敢多言!”
“起来吧,小林子,朕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你怕什么!”元顺帝笑道,“起来,但说无妨。”韩林哆哆嗦嗦地站起身来,说:“那小的斗胆说一句。皇上,您设计的这个楼,造型精美,可谓是匠心独运。”说到这里,他小心地瞅着圣上,咽了口唾沫才道,“只,只是……”
“只是什么?”元顺帝追问道。
韩林躬下身子,小声说:“只是这种高楼,缺乏些灵动之气。圣上您看,这第一层的门窗结构、房间搭配中规中矩,和、和那些平常的街边酒楼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元顺帝一听拉下脸来,眉头微皱。韩林马上闭嘴,后退一步,侧立一旁。
元顺帝挥了挥手,压下怒气说:“好,你继续说!”
韩林定了定神,又说:“还有,这座楼房看起来倒是好看,不过,却不符合承重要旨,一旦建好,会有倾覆之忧。”
元顺帝听后,急忙仔细查看起自己设计的模型,看着看着,突然睁大眼睛,点了点头:“嗯,朕经你这么一提醒,觉得还真有些道理!”
说完,元顺帝拿起桌上的一把斧头,“哗啦”一声,那座玲珑精巧的建筑模型就被斧子劈开了。元顺帝长叹一声:“朕要精益求精,既然这个设计不妙,留之何用!”
接着,他把那个破烂的模型用手一推,那模型跌落在地上,顿时四分五裂,成了一堆木片。
不过,元顺帝对建筑模型的热情并没有消减,反而更加努力了。可是他每次把设计打造好的模型让太监韩林看时,韩林都是摇头说这里不对、那里不好。
一年下来,元顺帝设计出来的十几个建筑模型,最后都被砸毁了。
年后开春,一场倒春寒过后,韩林病倒了,这下元顺帝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以前,他可以和韩林就一些建筑式样探讨一二,如今韩林病了,他觉得连做木工都索然无味。
皇后听说了皇上的心事,便推举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太监,让他来服侍皇上。皇后特意对元顺帝说,这个叫高瑾的太监可不一般,祖上就是做建筑的,后来落魄了,十几岁便净身进了宫。
元顺帝一听,乐不可支,当天就把高瑾叫到自己身边。几番问话之后,元顺帝暗暗称奇,还别说,这小太监虽然年龄不大,可肚子里倒有些学问,说得是头头是道。
自从有了高瑾,元顺帝兴致更高了,半个月后,他就设计出一个样式精巧的建筑模型。当元顺帝问高瑾如何时,只见高瑾绕着那件色彩鲜艳的高楼模型,来回转了好几圈,然后立定,啧啧称奇:“万岁,这件作品设计如此精巧,真可谓上品佳作,世间罕见哪!”
元顺帝高兴地舒展笑颜,可是他突然想到了什么,脸色一变:“你不会是阿谀奉承朕吧?韩林对建筑颇有造诣,以前朕那些类似的模型怎么他都觉得不佳?”
高瑾听后,立刻跪倒在地,满脸诚意地禀道:“万岁,小的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怎敢欺瞒皇上,那韩林他,他是故意说皇上设计的模型不好的,他,他心怀私心……”
元顺帝还没等他说完,便勃然大怒:“胡说,韩林乃朕身边的太监,服侍朕数年之久,他虽不欣赏朕的作品,但朕反而觉得他忠心无二,不像你,竟然背后说别人坏话,实在可憎。”
高瑾吓得全身哆嗦,他颤抖着道:“韩林是忠是奸,只要皇上带着这件作品去京城东街的致鲁馆,让他们一评即知如何。如果到时候他们一致说好,韩林忠奸立马可辨。”
元顺帝一听,觉得高瑾说得有理。
再说,致鲁馆是京城木匠们的行会组织,里面可谓高手如云,自己和鼎鼎大名的致鲁馆高手们切磋一下,也是一桩美事。
翌日,元顺帝打扮成一介平民,把那件高楼模型小心地装到了一个大箱子里,让几个护卫扮作随从抬着,领着高瑾来到了致鲁馆。
致鲁馆的老板鲁先成一看到箱子里的那件建筑模型,便连连赞叹,马上给元顺帝上茶,又把几个木工师傅喊过来一起欣赏。
鲁先成和那几个师傅都惊叹不已,纷纷说这件模型无论从样式上,还是结构上,都可称完美无缺,尤其是那几颗吊在飞檐上的宝珠,更是把这件模型衬托得光彩无比。
鲁先成笑着拱手问道:“不知这件作品出自哪位大家之手?敝人十分想结识他,如果可以,小老儿想买下这件模型揣摩学习。”
元顺帝一听,心中乐开了花,没想到自己的作品竟然得到了致鲁馆大老板鲁先成的赞赏。他在宫中早就听说,京城一半的建筑都是致鲁馆设计的,得到鲁先成的首肯,无疑是最高的评价。
就在这时,只听致鲁馆院外人声嘈杂。鲁先成眉头一皱,对元顺帝拱了拱手说他到外面查看查看,去去就来。
等鲁先成和那几位师傅走后,高瑾对元顺帝禀道:“皇上,现在小的可以把昨天刚到嘴边又吞到肚子里的话说出来了。现在圣上的作品得到致鲁馆各位师傅的交口称赞,韩林他却每每诋毁圣上打造的模型,其中颇有深意呢!”说到这里,他突然闭嘴不说了,只是低着头,眼睛瞄着元顺帝。
元顺帝马上催促:“颇有深意?有什么深意?你倒是说呀!”
高瑾一脸愤愤不平的神色:“皇上可知道,他故意讲圣上的模型不佳,就是想让圣上把模型砸毁,他好捞好处!”
元顺帝微微一怔,笑着问道:“他,他能捞到什么好处?捡一堆破木片回去烧火?”
高瑾摇摇头说:“皇上,他图的是您那模型上面吊挂的宝珠啊!”
元顺帝一愣,是啊,每次自己打造那些模型时,为了让模型更加华贵美丽,就让内务府把宝珠吊在上面。自己一怒砸掉模型,珠子自然都被韩林收去了。
想到这里,元顺帝怒火中烧,心想韩林好大的胆子,为了那些珠子,竟敢欺君!
就在这时,鲁先成捂着脑袋,和几个师傅从院门外踉踉跄跄地退了回来,一邊退一边招呼人守住院门,不让闹事的进来。
元顺帝迎了过去,问怎么回事,鲁先成唉声叹气地说:“有人前来闹事,希望我们那些学徒学孙能抵挡一阵子。”
元顺帝闪到一边,给高瑾递了个龙牌,让他从后门出去找京城提督前来护驾。
高瑾走后没多久,就见那些穿着破烂的平民涌进了院子。
鲁先成一看不妙,赶紧把正堂屋的大门紧紧闭上。
突然,只听“哗啦”一声,一块石头砸破窗户飞了进来,从元顺帝的耳边呼啸而过,落到桌上,把他刚才喝茶的水杯砸了个粉碎。
这时,就听外面一名领头的人大喊:“鲁先成,你不要当缩头乌龟,我们不怕,宫里的韩林公公你知道吧,他给我们撑腰呢!”
元顺帝一听,火“腾”地起来了,好你个韩林,不但欺君,竟然还当了这些暴民的后台!
就在元顺帝又急又气的时候,提督乌尔巴带官兵赶到,很快把那些闹事的平民制服,押在院中。
到了这时,在场的人才知道皇上竟然在屋中。
当乌尔巴跪请皇上尽快回宫时,元顺帝却来了兴致,他要当场审案,看看这些暴民究竟为何闹事,这韩林又是如何为这些暴民撑腰的。
一炷香的工夫,韩林就被押到了致鲁馆。没想到,韩林被兵丁押着,刚一进院门,那些跪在地上的平民都眼含热泪,哭了起来。
其中一个平民哭喊着:“韩公公,是我们连累了您哪!”可他还没喊两句,就被旁边的兵丁一脚踹倒在地。那兵丁恶狠狠地小声说:“皇上在此,不可喧哗。”
元顺帝端坐在正堂门口,看着跪在院中的韩林,痛心地说:“真是大奸若忠啊!高瑾什么都跟朕说了,你竟然为了私吞那些模型上的宝珠,恶意诋毁朕。如今,你又当了这些暴民的领袖,你想干什么,想造反吗?”
韩林却不慌乱,只是点点头,跪着禀道:“皇上说得没错,我是为了那些珠子才故意说圣上的技艺不好。”
“好你个韩林,真是狼子野心,亏我们这些小的天天那么尊敬你。要不是我向皇上禀报,圣上还蒙在鼓里呢。”高瑾指着韩林尖声叫道。
这时,只见一个老头儿挣扎着爬起来,想要说话,却被一个兵丁按倒在地。
元顺帝看到这老头儿满头白发,羸弱不堪,动了恻隐之心,挥手让那兵丁退下,让老头儿讲话。
老头儿满眼泪水,对皇上说:“皇上啊,我们这些人都是京城里修建城楼的工匠。小老儿我求皇上您就饶了韩公公吧,他一颗珠子也没有私吞哪。他听说我们拿不到工钱,都把宝珠换成钱,分发给我们这些可怜的工匠了。要不是韩公公,我们这些人早就饿死在街头啦。”
元顺帝听后大惊,问道:“你们既然是工匠,为何拿不到工钱呢?”
韩林不失时机地禀道:“皇上,近些年征战外番,耗费太多,再加上黄河泛滥数载,国库银子本来就入不敷出,可是工部却连年大兴土木,粉饰太平,以讨皇上欢心。建楼修城的材料耗费尚且赊账呢,这些工匠的工钱更是没影的事儿。工匠们找上致鲁馆,其实他们也拿不到钱,就连致鲁馆的师傅设计的费用,工部也是欠了一年多。”
“怎么会这样!”元顺帝听了,转头一看鲁先成,见他正唉声叹气地点头,不由心绪大乱。
韩林又说:“皇上,小的故意不夸您的作品,实为不想让您深陷其中,否则您一时兴起,把那些模型交付于工部,再兴土木,受苦的还是这些平民百姓呀!”
元顺帝听后,亲自给韩林松了绑,并把自己身上的长袍脱下来,披到他的身上:“韩林,今天朕才明白什么是忠,什么是奸。你提醒得好,朕陷奇技淫巧不可自拔,真是愧对祖先。其实,普天下的子民,才是朕该干的一项浩大的工程啊!从即日起,停止一切官府的楼台修筑,吩咐工部,好生安顿这些工匠和师傅们。”
话音刚落,院子里“万岁”声起,如闻雷震。
搜索
立即关注328662397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大唐兴亡三百年大全集(套装全7册)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解析版 批注点评24史全集红色经典正版图书籍
易中天中华史全套18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正版王安石变法魏晋风度
史记 文白对照司马迁全本全译史记故事中国通史历史故事书知识书
180包邮-正版大秦帝国全套全6部11卷
《甄嬛传》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后宫当时的现状,那时甄嬛和沈眉庄等人还没入宫,后宫最有权利的是皇后,但是最得宠的却是华妃,这种现状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样,皇后和华妃处在了两个不同的位置,但是现实却是华妃不仅得宠,手中的权利也慢慢的开始增加,这是皇后面临的最大问题,皇后作为六宫之主,自然是希望无人能够挑衅她的权威,但同时皇后作为一个女人,也是希望能得到皇上的多一些宠爱,无奈皇上对皇后却始终无宠无爱,华妃反倒是宠冠六宫,在皇后眼中,华妃是靠着她背后的年家才得宠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华妃如此得宠的问题,跟年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即便华妃只是个普通的嫔妃,皇上依然会宠着华妃,对皇后的态度丝毫也不会好转,原因就藏在景仁宫的一碗鸭子汤里,这天皇上处理完朝政,皇后和华妃都各自准备好了晚膳,就等着皇上过去了,虽然皇上很想去华妃宫里,但是皇上最后还是决定去了皇后的景仁宫,原因很简单,因为马上就要选秀了,虽说是华妃一手操办的,但是作为六宫之主,皇上于情于理都要过来和皇后说上一说,皇上最终无奈滴做出了这个决定。
看到皇上吃着自己亲手准备的晚膳,皇后的这个笑容是发自内心的,皇上赞美了皇后的手艺之后,又关怀备至地如此嘱咐她,这应该是皇上真心的,面对如此殷切期待自己的妻子,皇上没有感情也有亲情,没有诱惑也有愧疚的吧,可是我们的傻皇后就是从来不肯站在皇帝的角度去猜他的心思,总是从自己为出发点,这么多年了都不知道皇上不爱听什么话,皇上心中的妻子只有纯元,你这样反复强调自己的妻子地位,皇上心里是不舒服的,而且你把话说得这么满,让皇上怎么接话呢?
皇上只能夸赞皇后的手艺,想着多喝几碗,但皇后却偏偏太过较真,拿出老祖宗的规矩来劝皇上,若只是这样的话还不算太糟糕,皇上早看出皇后这句话还有下文,从皇上看皇后的表情就能看出来,所以说,皇上的智商和情商,到了这个年纪已经是人精了,皇后的小伎俩在他眼里根本已经是儿戏一样了,连太后的绵里藏针都能应付,何况区区一个皇后,皇后还傻乎乎地继续下去,殊不知,皇上就等着看你怎么演戏,接着皇上一语道破皇后的企图,拍拍屁股十分不爽的走了,一顿好好的晚膳就这样被皇后给搞砸了,皇上直接去了华妃宫里,因为在华妃那里,皇上不用这么拘谨,华妃也不会像皇后这样话里有话,华妃会的只有撒娇般的柔情,这才是一个男人真正需要的。
民间的说法: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所以大家都期待着“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刘振超说,在所有理发的人中,清朝皇帝的头是最难剃的。你完全可以想象,谁敢在皇帝的脑袋上动刀?
清朝皇帝剃头的讲究特别多,剃头的时间要选在太阳升到东南角时,意为:如日之升。清宫还特别给为皇帝剃头的人定了几条硬性戒律:剃头师每次当差,进宫时必须要经过检查,脱掉自己的衣服,换上皇家特制的服装,然后被太监领到皇帝面前叩头,请刀子。
皇帝专用的剃头刀用一个檀木盒盛着,外套黄云龙套,由皇帝的侍卫捧到剃头师手上。在给皇帝剃头过程中,侍卫站在旁边要死死地盯着剃头师拿刀的手。
宫里还规定,剃头师只许用右手持刀挨着皇上的头皮,绝不允许用左手按皇上的任何部位。也就是说,右手要悬空干活,左臂下垂不能动。若用手捏了龙头,那就是犯下了大罪。
如果给皇帝剃头时不小心割个刀口,流一点血,立刻交给内务府慎刑司拷打。无论给皇帝剃头还是刮脸,只许顺刮,不许逆刮。剃头师要屏住呼吸,绝不许向皇上头上喷秽气……
可以说,凡是给皇帝剃头的人,每次当差都要吓得战战兢兢,一不留神就会大祸临头。每剃一次头下来之后,两条腿都会发软吓个半死,几天也缓不过劲来。当然,如果皇帝满意,给剃头师的赏钱也相当多。
民间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年刚出正月,清乾隆皇帝去江南游山玩水,农历二月初一路过天津卫,住在北马路五彩号胡同的龙亭里。第二天清早起来,乾隆问随从太监:“今天是什么日子?”太监说:“启禀皇上,今儿个是二月二。”乾隆听了很高兴:“今天是龙抬头啊!我要剃头、整容,取个吉利儿,一路平安。”
于是,太监急忙请来当地一位手艺最好的剃头师,先教他一套参拜皇上的礼法和剃头的规定,然后才领他面见乾隆皇帝。
这个剃头师,听说要给皇上剃头,早就慌了神;再听了几条规定后,更吓得六神无主。想不剃,可又怕犯了杀头的“抗旨”罪。剃头师心里发慌,手就越哆嗦,结果,没剃两下,手一抖在乾隆皇帝的后脑勺上划了一个口子,立刻被拉出去砍了头。
乾隆把太监骂了一顿,命令再请一个手艺高的剃头师来。第二个剃头师心里也怕个不行,剃了没三下,又在乾隆的脑门子上拉了一个口子。乾隆更恼了,护卫们又把这个师傅砍了。太监慌里慌张地跑进剃头棚,再想找剃头师时,几乎所有的人都逃走了,只剩下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徒弟,太监只好带着他去交差。
由于小徒弟的基本功扎实,手头灵巧,动作轻快,干净利索,不大会儿工夫就给皇帝剃完头,刮完脸,梳好了辫子。乾隆皇帝拿起镜子一照挺高兴,不由地称赞:“真不愧是剃头的小神童!”这时,小徒弟才敢接话:“启禀皇上,其实那两位师傅都比我手艺高,他们害怕给您剃坏了,手就哆嗦,才伤了您的龙头。”
乾隆听了这话,后悔把剃头师错杀了,只好命地方官办理了善后。为此,乾隆还封小徒弟为五品随驾官,专给自己剃头整容。
传说,清代皇帝雍正的头上长有癞疤,很难剃,为此不少剃头师被杀。有一个人主动为他剃头,剃得很好,只是脖子上出现一道红圈,而那道红圈是为皇帝治癞疮的。从此,雍正答应不再杀剃头师,并敕封剃头师为“半副銮驾,小执事”,还赐一副对联:“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
因为乾隆皇帝忌惮高贵妃家族渐渐崛起产生的势力,且高贵妃本身性子娇纵,只会撒娇,脑子愚笨又不识大体,空有一副美貌。
剧照
乾隆皇帝的风流是出了名的,六次下江南,更是将天下美女揽入怀中。所以久而久之,乾隆就厌烦她了,即使贵妃的琵琶技艺高超,宫中无人能比,乾隆也不想听她弹奏了。
而南府新来的琵琶乐妓白蕊姬,是太后甄嬛多年苦心培养,暗地里送到皇帝身边的探子,希望她可以被皇帝看重,能帮太后吹一吹枕边风。白蕊姬虽然琵琶弹的并不好,但是容貌俏丽,体贴入微,轻言细语又暗中挑逗,所以不出所料地入了皇帝的眼。一跃成为新宠,引得六宫非议。
剧照
高贵妃此后处处为难白蕊姬,甚至第一次见面就在御花园中打了她。后来还是如懿出面说情,才免了事情闹得更大。这一对比,乾隆又觉得高贵妃不懂事,处处为难新人,小气又不懂事,还只会撒娇让皇上处罚别人,从不反思自己的过错,只会抱怨别人。所以乾隆皇帝也是对贵妃的套路产生了厌倦之心,自然对新宠更是喜欢,越发冷落贵妃。
剧照
高贵妃利用自己的权势,在宫中屡次陷害如懿,皇帝虽然心疼如懿,可也是无可奈何,因为很多事都没有证据证明如懿的清白,只能在皇后和高贵妃的压力之下将如懿打入冷宫,借此让皇后贵妃降低对如懿的忌讳,也正好保护了如懿。
熹宗皇帝。最大的爱好是玩,尤其喜欢木工,越是复杂他就越喜欢。机巧淫技,远比国家大事更让他用心。他曾在庭院中仿照乾清宫的样式,建造了一座小宫殿,高不过三、四尺,曲折微妙,巧夺天工。
凡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当然这也就给了魏忠贤掌权的空间。
扩展资料
天启帝在位期间,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农民起义,正是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期。却不听先贤教诲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
魏忠贤总是乘他木工做得全神贯注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遂逐渐专权,诬陷忠良,致使朝政败坏。同时期,女真人努尔哈赤则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乘机攻占沈阳,声势日隆。
参考资料:-天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1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揭秘,张士诚为何会成为朱元璋的阶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