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狄仁杰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武则天本想让自己的子侄继承皇位,却因狄仁杰一句话,便把太子之位给了李显,狄仁杰究竟说了什么?
狄仁杰不畏权贵,不徇私枉法,在民间赢得了好名声。他担任知顿使时,地方官为了方便唐高宗出行,准备调集民工开出一个专属通道,狄仁杰得知后坚决制止,他也因此获得了唐高宗的好评。
他不仅对百姓有关怀之心,还对落难的同僚有怜悯之心。李贞起兵反武则天失败后,牵连甚广,祸难殃及到他所管辖的豫州区域。司刑官督促他尽快行刑,狄仁杰看着这数千人心生不忍,他一方面拖延行刑,一方面又和武则天求情。最终,武则天被他的真情打动,将死刑改成了流放。
狄仁杰的才干渐渐被武则天知晓后,天授二年,武则天将他调入中央,拜为宰相。狄仁杰从一个豫州刺史,摇身一变,成为万人之下的宰相,没有根基,也没有人脉,自然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算计。
没过多长时间,狄仁杰就被来俊臣诬陷谋反,不由分说,就被关进了大牢。来俊臣是人人皆知的酷吏,狄仁杰知道自己落到他手上如果不招供,那结果肯定是九死一生。为了保全性命,狄仁杰只好假意招供。他说“大周革新,万物维新,我是唐朝旧臣,甘愿被诛,谋反是实。”
武周刚建,武则天根基不稳,当她得知自己扶持起来的宰相参与谋反时,盛怒不已,当下就决定将其斩首。狄仁杰关进监狱后,谨小慎微,让狱卒放松警惕,等他家人来送饭时,他又借口写遗书,将自己的申冤书交给家人。他的儿子狄光远,得到诉状后,立即向武则天呈报,武则天这才得知他的冤情。
狄仁杰虽然效忠武则天,但他内心还是想恢复李唐王朝,武则天的侄子都向武则天吹耳边风,想让她把皇位传给自己,可狄仁杰却一心想让李显恢复太子之位。
狄仁杰向武则天进言说,姑侄关系永远也比不上母子关系,如果让自己儿子当皇上,那您就能永享香火,如果侄子当上了皇帝,那他会把您供奉在自己的太庙里吗?他本以为自己这一席话能让武则天恍然大悟,不曾想武则天却说立嗣是我自己的事,你不要干预。
经此一事,狄仁杰开始正视自己的地位,他不再直接进言,而是组织大臣们旁敲侧击,对武则天说儿子的重要性。虽然狄仁杰做了很多努力,但武则天始终没有松口让李显复位。
一日,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双翼皆断的鹦鹉,这可有什么征兆?”狄仁杰说:“鹦鹉,乃武者,双翼,为陛下儿子。”他的意思是,如果武则天能重新用二皇子李显,就能重新飞起来。
此言一出,武则天便决定将李显接回来,立为太子,太子回来后,狄仁杰又任用忠于李唐的张柬之,后来张柬之拥护李显发动政变,李唐王朝复辟成功。
狄仁杰的一生不忠于任何人他忠于李唐王朝,若没有他,李显不可能重为太子,李唐王朝也不可能复辟成功,他是李唐王朝最忠实的拥护者。
作者:fan EYRE
武则天的烦恼,是每个皇帝都曾有过的烦恼:立谁当太子。
武则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继承权力意味着武周王朝的延续;如果由李显继承皇位,则意味着武周王朝的结束,李唐王朝的复辟。
在“立嗣”这个问题上,朝廷上下早已经形成两个派别,这两个派别泾渭分明,针锋相对,谁也不肯退步——这个是肯定的,国本问题至关重要,谁都不能退半步。一派是“李派”,很多大臣都倾向于这个派别,他们主张立庐陵王李显或皇嗣李旦为太子,至于是立李显还是李旦,他们不关心,只要姓李就行;一派是“武派”,代表人为武承嗣,武承嗣认为武姓天下没有传给李家人的道理,何况,姑母辛辛苦苦得来的天下,怎么能再还回去?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群臣奏请武则天召庐陵王李显回京。
此时大臣们集体亮出观点群起请求召回贬放庐陵的李显,这无疑是对武氏政权无声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看看大臣们的态度:
宰相李昭德曾向武则天密奏:“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食矣。”【注:《旧唐书》卷87《李昭德传》】
意思是说,陛下,您听说过侄子有了天下,替姑母立庙吗?以亲缘关系来看,天皇是您的丈夫,皇嗣是您的儿子,陛下正应该将天下传给儿孙,作为千秋万代的根本。何况,天皇将天下托付给陛下,如果陛下立了武承嗣,我怕天皇和陛下以后不能血食。”血食,是指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献上祭品。
狄仁杰说:“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梦见过鹦鹉折断二翼的梦,狄仁杰巧妙借梦回答:“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
说明大臣们心中对李唐王朝的感情难以磨灭,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后天下能够恢复李姓。想着法儿劝武则天传位于李姓皇子。
武则天曾有意立武三思为太子,于是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狄仁杰说:“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现边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间招募勇士,一个多月时间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后来又让庐陵王李显去招募士兵,没几天就招募到了五万人。如果要选择继承人,非庐陵王莫属。”武则天听罢大怒,拂袖而去。武三思的政治才能可见一斑,民众们还是对李唐有感情些。
698年,武则天终于派遣徐彦伯迎庐陵王回神都洛阳。李显到洛阳后,武则天将他藏匿在帐中,再次召见狄仁杰,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杰敷请切至,涕泪俱下,请求迎立李显。武则天这才将李显召唤出来,
说:“还给你太子!”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更令太子舍龙门。具礼迎还,中外大悦。初,吉顼、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后虽忮忍,不能无感,故卒复唐嗣。--《新唐书》
表明此时武则天已经有归还李唐的意思
(“还你太子”,这句话有玄机。朝廷上“李派”众多,女皇偏偏把他叫来说这样一句话,还用了“还”这么一个字眼。还,就是归还的意思,说明女皇一直都知道狄仁杰心念李唐,不停地为恢复李唐事业添砖加瓦,自己做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她是将他当成李唐王室的代表,把李唐江山正式地“还”了回来。因为这种欣赏,她可以容忍其对李唐的效忠,一直重用他;也是因为这种欣赏,他不曾真正地反对过她。公元700年,庐陵王李显回到长安的第二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面对朝臣,半晌,流下眼泪,说出一句话:“朝堂空矣。”这是一代女王对一代名臣的最高评价。.)
武则天重新考虑了民心向背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倾向于立李家人?
首先应该归功于大唐品牌营销策略的成功,大唐从李渊开始就注意形象工程,唐高祖收拾了隋朝的烂摊子,结束了战乱,在建国之初就注意民生问题,这样的王朝自然能得到民心;此后的唐太宗有一整套治国本领不说,还天生拥有政治作秀的才能,里里外外一把抓,老百姓的生活虽然穷了点,天天听人宣传皇帝如何仁爱如何英明,又天天看着自己国家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身为大唐子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李治不擅长作秀,但他踏实做事,在李治手中,大唐真正实现了国泰民安,李治死后,武则天虽然也做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但任用酷吏随意卖官,也给人留下不少负面印象,臣民们衡量一下,还是觉得李家人更靠谱。(除武则天之外的武氏没做过什么靠谱的事儿,名声极差。)考虑官员们的立场,多数官员都是武则天提拔起来的,但他们心里知道这个朝廷是谁的:朝廷是武则天从李家人手里抢来的,但归根结底是李家的。
迫使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
公元704年,武则天81岁。八月,武则天病重。
晚年的武则天内心空虚,逐渐变得昏庸,张易之兄弟倚仗武则天的宠爱,权势冲天。他们利令智昏,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势头。甚至连武则天的子侄们都争相给张易之执鞭辔,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兄妹俩暗地里讨论二张专政,不想被张易之的耳目侦知,张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则天进谗言。武则天听信谗言,不仅责骂太子李显,还严令李显鞫问子女,万般无奈的李显只得逼令儿子、女儿自缢。接下来,张氏兄弟又将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这就不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二张。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起兵诛二张,迫使武则天传位于中宗,并改“周”为“唐”。
当时张柬之认为自己不能势单力孤,必须联合更多的大臣,文臣武将都要有,才能妥当周全。张柬之首先联系了他素日看好的鸾台侍郎崔玄、左御林将军敬晖、右御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五个人志同道合,又觉得事情有点棘手,诛杀女皇宠爱的二张,等于向女皇宣战。如果女皇追究下来,他们性命不保。必须拉更多的人凑数,让女皇知道他们不是作乱,而是顺应民意。张柬之想到干脆请太子、相王、太平公主等人帮忙。
武则天看了看跪在地上的大臣,文官武将,搭配合理,拥着自己的儿子逼自己退位,她忍不住问其中的李湛:“我对你们父子不薄,你就是这么报答我的?”李湛毕竟不是李义府,没有小瞧皇帝的魄力,他没敢说话。
当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之前,曾经问他的大臣,“就算我对不起天下人,我并未亏待过你们,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以杨广的聪明,在临死前,他应该会知道,君臣之间,有相互欣赏,相互利用,就是没有无条件的信任,大臣们会以“良禽择木”为理由,自主选择下一任老板。现在,武则天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但这些大臣,恐怕连自己的儿子女儿侄子们,也参与了这次政变吧,否则,自己又怎么会得不到一点风声。她在养病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被架空。事已至此,不用问事情经过,也无需责备发动政变的太子和大臣,普通女人哭天抢地那一套,武则天不屑做。武则天又显示出政治家的风度,她说:“退下吧。”
这一年,武则天八十二岁,离她满怀憧憬进入唐朝后宫,已经过了六十八年。
此时权利架空,不得不还政于李唐
综上,在民心向李这种大背景下,武氏一族没一个具有出色的政治才能者。武则天不得不传位于李。
其实武则天在确定将皇位还给李氏皇族之前一直在犹豫着到底将皇位传给武氏一族还是将皇位还给李氏皇族。毕竟谁叫自己的家族族人都是那种烂泥扶不上墙的人呢,然而武则天又及其痛恨李氏皇族,这就非常让武则天纠结。
要知道武则天当时为了夺得李氏皇族的天下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四个儿子,长子早夭,二子因为能力太过出色导致武则天心生忌惮,最后被武则天直接诬陷自己儿子谋反,杀了他,而唐中宗李显时期武则天才成功掌权,唐中宗李显当时因为要将自己的岳父封为丞相,因为受到了裴炎的阻挠,说了句就是将天下全都给了他岳父韦玄贞也未尝不可的气话,被裴炎转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就直接废中宗为庐陵王并贬出长安,自己称帝即位,定都洛阳,改国号为周。而让她再传位给李显,这是十分难以接受的事情。
而另外一边自己武氏的子侄却一个不如一个,按理说帝位理应给武则天的子嗣,而武氏一族却没有,毕竟是女帝,而这个时候武则天也做了个预备措施,武则天废三儿子李显后,强迫四儿子李旦跟自己姓武,徙居东宫,立为皇储。
最后帮助武则天做出选择的其实是狄仁杰的话,狄仁杰只是说了句:“自古帝王家庙未见有祀先姑者”。也就是说帝王没有祭祀自己姑姑的,即只有儿子才能在她死后年年祭祀她。这句话直接武则天决定将帝位还给李氏皇族,不得不说狄仁杰这句话说中了要点也对应了武则天的心意。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之心日益强烈,为了迎合武则天,很多官员纷纷上表,以“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为由,力劝武则天称帝。武则天假意推辞,终于在农历九月九日那天坐上龙椅,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皇。
武则天称帝,很多投机者看到了机会,然而,对于李唐宗室成员来说,这是莫大的打击。于是,各地李氏宗亲纷纷造反,武则天在称帝前后,为平定李氏叛乱,耗费了无数精力。所以,她对李氏宗亲有一种本能的防备,而对于自己娘家的武姓家族,则非常信任。
例如,武则天称帝之初,立第四子李旦为太子。李旦从皇帝变为太子,本就心灰意冷,随着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大权在握,李旦几次遭受诬陷,最后被囚禁于宫中。武则天考虑到自己的未来,一度想立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为太子。
武则天登基时已经66岁,公元698年,武则天已经74岁,她知道自己不再年轻,但太子之位却一直是武则天的心病。一边是儿子,一边是侄子,让武则天左右为难。
要从亲疏关系来看,儿子李显、李旦当然是首选,但随着武则天诛杀李氏宗亲,打压李显和李旦,她觉得两个儿子和自己貌合神离,把皇位传给儿子,似乎不太放心。
身为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对武则天言听计从,忠心耿耿。武承嗣为了巩固武则天的帝位,为武氏家族排除异己,制造舆论,一心为武氏家族着想。武则天若想让“武周”代代相传,毫无疑问,武承嗣是最佳人选。然而,武则天在有儿子的情况下,强行让侄子继位,这就面临巨大的阻碍,武则天内心也非常犹豫。
于是,武则天召来群臣,多次暗示自己的想法,试探他们能否将武承嗣或武三思立为太子。大臣们畏惧武则天的威严,都没有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只有一个人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人就是狄仁杰。
狄仁杰,唐朝著名宰相,在武则天时期,几起几落,最后还是深获武则天信任。得知武则天想立侄子为太子,狄仁杰说:对于您来说,儿子比侄子要亲。陛下若是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百年之后,陛下驾崩,您会拥有自己的宗庙,太子和他的子孙万代都会用最隆重的礼节来祭祀你。陛下若立自己的侄子为太子,这就难说了,因为我从没有听说过,侄子会在太庙中供奉自己姑母的。
可以说,狄仁杰的这番话,一语惊醒武则天,武则天身为皇帝,立太子之事之所以是她的心病,是因为她担心身后的名誉和地位。凡是生前站在权势顶端的人,都很在意身后的尊荣。狄仁杰把侄子和儿子将来对武则天的态度拿出来比较,让武则天恍然大悟。因此,武则天决定,立亲生儿子李显为太子,尽管她对李显并不满意,但她依然这么做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0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