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廖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三国时期,也有这样的一个人,因为直言不讳导致地位最后一生一落千丈,最终寂寥收场。他就是蜀汉的重要谋臣廖立。诸葛亮曾经说他是荆楚一带的旷世奇才,廖立作为谋臣在蜀汉的地位很高,能力自然是不用说的,能够与诸葛亮、庞统齐名。
当初刘备兼任荆州牧时曾提拔廖立做长沙太守。当初孙权派人偷袭荆州三郡,而廖立却脱身逃回刘备身边,刘备一直都很赏识他,不但没有过多的责怪,也没有追究他的过失,甚至还让他做了巴郡太守。
自此之后,廖立就有些自我膨胀了。在刘禅在位时公然批评先帝部署不当导致,导致丢了荆州、关羽丢了性命、夷陵之战损兵折将等等,不仅如此,他还诽谤、贬低一众大臣,把朝堂上的人得罪了一个遍。最后廖立被贬为平民,流放汶山郡郁郁而终。
廖立言语无状,被人在诸葛亮那里告了一状,诸葛亮立马写了一份弹劾廖立的奏章说廖立诋毁朝臣,诽谤先帝,就这样,廖立就被一纸诏书贬为庶民。其实廖立被弹劾的理由很简单,当初廖立丢了长沙郡的地盘,在这件事上,诸葛亮无非就是两种态度,一是追究责任,二是不予追究。但是就刘备当时的态度来看,如果诸葛亮主张处分廖立,那么肯定会被否定,所以诸葛亮就没有追究什么。但是人一旦倒霉起来,喝凉水都塞牙。刘备死后,廖立立马就失去了靠山,看不惯他的人自然瞅准时机落井下石,把什么错都找出来凑一凑就够他喝一壶的了。
在刘备死后,托孤的人也并不是诸葛亮一个人,还有李严、魏延和廖立。刘备这样做是无非是担心诸葛亮位高权重,不放心把蜀汉全交给他一个人。但是根据历史记载魏延、李严和廖立最后都被拉下马了,权力最终还是落在了诸葛亮一个人的手中。廖立这个人太过于直性子了,虽然看待问题一针见血,但他性格太不讨喜言语又是尖酸刻薄,得理不饶人,一点都不懂给自己留后路。
直到诸葛亮死,廖立也没有被召回成都,廖立听闻诸葛亮的死讯时十分悲痛,最终郁郁而终,因为他知道只有诸葛亮活着,他才有可能重新被重用,但是诸葛亮死了,自己也将永无出头之日。回看廖立的这一生,他其实也算得上是一个相当有才能的人,要不然刘备也不会甘愿当他的靠山,如此一生是在让人遗憾。
夷陵战败后,刘备退至白帝城。孙权遣使与刘备和谈,刘备同意。和谈过后,刘备觉得自己病体难愈,于是开始着手安排托孤事宜。
刘备在托孤时,一定会回想起这两三年发生的事,难免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
在这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关羽死了,张飞死了,黄忠死了,马超死了,许靖死了,法正死了,糜竺死了,刘巴死了,彭羕死了,刘封死了,关平死了,马良死了,黄权降曹了。在这短短两三年时间里,荆州丢了,三郡丢了,夷陵惨败。而刘备病重将死的消息传出,许多当地实力派都在蠢蠢欲动,黄元反叛,高定反叛,雍闿反叛,朱褒反叛。
什么叫大厦将倾?什么叫地动山摇?这就是了。
此时的太子刘禅年仅17岁,显然无法应对这种局势。于是刘备告诉刘禅:一定要像对待我一样对待诸葛丞相。你当个无为而治的皇帝就行,国家大事交给诸葛丞相,他会帮你坐稳江山的。你一定要相信你老爸我的政治智慧,更要相信诸葛亮丞相的政治智慧,千万不要自作聪明。
现在很多漫画都把刘禅画成一个双目无神的胖子,看起来就痴呆,好像他的智力真有问题。实际上,刘阿斗是一代枭雄刘备的太子,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机变权谋。大家可以看看刘备为刘禅准备的课本,里面甚至还有《韩非子》这样的书。
《韩非子》是一本君主必读的课本,但所有的君主都对此讳莫如深。因为《韩非子》的主旨思想,就是君臣之间不要讲恩义情感,只谈利益即可。想让臣子忠心,就必须懂得如何运用法术势,制造精密的政治布局。
大家可以翻翻历史书,从没有哪位君王公然宣称《韩非子》是一本不错的书,也没有哪位君王公然宣称自己经常读《韩非子》。因为拿到台面上来说,《韩非子》这本书猜忌杀伐之气太重,君王不该看这种书,应该崇尚仁德。
《韩非子》这种书,把君臣之间的博弈说得非常透彻,处于君王的角度,实在是一本必读的书。但如果没有大智慧消化,而只是学了皮毛,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个君王如果只是从表面上学会了这些内容,他内心的猜忌杀伐之气会随时显露出来,最终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
比如朱元璋的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那也是从小在《韩非子》和《商君书》的熏陶下长大的。但很显然朱允炆并未完全消化这些内容,刚继位就推翻了朱元璋精心设置的政治格局,引来了靖难之乱。
如果刘禅也是朱允炆那种水平,一定会干出蠢事来的。从这个角度,大家就可以看出刘禅的聪明了。如果没有受过专业的政治训练,或是没有足够的气度,猜忌诸葛亮那就是自然而然的;而刘禅只要猜忌诸葛亮、甚至想除掉诸葛亮,那诸葛亮还有什么选择呢?
刘禅的聪明,在于他相信刘备的政治智慧。在他上位之后,未必对诸葛亮毫无戒心,但是他依然克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朱允炆的愚蠢,在于他认为自己的政治智慧远高于朱元璋。所以他刚爬上皇位,就全面变更朱元璋留下的政治格局。我实在奇怪,朱允炆哪来的这种自信?
君臣和睦相处,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在蜀汉灭亡前,魏国皇帝曹芳被废,魏国皇帝曹髦被杀,吴国皇帝孙亮被废;魏国辅政大臣曹爽死于非命,魏国辅政大臣诸葛恪死于非命,吴国执政大臣孙綝死于非命。
在蜀汉灭亡后,两晋南北朝被废和被杀的皇帝,伸出两只手也数不完;全家死于非命的辅政和执政官员,同样是伸出两只手也数不完;变成乱臣贼子的辅政和执政官员,更是伸出两只手也数不完。
身处如此的历史背景中,刘备死后的蜀汉能保持十多年的稳定;诸葛亮死后的蜀汉还能保持三十年的稳定,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君主认不清形式,一味想追求超出自己能力的权力,会让帝国不稳定;臣子认不清形式,一味想得到超出自己能力的权力地位,也会让帝国不稳定。如果君臣都这样做,自然只能鱼大吃虾、虾大吃鱼。而在贵族政治渐渐拉开序幕的三国时代,君臣想和睦相处实在太难了。
许多人常常认为,刘禅智商有问题。问题是,刘禅接过刘备的权力,让蜀汉帝国维持了四十年的稳定;在诸葛亮死后,让蜀汉帝国维持了三十年的稳定。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个二代皇帝,能让帝国维持这样长久的稳定,显然是很罕见的。
许多总认为诸葛亮愚忠,在我看来,诸葛亮忠是够忠了,却实在说不上愚。因为,皇位是天下利益汇集的中心。表面上看,辅政大臣距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但若真想跨越这一步,就必须拿着全家的人头去赌。
刘禅之所以能保持蜀汉长达40年的稳定(刘禅222年继位,公元263年钟会入蜀),是众多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素构成。
第一、刘备的布局非常稳定。这一点我在前面说过,不再赘述。
第二、刘禅心胸足够宽广,所以才能虚君在上无为而治。
第三、蜀汉实力派能认清形势,从来没有动过非份之想。
这一切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无论刘备还是刘禅,只要有一个人猜忌诸葛亮,诸葛亮就无法成为后来的诸葛亮;诸葛亮如果有了非份之想,他也会不成为后来的诸葛亮。而且在诸葛亮死后的29年内,蜀汉帝国一直内部非常稳定。
很多人都说:这是刘禅运气好,总能遇到忠心的臣子。可事实真有这么简单吗?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看看蜀汉的这些权臣,谁是善茬呢?
蜀汉的格局也相对简单,刘备托孤之时,许多能与诸葛亮一较长短的实力派都已离开了人世。而孙权和曹睿时期的格局则比较复杂,所以他们一死,帝国上层争得一塌糊涂。再看蜀汉朝堂,只有廖立和李严受到了诸葛亮的打压,而且都是贬职回家,没有发生流血事件。
在后诸葛亮时代,蜀汉的格局已经变得非常稳定,刘禅也更加成熟。种种因素相结合,才是蜀汉得以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因所在。
与其说是被打动,不如说刘备一系是在当时条件下,诸葛亮能选择的最好平台,理由如下:
一、占据舆论制高点。
汉王朝前后持续400年,影响力深入人心,这就是曹操控制汉献帝后,其他诸侯陷入被动的原因,也是曹操一生不敢篡位的顾虑所在。
而刘备一直以皇叔自居,并且得到了急需外援的汉献帝的官方认证。而刘备本人也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口号,在诸侯竞争中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诸葛亮作为奉行儒家传统道德标准的士大夫,选择刘备,也是理所当然。
二、其他势力并没有存在自己发挥的空间。
东汉末年,门阀势力依旧盛行,各大势力的核心圈子,无不是建立在自己的固有派系之上。
曹操一派,武有夏侯氏、曹氏众子弟,文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等出身中原地区名门望族的名士。
孙权一派则以自己父兄嫡系为基础,扎根江东本地势力,周瑜、鲁肃、张昭等人,都是既有能力、又有家族势力,而且对孙氏绝对支持的代表。
刘表信任的,则是自己的亲戚以及自己的老部下:张允是自己的外甥,蔡瑁是小舅子,蒯越、蒯良、伊籍等人则都是从小跟自己混的死党,自身家族在当地也都颇有势力。
当时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各派领导人需要的不仅是出谋划策,更重要的是必须依托自己集团中的要员,与地主阶层各大家族形成利益共同体。
所以,三国时期的人才争夺,也是对地主阶级支持的争夺。
诸葛亮作为从山东移居襄阳的外来户,在当地并没有自己的家族势力,自然也不是当时曹操、孙权、刘表等人看重的对象。
而只有几乎一无所有、对高级人才求之不得的刘备,才会真正为诸葛亮提供他能够大展拳脚的平台。
这一点,是他最最关键的考虑。
上述两点,一保证了名,二保证了实际的利,刘备是诸葛亮独一无二的最佳选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9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民间故事之-狗丈夫
下一篇: 民间故事之-天鹅仙子与蛤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