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备不看重马谡,为什么诸葛亮很看重他呢

众妙之门 2023-06-18 09:28:42

刘备不看重马谡,为什么诸葛亮很看重他呢

对马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马谡其人,字幼长,是蜀汉官员马良的弟弟。他们兄弟五人,都很有才华,当时并称为“马氏五常”。马谡最初在荆州跟谁刘备入蜀,当过县令和太守。马谡气量过人,喜好军事谋略,得诸葛亮器重。刘备临终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以任大事情,要多考察矣!”什么意思,就是刘备没看好他。但诸葛亮很看好他,经常一起讨论军事,直到半夜。

应该说,他们哥五个当中,当属大哥马良才华最佳。马良不但精通兵法,还为人正直善良又忠义,马良和诸葛亮是好朋友。这个原因,诸葛亮和马谡走的很近。那就说一下说马良吧。他很不幸,马良在和刘备东征中不幸遇难。因为当时是诸葛亮让马良跟谁刘备去的。所以诸葛亮很的惭愧,也正是因为此,他和马谡走的更近了些。大有照顾一下朋友的小弟的意思,两个人便称兄道弟,马谡虽然稍逊马良。但比一般人要强出好多,有一事儿诸葛亮深有体会。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南中雍闿。临行前,马谡送行十里不舍。诸葛亮说,”你有什么好的计划吗?”马谡没有含糊,说:“南中地势险要,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久。我们就是今天击败他们,等我们走了,他们还是会反叛。目前咱们要集中精力北伐,重点不在这边,如果你把他们斩草除根,那不是你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能办到。所以,用兵原则还是以攻心为上,攻城次之,这是我的意思!”诸葛亮听罢点头。

于是在讨伐过程中,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意见。斩杀了雍闿,对孟获,七擒七放!使孟获等南中人心服口服,一心归服。所以,诸葛亮在世时候,南方不敢有反叛。也正是这样的计策,让诸葛亮对马谡刮目相看。至于先帝刘备所说,他有些忘记了,或者说是没放在心上。也正是这个计策,诸葛亮准备好好培养马谡,找到一自己很好的接班人!这比什么都重要,一旦自己百年了,好有人接替自己。这是他的理想,自己还没有徒弟呢,或者说是传人。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这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魏国。这次带了马谡一同前往。很快,诸葛亮命令赵云,邓之作为疑军占据了萁谷(今天陕西省汉中北一代)。自己带十万大军,突破了魏军据守的祁山(今在甘肃境内泰安)。大军很快攻克了南安郡,天水郡和安庆郡等地。进行前所未有的顺利,形式非常的大好!这次北伐,诸葛亮力排众议,用马谡为先锋,这让军中的老将魏延,吴壹等很不满,但没有办法,丞相的命令,就的执行。

当时的粮草没有及时跟上,所以大军在蜀中休整,马谡带领先锋前进。诸葛亮知道街亭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蜀军的粮道,如果这个地方出现了状况,那后勤给养就成了问题。

既然街亭这样重要,那就要去一个胜任的大将去守。当时很多有能力的将领主动请战。魏延赵云都请战过了,可诸葛亮还是派了马谡,为什么要派马谡呢?因为在诸葛亮看来,街亭重要,也就是个粮道而已,马谡去已经富富有余,至于魏延和赵云他们,自然还有大用。

得说,尽管诸葛亮派马谡去,心里还设有点担心。于是,就派一个经验丰富的王平任副将和马谡一同前去,并嘱咐马谡要当道扎寨。马谡到了街亭,观看了一下地形后,他的军事才能开始发挥了。如果当道扎寨的话,敌兵从山上袭来,那就只有被打的份儿了。扎寨在山上,等敌军来猛冲下山,光气势就把敌人给压住了。尽管王平来阻止,可马谡举出兵法的要则来驳斥王平,还是把兵驻扎在山上。

明帝曹叡得之蜀汉来伐后,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兵马在街亭阻挡马谡。大兵压来,马谡猝不及防,还没等反应过来,已经被包围了!老将张郃是何等的经验,看准了马谡的部队在山上。于是,切断了水源,开始放火烧山。尽管王平拼死搏杀,但他和马谡还是被张郃打的落花流水,马谡大败。而张郃乘胜追击,诸葛亮的大部队也受到冲击,蜀军损失惨重。这次就是因为失去了一个小小的街亭,宣告北伐失败。

而这一切,源于马谡的自作主张,和自作聪明,于是,才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部分。说到底,诸葛亮为什么听了刘备的话还要用马谡?一是,对马良的愧疚;二是想找一个接班人;可惜,马谡不是这个材料。倒是后期,诸葛亮发现了姜维,经过培养,姜维算是诸葛亮的弟子吧!这个也算弥补了马谡去后的空白。

刘备看出马谡不堪大用,诸葛亮为什么看不出来,还依然重用他导致街亭失守?

阅人无数的刘备生前警告诸葛亮,马谡这个人会夸夸其谈,不能大用。做参谋工作是可以的,要独立指挥作战,这是不行的。这里我们就必须讲到,何以诸葛亮是名臣而不是名君,他在用人上是不行的。

事实上,在刘备生前,也没有让诸葛亮独立指挥作战。有些人只是适合当谋士、军师,而不适合当将军。用人的最高境界,是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职位与才能相互匹配。譬如说曹操的谋士郭嘉,他有极高明的谋略,你非要让他当将军,他可能就只是蹩脚的将军。

马谡确实才能出众,只是诸葛亮错用其才

南征孟获时,提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成功平定南蛮。随诸葛亮北伐期间又献反间计,使司马懿下台,不可否认马谡确实是合格的谋士。

但是马谡只是谋局势不谋军事,在领兵作战中马谡能力一般,连基本的九地篇和地形篇都没能领悟。

蜀汉人才匮乏,诸葛亮时期能征善战基本都是老将,这时候马谡作为新星,又是主动请缨,诸葛亮自然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当然诸葛亮内心明白马谡没有实战经验,所以派了王平作为副将,为何派王平,一方面王平实战经验丰富,另一方面王平在蜀汉资历很浅,马谡压得住他,如果派魏延或者吴懿为副将,那马谡势必毫无话语权。

所以说,诸葛亮用马谡是权衡后的结果,并非没有听从刘备的嘱托。

马谡在平定叛乱郡县及南方少数民族的时候,表现得都非常好,这也让诸葛亮越来越信任他,觉得这是自己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谁知道马谡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痛失衔亭, 结果让诸葛亮的北伐功亏一篑。

这时候,诸葛亮说,悔不听当初刘备的话,才会有今天。其实这不过是诸葛亮的一种掩饰而已。如果回到当初,诸葛亮可能依然会重用马谡,只不过不会让他守街亭罢了。

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为何不听呢?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开始了蜀汉对魏国的第一次北伐。战争初期,由于魏国对蜀国疏于防范连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蜀汉军队一路凯歌,魏国关中地区岌岌可危。这个时候魏明帝曹睿亲自镇守长安并派大将张郃率军和蜀军决战。诸葛亮派马谡带兵前去迎敌,结果马谡被张郃打的大败。马谡的溃败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诸葛亮回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处死了马谡以谢三军。

马谡的兵败可以说是狠狠地打了诸葛亮的脸,原来早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就曾嘱咐过诸葛亮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诸葛亮却并没有认同刘备的话,他将马谡留在了身边当参军(参谋)并且经常和马谡商议国家大事。

那么对刘备忠心耿耿的诸葛亮为何不听刘备的?马谡不可大用?遗言呢?其实诸葛亮也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蜀国人才不济。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诸葛亮是将马谡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马谡的确是有做诸葛亮接班人的潜能。

马谡和诸葛亮都是随刘备从荆州入蜀地的,两人之间的私交很好,因此马谡是诸葛亮信得过的人。而且在处理国家大事方面,马谡也给了诸葛亮不少的好建议。尤其是在平定南方的叛乱时,马谡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的策略更是让诸葛亮深以为然。《三国志》里对马谡的评价是?才器过人?,可见马谡并不是一个泛泛之辈。所以我们说诸葛亮重用马谡并不是他犯糊涂,而是马谡的确有被重用的价值。

更为难得的是,马谡不仅才器过人还广受拥戴。有一件事可以证明马谡在蜀国的地位,《襄阳记》记载,诸葛亮杀马谡后,蜀汉大臣蒋琬(诸葛亮后来的接班人)亲自前往汉中拜见诸葛亮。蒋琬以?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替马谡之死感到惋惜。马谡死后"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足见当时马谡在蜀国是很受拥戴的。

相比于蜀国朝廷其他人来说,马谡还有一个年龄的优势。马谡死时才39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诸葛亮培养他也是良苦用心。当时蜀国内部人才不济,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有魏延、吴懿和赵云等人。魏延带兵打仗厉害,但是由于他性格桀骜不驯所以在蜀国内部的人缘很差,这也就注定了魏延无法被诸葛亮重用。吴懿和赵云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的年纪比诸葛亮还要大。相比较而言只有马谡才是最合适的培养的对象。马谡年富力强、才气过人而且还受人拥戴,所以马谡是值得诸葛亮重用的。

马谡的死固然有其军事才能不足的原因,但诸葛亮在街亭之战时将马谡推向独当一面的位置上也是过于心急了。诸葛亮重用马谡本来没有错,错就错在把马谡放在了不该放的位置上。

刘备为何反对诸葛亮重用马谡

这一点毋庸质疑,刘备反对诸葛亮重用马谡,史书上说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那么这是刘备的真心话吗,刘备为何反对马谡。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三国相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作为偏安一隅的蜀汉,无论是文臣和武将都和其他两国无法相比。本来就稀少,而且这些人物,还都有缺点。比如关羽的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张飞的脾气暴躁,魏延经常越级向领导汇报工作,这些人尽管毛病不少,但是都刘备手下的爱将。因为对刘备忠心耿耿,一直受到刘备的重视。 可是马谡似乎不是这样,马谡比较博学,而且谈起兵法,朗朗上口。史书上说:兄弟五人,并有才名。按理说这样的人,刘备应该重视才对,刘备为何反感马谡,江湖以为: 其一,马谡年轻,不会玩政治。古时的帝王,赏识臣子,其忠心耿耿应该是第一位的。而刘备尤其如此,比如和赵云一见如故,对关羽张飞恩爱有加,汉中越级提拔魏延做太守。但马谡和诸葛亮走得太近,或者叫形影不离,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最反感属下结党营私。至于成都令、越巂太太守大概都是诸葛亮赏赐的。 其次,马谡是荆州人,是诸葛亮的半个老乡,诸葛亮避祸荆州,隐居隆中的时候,马氏五常也曾声名鹊起,和其他兄弟相比,马谡似乎一点不逊色,史书上:说才气过人,好论军纪,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也就是诸葛亮对马谡好得不得了,认为这个人特别有才。大概是乡土情结吧。 其三,马谡是纸上谈兵的例子。刘备考察人和诸葛亮不同,刘备是纵横捭阖的英雄,战场上真刀真枪不只见过多少遍,他不崇尚死读书本;而诸葛亮是个书生,尽管很有政治远见,但是军事才华,并不见佳。陈寿说他: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两人因此互补,但是马谡是空谈,诸葛亮却对之肃然起敬。 其四,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超越平常,刘备也是一个喜欢人才的人,但是喜欢人才要有一个度,过犹不及,诸葛亮对马谡: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所谓自昼达夜,自然是不分白天黑夜,进行商谈。 所以,刘备之所以不喜欢马谡,很大程度上发觉这个年轻人喜欢溜须拍马,谄媚上司。而且与当时的诸葛亮丞相走得特别近,刘备害怕诸葛亮一旦形成稳定的小团体,肯定会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成为泡影。晚年的刘备不喜欢诸葛亮,但是没有办法;不喜欢诸葛亮编织的巨大人情网,但是无力回天,因此对马谡进行贬责,希望诸葛亮明白。可诸葛亮早已架空了刘备,自然不会再理会刘备,因此一直把马谡放到身边,参与军机。 后来,诸葛亮进行北伐的时候,曾经任用马谡等去守街亭,结果遭到惨败。此时方才大悟当日刘备的提醒,可惜悔之晚矣。因此杀马谡,表示对刘备的追念。其实诸葛亮此时羽翼丰满,地位无人能及。因此马谡被杀,不过是诸葛亮的一个借口。表示自己不徇私情、秉公执法,但当时人对此都有异议。比如蒋琬认为斩杀大将,只会让敌人高兴。可诸葛亮却痛哭流涕,去斩马谡,来表明自己的确无私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9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