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年间,武清县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艺人名叫王三太,他能用一个五孔葫芦摇出五色烟,然后用五色烟吹出各种影像,姿态万千,栩栩如生。
这年六月,王三太来到北京。他没到天桥撂地儿,而是走家串户给人表演。北京大户人家多,六月又是好月份,办喜事的也多。王三太每到一家,露出两手绝活,东家都会赏几两银子。
这天,王三太表演了一天,之后匆匆忙忙往客栈赶。经过一片树林的时候,王三太听到里面有女子的哭声,循声望去,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子吊在了树上。王三太赶紧跑过去,把女子抱下来,一通捶打,总算把女子救活了。那女子一身绸缎衣服,看样子应该是大家小姐。王三太就问:“小姐有何难处,为何在此寻短见?”女子看一眼王三太,顿时泣不成声:“大哥,你为什么要救我?你救我也没用,我活不了了。”王三太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女子这才一五一十说了实情。
女子名叫彩玉,是右督御史杨一清的女儿。因杨一清看不惯司礼太监刘瑾专横跋扈,总是在皇上面前告刘瑾的状。刘瑾因此对杨一清恨之入骨,找个由头把他抓了起来,定了死罪,还命锦衣卫抄了杨一清的家,把一家人赶出京城。因那天彩玉到庙里进香,所以逃过一劫。当她回家时,见府门被封,这才知道家里出了事。彩玉走投无路,就跑到树林里寻了短见。
王三太听完彩玉的哭诉,心里愤愤不平。他知道刘瑾不是个好东西,仗着皇上宠信,指挥东西两厂的锦衣卫到处干坏事,被他冤枉致死的不知有多少人。王三太想了想,说:“小姐,你不要难过,好人总会有好报的。你如果无处投奔,就先跟我住到客栈,以后再慢慢想办法。”彩玉一听,哭得更凶了:“还有什么办法可想?我爹明天就要问斩了。他死了,我以后还怎么活?”说着,起身就要以头撞树。王三太赶紧拦住她:“小姐,不要这样,只要人还没死,就有办法。”彩玉一听,扑通一声给王三太跪下了:“大哥,你有什么办法?你要能救了我爹,我给你当牛作马。你快说,有什么办法?”王三太把彩玉扶起来,说:“我也没什么好办法,不过我可以试试,万一成了,你就和你爹离开京城,远走高飞。”说着,把身上的钱全交给彩玉,又跟彩玉小声耳语了几句。彩玉听罢,热泪纵横:“大哥,你若救了我爹,我愿以身相许,一辈子伺候你。”王三太连连摆手:“小姐严重了,好人有难,路人相帮,这是人之常情,你照我说的办,千万不要自作主张。”彩玉点点头,跟着王三太出了树林。
第二天,大街小巷早早就挤满了人。人们知道,今天刘瑾要在菜市口杀杨一清。杨一清是好官啊,刚从宁夏平定叛乱回来,就因为得罪了刘瑾,不但没有被奖赏,反而惹来杀身之祸。老百姓都恨刘瑾,同情杨一清,可又没有办法,只能在沿途为其送行。将近午时,锦衣卫押着杨一清往菜市口来了。队伍前面的轿子里坐着刘瑾,后面是关押杨一清的囚车。两队兵卒在前面鸣锣开道,手持长矛阻挡行人。就在囚车快到菜市口的时候,平地突然腾起了一股黑烟,黑烟打着旋在地上旋转,忽然变成两只黑虎,把刘瑾的轿子和杨一清的囚车吞进了肚里。街上的人顿时一片大乱:“不好了,有妖怪,快跑啊!”人们四处乱撞,把大街堵了个严严实实。锦衣卫在马上高喊:“不要乱,赶快保护公公,护住囚车!”兵卒们冲进黑烟里,左扑右打,折腾了老半天,总算把刘瑾从黑烟里拉了出来。黑烟渐渐消散,锦衣卫再找那辆囚车,早没影儿了。刘瑾急了,冲着锦衣卫大叫:“全城戒严,一定要把杨一清抓到,就地正法!”锦衣卫鞭打人群出去传令了。
此时,杨一清的囚车已经到了一个小胡同里。王三太让人帮忙,砸了囚车,救出杨一清。看着王三太,老百姓全都高挑大拇指:“小伙子,好样的,够爷们,竟然能用这么高的招儿劫囚车。那黑烟你是怎么弄出来的?黑烟又怎么变成黑虎了?”王三太向人们抱拳:“各位,此时不是说话的时候,如果大家肯帮忙,就找一匹马来,我送杨大人出城,晚了就出不去了。”话音刚落,一个人就牵过一匹马来:“好汉,骑我的马吧,不用还了。”王三太谢过之后,把杨一清扶上马,二人飞奔出城。
到了城外,王三太在树林里找到了早已等在那里的彩玉,让他们赶快骑马走,跑得越远越好。杨一清叹了口气,说:“好汉,谢谢你救了我。可刘贼不除,我跑到哪里也活不了。你还是不要管我了,免得受牵连。”王三太想了想,说:“大人说得也是。这样吧,你们暂且在附近农家住下,我再回城去,想个办法除了刘贼。”杨一清说:“好汉,刘瑾身边爪牙众多,你近不了身啊,还是不要冒险了。”王三太一笑:“我自有办法。”说完,就快步走了。
王三太住到了客栈里,他想,救人就要救到底,可囚车好劫,刘瑾确实难除啊。劫囚车的时候,王三太使出了自己的绝活。他先用葫芦摇出黑烟,然后运用气功推动黑烟在地上旋转,又用“百步吹灯”之功把黑烟吹成黑虎,使街上一片混乱。就在囚车被黑虎罩住,街上乱作一团时,王三太随着人流把囚车推进了小胡同里,杨一清也就得救了。现在刘瑾已经传令全城戒严,用不了多久就会追捕杨一清,如果不尽快把刘瑾除掉,杨一清还是活不了。怎么办呢?王三太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主意。
这天是六月初六,皇上去天坛祭祀。禁军在前面开道,西厂提督张永在龙辇旁边紧紧跟随。来到天坛脚下,皇上下了龙辇抬头看向天坛。这一看,皇上不禁大吃一惊,祭坛上有个人身穿龙袍正在祭天。皇上纳闷了,我就是皇上啊,怎么又出了一个皇上?难道我眼花了?正想着,那个人从祭坛上慢慢走了下来,随后上了停在那里的一辆马车。皇上看直了眼,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刘瑾啊。这狗奴在我眼皮底下身穿龙袍,真是反了!皇上气得脸都白了,问张永:“你刚才可看到什么?”张永说:“万岁,我刚才见刘公公身穿龙袍自祭坛而下。刘瑾早有谋反之心,今日身穿龙袍,定有谋反之举。”张永受过刘瑾排挤,皇上现在问他,他还不借机咬刘瑾一口?皇上一听,顿时大怒:“反了,把这狗奴才给我拿了,凌迟处死,满门抄斩!”张永答应一声,带着禁军冲到那辆车前,把正在打盹的刘瑾抓了下来。刘瑾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在皇上面前一个劲喊冤枉。眼前的刘瑾虽然没穿龙袍,车上也没有搜到,可皇上还是让禁军抄了刘瑾的家。这一抄家,还真就抄出了金银珠宝、龙袍兵器,刘瑾再想喊冤也喊不出来了,他真有谋反之心。刘瑾纳闷,我想谋反这事谁也不知道啊,皇上怎么就知道了呢?
刘瑾哪里知道,这一切都是王三太做的手脚。王三太提前一天就藏到了天坛,皇上一来,他就用葫芦摇出五色烟,然后运用吹功、气功,将五色烟吹成刘瑾身穿龙袍祭天的模样,之后,王三太又将刘瑾的烟影吹进刘瑾的轿里。刘瑾早就在天坛下面等皇上了,闭着眼打盹,没看见一股烟钻进来。刘瑾什么都不知道,皇上和所有人可看了个清楚,他们不知道是王三太在玩绝活,只当是刘瑾在跟皇上示威。
一个多月后,刘瑾被处以极刑。杨一清因多次检举刘瑾有谋反之心,官复原职了。复职之后,杨一清安顿好家小,派人去找救命恩人王三太。他知道王三太是个高人,想留在身边听用,可找了半年,也没有找到。后来,杨一清在府门前捡到一封信,信中只有四句话:“义字头上一颗心,受义莫负心下人,为官当以民为本,莫逼民为无义人。”杨一清知道是王三太所写,小心收起来,点头道:“一清谨记,一清谨记。”
搜索
立即关注328662397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 #能力训练#导语】中国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也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十篇。欢迎阅读参考!
1.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于仲文曾在隋朝做过大官。
在他小时候,有一年,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丢失了一头牛,两家都倾巢出动分头寻找,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后来别人总算为他们找到了一头,两家都抢着说那头牛是自己的,双方争执不下,把官司打 到州里,州官也难以判断,案子就挂了起来。
这时,益州长史(官职名)韩怕俊灵机一动,对州官说:“少年于仲文聪颖过人,为何不召他来断案?”
州官不以为然他说:“嘴上无 毛,办事不牢!此案大人都不行,何况少年?”
韩伯俊说:“大人此言差矣。”说着,就向州官介绍了于仲文9岁时跟着父亲去晋见隋文帝的轶事:
皇帝向于仲文问道:“听说你喜欢读书,书里记载着哪些事啊?”
仲文从容地回答道:“奉养父母,服务国君,千言万语无非是‘忠孝’两字而已。”
隋文帝惊异于仲文概括能力之强,连连赞叹道:“说得好!说得好!”
韩伯俊说:“大人,您看能否让于仲文这小子试一试处理此案?”
州官欣然应允,即命左右持着大红请帖前往于家。
于仲文到达州府,问明前后情况,微笑道:“这个案子很容易判定。”
说着,便叫任、杜两家各将自己的牛群全数赶到州府前的大操场上。他便喝令道:“放牛!”
说完,那头牛直往任家牛群奔去。
场上人群欢呼起来:“是任家的,是任家的!”
于仲文冷眼见杜家不服,便叫道:“慢,把那头牛单独赶出来。”
牛出来了,仲文命差役用鞭子狠命地抽打,任家的人奔上前,拚命地抵挡,还将鞭子夺了下来;杜家的人只是在旁边喊道:“莫打了,莫打了。”那喊声有气无力,像在演戏。
于仲文看了,便厉声盘问杜家人:“如果查出这头牛不是你家的,而你们硬要冒领,除了十倍罚款,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啊!”
杜家人知道瞒不过于仲文,只得承认自己有冒领之罪,诺诺连声,告退而去。
于仲文神断牛案的名声,从此传了出去。
2.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正要赶车轧过去,可是那个孩子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这儿,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
子贡赶紧停住车,没好气地大声嚷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夫子的车,快放过去!”
“不管谁也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是城躲车呢还是车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大家被问得张口结舌,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这时孔子从车上走下来忙拦住说:“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
说着,孔子走上前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
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
“周游列国呀。”
“那周游列国又是作啥呀?”
“讲学传道啊。”
“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你知道些什么呀?”
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又问:“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
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嫌看不见,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那又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夫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着说道:“呵,你又嫌多;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远?”
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还是才疏学浅,以上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3.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徐文长到舅舅家做客,半晌才端出一盘菜,却只一鸡蛋,舅舅说:文长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晚来三个月,这个鸡蛋就是一碗鲜的鸡汤了。徐文长笑道:啊,真是难为你了。
一日,徐文长复请舅舅,半晌,端出一盘竹片,对舅舅说:舅舅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早来三个月,这盘竹片就是一碗鲜美的竹笋了。
张三李四拜访徐文长,张三暗将徐文长拉到一边说:文长兄,今日你若能令李四“呱呱呱”的叫三声,我今天就请客吃饭。徐文长笑道:“此事极易”。
徐文长将张三李四带到一片西瓜地中,徐文长手指瓜田对李四说:“李兄啊,你看这一片葫芦长的多好啊。”李四纳闷道:“文长兄啊,这明明是瓜嘛,你怎么说是葫芦呢。”
徐文长道:“是葫芦”。李四道:“是瓜”。徐文长:“葫芦”。李四:“瓜”。徐文长:“葫芦,葫芦,葫芦。”李四:“瓜,瓜,瓜!”
4.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从前,有一个商人养了一只聪明伶俐的鹦鹉,无论到哪里,他都会把它带在身边。
有一次,他去京城做生意,身上的盘缠被小偷偷了。京城离家很远,他当时又累又饿,心里十分焦急。这时,鹦鹉对他说:“先生,你不如把我卖掉,只要你把我送到王府附近,我们表演一个节目,就一定可以卖个好价钱。”商人说:“我怎么舍得卖掉你呢?”鹦鹉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渡过眼前的难关啊!”见商人还是不答应,鹦鹉又说:“你拿到钱就赶紧离开,到城东二十里处的那棵大树下等我就行了。”
在鹦鹉的劝说下,商人来到王爷府附近,和鹦鹉进行了对话、游戏等表演。他们的精彩表演很快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不一会儿,消息就传到王爷那里。王爷很喜欢鹦鹉,就派人将商人和鹦鹉请进了王府。
王爷问商人:“听说你有一只多才多艺的鹦鹉?把它卖给我吧。”商人犹豫着,不肯卖。
王爷就问鹦鹉:“你愿不愿意住在我这里?”鹦鹉说:“愿意!”鹦鹉又接着说,“只给他十两银子就够了,不要多给。”这一下,王爷更高兴,马上叫人拿出十两银子给商人,并将他赶出王府。
王爷得到一只聪明伶俐的鹦鹉,高兴极了,就站在鸟笼前逗它说话,聪明的鹦鹉也总讲一些恭维王爷的话。王爷很高兴,叫人好吃好喝伺候着。鹦鹉吃饱了,叫道:“王爷,我想洗澡。”王爷立即命人用金盆盛来水,又把它从笼里放出来。鹦鹉洗完澡后,一边梳理羽毛,一边和王爷说话,王爷笑得合不拢嘴。
不一会儿,羽毛干了,鹦鹉突然展翅飞走了,只剩下王爷瞪大眼睛望着天空,叹息不已。
只要运用智慧,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
5.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宋朝时期,刘宰刚调任泰兴县令不久,就接到一农人投诉。
农人说:“邻县的亲戚租了我家的牛,可恨的是,趁我家办丧事的时候,他窃走了租牛契据。十几年来,我几次上门索要牛和租金,他都不认账,还谎说把牛卖了。所以,请刘大人替小民做主。”
刘宰问:“为什么十几年了都没得到解决?”
农人回答:“我曾经多次向官府告状,可没有契据凭证,又因为牵涉邻县,所以官府一直搁置未办。”
刘宰站起身来,来回踱着步,自言自语地说:“都过去十几年了,怎么能一下子找回来呢?得想个计策。”
随后,刘宰命人找来两个乞丐,请他们吃饱喝足之后,告诉他们事情的缘由,并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然后关进牢房。
第二天,开始审讯。刘宰将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问:“你们二人可曾偷牛?”
两个乞丐立即招认:“是偷了一头牛。”
刘宰继续问:“你们将牛弄到了何处?”
乞丐回答:“卖给了邻县。”
刘宰问:“可还记得是哪家哪户?”
乞丐果断回答:“记得,记得。”
刘宰吩咐左右:“好!那就带他们去指认。”
来到邻县,两个乞丐径直来到了那个租户家,说:“就是卖给了这家。”开始,租户不承认,但乞丐竭力坚持。租户急了,回屋拿出契据,信誓旦旦地说:“牛是我租来的,有契据为证。”
在场的人都笑了,租户如梦方醒,自知露馅,中了人家的圈套。最终,不得不把牛和租金如数归还租主。
心计,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工于心计之人,永远不是智慧之人的对手。
6.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这座三孔石拱大桥,据说是皇家工程,规模很大,征调的能工巧将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桥的时候工地上很热闹,象个小集市。
一天,从外地来了个白头发的石匠老头,给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窝儿。他一连打了好几天,歇着的时候,就到工地上转悠转悠,看人家雕刻水兽、石狮子和桥栏石柱。高了兴还跟石工门扯上几句,就连那工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几句。大伙都说这个老头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老石匠把石碓窝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说:“你有这么多石料,我再给你打个石墩,坐着舂粮食多方便。”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石墩时,老石匠别捉多细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问他:“一个石礅子,费这么大的劲儿干什么?”老石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干活。石礅打成的这天,正赶上大桥石拱圈要合龙门。不知因为什么,垒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块石头碰不上茬儿。当时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马上合好龙门,一场大雨,几个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石工们和掌管工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象热锅上的蚂蚁。就在大伙犯难为的时候,这个老石匠又遛了来。他看了看缺口,对工程人员说:“我那里有一个石礅,你们看看放到这儿合适不。”石工们听了,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来,往中间一放,竟一丝一毫不差,扣得严严实实。
大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高兴。当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谢时,可哪里还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见碓窝子跟前,有一张大红字条上写:
施工马大哈,桥拱出误差。
鲁班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看了字条,人们才知道那个石匠老头是鲁班暗地里帮助皇家工程。官员们按鲁班吩咐,赏给打石碓窝儿的那家二十两银子。
7.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东坡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东坡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
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东坡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大文豪王安石。苏东坡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泰山了?”
王安石见是苏东坡,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东坡急忙辩解:“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笛庙碑林,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这是书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人,说:“我的书童学智!”
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只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评头品足。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岂肯罢休,脱口接道:“东坡前倾根基斜!”
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东坡前倾啊!”苏东坡“嘱”了一声,说:“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说完,王安石与苏东坡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
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
8.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相传,清朝时期,滕县辛庄有个名叫钟璜的秀才,很有才华。
有一年,滕县的秀才都到充州府去会考举人。发榜后:钟璜名列榜首。不光这儿,各县的秀才,哪个也比不了滕县参加考试的秀才,主考的学院大人,宣布滕县为这次会考的第一。谁知其余各县的秀才不服气,他们集合起来去找学院大人质问。凑巧,在大街上碰到了学院大人乘坐的鹦哥绿呢子大轿,他们就围起来不让学院大人走,你一言,我一语,问滕县的秀才考得究竟有多好。
学院大人被这伙酸不溜球的秀才纠缠得没法,就说:“我出个上联,当面考考你们,对得上,算你们有才学;对不上,那可要甘败下风啦。”说完,就出了个上联:
掰开石榴,酸子挤成一片。
这伙秀才,你看我,我看你,搜肠刮肚,苦思冥想,怎么也对不上,可巧钟璜也来到轿前,听了学院大人让对对子的事。
学院大人看到了钟璜,就问:“你不是钟璜吗?”
“学生是钟璜。”
“你对得上来吗?”
“学生已想出下联。不过还是让众学兄先对,对不出,我再对吧。”
等了老大一会子,各县的秀才还是对不上来,钟璜就念出了联:
折断藕结,丝纹分 裂两边。
学院大人听了哈哈大笑,这伙秀才不得不分列两边,闪开道路,让学院大人的大轿通过了。
9.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有父子二人长久在外做买卖,一次,爷俩求一位先生代 写了一封家书,算托同村人捎回家中。
家中的婆媳接到书信后,便找一个先生念给她们听。先生念道:“买卖兴隆……”便念不下去了。婆婆忙催道:“先生,快往下念呀。”先生迟疑了一下,又念道:“买卖兴隆,因忙,故了一人。”婆婆和媳妇同声问道:“是老的还是少的?”先生说:“信上没说。”婆媳二人不知是死了谁,抱头痛哭。第二天,又在院子里搭起了灵棚。
那位捎信的人,临走又来到了这家,看看还有什么信或东西捎给父子俩。可是刚到大门口,看到了灵棚,以为他家中死了人,门也没进就走了。见到了在外做生意的父子二人,便把他们家里搭灵棚的事说了,父子二人听罢,以为家中出了事,不由得痛哭失声。然后又把几年的积蓄变卖掉,急忙回家。
父子俩日夜兼程赶到家中,看见院内的灵棚,没问青红皂白,嚎啕大哭。娘俩在屋里听到外面灵棚有人哭,也哭着跑了出来。当一家四口人面面相觑时,方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10.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有一位书生穷怕了,一门心思想发财,但始终没想到一个发财的路子,一日,他忽然想起古书上说“螳螂捕蝉,以叶隐身”这句话,心想:这不就是发财的路子吗?
于是,穷书生天天躲在树底下,等着看螳螂捕蝉。一天,他真的看到了,便急忙爬上树去,摘下那片隐藏螳螂的树叶。正当他乐津津地往下爬时,一不小心,那片树叶掉到树下,正好落在一堆树叶上,混在一起了。书生无奈,只好把树叶都拿回了家。
回到家中,穷书生拿起一片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妻子说:“你能看见我吗?”妻子说:“能看见。”他又抓起另一片叶子遮住自己的眼睛问道:“还能看得见吗?”“还看得见。”他一连问了许多遍,把妻子问烦了,便没好气地说:“看不见了。”
书生一听乐坏了,连忙拿着这片树叶跑到集市上。他拿起树叶遮住双眼,闯进一家商店偷东西,结果当场被人抓住了。别人问他为什么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他回答说:
“我这片树叶,本是隐身叶,我用它遮住眼睛,你们本来是看不见我的,现在怎么不灵了?”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在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日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据《梦华琐簿》载,四大徽班"各擅胜场"。三庆以"轴子"取胜(连日接演新戏),四喜以"曲子"取胜(善唱昆曲),和春以"把子"取胜(善演武戏),春台以"孩子"取胜(以童伶为号召)。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取得较快进展。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梦华琐簿》说:"今乐部皖人最多,吴人亚之,蜀人绝无知名者矣。"又说:"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最早随同徽班进京的汉调演员是米应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阳人(一说安徽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约于嘉庆年间加入春台徽班进京演唱,演正生,擅红生戏,声望极隆(见《梦华琐簿》及李登齐《常谈丛录》)。被视为著名汉调演员余三胜的先驱(当时曲艺唱词有"亚赛当年米应先"之句)。道光年间(1821-1849),汉调演员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渐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贵、李六。粟海庵居士《燕台鸿爪集》(约作于道光十二年以前)说:"京师尚楚调。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称于时。"楚调即汉调,也就是西皮调。可见当时北京已流行西皮调,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又推动了西皮调的革新发展。在徽、汉演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实现了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的交融。开始不同的剧目,根据不同的来源,分别唱西皮或二黄;后来,有些戏就兼唱西皮和二黄,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黄,后转西皮,并能相互协调,浑然一体。《罗成叫关》(源出徽调《淤泥河》)就是一个例子。声韵方面,形成"中州韵、湖广音"的格律,字声间杂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两种四声调值,分别尖团字音,按照"十三辙"押韵。二黄的伴奏乐器,几经反复,终于在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废笛,而与西皮统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时仍按徽班传统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戏大量涌现,徽班中皮黄并奏习以为常。据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杨静亭《都门纪略》载,三庆班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贵等常演的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定军山》、《击鼓骂曹》、《扫雪打碗》等,与嗣后京剧舞台常见的传统剧目已大体相同,徽班向京剧的擅变到此已基本完成(虽然当时还不称京剧)。另一种说法,认为谭鑫培成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时皮黄戏从音乐、表演,到唱念的字音、声韵,才具备了严格的规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长庚时代,仍属徽调范畴。
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新建的满庭芳戏园从天津约来京班,受到观众欢迎。同年,丹桂茶园通过北京的三庆班,又约来大批著名京剧演员,其中有老生夏奎章(夏月润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冯三喜(冯子和之父)等。他们都在上海落户,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京剧世家。嗣后,更多的京角陆续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孙春恒、黄月山、李春来、刘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田际云(想九霄)等,从而使上海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
在这之前,约在咸丰初年,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剧进上海后,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这对南方京剧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班杰出演员王鸿寿(三麻子)到沪后,经常参加京班演出,并把一些徽调剧目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雪拥蓝关》等带进了京班,把徽调的主要腔调之一"高拨子"纳入到京剧音乐里,还把徽班的某些红生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这对扩大京剧上演剧目和丰富舞台艺术起了一定作用。此外,梆子艺人田际云在上海的艺术活动,对南派京剧的发展也有所影响。他的"灯彩戏"《斗牛宫》等,实为后来"机关布景连台本戏"的滥筋。从光绪五年(1879)起,谭鑫培六次到沪,后来梅兰芳等名演员也经常到沪演出,促进了北派、南派京剧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前,即咸丰十年(1860)之后,随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如天津及其周围的河北一带为京剧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道光末年,余三胜即在天津活动(他和他父亲死后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员刘赶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活动,后来才到北京"下海"。老生演员孙菊仙也曾经是夭津的票友。山东是徽班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山东帮商人又是北京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因而山东很早就有京剧演出。曲阜孔府早在乾隆时就有安徽艺人入府演戏。京剧的较早流布地区还有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至20世纪初,南至闽、粤,东至浙江,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剧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24年,他再度率剧团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组成的剧组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在苏联演出,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8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