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七国之乱”的领头者刘濞是个怎么样的人他为何敢带头反叛

众妙之门 2023-06-18 09:12:06

“七国之乱”的领头者刘濞是个怎么样的人他为何敢带头反叛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七国之乱”的领头者刘濞是个怎么样的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汉王朝初建时,封了五个异姓王: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

卧榻之旁,有他人酣睡,汉高祖刘邦感到异常难受。让皇帝难过的人,自己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果不其然,刘邦以将各种借口编串起来,先后给韩信、彭越、英布罗织罪名,挨个收拾。

东南地区出现管理真空,若派官吏去管理,实行郡县制,王朝初建,官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东南山高水长,地理复杂,民俗剽悍,难以有效管理。

有感于秦亡二代无宗室辅佐的教训,以及分封异姓王带来的噩梦不断,刘邦想到血缘宗亲,同姓刘氏,还是靠谱些。

于是乎,刘邦煞有介事地弄出“白马之盟”,昭告天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濞被封为吴王,领有吴越故地。

诏令发出,刘邦有些后悔,《史记.吴王传》中载:

“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

这样神乎其神,能掐会算的事情,二十四史上记录无数,在占卜星相之术流行的时代,古人对这些相面预测未来的事情深信不疑,但史书是后来人写的,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什么,他们自然十分清楚。刘邦能相出刘濞要造反,不足信,不过,这家伙后来的确是带头起来闹事,就是“七国之乱”,那为什么他放着好好的诸侯王不做,去选择反叛朝廷?

原因一:与皇帝的恩怨,由来已久

刘濞的父亲,是汉高祖刘邦的二哥刘仲,封代王,代地是汉朝边地,直面匈奴,刘邦将二哥封在代地,看来是寄予他很高的期望。“龙生九子,九子不同”,刘邦东征西讨,元气满满,能力非凡,刘仲却是饭桶,匈奴的进攻,令刘仲惊慌失措,丢掉职职责不顾,狂奔千里,跑回长安。

“匈奴攻代,仲不能坚守,弃国间行,走雒阳,自归。”

哥哥的窝囊废作风,令刘邦十分丢面,但终归是亲兄弟,他只是将刘仲贬爵为合阳侯。

令刘邦感到欣慰的是,刘仲的儿子刘濞却是少年英雄,“年二十,以骑将从破布军”,英布是悍将,亦是一代枭雄,刘濞面对强敌,毫无畏惧,足以证明他有胆气。

就封吴王之初,刘濞还是谨守臣子本分的,他定期朝见皇帝。这种亲密关系,持续到汉文帝时期。某一年,吴王刘濞派太子去长安,例行朝贡。

皇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闲来无事,让吴太子陪他饮茶、下棋。两个少年,亭台水榭之间,品茗,博奕,一幅恬适的图画。但年轻人火气盛,对奕过程中,发生了争执,同为太子,按宗法礼节规定,皇太子为尊,诸侯太子要尊奉皇太子,可吴太子缺乏教养,不尊重皇太子刘启。惹得刘启举起棋盘,砸死吴太子。

失去儿子,吴王刘濞异常悲愤,凶手是皇太子,他又能怎么样?只好把怨气与悲伤,生生咽下。

“吴王由是怨望,稍失藩臣礼,称疾不朝”。

藩王不朝见皇帝,在汉代是违法的行为,更何况没病装病,欺骗皇帝。朝廷不断拘讯吴使者,双方关系十分紧张。后来汉文帝听取建议,将吴使全部放回去,赐吴王手杖,并恩准他可以不用进京朝见,“吴得释,其谋亦益解”。

长安与吴地的关系暂时得到了缓和,但,丧子之痛,岂是能忘记的事?

原因二:有雄厚的实力,野心膨胀

秦末的天下大乱,令百业凋敝,人民困苦,汉朝建立,“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皇帝找不到一色的骏马,王侯将相只能坐牛车,天下穷困至极。汉朝开放山川湖泽,放开铜铁渔盐,任民自取,而不加赋,并“令民纵得自铸钱”, “故吴,诸侯也,以即山做钱,富埒天子”。

惠民的政策,到头来,先富了诸侯,“吴有豫章郡铜山,以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

腰包鼓了,府库满了,刘濞的野心也冒出来,确切地说,是欲望重新被激活。十几年前,太子被杀,他就想过要闹事,只是条件还不成熟,如今,吴国国富民强,兵精粮足,占有三郡,五十三城,比汉景帝的胞弟梁王的地盘还大。

万事俱具备,只欠东风,刘濞缺的是起兵的借口,而他很快就找到了,那就是“诛晁错,清君侧”。彼时,身为御史大夫的晁错,提出“削藩”之策,引发天下诸侯的震动,诸侯多有不满,刘濞正好利用这种舆情,鼓动他们参与反叛。

原因三:强势的诸侯,虚弱的朝廷

汉高祖刘邦封九大同姓诸侯,其中齐、赵、燕、代、梁、楚、淮南、吴等皆为大国,小者占有三郡,大者占有六郡,连城数十座,今天的华北、华中、江淮、东南等地,都属于各诸侯王。诸侯们自己设置官署,任免官吏,收取赋税,煮盐冶铁,开矿铸钱,组建军队,完全是国中之国,与周朝时期的诸侯没什么两样。

反观汉朝中央政府,直辖地域只有三河、东郡、颖川、南阳等数个郡,地盘只占有“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农业发达的地区只有关中与巴蜀,而铜铁矿藏,只在蜀中,人口只占天下一半。

两者相对,本末强弱,十分明显,朝廷能自由调动的军队数量也不多,边境守卫部队,要应对匈奴人,不能轻易动用。鉴于这些条件,吴王刘濞才敢发动叛乱。

“七国之乱”,一夜之间爆发,战火燃烧江淮、黄河下游,却碰到了梁国的拼命抵抗,又遇到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他们运筹帷幄,决胜指挥,仅仅三个月,“七国之乱”以失败告终。

结语

吴王刘濞作为“七国之乱”的祸首,本就是志大才疏之徒。他所倚仗的,不过是繁荣的经济,与貌似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战争,讲究的是策略与战术。

起兵初期,联军大将军田禄伯曾建计:

“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两路进攻,东西齐进,令汉军首尾难顾。这条妙计,被吴太子否决了,刘濞听儿子的,便不听田禄伯的计策。

吴国年轻的桓将军,再献一计:

“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这条妙计也被刘濞否决,战争后期,吴楚联军就是因为粮道被周亚夫截断,军心崩溃,导致不战自乱。

叛乱这碗饭,不是谁都能吃,审时度势、运筹指挥、临阵决断、遇险不乱、战斗意志,哪一样都不能少,而刘濞缺乏为帅的能力,况且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晁错已死,进兵无名,天下民心皆在朝廷,刘濞焉能不败?

吴王刘濞为何发动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雕像   吴王刘濞谋反是因为汉景帝杀了他儿子?西汉初年,吴王刘濞领导的吴楚七国之乱,实质上是汉朝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政权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尖锐的结果,但是引起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却是吴王刘濞的儿子与景帝少年时的一场游戏引起的,令人不可思议。   汉景帝三年(前154),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印、胶东王刘雄渠的联合叛乱终于爆发,史称七国之乱。   叛军以“清君侧”、“安刘氏”、诛晁错为名,军势浩大,闽越、东越也曾发兵追随。据说赵王刘遂甚至还私下派使者联络匈奴,希望能够发军策应。吴王刘濞倾全国兵力北进,又号令国中,宣布寡人年六十二,亲自作统帅,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国中凡年龄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子等者,皆动员从军。吴军调发二十余万人,于广陵发军,渡淮而进,与楚军会合。又派遣使者致书各诸侯国,公布晁错罪状,希望各国合兵诛之。   刘濞宣称此次起兵的缘由,是汉王朝有贼臣专权,蓄意侵夺诸侯国土地,歧视虐待刘氏骨肉,使国家社稷受到危害。而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他号称吴国可以动员五十万精兵,再加上南越军队随从北上的,又可得三十万人。   这是一篇重要的政治文告,其文词之狂傲,表明出了吴王刘濞的个性。吴王刘濞是刘邦的哥哥刘喜的儿子。二十岁时,曾经从刘邦平定黥布反叛,被刘邦立为吴王,封地有三郡五十三城。根据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的记载,当年汉高祖刘邦在分封同姓王时,分封到刘濞的时候,刘濞跪拜受印。刘邦又召刘濞近前,仔细端详其面相,说道:“看你的面容,有反叛之相。”心中不免暗自悔恨,但是已经举行过仪式,不便悔改,于是手拊其背又说:“再过五十年,有人将在东南方向发起变乱,难道就是你吗?不过,你要记住天下同姓为一家,一定要老老实实,不得反叛!”刘濞顿首保证说:“不敢。”   七国之乱是汉朝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政权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尖锐的结果,但是,七国之乱最先由吴王刘濞发起,又发生在景帝年间,与景帝少年时的一起由游戏引起的死亡事件有关。   《史记·孝景本纪》记载说,汉景帝刘启在汉文帝刘恒的儿子中,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少子,为窦姬所生。刘恒在代地时,王后曾经为他生了三个儿子,但王后和这三个儿子都先后去世,于是刘启得以继立。《汉书·外戚传上·孝文窦皇后》的记载稍许有些不同,说到代王王后生子四人。王后在刘恒尚未即帝位时就已经去世,此后所生四子也先后病死。窦姬所生刘启年龄最长,于是得以立为太子,窦姬随即也被封为皇后。   窦姬是清河郡平民女子,吕后当政时,以良家子身份被选入宫。吕后决定出宫女赐诸侯王,每位诸侯王五人,窦姬也在名单之中。因为出身清河,希望能够前往赵国,可以离家乡近一些,于是求人嘱托主持此事的宦官,将名籍一定安排在前往赵国的五人之中。不料主事宦官疏忽遗忘,误置名籍于代国,并且得到了吕后的批准,已经无法改动。窦姬悲伤涕泣,埋怨宦者,不愿前往,但无奈之下只能成行。来到代国之后,代王刘恒最为宠幸的就是窦姬。她先为代王生下女儿刘嫖,惠帝七年(前188)又生下刘启。在这一系列的阴错阳差的情况之下,西汉王朝进入了文帝时代。   前180年,汉文帝从代地进入长安,继承帝位。几个月之后,刘启被立为太子,当时他只是一个九岁的儿童。秦汉时期,儿童一般都玩一种类似于现在棋类的智力游戏,在西汉皇室内部,年少的王子、公主也有此类的游戏可玩。司马迁在《史记·吴王濞列传》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当政时,吴太子曾经进京晋见。与皇太子刘启一起宴饮博戏。双方在博戏时发生了争执。吴太子是一个性格蛮横的少年,言行之中对皇太子并不恭敬,还出言不逊,言语中多有冲撞。皇太子愤怒,操起类似于棋盘的“博局”掷击吴太子,竟然将对方击杀致死,尸体被送回吴国安葬。吴王怨怒,认为天下同宗,死在长安就该葬在长安,何必再送回吴国安葬。自此吴王不遵藩臣礼,称病不朝。   文帝推想刘濞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的原因,一定是因为吴太子的缘故,见到吴国使者前来,马上抓起来询问。后来刘濞再次派使者到长安向天子致礼,汉文帝又询问使者。使者答道:其实吴王确实没有什么严重的疾病,但是朝廷多次审讯吴使者,吴王心中惶恐,因此称病。请求陛下忘记吴王以前的过失,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于是释放了吴国使者,又赐予吴王几和杖,以其年老,准许他可以不必上朝。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时,曾经以“博局”掷杀吴太子的汉景帝刘启年三十四岁,时吴王刘濞已经拒绝上朝二十余年。汉景帝刘启与他的父亲汉文帝不同,他外尚无为而内崇刑名,好忌恨,苛薄寡恩,对于诸侯王割据一方、各行其是早已有所不满。继位之后,他重用晁错,更定法令,推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削夺诸侯封地收归中央,以尊天子而安宗庙。诸侯国中,其时吴国国力最强。吴王虽年过花甲,但老谋深算,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又与景帝有杀子之仇,得到这个消息,旧仇新恨一起迸发,于是联合楚王等六个刘氏同姓王共同起兵,爆发了这起史书所称的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三年正月,吴兵渡淮,与楚兵会合,派使者送信,号召各诸侯起兵,并许以高额赏赐。吴楚兵西破棘壁,攻入景帝弟刘武的封国粱境,乘胜而进,攻势锐利。胶西、胶东、菑川等三王合兵围齐。   七国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景帝以周亚夫为太尉,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以曲周侯郦寄为将,率师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大将军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   周亚夫用以逸待劳,避其锋芒,断吴楚粮道等计策,大破吴楚兵。楚王兵败自杀,吴王濞逃到丹徒,投东越军中,为东越人所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以失败告终。栾布率兵至齐,击破三国兵,三国引兵归国。胶西王自杀,胶东、菑川、济南王被处死。齐地诸王起兵历时三月,事败皆死。赵王本与匈奴相约,现今诸王兵败,匈奴当然不肯入边。不久赵王受到栾布的围攻,兵败自杀。至此,七国之乱全部平定。

吴王刘濞叛乱的真相是什么?真是因为吴太子和晁错吗?

在汉朝成立之初,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大封同姓王希望能够以此控制好整个国家。以此来稳固刚刚建立的刘汉皇权。但是汉朝建立之初,刘邦的儿子大多年纪不够大,于是刘邦封了很多的亲王作为了各地的国主。其中一位呢就是吴王刘濞。但是吴王刘濞在汉景帝发动了七国之乱。那么吴王刘濞叛乱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否如他自己所说是为了清君侧诛杀晁错?

首先我们要谈一谈吴太子事件,在汉文帝时期吴王刘濞的儿子入朝和皇太子饮酒下棋,然而吴太子性情娇纵,下棋时因为棋局原因与太子扭打了起来,最后皇太子拿起棋盘把吴太子给砸死了。看到送回吴国的太子遗体,吴王刘濞十分愤怒。从此以后吴王刘濞就与朝廷有了仇怨,平时便开始捂忤逆朝廷发来的指令,甚至称病不肯入朝。

其次,就是晁错削蕃一事,在汉景帝时期由于各地蕃王逐渐坐大,汉景帝便重用晁错推动了削蕃政策。在当时朝廷消减了吴国的会稽、豫章两郡,这已经相当于削弱了吴国的大部分领地。于是,吴王刘濞就联合那些同样惨遭削蕃的亲王,一些打着清君侧,诛灭奸臣晁错的口号发动了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而根据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从吴国中发现了很多的叛乱之徒,贾谊也曾经向汉文帝上书说,吴王收纳了天下的亡命之徒,所以说吴王刘濞早有蓄意谋反之心。而吴太子之死只是其中的一个导火索,晁错削藩只是损伤了吴王的利益,让刘濞发动蓄谋已久的反乱。而根本原因就是刘濞慢慢的受利益影响动了反心,再加上吴王刘濞随着年纪的加大对于地位仍有再进一步的想法,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

刘濞反叛的直接原因

刘濞反叛的直接原因:汉景帝的削藩
刘濞(前215-前154),西汉诸侯王。沛县。刘邦侄。封吴王。他在封国内扩张势力。后来汉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刘濞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叛乱便在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8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