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总能救曹操于“水火”之中的荀彧,他都犯过什么错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8 08:34:55

总能救曹操于“水火”之中的荀彧,他都犯过什么错呢

说起三国这段历史,总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而在三国时期,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魏蜀吴这三方强大的势力。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想要稳坐江山,拥有自己的一方领土,除了要做一个贤明的君主之外。更加重要的就是手下有很多忠心的良臣武将。而处在三国这样的乱世时期,想要称霸一方,甚至是想要一统天下,那么除了要有强大的兵力和武将之外,更加重要的就是要有出谋划策之人。比如说刘备手下的诸葛亮,他就是一个顶级的谋臣,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刘备怎么会那么容易就坐拥蜀川之地?同样的,在东吴孙权那边,也又许多著名的谋臣,像鲁肃、陆逊等人。然而,今天,要跟大家多聊的就是曹魏的谋臣,他是曹操身边最顶级的谋士,献妙计无数,却唯有一计是“最大的错误”!

熟悉三国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曹操这个人是非常惜才的,而且,他非常的会笼络人心。而生在乱世之中,曹操深知,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身边就必须有能人辅佐。可以这么说,曹操在对待人才这一方面很有一套,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有心计。比如说当时曹操率大军讨伐袁绍,一时间,由于双方的实力相差太大,所以也就没办法尽快取胜。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袁绍手下的一个谋士许攸因为得不到袁绍的重用,转而投奔到曹操这边来。而当许攸来见曹操的时候,他正在睡觉,但是,一听说许攸来了,曹操连鞋都顾不上穿就出门去迎接许攸。当许攸看到曹操的举动之后,非常的感动,并且献出了火烧袁绍粮草的妙计。由此,曹操打败了袁绍,势力也得到了巩固。

其实,说到曹操身边的谋士,许攸根本算不上是曹操最得手的,而且,许攸这个人有点恃才傲物,这一点,曹操也看不惯,所以,许攸最后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但是,在曹操的身边,却有一个人,对曹操的帮助特别的大,这个人就是荀彧。可以这么说,荀彧是曹操身边贡献最大的一个谋士,他也是最早跟在曹操身边的谋臣。当然,曹操对荀彧也是非常的钟爱,基本上有什么事都找他商量。而且,往往曹操心中所想的,荀彧总能猜个透,用惺惺相惜来形容两人绝对不为过。而在曹操实现霸业的过程中,荀彧不仅为他制定了如何统一北方的军事路线,而且,荀彧总能在危急时刻就曹操于“水火”之中。所以,一直以来,曹操也把荀彧当做是自己身边的子房。

除了荀彧之外,在曹操的身边,还有一个谋士也不得不提,那就是程昱。一般情况下,曹操率军在外征伐,留守大本营的往往就是荀彧,而程昱则跟在曹操身边,为其出谋划策。而且,程昱这个人的眼光也非常的独到,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军的战船都连在了一起,而程昱则看出了其中的弊端,并且还提醒了曹操注意,但是,曹操并没有听从程昱的意见。后来,黄盖诈降,也是程昱首先看出了端倪,认为这是周瑜的计策。赤壁战败之后,曹操溃败至华容道遇到关羽,也是程昱献计曹操让他打感情牌,最终曹操才捡回了一条命。所以,程昱不仅是曹操身边一个聪明机智的谋士,也是与其同甘共苦的亲密战友。

然而,虽然荀彧和程昱这两个谋士为曹操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两个人却不是曹操最喜欢的谋士。而曹操最喜欢的谋士却另有其人,他就是“鬼才”郭嘉。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就是“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时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卧龙就是诸葛亮,而诸葛亮的才智所有人心目中几乎是首屈一指。但是,民间的这一句传言,却流露出了这样一个意思,就是说,郭嘉如果不死,那么诸葛亮就不会出山入世。其实,这也传达了另外一个意思,郭嘉的智谋甚至要超过诸葛亮一截,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说法。

那么,为什么说郭嘉是曹操最喜爱的谋士呢?这一点,在曹操和郭嘉两个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当时,荀彧把郭嘉介绍给曹操,两个人就像久未见面的恋人一样,用干柴烈火来形容也不为过。当时,他们一个人说“这才是我真正要找的主公”,另一个说“这才是我真正要找的人,只有此人才能帮我完成一统的大业”。可惜,天妒英才,郭嘉仅仅38岁的时候,就死在了征乌桓的途中。但是,尽管郭嘉跟随曹操是时间没有荀彧和程昱的时间长,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不过,虽然郭嘉在跟随曹操的10多年时间里献了无数的妙计,但是有一天计策却是“最大的错误”。当时,刘备因为被吕布逼的无家可归,不得已之下去投奔曹操。为此,曹操找来了郭嘉这几个谋臣,问问他们的意见,是否应该收留刘备。而在所有人的意见中,大家都认为刘备是一个心腹大患,应该尽早除去,但是,只有一个反对杀死刘备,这个人就是郭嘉。果不其然,最终刘备一步步壮大起来,成了曹操的大敌。所以,可以这么认为,当时郭嘉主张不杀刘备的计策是错误的。

为何说曹操最强大的对手,不是刘备孙权,而是一直在他身边的荀彧?

荀彧的前半生都在努力的为曹操做事,他也是曹操最倚重的大臣,之所以说曹操最大的对手是荀彧,因为荀彧不是在帮曹操,荀彧是在帮汉朝。荀彧虽然身子在曹操的阵营之中,但是他的心是在汉朝的,荀彧辅佐曹操只是为了稳定天下的局势,不想在看到天下大乱,这个时候只有曹操有这个能力。当荀彧知道曹操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就和曹操撕破了脸皮,两个人走过了那么的风雨,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竟然决裂了。荀彧对于曹操是最大的对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荀彧这个人的能力非常的突出。荀彧可以说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曹操多次出兵和别人交战,都是把朝廷的内政交给荀彧处理,荀彧做的非常的出色,曹操不在家的时候他抵御了很多次外来的攻击,如果荀彧反叛了曹操,那么曹操还真是要费一番心思才能除掉他。

第二,荀彧的家族在颍川是一个超级大家族。荀彧也是颍川人士的代表人物,颍川是曹操的人才库,曹操手下很多的文臣武将都是颍川人士,可以说颍川人士支撑起了曹氏政权。如果荀彧和曹操决裂了,那么曹操失去的将是颍川人士的人心。

第三,国家的衰亡往往是来自内部的。虽然外部的蜀国和吴国对魏国一直是虎视眈眈,但是如果曹操的内政不出现问题,蜀国和吴国是没有机会打败曹操的。所以曹操的根基还是在内部,而荀彧是曹操内部最重要的人,荀彧的心竟然在汉朝那里,时刻都威胁着曹操的统治。

一生都想匡扶汉室的荀彧不去投靠刘备,却辅佐曹操的原因是什么?

建安十七年,曹操打算进爵国公并加封九锡,看起来,曹操这是要走昔日王莽篡位的老路了。但要知道,昔日刘邦就曾严明异姓不得称王,而曹操此行为已属僭越。不过曹操深知忠于汉室的荀彧不希望他晋位国公,于是他特意派人去打探荀彧的口风,并借此来提醒荀彧不要阻止他。

然而荀彧在听闻曹操的所作所为后,当即表达了他自己的反对,他认为曹操应该匡扶汉室,而不应该借机称公,为此,曹操与荀彧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后来曹操赠送了一个空着的食盒给了荀彧,荀彧明白曹操想告诉他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但为了不违背他自己的遗愿,荀彧最终服毒自尽。

看起来,荀彧与曹操自始至终都不是一路人,荀彧一心想要匡扶汉室,既然如此,为何荀彧当初没有选择身为汉室宗亲的刘备,而是选择了曹操?

一生都想匡扶汉室的荀彧不去投靠刘备,却要辅佐曹操的原因是什么?

1、荀彧是需要考虑家族利益的

从这一点来讲,曹操的能力远比刘备要高,投靠曹操的氏族多了去了,投靠刘备的多是寒门子弟,资本少投机性更强。荀彧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整个荀氏家族,选择将家族投靠到一个一穷二白的人手下,对得起家族长辈吗?这是一场豪赌,荀彧家族一定不会同意,家族根据地落入敌对势力手中对于家族可能就是灭顶之灾。自身一个人投靠过去,不带家族资源的话对刘备的意义不大,反而自己损失就大了,任何一个人实力体现都是与他手中的资源挂钩的,诸葛亮领着益州的军队一样是打不出来。

2、曹操唯才是举,能礼贤下士

三国乱世,能人异士众多,曹操惜才、爱才是出了名的,比如长坂坡之战时曹操看到赵云孤身在百万大军中,下令不准放箭,要活捉赵云,还说要是能有如此良将该多好。

3、曹操的势力

荀彧本来是袁绍账下的谋士,在袁绍称雄的时候,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兖州牧,但是荀彧早就已经看透了袁绍不堪大任,迟早完蛋。而当时纵观先天大势,要么是有勇无谋之人,要么是有谋无勇之人,所以能与袁绍进行抗衡而且匡扶汉室的,荀彧认为只有曹操,所以,他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袁绍,转投曹操,因为他认为曹操是他匡扶汉室最好的选择。

4、荀彧不太了解刘备

其实当时荀彧之所以会选择曹操,主要是因为当时荀彧很可能还不太了解刘备,而曹操作为一个汉室将军,其表现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在关东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时曹操的表现很不错。

荀彧为什么要帮着曹操匡扶汉室?

对于荀彧来说当初帮曹操的原因很简单,认为曹操有谋略有抱负可以匡扶汉室,但是曹操后来的行为让荀彧知道自己错了,曹操的想法并不是匡扶汉室,而是要改朝换代,这完全背离了荀彧的理想,也就导致荀彧后来要反对曹操。

曹操起初是真的想挽救汉室之颓,在联军各怀心思按兵不动的时候,曹操实力最弱却独自领军深入敌境,企图拯救汉献帝,被董卓手下大将徐荣围剿,几乎丧命,荀彧帮助曹操站稳脚跟,扩充实力,招兵买马,广纳贤才,这都是为了能和曹操一起振兴汉室,他需要曹操这样的领袖去带头。

当曹操做到袁绍这么大的时候,他的心态就变化了,就像当年袁绍想要吞并天下一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堂之上,百官之前废除三公,自封丞相,代政刘协。这个时候荀彧想要后悔已经晚了,曹操图谋天下的野心,这也导致,当初亲密无间的伙伴反目成仇。

荀彧(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举孝廉出身,任守宫令。董卓执政后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岁。获谥为“敬”。魏咸熙二年(265年)被赠为太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7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