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桓玄生平简介及政治贡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桓玄(369年-404年),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大司马桓温之子。东晋将领、权臣,桓楚武悼帝,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徐州刺史、相国、大将军等职,封楚王。曾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占据荆、江广大土地,后更消灭掌握朝政之司马道子父子,掌握朝权。大亨元年(403年)十二月逼晋安帝禅位于己,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三个月后刘裕举义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敌而逃奔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途中遇上护送毛璠灵柩的毛恬等人,遭益州督护冯迁杀害。因曾袭父亲“南郡公”之职,故世称“桓南郡”。着有《桓玄集》二十卷,已亡佚。
早年经历
桓玄是桓温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他自幼为桓温所喜爱,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其军队,并接替他任扬州刺史,以时年五岁的桓玄承袭其封爵南郡公。两年后,桓玄的服丧期满,桓冲亦离任扬州刺史,扬州文武官员与桓冲告别,桓冲摸着桓玄的头说:“这是你家的旧官属呀。”桓玄听后就掩面哭泣,众人都对这反应感到诧异。
桓玄长大后,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博通艺术,亦善写文章,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直至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二十三岁的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几年后出京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但还是颇觉不得志,曾感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就弃官回到其封国南郡(今湖北江陵)。途中经过建康,拜见执政的宰相司马道子,司马道子酒喝多了,当着众人的面对他说:“你父亲桓温晚年想当贼,你怎么看?”桓玄吓得跪地流汗不起。王府长史谢重为之缓颊,才结束了这尴尬场面。桓玄从此深恨司马道子。
桓玄深刻感到自己被晋廷猜忌,于是上疏讼冤,但如石沉大海,了无音讯。
桓玄住在南郡的治所,也就是荆州的治所江陵,最初荆州刺史王忱对处处跟桓玄作对,对他加以压制。
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王忱病死任上,孝武帝打算以王恭接任,桓玄虽然对王忱不满,但也惧怕王恭,遂派人入京贿赂孝武帝所宠信的尼姑支妙音,让孝武帝任命被视为“弱才”的黄门侍郎殷仲堪当荆州刺史,果然孝武帝听从妙音尼的意见,以殷仲出堪刺荆州。
殷仲堪对桓玄十分敬惮,而桓玄凭借父叔长年治理荆州的威望而专横荆州,士民畏惧他更过于殷仲堪。殷仲堪因而与其深交,而桓玄打算借助其军力,亦取悦他。
响应王恭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倚仗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因畏惧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图谋削弱各方镇,桓玄知道王恭面对王国宝乱政有忧国之言,故此劝说殷仲堪起兵讨伐王国宝,并派人联络王恭,推王恭为盟主。当时,殷仲堪担忧没有皇帝的支持,自己被众人认为能力未达一州方伯的情况会被王国宝等人利用,终令他被调离荆州。桓玄亦利用这个担忧劝说殷仲堪,但殷仲堪始终迟疑。不过,当时王恭原来已决定主动起兵,并联结殷仲堪,殷仲堪此时得报,于是答应了响应王恭。不久朝廷畏惧,故杀王国宝、王绪以息事宁人,王恭亦罢兵。在此过程中,殷仲堪与桓玄始终没有进行实质的军事行动。
王恭举兵以后,司马道子忧虑王恭和殷仲堪的威胁,于是引司马尚之和司马休之为心腹。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因着桓玄请求朝廷让他任广州刺史,而司马道子亦忌惮他,不想他继续盘踞荆州,于是下诏以他督交广二州军事、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假节。桓玄受命后却不到职。同时司马道子听从司马尚之多树外藩,不料却因削夺了豫州刺史庾楷都督地区而令其劝王恭再度举兵,王恭遂于当年联结桓玄、殷仲堪等举兵讨伐司马尚之兄弟,桓、殷亦奉其为盟主。殷仲堪认为王恭这次肯定成功,于是积极参战,更分五千兵给桓玄,紧随担任前锋的南郡相杨佺期顺江南下。杨、桓二人到湓口时,亦为讨伐对象的江州刺史王愉逃奔临川,但被桓玄派兵追获。及后虽然庾楷大败给司马尚之,前来投奔桓玄,但桓玄也于白石大败朝廷军队。及后虽然王恭因刘牢之倒戈而败死,但桓玄和杨佺期进至石头,迫使司马元显回防京师,并命丹阳尹王恺守石头城。不过,因为刚刚背叛王恭的刘牢之率北府军入援京师,桓玄和杨佺期因畏惧而撤回蔡洲(今江苏江宁县西南江中),与朝廷军对峙。
当时司马道子打算利诱桓玄和杨佺期,令二人倒戈攻击殷仲堪,于是以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而殷仲堪就被贬广州刺史。此举令殷仲堪大怒,命桓玄和杨佺期率兵进攻建康。不过桓玄却对这一任命十分高兴,打算接受,又犹豫不决。当时殷仲堪从弟弟殷遹口中又听闻杨佺期也决定受命,于是开始撤军。随着殷仲堪撤退,杨佺期部将刘系亦先行撤退,桓玄等大惧,又狼狈西退,直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市)追上殷仲堪。殷仲堪既失荆州刺史,倚仗桓玄为援;而桓玄本身亦要借助殷仲堪的兵力,故此据势相结,殷仲堪与杨佺期因着其家世声望,共推桓玄为盟主,皆不受朝命。朝廷见此大家恐惧,唯有下诏安抚,并让殷仲堪复任荆州刺史,请求和解。众人于是受命返回驻地。
夺据荆州
早在桓玄在江陵横行时,殷仲堪亲党就已劝殷仲堪杀死桓玄,但没得听从。桓玄自被推为盟主后,就更加矜侉倨傲,而杨佺期就被桓玄以寒门相待,但出身弘农杨氏的杨佺期却自以其族是华夏贵胄,一直都认为江东其他士族根本比不上他家,于是对桓玄十分不满,更打算袭杀桓玄,可是因殷仲堪顾忌桓玄死后无法控制杨佺期兄弟才被阻止。当时桓玄亦知杨佺期想杀死自己,于是有了消灭杨佺期的意图,更屯驻夏口,并以始安太守卞范之为谋主。
隆安三年(399年)桓玄请求扩大其辖区,而执政司马元显(司马道子之子)亦想趁机离间桓玄与殷、杨二人的关系,故此加桓玄都督荆州长沙郡、衡阳郡、湘东郡及零陵郡四郡诸军事,并改以桓玄兄桓伟代杨佺期兄杨广为南蛮校尉。此举触怒了杨佺期兄弟,杨佺期更以支援后秦围攻的洛阳为名起兵,但皆被殷仲堪阻止。当年荆州有大水,殷仲堪开仓赈济灾民,桓玄就乘此机会起兵,亦以救援洛阳为名。当时桓玄写信给殷仲堪,称他要消灭杨佺期,并命殷仲堪收杀杨广,否则会进攻江陵。桓玄袭取殷仲堪在巴陵的积粮,又向路经夏口的梁州刺史郭铨假称收到朝廷下令命郭铨为自己前锋以讨杨佺期,故此授江夏兵予他,命他督诸军前进。
当时桓玄密报桓伟作为内应,但桓伟遑恐,更向殷仲堪自首,于是被殷仲堪掳为人质,并命其写信给桓玄,在信中苦劝桓玄罢兵,不过桓玄不为所动,自度桓伟必因殷仲堪优柔寡断、常虑儿子的性格而无危险。殷仲堪亦派殷遹率七千水军至西江口,桓玄派郭铨和苻宏击败他;及后殷仲堪又派杨广及殷道护进攻,桓玄再在杨口击败他们,直逼至离江陵二十里的零口,震动江陵。后杨佺期自襄阳来攻,桓玄一度退后避其锋锐,但终大败杨佺期,及后由部将冯该并追获及杀掉他。殷仲堪出奔,又被冯该追获,及后被桓玄逼令自杀。
桓玄年末消灭了杨佺期和殷仲堪,于是在次年(公元400年)向朝廷求领荆江二州刺史。朝廷下诏以桓玄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后将军、荆州刺史、假节;另以桓伟为江州刺史。但桓玄坚持要由自己领江州刺史,朝廷唯有让桓玄加都督江州及扬州豫州共八郡诸军事,领江州刺史;桓玄又以桓伟为雍州刺史,朝廷碍于当时孙恩叛乱恶化,不能违抗。桓玄于是趁机在荆州任用腹心,训练兵马,并屡次请求讨伐孙恩,但都被朝廷阻止。
隆安五年(401年),孙恩循海道进攻京口,逼近建康,桓玄声称勤王起兵,实际是想浑水摸鱼,于是司马元显在孙恩北走远离京师后下诏命桓玄解严。不过,桓玄当时完全控制了其辖区,不但作出调桓伟为江州、镇守夏口,又以司马刁畅督八郡、镇守襄阳,桓振、皇甫敷、冯该等驻湓口等军事调动,更建立了武宁郡和绥安郡分别安置迁徙的蛮族以及招集的流民。朝廷曾下诏征广州刺史刁逵和豫章太守郭昶之,亦被桓玄所留。
夺取朝权
元兴元年(402年),司马元显下令讨伐桓玄,桓玄在京的堂兄桓石生密报给他。当时桓玄已封锁长江漕运,令东土饥乏,又因孙恩之乱未平,故以为司马元显无力讨伐,便一直在荆州等待时机,蓄势待发。然而收到桓石生的通报后,桓玄甚惧,打算坚守江陵。不过卞范之却劝桓玄出兵东下,以桓玄的威名和军力,令其土崩瓦解;反不应主动示弱于人。桓玄于是留桓伟守江陵,亲自率兵东下。桓玄初仍忧他抗拒朝命,害怕手下士兵都不会为他所用,然而过了寻阳仍未见朝廷军队,于是十分高兴,士气亦上升,移檄上奏司马元显之罪。桓玄到姑孰时,派冯该等击败并俘获豫州刺史司马尚之,并夺取了历阳(今安徽和县)。当时司马元显因畏惧,登船而未敢出兵,而刘牢之因担忧击败桓玄后会不容于司马元显,竟与其手下北府军向桓玄投降。桓玄逼近建康,司马元显试图守城但溃败。桓玄入京后,称诏解严,并以自己总掌国事,受命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加假黄钺、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
桓玄又历数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的罪恶,流放司马道子到安成郡,数月后桓玄更派人杀死司马道子;又杀司马元显、庾楷、司马尚之和司马道子的太傅府中属吏。桓玄又图除去刘牢之,先命他为会稽太守,令其远离京口。刘牢之意图反叛但得不到北府军将领支持,于是北逃广陵投靠广陵相高雅之,于途中自杀。司马休之、高雅之和刘牢之子刘敬宣于是北逃南燕。
图谋篡位
桓玄在三月攻入建康时就废除了元兴年号,恢复隆安年号,不久又改元大亨。及后,桓玄自让丞相及荆江徐三州刺史,以桓伟出任荆州刺史、桓修为徐、兖二州刺史、桓石生为江州刺史、卞范之为丹阳尹、桓谦为尚书左仆射,分派桓氏宗族和亲信出任内外职位。自置为太尉、平西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领豫州刺史。另外又加衮冕之服,绿綟绶,增班剑至六十人,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的礼遇。
四月,桓玄出镇姑孰,辞录尚书事,但朝中大事仍要咨询他,小事则由朝中桓谦和卞范之决定。自晋安帝继位以来,东晋国内战祸连年,人民都厌战不已,而桓玄上台后就罢黜奸佞之徒,擢用俊贤之士,令建康城中都一片欢欣景象,希望能过安定日子。不过很快,桓玄凌侮朝廷,豪奢纵欲,政令无常,故令人民失望。当时三吴大饥荒,很多人死亡,即使是富有的也是守着金玉财宝活活饿死家中,桓玄虽曾下令赈灾,但米粮不多,给予不足,纵然会稽内史王愉召还出外寻食的饥民回去领粮,还是有很多人在道旁饿死。
另一方面,桓玄亦先后杀害吴兴太守高素、竺谦之、高平相竺朗之、刘袭、彭城内史刘季武、冠军将军孙无终等北府军旧将,以图消灭刘牢之领下北府军势力。另亦要朝廷追论平定司马元显和殷仲堪、杨佺期的功勋,分别加封豫章公及桂阳公,并转让给儿子桓升及侄儿桓濬。又下诏全国避其父桓温名讳,同名同姓者皆要改名,又赠其生母马氏为豫章公太夫人。
桓玄代晋时的形势大亨元年(403年),桓玄迁大将军,又上请率军北伐后秦,但随后就暗示朝廷下诏不准。桓玄本身就无意北伐,就装作出尊重诏命的姿态停止。同年,桓伟去世,桓玄因公简约礼仪,脱下丧服后又作乐。而桓伟一直是桓玄亲仗的人,桓伟死后桓玄孤危,桓玄不臣之心已露,同时全国对其有怨气,于是打算加快篡位工作。而桓玄亲信殷仲文及卞范之当时亦劝桓玄早日篡位,连朝廷加授桓玄九锡的诏命和册命都暗中写好。桓玄于是进升桓谦、王谧和桓修等人,让朝廷命自已为相国,更划南郡、南平郡、天门郡、零陵郡、营阳郡、桂阳郡、衡阳郡、义阳郡和建平郡共十郡封自己为楚王,加九锡,并能置楚国国内官属。及后桓玄自解平西将军和豫州刺史,将官属并入相国府。
当时桓玄的行动令原为殷仲堪党众的庾仄起兵七千人反抗,趁着接替桓伟的荆州刺史桓石康未到就袭取襄阳,震动江陵,不过不久就被桓石康等所平定。桓玄及后又假意上表归藩,却又自已代朝廷作诏挽留自己,然后再请归藩,又要晋安帝下手诏挽留,只因桓玄喜欢炫耀这些诏文,故此常常做这些自编自导的上表和下诏事件。另桓玄亦命人报告祥瑞出现,又想像历代般有高士出现,不惜命皇甫谧六世孙皇甫希之假扮高士,最终竟被时人称作“充隐”。而桓玄对政令执行亦无坚定意志,常改变主意,导致政命不一,改变起来乱七八糟。
建立桓楚
大亨元年(403年)十一月,桓玄加自己的冠冕至皇帝规格的十二旒,又加车马仪仗及乐器,以楚王妃为王后,楚国世子为太子。十一月十八日,由卞范之写好禅让诏书并命临川王司马宝逼晋安帝抄写。二十一日,由兼太保、司徒王谧奉玺绶,将晋安帝的帝位禅让给桓玄,随后迁晋安帝至永安宫,又迁太庙的晋朝诸帝神主至琅邪国。及后百官到姑孰劝进,桓玄又假意辞让,官员又坚持劝请,桓玄于是筑坛告天,于十二月三日正式登位为帝,并改元“永始”,改封晋安帝为平固王,不久迁于寻阳。
桓玄篡位以后,骄奢荒侈,游猎无道,通宵玩乐。即使是桓伟下葬的日子,桓玄在日间哭丧但夜晚就已去游玩了,有时甚至一日之间多次出游。又因桓玄性格急躁,呼召时都要快速,当值官员都在省前系马备用,令宫禁内烦杂,已经不像朝廷了;另桓玄又兴修宫殿、建造可容纳三十人的大乘舆。百姓更因而疲惫困苦,民心思变。北府旧将刘裕、何无忌与刘毅等人于是乘时举义兵讨伐桓玄。
永始元年(404年)二月二十七日,刘裕等人正式举兵,计划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历阳和建康四地一同举兵。其中刘裕派了周安穆向建康的刘毅兄刘迈报告,通知他作内应,然而刘迈惶恐,后更以为图谋被揭向桓玄报告,桓玄初封刘迈为重安侯,但后又以刘迈没有及时收捕周安穆,于是杀害刘迈和其他刘裕于建康的内应。原于历阳举兵的诸葛长民亦被刁逵所捕,但刘裕等终也成功夺取了京口和广陵,镇守两地的桓修和桓弘皆被杀。
刘裕率义军进军至竹里,桓玄加桓谦为征讨都督。桓谦请求桓玄派兵攻刘裕,但桓玄畏于刘裕兵锐,打算屯兵覆舟山等待刘裕,认为对方自京口到建康后见到大军必然惊愕,且桓玄军坚守不出,对方求战不得,会自动散走。不过桓谦坚持,桓玄就派了顿丘太守吴甫之及右卫将军皇甫敷迎击。不过二人皆在与刘裕作战中战死,桓玄大惧,就召见一众会道术的人作法试图对抗刘裕。后桓玄又命桓谦、何澹之屯东陵,卞范之屯覆舟山西,共以二万兵抵抗刘裕。不过刘裕进至覆舟山东时故设疑兵,令敌方以为刘裕兵力众多,桓玄得报后更派庾赜之率兵增援诸军。然而,因为刘裕的兵众大多是北府军出身,故桓谦军队都畏惧刘裕,未有战意,而刘裕则领兵死战,并乘风施以火攻,终击溃桓谦等。
在桓玄派桓谦等抵抗刘裕时,其实已经萌生离去的念头,并命殷仲文准备船只。桓谦等败后,桓玄就于三月二日与一众亲信西走。桓玄当天没有进食,随行人员就进糙米饭给桓玄,但桓玄吞不下,年幼的桓升抱着桓玄抚慰他,更令桓玄忍不住心中悲伤。
桓玄一行一直逃到寻阳,得江州刺史郭昶之供给其物资及军队。后挟持晋安帝至江陵,在江陵署置百官,并且大修水军,不足一个月就已有兵二万,楼船和兵器都显得很强盛的样子。不过桓玄西奔后怕法令不能认真执行,就轻易处以死刑,故令人心离异。
兵败身死
及后何无忌击败桓玄所派何澹之等军,攻陷湓口,进占寻阳,然后与刘毅等一直西进。桓玄亦自江陵率军迎击,两军于五月十七日在峥嵘洲相遇,当时桓玄军虽然有兵力优势,但因桓玄经常在船侧泛舟,预演败走时的动作,于是士众毫无斗志,在刘毅的进攻下溃败,焚毁辎重乘夜逃走,郭铨遂向刘毅投降。桓玄于是挟晋安帝继续西走,抛下晋穆帝皇后何法倪及安帝皇后王神爱于巴陵。殷仲文当时以收集散卒为名移驻别船,并趁机背叛桓玄,迎二后回建康。
桓玄于五月二十三日回到老巢江陵,冯该劝桓玄再战,但桓玄不肯,更想投奔梁州刺史桓希。不过当时人心已离,桓玄的命令都没有人遵行了。次日,江陵城中大乱,桓玄与心腹数百人出发,到城门时随行有人欲暗杀桓玄,但不中,于是彼此厮杀,桓玄勉强登船,身边人员因乱分散,只有卞范之跟随在侧。桓玄正打算到梁州治所汉中时,但屯骑校尉毛修之诱使桓玄入蜀,桓玄听从。而当时正值宁州刺史毛璠去世,益州刺史毛璩派了侄孙毛佑之及参军费恬等领数百人送毛璠丧至江陵,并于五月二十六日在江陵城西的枚回洲与桓玄相遇,二人于是进攻桓玄,箭矢如雨,桓玄宠信的丁仙期、万盖等为桓玄挡箭而死,益州督护冯迁跳上桓玄坐船,抽刀向前,桓玄拔下头上玉饰递给冯迁,说:“你是什么人,竟敢杀天子?”冯迁说:“我这只是在杀天子之叛贼而已!”桓玄遂被杀,享年三十六岁。桓玄死后,堂弟桓谦在沮中为桓玄举哀,上谥号为武悼皇帝。桓玄头颅则被传至建康,挂在大桁上,百姓看见后都十分欣喜。
为政举措
失政丧国
桓玄上台后,面临东晋末年的种种乱象,也很想振作,大力整顿,但桓玄的政权代表门阀士族,不可能触动他们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最后没能实行。
他即位以后,好行小惠以笼络人心,例如他亲自审讯囚犯时,不管罪刑轻重,多予释放;拦御驾喊冤者,通常也可以得到救济;然而他为政繁琐苛刻,又喜欢炫耀自己,官员有将诏书中“春蒐”字误缮为“春菟”,经办人员即全被降级或免职。而桓玄又好游玩打猎、兴筑宫殿,因此人心思变。
桓玄在位仅数月时间,桓楚王朝便宣告覆灭了。
改简为纸
桓玄在位时,曾颁布改简为纸的命令。自蔡伦改进造纸术以来,纸张虽然不断推广使用,但国家政令仍采用简牍。桓玄下诏:“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从此以后,纸张才完全代替简牍,成为朝廷公文的书写载体。
宗教政策
东晋末年,佛教的势力已相当强大。桓玄信奉道教,因此最初对佛教有所裁抑。桓玄打倒司马道子、元显父子、入主建康以后,就命令沙门向王者致敬,并为此与信佛的王谧反复论辩。
做了楚王以后,更是下令限制佛教,指责佛教积弊,使“天府以之倾匮,名器为之秽黩。避役钟于百里,逋逃盈于寺庙”。
但他登基为帝后,对佛教的态度发生变化,同意恢复沙门不敬王者的规矩,这是他为了争取佛教势力支持所致。
文艺成就
桓玄酷爱书画艺术,他看到别人藏有法书名画,都想据为己有,他篡位以后,更是把晋朝皇室收藏的书画全部收入囊中。当初刘牢之派其子刘敬宣来降时,桓玄就是用书画来招待他们。
而着名画家顾恺之也与桓玄颇有交情,他曾给桓玄寄了一箱自认为画的比较好的作品,桓玄打开箱子后加以观摩整理,奉为至宝。
对于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桓玄更是爱不释手,“乃撰二王纸迹杂有缣素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常置左右”。
桓玄本人也堪称是一代书法家,尤工草书。他自比王羲之,但“议者未之许,云可比孔琳之”。
庾肩吾《书品》将桓玄的书法与羊欣、卫夫人等十五人列为中之上品,评其书“筋力俱骏”。
李嗣真《后书品》则列之为中中品,评其书曰:“桓玄如惊蛇入草,钻锋出匣。”
窦臮《述书赋》云:“敬道耽玩,锐思毫翰。依凭右军,志在凌乱。草狂逸而有度,正疏涩而犹惮。如浴鸟之畏人,等惊波之泛岸。”
遗憾的是,桓玄并无任何书法作品流传到今天,而他所收藏的书画,也在跟着他溃逃时不知所踪(一说都被投于长江)。
桓玄还擅长作诗文,史载桓玄“哀乐过人,每欢戚之发,未尝不至呜咽”,颇具诗人气质。他在败走过程中自撰《起居注》,传为佳话。
他留下《桓玄集》二十卷,并注《周易·系辞》二卷,他的到隋唐时犹存,但今已亡佚。
清人严可均《全晋文》中辑有其文章三十五篇,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南林弹诗》、《登荆山诗》二首。
桓玄之乱——大胖子桓玄一屁股将东晋王朝的江山坐塌,成全了一世英雄刘裕战争概述:元兴元年二月,东晋权臣桓玄发动叛乱,率部攻占了建康,并于元兴二年逼迫晋安帝禅让,自己称帝,国号楚。元兴三年,庶族出身的北府兵旧将刘裕联合中下级军官何无忌、魏咏之、檀凭之等二十七人起事,通过平定恒玄之乱,迅速发展并掌握了东晋军政大权,一举打破了士族垄断东晋政局的格局,并最终代晋,拉开南朝的大序幕。
将帅星数:★★刘裕刘牢之刘毅精彩星数:★★政治影响星数:
综合星数:3.5☆战争类型:势战——刘裕能以二十七人起事最终击败桓玄,充分利用了当时天下视桓玄为乱臣贼子的有利形势。
战争深度解析:
提到发动叛乱、还当过几天皇帝并最终失利的胖子,人们总是会想到的那个胡人安禄山。
事实上,安禄山比起东晋权臣桓玄来,吨位上还是差了很多。桓玄有多胖,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却记载了他的两件奇事。
一是由于太胖不能骑马,桓玄发明了一种可以旋转方向、方便自动出入的机关椅以方便出入。二是桓玄的大楚国举行登基仪式那天,大楚皇帝在百官的注视下,美滋滋地一屁股坐在了皇帝的宝座上,黄金龙椅当然没什么问题,可桓胖子这一坐,把椅子下面的地板给坐塌了。
登基第一天就遇到这种倒霉事,桓胖子当然很不高兴。不过拍马屁的很快反应过来,大臣殷仲文说皇上你真是真龙天子啊,大地都载不动你,吉兆吉兆!桓玄有了台阶下,转怒为喜。
其实桓玄压塌的不仅是地板,还有东晋王朝的江山,对于本已是风雨飘摇中的东晋王朝来说,桓玄这个胖子实在太重了!东晋王朝的半壁江山,并不全是属于司马氏的。在以琅邪王氏为首的南渡北方士族门阀的支持下,司马氏在南方站稳了脚根。但之后东晋一百年的历史,则是一部司马皇族与王、谢、桓、庾四大名门的斗争史。
最初全掌东晋军政大权的是琅邪王氏的王敦、王导兄弟,王导掌握朝政、王敦掌握兵权,这就是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后来,东晋的政权趋于稳定,晋元帝司马睿开始想限制琅邪王氏兄弟的权力,于是任用杨尹、刘槐、习协等人,大力发展非王氏所控制武装,力图削弱王氏。
王导倒还忠心于司马氏,而王敦兵权在握,不干了,直接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叛乱。王敦带着大军打到石头城下,有人劝晋元帝尽诛王氏,元帝慌忙摇手否决了这个他认为是毫无可行性的建议,每日王导依然来上班,并有点假惺惺地替兄弟为王氏家族请罪。
王敦的军队在石头城下取得大胜,晋元帝无奈,只得重封王敦为丞相。王敦并不买账,入石头城后并不去见晋元帝,而是叫百官去朝见自己,并作了一系列人事安排后,才率领军队回到武昌,遥控朝政。晋元帝司马睿丢不起这个人,当年十二月就气死了。
后来王敦病重,继任的晋明帝才趁机除掉了这颗眼中钉。王敦之后,兴风作浪者换成颖川庾氏的代表人物庾亮。庾亮是晋明帝皇后之兄,晋明帝死后,年仅五岁的晋成帝司马衍登基。庾太后临朝称制,庾亮作为外戚专权,并恣意剪除司马皇族成员,排除异已,引发了掌握兵权的历阳内史苏峻的内乱。
庾亮死后,掌领东政的是谯国桓氏的代表桓温,桓温的名言是不能流芳千古,便要遗臭万年,两方面他都很努力。为了前者,他先后三次发动北伐战争,意图统一中原;为了后者,他蠢蠢欲动,准备取司马氏而代之。可惜的是,桓大将军既没能流芳千古,也没能遗臭万年,就病逝了。之后,在东晋政治舞台独领风骚的是在淝水一战中化腐朽为神奇、挽救东晋王朝的陈郡谢氏代表、谢玄叔侄。
桓玄是桓温之子,五岁时其父桓温去世,桓玄袭爵南郡公。桓温把持东晋朝政三十余年,几乎篡位,对桓温的儿子,朝廷自然不敢重用。桓玄直到二十三岁时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不久出任义兴太守。对于朝廷赏赐的官,桓玄并没有看上眼,很快弃官,回到自己的封郡。
桓玄游山玩水,边养肉蓄膘边等待机遇。他的姓氏就是他等待的资本。
机会很快来临了,淝水之战后不久,谢安遇到排挤,朝政大权落到了会稽王司马道子手中。晋孝武帝为了制约司马道子,重新扶持王皇后之兄王恭等人,用来抑制司马道子的势力。晋孝武帝死后,他的白痴儿子司马德宗即位,东晋开始了司马道子与王恭的新一轮权力争夺战。
作为东晋四大家族之一的桓氏掌门人,桓玄是双方都想拉拢的势力。司马道子任命桓玄督交、广二州军事,广州刺史,桓玄却没有去赴任,很明显,他站到了王恭的阵营。
晋安帝隆安二年,桓玄、豫州刺史庾楷、荆州刺史殷仲堪、南郡相杨期响应王恭,推王恭为盟主,讨伐司马道子。没多久,王恭部下大将刘牢之背叛了他,并将其杀害。对附合王恭起事的桓、殷、杨等人,朝廷却只能加以安抚。桓玄因祸得福,被任命为江州刺史。
殷仲堪、杨期害怕朝廷讨伐,遂与桓玄达成联盟,推桓玄为盟主。公元399年,东晋爆发了五斗米道人孙恩率领的大起义,全国一片混乱。桓玄浑水摸鱼,消灭掉自己的两个盟友——荆州刺史殷仲堪、雍州刺史杨期,尽占长江中游一带。公元400年,朝廷被逼任命桓玄督荆、司、雍、秦、梁、益、宁、江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后将军,荆、江二州刺史、假节。
从此,东晋的政权斗争转为司马元显与桓玄的斗争。元兴元年正月,司马元显被朝廷任命为征讨大都督,大将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司马尚之为后部,发兵讨伐桓玄。本来此时东晋的最大危机应是孙恩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司马元显却对桓玄挑起战事。桓玄在谋士卞范的建议下,针尖对麦芒,率大军从江陵至寻阳,直逼建康。司马元显本无多大底气对抗桓玄,桓玄敢于主动迎战出乎他的意料,一时没了主张。桓玄一路,未遇到任何抵抗,军心大振,随后在历城大败司马尚之、司马休。
伐桓大军的先锋是大将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刘牢之对司马元显也很不爽,并不愿用自己的北府兵与桓玄死磕,让司马元显渔翁得利,于是率军向桓玄投降。刘牢之投降,晋军随之溃散,桓玄军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很快成功的夺取了刘牢之的北府兵权,逼迫刘牢之自杀,以其弟桓修领北府兵权。
桓玄从来没有忘记过父亲桓温的话,不能流芳千古,便当遗臭万年,前者他认为技术难度太大,后者则时机已到。元兴二年,桓玄逼迫晋安帝禅让,自称大楚皇帝,篡位登基。桓玄完成了自己的遗臭万年,也成全了另一个人的流芳千古。
刘裕!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据说为汉高祖的弟弟楚王刘交之后,其父刘翘当过小功曹,但在刘裕很小的时候就逝世了。
在东晋,出身在这样卑微的寒门,又没读过什么书,家境贫寒的刘裕的一生看起来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一度刘裕不得不以卖草鞋为生,不过后来他成为一名小吏,多少总算脱离了贱民的生涯。
直到快四十岁的时候,在基层摸爬滚打很多年的刘裕才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东晋末年的孙恩起义给了刘裕机会,他被朝廷派去镇压孙恩起义的大将刘牢之相中,被调到刘牢之麾下做了军事参谋。在平乱的过程中,刘裕开始屡立战功,升任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很快成了刘牢之北府兵中的重要将领。
他的好运还没结束。东晋很快陷入了司马元显与桓玄的内乱中,而刘牢之的北府兵则是双方都需要争取和忌惮的力量,刘牢之准备投向桓玄,刘裕、何无忌等几位部将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桓玄不是什么好主,何况名不正言不顺,并不得人心。刘牢之没有听他们的建议,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向桓玄投降,于是渐渐在北府部属中失去了人心。当桓玄把矛头指向他时,刘牢之发现自己已,最终被迫自杀。
桓玄为了接管北府兵,对它进行了一番清洗,司马休之、刘敬宣、高雅之等北府重要将领均被桓玄逼走,但对当初反对投降他的刘裕,桓玄反而加以重用,除了原来的职务不变,还加任为中兵参军,希望他为其接管和领导这支重要的部队。桓玄或许认为,以刘裕低微的出身,是闹不出多大动静的。
但他错了。他不知道这个卖草鞋的将军想的是流芳千古。
刘裕很快以镇压孙恩、卢循为由,到了京口,摆脱了桓玄的控制。当桓玄篡位代晋成为大楚皇帝时,刘裕作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决定——公元404年三月,在京口,刘裕纠集了北府何无忌、魏咏之、檀凭之等二十七位中下级将领扯起了讨伐桓玄的旗帜,并杀死督徐、兖二州的桓修。
刘裕的旗帜一举,各地纷纷响应,诸葛长民杀习逵据历阳,孟昶、刘毅在广陵杀桓玄的另一个弟弟桓弘。众人聚集京口,推刘裕为盟主,组成伐桓军。
刘裕手下的兵马并不多,仅有一千多人,可全都是北府精锐,而他们的领袖是一位有勇有谋、能和士卒出生入死的将军,在江乘,刘裕手持大刀,如关公再生,出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大败桓玄军,斩其大将关甫之;随后又在罗落桥与数千桓军激战,大将檀凭之战死,部众士气大衰纷纷败退,此时又是刘裕挺身而出,挥刀斩杀敌将皇甫敷,力挽狂澜。刘裕军的神奇表演震惊了桓玄,他派桓谦、卞范之二万余人驻军东陵,屯覆舟山阻击刘裕。在覆舟山,刘裕用火攻击溃了桓谦的部队。
刘裕不仅能打仗,更会发动心理攻势。从讨伐桓玄那天起,就发动宣传攻势,让桓玄感觉到东晋全国上下都在响应刘裕的讨桓行动。强大的宣传攻势,加之连连的败仗,让桓玄肥胖的屁股再也坐不踏实。覆舟山一败后,桓玄率数千人逃wqmttx.com离了建康。
刘裕一千人的部队完成了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收复建康。随后刘裕派刘毅、刘道规继续追赶桓玄,在峥嵘州大败桓玄。桓玄逃至蜀地,被益州刺史毛琚率部所杀。桓玄之乱平息,而东晋迎来了第一位出身寒族的权臣——刘裕。
当然,他也是东晋的最后一位权臣。十六年后,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建立了,拉开宋、齐、梁、陈走马观花的南朝统治大幕。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刘牢之:
刘牢之是往往被后人所忽略的东晋名将。当初谢玄建北府兵,刘牢之因骁勇出众而应选,并被谢玄任为参军,在与前秦作战中几乎百战百胜。秦晋淝水之战,刘牢之率五千精兵,面对符坚的百万大军,强渡洛涧,在淝水大败符坚,完成了中国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战。
谢玄死后,北府兵归属于王恭,但王恭对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并不尊敬,礼遇很薄。刘牢之于是在王恭与司马元显相斗的时候投靠了司马元显。王恭死后,刘牢之代其督兖、青、冀等六州军事,成为了北府兵的实际掌握者。而当桓玄与司马元显开始内斗时,刘牢之又倒戈了,投降了桓玄。
北府众部将都为自己的大将军屡次毫无骨气的变节而感到羞辱,所以当桓玄取其兵权,刘牢之再想组织部将据守江北抵拒桓玄时,没有一个部将再跟随他了。绝望的刘牢之选择了自杀,这个在战场上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将军,在政治场上的表现是白痴级的。
但是他把一个偌大的遗产——北府兵,留给了自己的爱将刘裕。
刘裕起事功成后,并没有忘记这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上级,为其正名,复其官爵。而其子刘敬宣,后来则成为刘裕手下的大将。
刘毅:
他是跟随刘裕起事的二十七将之一,桓玄之乱中立功最大者当属刘毅。平乱结束后,刘毅被封为抚军将军,官仅比刘裕小一级,任兖州刺史,掌握了一定兵权,同时开始对总被刘裕压制感到不满。一山不容二虎,昔日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渐渐变成了前进路上的挡路虎。
刘裕并没有留情。公元412年,刘裕发兵袭击时任荆州刺史的刘毅,将其杀害。
刘毅一死,刘裕在东晋内部再无拦路虎。
战争猜想:
从公元317年到公元420年的百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北方是五胡乱华,战乱纷纠,杀戮横行,南方是门阀高立,精英群体逃避现实,醉生梦死。
那是一个民族的阵痛期。
当胖子桓玄将遗臭万年的使命坚定地执行到底时,他是否想到,这将是王、谢、桓、庾四大家族在政治上最后的挥霍。
桓玄肥胖的身躯倒下时,门阀是他最丰厚的殉葬品。
桓玄(369—404) 东晋末期桓楚国建立者
桓玄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
其实他虽有一定才能,但并未足以纵横天下
且他严刑峻罚,部众反而愈加离心
死后被其侄扬武将军桓振谥为武悼皇帝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其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并逼令魏帝禅让,自立为皇帝,国号称“晋”,定都洛阳。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晋朝,因其在洛阳东面,史分为“西晋”和“东晋”。
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中国,但无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王室领有军权,使得诸王在朝廷衰落后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于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皇权低落,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此时虽然陆续有北伐以收复失土,但是由于朝廷担心野心家藉此势力大涨,进而篡位,所以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这是成立以来最团结的一次。淝水决战后前秦崩解,谢安、谢玄等人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然而,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由于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并夺得皇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以稳定局势。东晋的庄园经济的程度比西晋更重。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开发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使得后来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该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西晋历史
崛起与统一
晋朝皇族的源头为河内司马氏,在曹魏时代已世代为官。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共八人,时人称「八达」。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司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此期间发生三次严重的内乱和割据战争,史称淮南三叛,皆被平定,司马氏逐步掌握了执政权。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统一中国,结束中国分裂,命锺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刘禅见大势已去而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司马昭胜利后将要代魏立国,但不久去世。其子司马炎继立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此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民心不附。270年河西鲜卑领主秃发树机能入侵,匈奴刘猛也随之出关。此时司马炎先做伐吴准备,他派羊祜镇守襄阳与吴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伐吴的时候了,贾充、荀勗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浚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见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三国时期结束。
内忧外患
曹魏时期压抑的世族在司马懿及陈群羽翼下抬头,当时出名的世族有琅琊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临淮陈骞、颍川荀顗、荀勋、河东卫瓘、河东斐秀、太原王浑、泰山羊祜、河内山涛、京兆杜预等。曹魏时期的清谈,到晋代时许多士大夫纷纷效仿,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禄又求出世隐遁的士大夫。朝政方面,由于诸臣在「平吴」与「立嗣」议题上发生争执,使得党派形成。羊祜与张华支持伐吴,认为必克;但司马氏宠臣贾充、荀勋及冯紞反对,所以拖延数年。等到平吴后,贾充惭恨失计,于是怨恨张华。在立嗣上诸臣争执更剧。当时太子司马衷昏庸无能,武帝之弟齐王司马攸较仁孝慧敏。大臣卫瓘、和峤主张废衷立攸,但遭荀顗、荀勋及冯紞极力反对。最终晋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遣返司马攸回其封国,最后他愤怨而死。
军事方面,西晋立国后,武帝分封诸王,于277年遣诸王就国,其中一些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玮督荆州。统一后,为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武帝裁撤州郡兵。分封诸王与去州郡兵是避免权臣专政及地方割据的发生,但却使宗室权力有逐渐凌驾中央的趋势。当时边境的胡族迁入中原,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这些胡族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因此心生不满。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与匈奴刘猛的内侵,使郭钦建议用武力将内迁的外族强制迁出,武帝不用。由于胡汉摩擦状况仍未改善,当朝廷元气大伤后,周边胡族便爆发五胡乱华。
贾后干政与八王之乱
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干政。当时杨骏擅权,与贾后对立,汝南王司马亮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杨骏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使宗室诸王与某些大臣不满。291年贾后藉由楚王司马玮除去杨骏及其势力,任命汝南王亮与卫瓘掌政。不久贾后利用楚王玮与汝南王亮不合去除汝南王亮及卫瓘,再以伪诏杀楚王玮,任命张华、裴頠及贾模等人掌政。至此贾后夺权成功。所幸张华等人同心协力,尽忠职守,政局得以稳固。此时外族又入侵,294年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296年其弟刘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叛变,晋军大败,周处阵亡。299年齐万年之乱平定。江统继郭钦后亦建议将胡族强制迁离,他所著《徙戎论》提出更完整的主张,但晋室已无能为力。
由于太子司马遹非贾后亲生,贾后意图废除。300年太子被贾后污篾谋反,被废。赵王司马伦采孙秀计,挑拨贾后杀掉太子。而后赵王伦联合齐王司马冏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去除贾后及其党羽,赵王伦专政。於301年,赵王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为太上皇。三月,齐王冏、河间王司马顒、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后封长沙王)伐赵王伦。五月去除赵王伦及其党羽,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顒派军讨伐齐王冏,长沙王乂於京城洛阳响应。最后齐王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乂掌政,成都王颖于邺遥控。
303年成都王颖为了去除驻守京城的长沙王乂,联合河间王顒率军攻击洛阳,但被长沙王乂屡屡击败。304年初洛阳城缺粮,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擒长沙王乂,开城投降。长沙王乂被河间王顒将领张方用火烤死,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间王顒为太宰,东海王越为尚书令。成都王颖胜利后,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而后东海王越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最后失败,晋惠帝被俘,东海王越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顒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但不久东海王越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乌桓、羯朱等势力击败成都王颖。成都王颖挟晋惠帝逃至洛阳,投靠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顒,最后成都王颖被废,河间王顒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305年东海王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306年东海王越攻入长安。河间王顒和成都王颖败走,最后相继被杀。东海王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晋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专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前北方外族分布图,当时外族有匈奴、羯、鲜卑、氐、羌、卢水胡、乌桓、巴人及高句丽人。八王之乱期间,司马氏在地方上影响力顿减,地方势力不断膨胀,外族陆续叛变,成汉与前赵先后独立。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渐势大,於304年称王,两年后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围攻,遣匈奴领袖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刘渊乘机宣布独立。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后称前赵。李雄与刘渊的独立,开启五胡十六国时期。晋室在八王之乱后面临一场覆亡危机。
刘渊为了要扩充版图,遣子刘聪掠夺洛阳,大将石勒及王弥掠夺关东各州。310年刘渊去世,刘聪杀新帝刘和自立为帝。同年,石勒经宛城、襄阳,掠夺江汉一带,隔年北返。当时关东又有蝗灾,洛阳缺粮,司马越率朝中重臣及诸将东讨石勒,弃怀帝于洛阳。
311年晋怀帝与司马越的矛盾爆发,密诏荀晞伐之,随后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归葬封国。当他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时,遭石勒袭击,晋军精锐受屠尽亡,重臣降后被杀。此时洛阳空虚,刘聪、王弥及石勒和兵攻破,杀害官员百姓三万馀人,掳走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313年晋怀帝被杀,晋愍帝於长安继立帝位,刘聪派刘曜持续攻打。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亡后,在北方尚有三个忠于晋朝的地区,即并州北部刘琨、幽州段匹磾、凉州张寔。然而,并州刘琨先被石勒击溃,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则奉东晋密令将刘琨处死,之后段匹磾也被石勒击败。最后,在凉州张寔去世之后,其弟张茂向前赵的刘曜称臣。至此东晋在华北的势力全部消灭。
东晋历史
晋室南渡与内乱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原属于东海王越一党,镇下邳。当时江东少受中原战乱影响且财富充裕,但由于吴人不得志于晋室,甚至有意光复吴国。吴姓世族以义兴周氏及吴兴沈氏并为江东二豪,吴郡朱、张、顾、陆四氏居次。303年、305年及310年间江南发生三次叛乱,皆由义兴周氏的周玘所平定,使江南得以稳定,史称三定江南。307年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镇到建康。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政策稳定政权,他藉由当地名士顾荣、贺偱为引,进而获得吴姓世族的拥护。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东晋得以偏安。
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但晋廷稳定后大量引用侨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压抑吴姓世族。使周玘等吴姓世族不满,有意叛变,但事泄未果,周玘忧郁而死[2]。其子周勰继之,意图叛变,其叔周札泄密而未果。而后晋室分化周沈二氏,使其先后崩溃,并将亲晋的朱张顾陆四氏递升。然而,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3]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吴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东晋一朝始终动荡不安。
因为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赖世族及方镇的支持以稳定局势,这使得不少实力派世族意图叛变,夺取政权。当时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丞相、王敦专政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王敦素来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晋元帝为了抑制王氏权势,以刘隗、刁协、戴渊等人牵制,并防御京师。王敦万份怨恨,于322年发兵,攻陷建康。刁协等人被杀,史称王敦之乱。晋元帝备受恐惧,忧愤而死,太子绍继位,是为晋明帝。当时王敦欲篡位,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但於324年病危。晋明帝下令讨伐,平乱成功,由于王导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晋室重用。
325年晋明帝去世,太子衔继立,是为晋成帝。由王导及外戚庾亮辅政。当时军事重镇分由陶侃镇守荆襄地区及由苏峻及祖约等镇守淮南地区。陶侃怀疑因为庾亮的干预,使得未能辅政而感到不满。庾亮为了提防陶侃,任温峤镇守武昌。由于苏峻及祖约对庾亮巩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满,于327年反叛。次年苏祖联军攻陷京师,胁持晋成帝,庾亮逃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史称苏峻之乱。此时陶侃观望,经温峤力劝之下决定讨伐苏峻。苏峻迎战阵亡,329年陶温联军收复京师,平乱成功。事后庾亮请罪,外调镇芜湖,朝廷由王导执政。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遥控朝廷,与王导交恶。339年后王导与庾亮先后去世,由庾翼执政,掌握荆州军权。
北伐与夺权
在东晋成立后,南迁的晋人莫不希望发动北伐,收复在北方沦陷的家园。但由于世族已安居江南,南方丰富的资产使得重返北方的意愿不高。而朝廷担心野心家藉此扩大势力,如立功还可获得人心,达成篡位目的,所以不支持大规模北伐[4]。
东晋初期,朝廷采取以攻为守态度抵御北方[5]。317年祖逖意图北伐,晋元帝只有给予少量军队,命他相机进取。他招募流民建立军队,并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后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石勒隔河相持。但由于东晋发生内乱,朝廷又担心他威望太高,於321年派戴渊为总督节制,以致收复河北的计画无疾而终,祖逖忧愤而死,失地得而复失。王敦因为祖逖去世而不必顾虑,之后遂叛变。祖逖军由其弟祖约率之,最后也随苏峻叛变。晋成帝时则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们以荆州为中心,意图发动北伐。但是因为朝廷抵制,所以没有实现。庾氏兄弟相继去世后,荆州刺史由桓温担任。他向往刘琨、陶侃事迹,以北伐为务。
346年晋穆帝时,桓温讨伐成汉(成汉于338年为李寿篡位,改国号为汉),次年讨灭。桓温声威大震,世族忌妒之,执政司马昱引殷浩抗衡之。349年石虎死,晋廷派褚裒北伐,失败。桓温多次希望北伐,晋廷不许,改以殷浩负责北伐。352年殷浩联合羌将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击败。次年殷浩再度北伐,为姚襄所袭。354年晋廷只好将桓温换上,由他掌握北伐大权。桓温先后发动三次北伐,同年2月伐前秦,但由于苻健采坚壁清野战术并打败晋军,最后桓温缺粮而撤退。356年,桓温讨伐河南姚襄,击溃之并收复洛阳,修谒皇陵。358年他建议迁都洛阳,但遭到世族反对做罢。等到晋哀帝及晋废帝(即司马奕)相继为帝之后,桓温已经控制朝廷。当时北方呈现前秦前燕两强局势,洛阳为前燕占领。桓温为了准备篡位,於369年讨伐前燕。当时燕军大败,晋军进驻枋头(今河南浚县附近)与燕将慕容垂对峙。最后晋军缺粮而退,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371年桓温废晋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隔年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位,373年桓温要求「九锡」,有代晋之意。大臣谢安、王坦之拖延该事,不久桓温病死,东晋得以保存。
淝水危机
淝水之战前夕,前秦东晋对峙图晋孝武帝时,谢安执政,桓冲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谢玄镇广陵,与谢安防御淮南地区。为了加强中央军力,谢安任刘牢之为参谋,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军。
370年前秦灭掉前燕后,前秦帝苻坚即有意灭东晋以统一天下。373年攻下东晋梁益二州。378年派苻丕围攻襄阳,朱序坚守,於隔年攻破,俘虏了朱序;又派彭超围攻彭城,却被谢玄率北府兵击败。382年吕光平定西域后,苻坚的目标指向东晋。隔年5月桓冲率10万军,意图夺回襄阳,苻坚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御。8月苻坚认为时机已到,率举国之师南征东晋,兵分三路,声势浩大[6]。他亲率步兵60万抵达项城,派苻融为先锋率27万兵攻打寿阳,梁成等人屯洛涧以控制淮河。晋廷震惊,谢安力持镇定,命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与谢琰、桓伊等人率8万北府兵北上救援。
383年10月秦军前锋攻陷寿阳后,苻坚赶往指挥,并派朱序向谢石诸降劝降。但朱序尽泄秦军虚实,并建议速战速决。11月谢玄派刘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涧,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12月谢玄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7]。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于后军大喊秦军已败。此时秦军大乱,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军全面崩溃,苻融战死,苻坚中箭,孤身北返,后由慕容垂护送。此役晋军全面胜利,於东晋历史上意义非凡,史称淝水之战。
战后,谢安都督诸州军事,准备北伐支离破碎的前秦。384年谢安命谢玄、桓石虔率军北伐,谢玄等人自广陵北上,攻克鄄城、广固等地,并修建青州派(水利工程)[8]以运送粮草。此役收复山东、河南一带,将领土划至黄河以南。荆州军也成功收复四川、襄阳一带。谢玄继续北上,前锋刘牢之一度打到邺城。但专政朝廷的司马道子忌讳谢氏功高,朝议「以徵役既久,宜置戍而还」,令谢玄回镇淮阴,最后北伐功败垂成。
朋党之乱与桓玄称帝
司马道子为晋孝武帝之弟,甚受信任。淝水之战后谢安谢玄被司马道子排挤,最后相继去世,朝廷逐渐混乱,北府军后由王恭等人统率。桓冲去世后,桓家后来由桓玄领导。390年晋孝武帝对司马道子不满,遂内以王珣、王雅入廷,外以王恭任兖州刺史、殷仲堪任荆州刺史;司马道子也引王国宝及王绪抗衡,朋党乱起。396年晋孝武帝被贵人张氏杀,太子继立,为晋安帝,甚愚。398年王恭和庾楷上表弹劾王国宝并领兵讨伐,殷仲堪遥援,吴姓世族也发民支持。司马道子畏惧,只好杀王国宝、王绪求和。之后司马道子听从司马尚之建议,任王愉江州刺史为外援。次年王恭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再度举兵。司马道子命其子司马元显为都督同王愉率军抵御。王愉被击败,联军攻至京师。司马元显收买刘牢之倒戈,王恭败死。殷仲堪与桓玄得知后退至寻阳,由桓玄任盟主,最后双方言和。朝廷为分化殷仲堪势力,任桓玄为江州刺史、殷仲堪为荆州刺史、其部下杨佺期为雍州刺史。399年桓玄杀殷杨二人,并其辖地。
司马元显担忧北府军不可靠,徵江东豪族佃民以建立新军,称为「乐属」。这却使「东土嚣然」,引发民变,399年孙恩率众攻陷会稽,史称孙恩之乱。孙恩世奉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大受世族及平民信仰。400年孙恩扩张势力,江东豪族[9]及五斗米道纷纷响应,江东八郡完全沦陷。401年孙恩偱海路直袭丹徒,京师震撼。刘牢之派刘裕至海盐击败孙恩,孙恩乘船而退,又被刘裕击败。402年3月孙恩为临海太守辛景所败,投海而亡。余众由其妹夫卢循领导。
402年司马元显为免桓玄乘乱偷袭,抢先西征,任刘牢之为先锋,司马尚之为后部。桓玄也率军东下,大破司马尚之,刘牢之认为司马元显无用而倒戈,引桓军入建康。桓玄控制朝廷,诛杀异己,先后杀司马元显与道子,夺取刘牢之兵权,诛戮部分北府将领,提拔北府将领刘裕。桓玄最初有意革新朝廷,但最后豪奢纵欲,政令无常,渐失人心。403年桓玄篡位称帝,建国桓楚。隔年刘裕同北府旧将何无忌、刘毅举兵,收复建康,桓玄挟晋安帝西撤江陵。而后桓玄又率军东下,被刘毅击败。最后桓玄逃往蜀地,途中被冯迁所杀。桓振、桓谦又挟晋安帝反抗,直到405年肃清桓氏势力,刘裕得以迎晋安帝复位,也掌控了朝廷。
刘裕篡晋
刘裕掌控朝廷,荆州刺史刘毅忌妒,意图举兵。412年刘裕抢先讨伐之,刘毅兵败自杀。谯蜀为东晋叛将谯纵所建。在405年时,益州刺史毛璩率军讨伐江陵桓振,蜀军不愿远征,便推谯纵为主叛晋。随后攻陷成都,杀死毛璩,谯纵也自号成都王。408年晋廷派刘敬宜率军讨伐但失败。413年刘裕派西陵太守朱龄石率军西伐,攻占成都。谯纵败退自杀,谯蜀亡。
卢循为孙恩继承人,桓玄为安抚之任为永嘉太守,但他仍不断袭扰沿海。404年卢循由海路攻占广州,隔年晋廷为安抚而命他为广州刺史。410年卢循趁刘裕北伐南燕之机,与其姐夫徐道覆分二路北伐,合溃刘毅於桑洛州(今江西九江市),乘势攻入京师建康,史称卢偱之乱。此时刘裕已赶回,卢循和徐道覆发生内讧,卢循久攻京师不破,撤守寻阳。10月徐道覆进攻江陵,为守将刘道规所败。12月卢循败於晋军,退守广州。411年刘裕派兵击杀徐道覆。卢循最后於交州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歼灭,投水自杀,至此乱事平定。
刘裕消灭若干异己后,为了名正言顺称帝,先后发动两次北伐。当时南燕慕容超屡屡入侵,409年刘裕率军伐南燕。於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青州市),擒杀慕容超,南燕亡。而后因卢循叛乱,刘裕回师。后秦因为屡遭夏主赫连勃勃入侵,国势大衰,幼主姚泓初立。416年12月刘裕再度北伐,连克许昌、洛阳。隔年刘裕兵分两路围攻关中,最后攻破长安,后秦亡。但於该年冬天,留守京师的刘穆之突然去世,为免朝廷生变,刘裕不得不亲返。他命其幼子刘义真同王镇恶、沈田子等诸将防守长安,后来诸将内哄,夏主赫连勃勃率军攻击。417年冬刘裕命刘义真等将领率军东归,遭夏军追击,元气大伤,至此北伐结束。关中失守后,刘裕开始积极谋取帝位。同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其弟德文,为晋恭帝。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东晋至此灭亡。439年北魏统一华北后,至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6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