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盔甲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盔甲,指的是能够对士兵起到防护作用的护具,先秦时期,铠甲多使用皮革制造,而到了战国中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成熟,改称为铠,而甲胄则是铠甲和头盔的统称。盔甲是士兵个体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受到动物“孚甲以自御”的启发,便有了原始铠甲。后来随着工艺的成熟,铠甲的种类越来越多,防御力也越来越强。
在我国古代,有这么一条奇怪的规定,便是“禁甲不禁兵”,个人可以持有刀剑,但是如果私藏铠甲便会治以重罪,唐律规定“私藏铠甲达三领,绞”,而宋元更为严格,私藏全副铠甲便会被处死。铠甲为何在封建王朝如此重要,以至以死罪论处?要了解这一点,便需要消除影视剧的误解,明白古代铠甲的产生与发展。
铠甲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最早出现的甲是藤甲,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只能就地取材,使用身边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甲。此时的甲多用藤条编织而成,虽然简陋,但已经对人体的头部和躯干形成了防御,减少了原始武器的伤害。后来为了增加藤甲的防护效果,有人开始将藤甲进行特殊处理后并编织成甲,比如三国时期的藤甲兵,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
早期铠甲的连接,大多是披或围,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车战在战场上的作用日益削减,步兵已经成为重要的战争方式。而藤甲穿着不方便,很影响步兵的灵活性,从而导致了皮甲的普及。西周以后,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兵器的杀伤力逐步变强,对于甲的防护要求也更高,皮甲的制造工艺也发生了改变。
为了提高甲的灵活性,原来一整块皮革制成的铠甲,开始根据人身体部位的差异,裁剪成革片,随后穿孔并用绳串联,形成甲。另外,为了增强防护性能,把双层或者多层的革合在一起,称为“合甲”,使得皮甲更为牢固。
汉朝以后,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兵器和弓弩开始普遍装备于军队,而铁甲也开始成为铠甲的主流。铁铠出现后,札甲和部分鱼鳞甲结合,用甲片缝制而成的甲衣,不仅结构紧密,还能防备远程武器的攻击。此外,我国历史上还存在着纸甲和绵甲,不仅能够防水防火,即便雨水浸透依然“劲矢不能洞”,制造过程更是相当复杂。
古代铠甲的防御力
在影视剧中,古代战争几乎彰显不出铠甲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铠甲在我国军事史上没有作用,事实上,铠甲的防护作用是士兵战斗力的关键所在。从《通典》中可知,唐代士兵着甲的比例十分之高,达到了60%,而唐军士兵在开元年间近50万,这意味着需要30万副铠甲,如果铠甲的防御力不行,为何要如此大规模装备军中。
早期的铠甲一般是札甲,指的是用甲片连缀而成的甲衣,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了精锻细密的鱼鳞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说明了这种铠甲的防御性能。中国历史上重视弓弩的运用,而弩更因为射程和穿透能力被广泛装备,正因为如此,鱼鳞甲因为防御贯穿伤害十分卓越,而在古战场上大行其道。
在冷兵器时代,最为知名的铠甲便是唐代的明光甲和锁子甲。由于砍刀的出现,唐代铁甲防御更为全面,已经有了护肩和护护胫甲,防护面积明显增加。明光甲甲板的铁片经过打磨,在阳光下会有反光,可以给使用者制造进攻时机。锁子甲是唐代最为精良的铠甲,甲片很细小,内层采用牛皮作衬里,可以抵挡弓箭的射击。唐朝建立过程中,李世民敢亲自披甲冲锋,足可见铠甲的防护能力。
宋元之时,随着火器的出现和普及,铁甲难以抵挡火药的威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火药发作,声如雷震,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此时随着棉花的引入,绵甲开始在士兵中普及,绵甲能经受不尖锐的弓箭和枪弹的射击,对冷兵器乃至火器的防御力十分良好,再加上其灵活性比铁甲优越,绵甲逐步取代铁甲在战场上的地位。
历代封建王朝为何禁甲不禁兵?
正是因为甲胄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所以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甲胄的管理,包括其原料供应、制造以及存放都有专人负责。由于甲胄的制作成本极高,即便是熟练的工匠也要花费数月之久,所以没有一定财力的人根本买不起甲胄,能够拥有铠甲,说明已经有了经济实力,自然就有犯上作乱的可能。
在我国古代的权力体系下,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而能威胁皇权的便是有军权的将领。正是因为如此,历朝历代都对武将严加防范,并且有着极为严格的兵器管理制度,擅闯武库等同谋反。甲胄的制作成本高,耗时长,因此难以广泛装备部队,只有皇帝眼中的精锐才能披甲上马,普通士兵是没有甲胄可言的。
正是因为甲胄的稀缺性,历朝历代都采取“禁甲不禁兵”的政策,豢养私人武装,很容易引人注目,但是也更容易发现,因此没有禁止的必要。但是私藏甲胄就不一样了,由于盔甲的防护作用,使得普通人也有可以一战的能力,最终不利于社会稳定。
清朝乾隆帝便说:“今思炮与甲胄两者原非民间宜有,仍照旧严禁。其三眼枪、弓箭刀等项,悉听民间留存,不得禁止”。威力巨大的火器尚不禁止,而单单禁止甲胄,足以说明朝廷对于盔甲的重视。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就因为孩子给自己买了五百副铠甲作为随葬品,而被活活逼死,清太祖努尔哈赤起义时只有十三副盔甲,足以说明对于甲胄的严格管控。
很有用。
冷兵器时代弓箭大行其道,有皮甲就能有效的削弱弓箭的杀伤力,如果是铁甲基本上对弓箭免疫。
有盔甲的情况下被刀砍除非是砍在要害,一般是伤而不死或是能多挨几刀,没有盔甲被刀砍中就完了。
枪矛一类的武器,基本上被刺中就完了,一般盔甲的防御作用不大,除非是武将护心镜那样比较厚的地方能档一下。
引言
冷兵器时代,古人作战的时候,都会佩戴铠甲减少伤亡。铠甲就相当于现代的防弹衣,封建时期,一支军队是不是强大,除了士兵素质之外,基本的武器装备是重要因素。在众多的武器中,铠甲像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为什么在战斗中不能轻易脱掉铠甲呢?
铠甲是生命的防线
古代士兵上战场都会全副武装,人人佩戴铠甲。古人战斗的时候,使用的武器基本都是弓箭、刀剑之类的,而防御这些伤害,只能用铠甲。铠甲的材质比较多,有木质、金属材质等。这次材质比较坚硬,能够很好地保护士兵,尤其是金属的铠甲,防御力比较强,一般的箭都射不穿。如今在很多历史博物馆都能看到这样的铠甲,这也是古代战争的见证。
古代打仗基本都是肉搏,所以铠甲具有关键作用,既可以减少武器带来的伤害,在面对面的交锋中也能保护士兵的安全。无论是刀剑还是钝器,铠甲在战争中都能起到一定作用,所以士兵一旦上战场就不能脱掉。
脱掉铠甲容易中风
古代战争中,士兵上战场之后是不允许脱掉铠甲的。将士们出征之前,都会格外嘱咐。尤其在夏季,由于铠甲大多是的金属的,很容易导热,太阳一照,士兵们根本受不了,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去掉。
士兵长时间战斗之后,要是立马把铠甲去掉,虽然很凉快,但是血管受到冷风一吹,很容易发生中风。在明朝时期,一位大将军四十多岁,身体很强壮,打完仗之后,身体很热,一时间受不了就把铠甲脱掉了,不久就中风。古代中风基本是救不活的,最后死去。中风主要身体比较热的时候,血管是膨胀的,此时一旦变凉就会导致血管快速收缩,血流不畅就会引起中风。
除此之外,即使是休战期间也不能轻易脱掉,不然敌人突然进攻,没有铠甲的士兵根本招架不住,没有了铠甲的防御,想打赢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易把铠甲脱掉,在很多朝代的军规中都明令禁止。
结语
冷兵器时代,铠甲是士兵的生命防线,在战争中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士兵的生命安全。在带兵打仗过程中,佩戴铠甲不仅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还能让士兵加强警惕,不敢轻易携带,毕竟生命是可贵的。
我们经常看见电视上的一些古装剧,那些冲锋陷阵的将军身披铠甲奋勇杀敌。他们刀枪不入的形象让我们印象深刻,我们不禁想了解到真的是他的铠甲的问题吗?他的铠甲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冲击力呢?其实铠甲的发展历史悠久,自从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以来就有所发展,后世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装铠甲,它们也有不同的类型。
首先最原始的铠甲则是四千年前的部落冲突时出现的,他们身披树藤枝蔓非常简陋的铠甲原型便形成了。他们注意到这样的一些坚硬东西披在身上防御力有所提高甚至有的时候能挽救将士性命。后世慢慢的一步步发展铠甲,使得他们成为作战的必需品。发展后用犀牛皮或者鲨鱼皮制成的,对于轻微的冲击力可以抵挡,但是如果遇见比较尖锐的兵器也会被戳破。
后来随着冶铁业的发展,一些用钢铁制成的铠甲也问世了。古人将用动植物皮做的防御装备成为“甲”,铁制品做的防御装备成为“铠”。后来少数民族的铠甲发展迅速,尤其是两宋时期的西夏民族用铁制品做了铠甲,这种铠甲被古人成为“五十步强弩而不得入”,可见钢铁铠甲防御力极强。刀剑劈砍时甚至能抵挡致命伤害,所以他们战斗力很强。
再后来铠甲发展的不错的便是“锁子甲”,这种铠甲由铁环串联而成,防御力更是强悍。我们熟知的清朝创始人努尔哈赤当年在部落冲突中就被地方射中后颈部,如果不是这种铠甲他早已丧命,不会创建后来的大清。可见锁子甲的防御优势极其明显。总的来讲铠甲在古代基本上就是将士们的性命,因为它们为将士们抵挡了无数箭矢和刀剑的伤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6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民间故事之-反贪蝈蝈
下一篇: 民间故事之-大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