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土木堡之战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明朝和蒙古是一对宿敌,即便大明已经经历了4个皇帝、近百年的统治,但蒙古各部落还是想颠覆大明的统治,虽然明成祖几次打败了蒙古,削弱了蒙古的力量。但在明英宗在位时,还是爆发了和蒙古之间的战争。
1447年,蒙古瓦剌部落利用来朝贡大明的机会,向大明提出了无理的赏赐要求,还要求和大明联姻,让大明把公主嫁给瓦剌。这种无理要求,被当时掌权的大太监王振拒绝。瓦剌以此为借口,兵分三路攻打大明的边境地区,攻占了几个堡垒。王振为了教训瓦剌,极力鼓动明英宗御驾出征。
明英宗对王振非常信任,也从心里瞧不起瓦剌,所以,就听从了王振的建议,在全国召集了50万军队,准备出征蒙古。大臣们都劝阻明英宗不要亲自出马,因为瓦剌的军队只有3万人,根本就动摇不了大明的统治,而天子出征,万一失败了,大明国本就动摇了。但是,明英宗不听,坚持要出征。
明英宗和王振带着大部分朝廷官员和50万大军,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大同。瓦剌军队没有和明军硬碰,而是撤退引诱明军来追。明英宗和王振本来想追击,但被人劝阻。于是,就下令收兵。但王振却想着要回家乡去显摆,于是,大军就道到了怀来。但这个时候,王振又担心军马太多,会踩坏家乡的庄稼,又命令大军转弯走嘉峪关回京。经过这么一折腾,明军走到土木堡后,筋疲力尽。
尾随而来的瓦剌大军,立刻发起了袭击,结果惊慌失措的明军完全没办法抵抗,成为瓦剌军屠杀的对象,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按理说,明军在本土作战,各方面都有优势,怎么就毫无还手之力呢?原因在于:第一,明军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基本上都是临时拼凑而来,完全没有什么战斗力,而且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无目的行军,士气低落,补给不足。可以说,从一开始,军队的关系就没有理顺。第二,从双方的统帅看,明英宗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王振更没有什么军事能力,在作战过程中,王振还一意孤行,听不进任何意见,行军路线改来该去,无谓地消耗了军队的战斗力,还错失了回京的时间,让瓦剌军队轻易地追了上来。第三,明军将领虽然有能打仗的,但愤恨王振,基本上不出力。
而反观瓦剌军队的统帅,在土木堡发动攻击前,就截断了明军的水源,使得50万大军没有水喝,也不能做饭,还没开打,明军就乱了套。同时,为了麻痹明军,瓦剌还派人假意求和,让明军彻底丧失了警惕。等到瓦剌大军进攻时,多数明军毫无反抗斗志,任人宰割。
所以,明军在土木堡失败,是必然的,也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明军人数一向宣称有五十万,而也先的军队至多也就五万人,土木堡实际只有 20 万明军。明军中“众皆危惧”;除了王振外,诸臣都是一片悲观态度,并无人多势众的气象。特别是明军抵达土木堡当日,人马饥渴,却将南侧河流的控制权拱手让与一支不足 2 万人的蒙古军。次日被包围后,明军更只采取原地防御的策略,甚至不敢主动突围。这些都不是占据兵力优势一方所应有的表现。
所以,明军即使有人数上的优势也不会超出蒙古瓦剌军队太多,在军政腐败、士气低落、疲于应战的情况下自然打不过也先的军队。
“土木堡之变”被视为明代由全盛转向中衰的国变,明英宗被俘也创造了历代明帝“天子守国门”最为严重的一次败绩。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对蒙古作战的一次重大失利,带着几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的明英宗,遭遇也先的几万兵马,在最终的决战之中被也先击败,明英宗也被也先俘虏,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此战之后,也先风头正盛,那么也先为何没有能够一举灭掉明朝呢?其实答案也是很简单的,因为也先做不到。
明朝在朱棣靖难之后,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奉行起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策略。有人说这样的国策过于冒险,使得明朝在面对外敌的时候,没有了战略纵深,而且在历史上北京被敌人兵临城下的次数,恐怕也是历代最多的。
但无可否认的是,这样做对于明朝来说也是有好处的。北京作为都城,实际上就是明朝长城防线后方不远的支撑点,宋朝心心念念的幽云之地,这是中原的屏障。只要在这里挡住了北方的入侵,那么就可以保住繁华的中原以及富饶的江南的平安。
也先当时的兵力并不多,仅有几万人,虽然在会战中击溃了随同皇帝御驾亲征的明军主力,但自身不可能没有消耗。而明朝作为一个大国,也不会是仅仅一场会战的胜利,就可以决定明朝的国运的。这个可以参照后来崛起于辽东的满清八旗,从努尔哈赤起兵,到最终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明朝与满清先后展开过的大会战有多少次,双方也算是忽悠胜负与拉锯,前前后后打了几十年,如果不是明朝内部出现问题,满清能否破关或者还需要多久破关都难说。
也先仅仅有几万军队,仅仅赢了一次会战,虽然看着兵逼明朝首都了,但实际上明朝首都极为的靠近前线,根本就没有威胁到明朝的腹地,没有威胁到明朝的动员与战争潜力。唯一不同的就是也先抓住了明朝的皇帝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明朝对于也先手里皇帝的筹码不做妥协的时候,也先也就没有了办法,最终结果也是如此,也先在北京城下只能望城兴叹。连北京都没有能够拿下,又何谈席卷中原,饮马长江,覆灭整个大明呢?
当时的也先凭着几万人的实力,仅仅也就是能做到扣边骚扰,覆灭大明他既没那个野心,也没有那个能力。
作为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王朝,明朝前期可谓是强大无比,朱元璋的驱逐元人建立明朝,朱棣的五征蒙古不可谓不宣扬了中原王朝的气势。
然而为什么距离朱棣北征也才仅仅过去了二十年,张辅等名将也还在世,在朱祁镇的亲征中,这些名将也是参与在内的。
但是为什么会发生明军惨败,甚至连御驾亲征的皇帝都被俘的土木堡之变这样的耻辱事件呢?
外患自然是瓦剌壮大,内忧则是大明内部出了大问题,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大明会输也就不足为奇了。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分析下这两点。
其一:前几任皇帝留下隐患,蒙古势力逐渐整合统一,瓦剌走向壮大。 (外患)
我们都知道,早在朱棣的时候,曾经有过五征蒙古的事例,在史书的记载中,朱棣的这五次亲征,都是以蒙古各个部落的闻风而逃而草率结尾,并没有特别大的斩获。
这是因为草原的广阔无际,难以辨别方向,而那些蒙古人在草原上生活多年,占据地势,能够轻松逃窜,不与明军面对面的硬碰硬。
而不熟悉地形的明军根本不能对这些蒙古人造成优势的围剿,只能放任他们的残兵轻松逃跑。
于是朱棣的亲征,虽然让这些部落闻风而逃,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对其造成致命打击。
也就是说没有完全消灭它们。而这就给了它们卷土重来的机会。
与此同时,随着朱棣的亲征,面对着共同的大敌?大明?,草原上原本闹的不可开交的蒙古各部落,开始进行整合,一致对外。
而瓦剌就是在这个相当有优势的大背景下壮大起来的。
有人或许会问蒙古正统分明是鞑靼,为何会让瓦剌会壮大呢?
其实鞑靼衰败就衰败在它这个正统头衔上。
因为它是正统,在早期也是蒙古最为强盛的部落,因此朱棣的亲征更多的是对于鞑靼部落的打击。
虽然它没有被明消灭,但也是自此元气大伤,而正是由于鞑靼部的衰落,这就让消耗更小的瓦剌部落渐渐的势力得到扩大。
其实,朱棣对鞑靼的打击,最为得利的不是大明,而是蒙古其他部落,尤其是瓦剌。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草原部落的打击都是以攻打之后撤军然后等到草原势力发展起来之后再次组织进攻为主,至于原因无外乎不熟悉地形,不能长久驻扎。
所以打击了鞑靼,最为直接胜利果实并不是大明的,而是距离鞑靼不远的瓦剌的,鞑靼的剩余资产全部给瓦剌继承了。
而借助早前面对大敌?一致对外?的这个大背景,瓦剌对于蒙古其他小部落又是软硬兼施,很快就使得草原上的部落渐渐的得到了统一,成为大明最为强劲的对手。
而土木堡之变就是这个部落造成的。
所以说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当初征战所留下的隐患,不仅没有有效的消灭了草原的战斗力量,反而给其统一发展了可趁之机。
但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完全消灭草原力量太难了。
而在朱棣之后,继位的朱高炽以及朱瞻基都逐渐的对于军事有所松懈。
朱高炽的一门心思都在民生上面,军队建设得不到重视,军队多年没有进行战争,实力已经下降。
到了朱瞻基时期,甚至主动放弃了可以抑制北方草原势力的战略要地开平卫的前线阵地,作为明军进攻草原的跳板,这样一块军事重地的前线阵地被朱瞻基进行了裁撤。
可以说,朱祁镇之前的几任皇帝都各自留下了隐患,而也正是这些隐患,不仅给了瓦剌壮大之际,还使得大明对外开始采取守势,使得大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居于下风。
其二:内部势力出现问题,皇帝昏庸,权臣王振肆意妄为,不明智。(内忧)
不管怎么看,明朝都不应该会在瓦剌的进攻下全军覆没,甚至皇帝被俘。
但是只要了解到明朝在这次战争中出现的掌权人物的昏庸以及不作为就知道了。
首先是朱祁镇这位被俘的皇帝,朱祁镇的前几任皇帝中,朱棣,朱高炽,朱瞻基都算的上是明君。继位的朱祁镇为了不逊色前人,于是发动了这场战争。
然而这位皇帝却是好大喜功,亲小人却没有指挥才能。
为了能够像先皇一样建功立业,朱祁镇听从了太监王振的意见,仓促之中发动了这样一场战争,仓促是因为只用了两天,就将后勤的准备工作进行完毕,这样一场举国之战,涉及到了几十万人,又怎么是两天就能将各个方面准备完毕的呢?
这样仓促的结果就是在大军仅仅出发了五天,军队就出现了断粮的现象。
这还不算,由于天气温度的降低,后勤没有及时的送到,没有被子,众多的士兵纷纷冻死。
可以说后勤工作是战争的重中之重,然而单单只看这次军队出征后勤准备工作的进行,就判定了明朝在这次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同样的,朱祁镇好大喜功没有远见,没有一点军事指挥才能。在这次的军队出征中,虽然是打仗,可是却像巡游一样,松松垮垮。
甚至为了满足王振在家乡人面前的虚荣心,不惜绕道去王振的家乡,这样的绕道行为,使明军疲惫不堪。
然而朱祁镇却毫不在意。
接下来就是王振,仗着朱祁镇的宠爱,嚣张跋扈,为了等待自己搜刮财产的运到,不惜停军两日。
同样的,王振也没有一点指挥才能,但是却偏偏瞎指挥,而朱祁镇也只信任王振,身边不少武将功勋进言,朱祁镇也不听取意见。
可以说明军的惨败,与朱祁镇的亲近小人瞎听以及王振的瞎指挥有着巨大的关系。
然而有说到在这场战争中,跟随的还有张辅这样的名将张辅可以说是当时大明的名将,曾经跟随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并且收复交趾,跟随朱棣多次亲征蒙古,可以说对于蒙古非常的熟悉。
并且还是朱瞻基曾经留给朱祁镇的顾命大臣,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是一言不发。
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还是因为此时的张辅并没有什么权力,并且这个时候的张辅已经七十多岁的高龄了,已经年老不堪了,在军中,只是充当一个吉祥物,并不能发挥什么实际作用。
而且在这场战争中,王振才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见惯了政治斗争的张辅明白,自己一旦开口就是得罪王振。
朱祁镇那样的信任王振,估计自己开口也没有什么用,于是张辅就选择了沉默寡言。
纵使跟随在朱祁镇身边的有许多有用之人,可是在王振的大肆打压异己的情况下,纷纷与朱祁镇离心离德,不再劝诫。
就是这样一个统帅没有军事指挥能力,后勤不稳的明军,又怎么能够是鼎盛瓦剌的对手呢?
所以说土木堡的惨败不是没有原因的。
尽管明军中的名将武将数不胜数,可是碰上猪队友再加上指挥者的昏庸,也只能图之奈何,无能为力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5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民间故事之-断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