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棣巩固皇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藩王,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因为从他早年的经历来看,他必深知皇权政治之下的残忍性,可谓稍有不慎便可前功尽弃。
所以,朱棣在登上皇位之下,其当务之急便是思量如何稳固来之不易的皇位。而从历史记载来看,朱棣所采取的措施基本有以下几点:
1.在政治上证明自身登临皇位的合法性
2.封赏靖难之役中的有功之臣
3.安置各地藩王
一、在政治上,朱棣搬出了已故的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
或许有人会疑问,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后,天下本就是“朱”家的,朱棣作为朱元璋的亲生儿子,继承皇位本就无可厚非。其实不然,这当牵扯到了封建社会皇权交接的一个体制性问题,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首先,朱棣虽是太祖朱元璋的子嗣,可谓根正苗红,但其非嫡出。朱元璋在世时,已经明确了大明第二任继承者为嫡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虽然朱标英年早逝,但朱元璋还是贯彻了“嫡长子继承原则”,将继承者定位朱标之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
所以,无论是从体制上,还是情理上,朱棣登位的合法性一直以来都备受议论。
因此朱棣要想证明自身得位之正,就必须拿出说法。而朱棣的说法便是从朱元璋和马皇后两人入手。
(1)从朱元璋入手,证明其皇位的合法性:
朱棣在靖难之战时打着“清君侧”的名号,但是无论如何,他都无法抹去“反贼”的烙印,他所能做的便只有淡化。而淡化的方式则是从朱元璋入手。
所以他在即位之后,首先颁布了一道政令,废除一切在建文朝与洪武朝所相异的规章制度,这并非是说洪武朝的规章制度有多么实用,而是朱棣想通过“祖宗之法”的影响力来控制朝局,以此像世人表明他才是太祖皇帝以及朱明王朝的最有力拥护者和继承人。
除此之外,朱棣似乎还不满意,他令人将《太祖实录》重新修订了一次,在此之前,这本《太祖实录》已经修订过一次,但显然当中内容满足不了朱棣的政治需求。在实录之中,朱棣命令修订者在里面加入了许多小说笔法的描写:
比如描写成朱元璋在世时是如何斥责太子朱标和建文帝朱允炆,总是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但对于朱棣,实录中的朱元璋对其总是大加赞赏,时常露出满面的笑容。以至于在朱元璋逝世之前,还总是询问朱棣的状况,并有意将皇位传授给他,但是由于朱允炆等人的“阴谋诡计”,朱棣作为大明合法继承人的位置被夺去了。
总而言之,朱棣修订的实录就是想告诉世人,大明天子之位本就属于自己,他才是大明的合法继承者。
(2)从马皇后入手,为其皇位增添光环:
在中国古代皇权政治之中,向来都注重一个人的出身。比如我们常常听到所谓的“母凭子贵”,即做母亲的将自身地位的提升寄托于自己的儿子。
同样,有“母凭子贵”,当然也会有“子凭母贵”。不过,后者能够生效的前提便是此“母”地位非凡。诚然,马皇后明显达到了这个级别。
马皇后作为朱元璋的糟糠之妻,早年与朱元璋起事时便是患难与共,她与朱元璋的感情远非其她妃子所能够比拟的。所以,在大明建制之后,她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大明首选皇后,其地位可见一斑。
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有朱元璋那般自信,将“我本淮右布衣”作为口头禅,自嘲乞丐天子。朱棣亦是如此,他不如其父朱元璋那么传奇。所以,在本非嫡出而又谋逆夺权的情况下更会显得自卑和恐惧。
为了摆脱这种恐惧,他逼不得已将自己的亲生母亲仍到脑后,把马皇后变成了自己的嫡母:
《永乐实录》载:“高皇后(即马皇后)生五子,长懿文太子标,次上(朱棣),次周王肃。”
这便是正史上的记载,即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史学界在近百年来基本达成了马皇后并非朱棣生母的共识,也就是说,
朱棣之所以要认马皇后为生母,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和证明皇位合法的无奈之举。
二、回归现实:加封功臣与安置皇室兄弟
如果说朱棣以上几点的做法纯属心理上自我安慰的话,那么一下几点便是回归现实。
因为在封建史上,任何一位打天下的皇帝都不是光杆司令,他身边必然有着一群拥护者和追随者。这好比一个公司,想要繁荣发展,除了领导的英明之外,还要有员工的参与。
朱棣作为大明新一任的CEO,那些助他创业之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靖难功臣
2.皇室兄弟
对于这两类人,他们并不是很在意朱棣是如何夺权,又是否为马皇后亲生,他们所关注的只是现实利益,即你朱棣做皇帝之后,我能得到什么?
因此,这便牵扯到了如何“分红”的问题。
(1)合作伙伴:封赏功臣:
对于有功之臣,封建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无非封爵和赏金云云。大明亦是如此,太祖至建业以来,将爵位分为公爵(小灶)、侯爵(中灶)、伯爵(大灶)三类。能加封三爵之一者,相当于领到了朝廷的一张饭票。不过在大明,封爵有着“流”和“世”之区分:
所谓“流”,是指这张饭票只能对自己生效,而“世”,则能福泽你的后世子孙。
在大明,领有此饭票者,皇帝会颁发“铁券”予以嘉奖。洪武时期,铁券上印有“开国辅运”四字,而永乐一朝,铁券则印有“奉天靖难”四字。
所以说,在朱棣夺权之后,他虽然还是继承“明”之正统,但是他毕竟是走的谋逆这条路,因此在登临皇位之后,
他还是得像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一般,来对待这些参与靖难的文臣武将,唯有此,他的永乐朝廷才能根基稳固。
(2)同室操戈:从反削藩到削藩:
在对待皇室兄弟方面,朱棣的内心其实是十分纠结的。因为在建文一朝,他与其他藩王一样面对着朝廷的打压,建文削藩,朱棣反抗,最终坐上了皇位。
那么朱棣成为皇帝了,他会停止削藩吗?显然不会,因为他明白建文削藩其实本身没错,只是结果失败了而已。朱棣始终明白,只要这些藩王有兵权在手,难保若干年后不会发生第二次“靖难”。
因此,在对待藩王这一方面,朱棣的目的基本与建文一致,不过他所采取的方式是“欲削必先予之”,即在安抚与厚待诸位藩王的基础之上,抑制和削弱这些藩王的实力。当然,这个前提就是朱棣与藩王之间的实力对比,显然,与建文朝不同,这些藩王已经没有能力与朱棣相抗衡了。
比如当初在靖难之役中全力支持朱棣的宁王,在一开始朱棣曾答应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然而等朱棣如愿登上皇位之后,他给宁王的这个许诺就变成了一张空头支票。不仅如此,当宁王想要挑选封地时,均被朱棣一一拒绝,最终朱棣将他的封地选在了远离京城的南昌。
其实,相对于其他藩王,宁王的处境算是比较好的了:
永乐四年(1406)五月,齐王爵位和官署被削;八月,被贬为庶人;
永乐六年(1408)岷王官署及其护卫被削;
永乐十年(1412)辽王官署及其护卫被削;
永乐十九年(1421)周王官署及其护卫被削;
至此,对朱棣皇位构成威胁的藩王们被一一剪除,而朱棣本人也得以安心坐着皇位,为大明开拓万世基业。
总结:
总而言之,皇权自古以来就充满着诱惑力。对于来之不易的皇位,朱棣必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维护。其实除了以上几点,朱棣在维护皇位之路上的最大心结:“建文帝的归属”问题,直到其死去也并未得以弄清。
当然,这一切在之后也显得并非十分重要,因为朱棣在位的二十余年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业,毫无疑问是他皇位能够稳固的根源所在。
对于朱元璋分封诸王的问题,很多人觉得朱元璋无视先前朝代祖辈教训,为了巩固皇权,其实也不见得。因为朱元璋当时还面临拿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皇位传承问题。
对于朱元璋来说,从很早的时候开始,立朱标为太子已成定数。后来又经过了抗元,灭陈友谅,灭张士诚等等战争之后,明朝统一天下,朱元璋就决定把剩下的儿子都给分封出去,目的则是为了让这些威胁远离朝内政治权利,让这些威胁远离皇权,避免动摇朝纲,远离朝政中心,以免动摇朱标的太子之位。同时,这些儿子们放在边疆,还能替老朱家看看大门。
正因为这样的安排,所以在朱标死后,朱允炆才能够顺利的继承皇位,如果当时这些个皇叔们都在京城的话,就算朱元璋坚持立朱允炆为后继之君,恐怕朝廷中还是会有人支持其他藩王的。
其实分封制度对于强化皇权前期有点作用,到了后来慢慢的,就只有威胁,无论你如何设定,如何算计,最后都只有威胁,只有弊端,没有益处。东周时期的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知道秦汉统一之后的天下这样的戏码仍然是屡见不鲜,一直在不断的重复上演。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和其他的分封制度有一点不一样。朱元璋的分封不单单是有土地的,还是允许有军队的。
就比如说李渊封李世民为秦王,但是李世民是真的有权利啊,是真的有人马啊,而且天下也的确都是李世民打的啊,李世民手里的权力,是实打实的权力。朱元璋也封了朱棣为燕王,虽然朱棣没有李世民那么大的本事和勇气,朱棣没有选择直接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直接发动玄武门之变,但在朱元璋死后,还是发动靖难之役篡位。虽然篡的是朱允炆的位,但是一样是篡位。
前有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诸侯,引发的七王之乱,后来还有西晋时期的分封,引发的八王之乱。分封制度最后结果无一例外,都是隐患,没有好结果的。朱元璋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但是问题就在于朱元璋虽然对外杀伐果决,可是对待的子孙后代却是疼爱有加,为了能够保护自己子孙的利益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朱元璋可能是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的能够对自己的儿子们尽量的好,尽量的公平。就能够保佑自己的子孙万世无忧。可是最后没有想到,在皇权的战争面前,他的儿子们可是一点没有自己那种看中亲缘的心态。
朱元璋想把天下牢牢地掌握朱家自己的手中,以为这样的分封权利可以更好的巩固的皇权,其实这个做法跟刘邦的做法没什么不同。刘邦当时也是分封诸王,等到儿子们成年之后就去往自己的封地。但是令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任何人只要是拥有军队,无论是兄弟也好,亲人也罢,军队绝对是皇权最大的威胁隐患。
朱元璋可能更没有想到,仅仅是在自己死后的第四年,隐患就已经开始爆发了。朱元璋的分封其实对于朱元璋自己这样的掌权者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的确可以起到巩固皇权的作用,但是他后代的继承者,他的皇孙朱允炆有没有他这样的力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朱允炆在上位之后一定也是想到了这其中的隐患,一定也是考虑到了藩王的权利对于自己的皇权的威胁从而才会想要削藩,但是奈何朱允炆并没有让自己的众多叔叔们信服的本事,所以各地的藩王开始纷纷起义,最后燕王朱棣夺得了政权。
其实自己的儿子们之所以会拥有军队,倒也不是朱元璋赞许的,只是这些儿子们都是跟着朱元璋一路征战过来的,在征战的过程中,难免会积攒起来自己的实力以及班底,就算朱元璋当时要死拉硬拽把人家的权力下了也不现实。
为什么不现实不可能行呢?首先就是人心不是朱元璋一句话,一个命令就能够分离的,强行的剥夺儿子们的权力只会适得其反,让儿子们的心里更为不服,反而隐患更大。其次就是当时的明朝,还同时具有外患的问题。
当时的元廷,虽然在徐达以及常遇春的征战讨伐之后,元气大伤,甚至已经是退居到了沙漠地带,但是人家元廷不服啊,人家虽然打不过,但是摆明了态度,就是有朝一日我们肯定要打回来。俗话说的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所以说,虽然元廷被赶出去了,但是毕竟没有完全的覆灭,所以人家还是有实力的,怕就怕人家休养生息,几经调养之后哪天在杀回中原来。所以外患问题,绝对是不防不行啊。不单单是元廷是威胁,还有很多的边境小国,都是明朝的外患,当时的外患可不仅仅只是北元朝廷而已。
还有当初的抗元势力,陈友谅,张士诚等人,虽然落败了,但是人家还是与些许的势力在民间尚存,比如说江苏地区的三倍征赋,绝对就跟张士诚脱不了关系。这样一看明朝当时可以说是内外忧患,所以儿子们的势力不能全部瓦解啊,这样一旦有战乱发生,国家很没有保障啊。
总的来说,朱元璋的分封制度确实是不太明智,但是朱元璋当时也是设定了一些比较严谨的制度,比如说朱元璋当时为了防止藩王之间相互勾结,就规定藩王们的入京时间必须是错开的,不得同时入京离京等等。
所以说,其实当时朱元璋的分封,更多时候也是无奈之举。明朝内外忧患,外有外敌,内有残余,自己的皇子皇孙势力又不是很稳定,朱元璋的做法虽然不是很明智,但是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只是朱元璋可能自己也没想到,变故会发生的如此之快吧。
朱元璋与朱棣是父子关系。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而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并不是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而是起兵推翻了他的侄子朱允炆的帝位而得。
朱棣造反的事件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1389年,朱元璋驾崩,因为太子朱标早逝,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世袭。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为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听取大臣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开始采取“削藩”政策。
扩展资料:
就藩北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
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有时也要受到亲王的节制。朱元璋笃信佛教,诸王初封时,都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
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朱棣赐名姚广孝),是一位颇有谋略与学识的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随朱棣北上燕邸,后来与他交往密切,十分投缘,还向朱棣推荐了一位术士,名叫袁珙。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42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崩于应天皇宫,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闰五月十六日(6月30日),朱允炆于应天即位,年号“建文”,改明年为建文元年。
朱允炆是个值得人们同情的皇帝,如果不是他的四叔朱棣篡夺了他的皇位,“仁宗”的庙号或许会更早出现在明朝的 历史 上。“乱世用重典,盛世施仁政。”朱允炆继位后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一改朱元璋重武轻文的倾向,优容文世,毕竟治国还是需要饱读诗书的文官;他宽刑省狱,平反冤案,改变了洪武朝动辄诛杀、连坐的严酷的政治环境;他减轻赋税,解决了“江浙赋独重”的积弊,深得东南民心。
然而,朱允炆虽有明君的潜质,却无明君的命。他毕竟只是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皇帝,从小就生活在蜜罐之中,心地善良,毫无处理政务的经验,被祖父朱元璋细心呵护着,360 全方位保护着,全然不知宫外 社会 的人心险恶,哪能斗得过如狼似虎野心勃勃嗜杀逞勇的四叔朱棣呢?
洪武末年,北方诸塞王的权势越来越大,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是握有“节制沿边士马”的要权,且诸塞外不但手握重兵,个个也都是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之辈,根本就不是朱允炆能够应付的,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要在遗诏中特意点明“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的根本原因,知子莫若父,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些儿子都不是平庸之辈,若是让他们来京师,朱允炆是应付不了的。
如此,朱允炆即位后,惧于藩王势大,恐会酿成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遂着手进行“削藩”。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朱允炆一连下诏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其辱,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大同。两个月后,朱允炆有下旨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迁往漳州。
朱允炆接连废掉五位藩王,这让诸王中实力排名第一的燕王朱棣十分惶恐,恐自己会重蹈弟弟们的覆辙,再加上他本就对侄子朱允炆登基十分不满,自觉自己更适合做这个皇帝,最终于建文元年七月以《皇明祖训》: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为由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的造反可谓是孤注一掷,要知道当时的朱棣只是控制北平周边地区,也无其他藩王支持,仅凭燕藩一藩之地和兵马对抗拥有整个大明并占据大义的朱允炆,这在谁眼里恐怕都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然而,事件的发展却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优柔寡断又不知兵事的朱允炆连出昏招,致使朝廷精锐悉数尽丧燕军之手,最终仅仅只是过去了四年的时间,朱棣这只蚂蚁奇迹般地扳倒了朱允炆这头大象,夺得天下。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改明年为永乐元年。
那么,朱棣继位后,作为曾经的藩王,现在的永乐皇帝,他对其他藩王的态度是如何的呢?
终洪武一朝,洪武皇帝朱元璋一共册封了25位藩王: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潭王朱梓、赵王朱杞、鲁王朱檀、蜀王朱椿、湘王朱柏、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岷王朱楩、谷王朱橞、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和靖江王朱守谦(朱元璋长兄朱兴隆之孙,父为明初名将朱文正)。
终建文一朝,建文皇帝朱允炆一共册封了3位藩王: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和徐王朱允熙。
自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陷京师南京,取代朱允炆,成为永乐皇帝后,活着的第一代藩王共有20位: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岷王朱楩、谷王朱橞、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和徐王朱允熙。
20位藩王中,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被朱允炆贬为庶人。
朱棣继位后,为了安抚各地藩王,从而稳固自己不太正统的皇位,最开始这四位藩王都被逐一恢复藩王爵位,恢复封地,并多有恩赏。之后,随着朱棣的皇位已稳如泰山,这四位藩王手中的权力被剥夺大半,齐王朱榑最后更是被直接废为庶人。
先说周王朱橚,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月,周王朱橚被指控谋反。次年二月,朱橚被朱棣召到京师问询,朱橚知道后虽然没有造反的意思,但是仍然“顿首谢死罪”,朱棣不再追究。侥幸逃过一劫的朱橚回到封地后,自知朱棣是不会放弃削藩的,为了自己的性命,他主动把自己的三护卫献还朝廷。
就这样,识时务的朱橚不但活到了老,仁宗朝还被增加至二万石岁禄,死后被赐谥号“定”,追补前过曰定,德操纯固曰定,为上谥。
再说齐王朱榑,永乐四年(1406年),齐王朱榑在朝会上面对着弹劾自己的朝廷大臣,大言不惭说道:“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时耶!会尽斩此辈。”朱棣听后很是爽,遂削减其官属护卫,将他的亲信逐一诛杀。
同年八月,被留在京师的齐王朱榑仍然执迷不悟,非但没有主动向朱棣请罪,反而多有埋怨,朱棣遂下旨将其废为庶人,连同其子也被废为庶人,被逐一剥夺爵位,齐藩在真正意义上宣布断绝。
宣德三年(1428年),福建有一男子冒名“七府小齐王”,意图不轨,事发后被处死。不久,除朱榑幼子朱贤爀被安置在庐州,其余诸子皆暴病而亡,死因不明。时隔218年后,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南明朝隆武帝认为朱棣把齐藩一脉世代被废为庶人的处罚过重,追复朱榑的齐王封爵,并加上“恭”字为谥号。
其次说代王朱桂,永乐元年(1403年),代王朱桂被朱棣下诏恢复王爵和封地。回到封地后,朱桂不思进取,多次被人控诉行为不轨,朱棣曾多次对其严加申饬,告诫他不得擅役军民、敛财物,然而朱桂始终不听劝阻。朱棣见朱桂始终执迷不悟,在第二次召他入京问询时,中途把他遣还,并下诏把他的三护卫革去。
最后说岷王朱楩,朱楩在永乐朝曾二次被废为庶人。永乐元年(1403年),朱楩被朱棣恢复王爵不久,就原形毕露,不尊王法,“擅收诸司印信,杀戮吏民”,朱棣大怒,下诏废其为庶人。不久,朱棣念其是自己的弟弟,且艰难之役时也没有支持朱允炆,所以再次下诏恢复其王爵。
然而,再次被恢复王爵的朱楩仍然是死性不改,且越发变本加厉,朱棣怒不可遏,于永乐六年(1408年)再次下诏将其废为庶人。此后,朱楩的王爵在永乐朝再未被恢复。
除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外,剩下未被朱允炆剥夺王爵的16位藩王境况也大有不同。
靖难之役后,永乐皇帝朱棣夺走自己大哥朱标一脉的皇位后,为免日后有人借朱标后人的名头行造反之事,也为避免日后朱标的后人如同他威胁朱标一脉皇位那般威胁到自己这一脉的皇位,遂对朱标一脉的藩王很是防范,其惩戒的态度要远比他对自己的兄弟来得狠辣。或降爵,或废为庶人永禁凤阳。
朱棣刚即位时,为了安抚朝堂和天下,对朱标的子嗣的处置还算克制,只是将他们的王爵降封:三子吴王朱允熥降封广泽王,居漳州;四子衡王朱允熞降封怀恩王,居建昌;五子徐王朱允熙降封敷惠王,和生母吕氏居住在其父懿文太子的陵墓,世奉懿文太子之祀。
鉴于朱标在朝堂和民间的威望,朱棣对朱标的后代终究是放心不下的,虽说不敢杀他们,但是也不会让他们手握王权,更不会让他们离开自己的视线之外。建文四年(1402年)9月,刚刚把朝堂稳定下来的朱棣就急不可耐地着手处置朱标的二个稍年长藩王儿子,即三子广泽王朱允熥和四子怀恩王朱允熞,朱标将他们二人召回京师后,便下诏将其废为庶人,永禁凤阳。
大约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怀恩王朱允熞因病而亡。永乐十五年(1417年),谷王朱橞诈称蜀府崇阳王朱悦燇为建文皇帝,意欲谋反,此事让朱棣对朱标一脉的忌惮之心再起,不久朱允熥遂于是年暴卒。
据《明实录·英宗实录》记载,朱允熥留有后人,名为“吴庶人”。夺门之变后,曾被囚禁在南宫数年的明英宗朱祁镇深感失去自由的痛苦,于是下诏释放吴庶人,将其安置于凤阳,并遣人看守门户以礼优待。
徐王朱允熙因年幼,加之朱棣也怕天下人说他不顾兄弟、叔侄之情,欺负孤儿寡母的,毫无人性可言,所以最开始的朱允熙虽被降封敷惠王,但并未将他废为庶人,而是在其2个兄长被废为庶人后,于永乐二年(1404年)将其改封为瓯宁王,然后让其继续居住在懿文太子的陵墓旁,世奉懿文太子之祀。
然而,仅仅只是过去了2年,朱允熙和其母亲吕氏突然死在了一场大火之中。或许这就是意外,可谁也不能保证这就不是朱棣在暗地里所为。当然,无论朱允熙是意外而死,还是谋杀而死,朱棣的表明工作做得还是挺不错的,赐其谥曰“哀简”,他是建文兄弟中唯一在永乐朝获得谥号的。
除了朱标的3个藩王儿子,剩下14位藩王都是朱棣的弟弟。不得不说,朱棣对长兄的儿子虽然不咋地,可对这13位藩王弟弟大多都是够可以的,即使是像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这样曾经支持建文皇帝朱允炆的,虽借机剥夺了他们手中一些权力,可亲王爵和其他物质待遇却一应保留,让其后代与明朝休戚与共。
13位藩王中,只有一位藩王被朱棣废为庶人,他就是谷王朱橞。
靖难之役时,朱橞应建文帝诏,带兵三千帮助建文帝朱允炆护卫南京城,驻守金川门。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军渡江至金川门外,朱橞见建文大势已去,为保性命,开门投降。朱棣即位后,念朱橞献城有功,赐其卫士3000,加岁禄2000石,当然朱棣对他还是不放心的,毕竟他曾支持朱允炆,所以为了确保他对自己不会造成威胁,将他的封地由北方边疆重镇宣化改封长沙,从而方便对其进行监视、控制。
朱橞来到长沙后,自恃迎朱棣进京师有功,变得骄横跋扈,目无法纪,是胡作非为,弄得长沙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朱棣对朱橞骄横霸道一事虽已有耳闻,当时长沙史庐廷纲就曾状告朱橞“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但是,朱棣念其是自己的弟弟,且献城有功,所以只是稍加训斥,并未惩戒。
然而,朱棣的容忍非但没有让朱橞幡然悔悟,反而是助长其野心,让他误认为朱棣不动他,是因为不敢动他,是因为怕他,加之朱棣本身也是以藩王的身份造反登基的,所以这就给了朱橞一个错觉,觉得朱棣既然可以造反夺走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他也可以造反夺走哥哥朱棣的帝位。有了这个念头后,朱橞想要做皇帝的心思就一发不可收拾,他大肆搜刮民财,招兵买马,造战舰弓弩,练水兵张勇,并妄图勾引自己一奶同胞的哥哥蜀王朱椿一起造反,推翻成祖朱棣。
朱橞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与朱棣相比差得太远,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朱棣能够以藩王的身份推翻建文朱允炆,这其中固然有朱允炆的决策接连出现重大失误,让朱棣有机可乘,可也跟朱棣本身不俗的政治、军事能力有关,朱棣在朱元璋诸子中可以说是能力最强悍的其中一位,除了太子朱标外已是无人可及。朱棣仅凭一个北平城就能击败拥有整个大明的朱允炆,现在的朱棣可是坐拥整个大明,朱橞在他的手上能撑过一个回合,都算是他的本事。朱橞想要推翻朱棣,自己做皇帝,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不久,有自知之明的蜀王朱椿向朱棣告发弟弟朱橞想要谋反。朱棣这个人可以容忍弟弟胡作非为,也可以容忍弟弟滥杀无辜,但绝对不能容忍弟弟想要造反,毕竟作为一个以藩王的身份造反登基的皇帝,这是他最忌讳的事情,纵使他现在有能力压制住任何有异心的弟弟们,他也不敢保证日后自己的后代能否压制住这些藩王的后代,为了将藩王造反的苗头彻底掐灭,谁有这个念头他就搞死谁。
于是乎,朱橞的命运可想而知,永乐十五年二月初六(1417年2月22日)朱橞和两个儿子一起被朱棣废为庶人,并被囚禁于徽州新安卫公署内,谷国被撤除。宣德三年(1428年),朱橞在囚禁中忧郁而终,其家人被召回京师,后被安置于凤阳、庐州。
除了谷王朱橞在靖难之初支持朱允炆,还有辽王朱植、宁王朱权也在靖难之初支持过朱允炆。这两位藩王因为在之后没有做出造反的举动,因此没有像谷王朱橞那样被废为庶人并囚禁,只是王权被剥夺大半。
辽王朱植,靖难之役时由于他的封地广宁州离朱棣的封地很近,朱允炆害怕他会暗中或直接支持朱棣,成为朱棣的同盟,因此下旨让他回南京,而当时朱棣的确联系过朱植,让他跟着自己一起“清君侧,靖国难”,但是显然朱植拒绝了,因为朱植接到诏书后,选择听从朱允炆的旨意,从海路返回南京。
朱棣即位后,对朱植在靖难之变时不支持自己一事颇为不满,虽恢复他的王爵,却将他改封至荆州,显然对他已很是不信任。之后,朱棣虽然没有找理由废掉他的王位,但却找了一个借口在永乐十年(1412年)削其护卫,只留下军校厨役三百人供他差使。好在朱棣对自己的弟弟还是有感情的,朱植也算懂事没有触碰到朱棣的逆鳞,所以朱植虽然王权被削去大半,但至少最后还是以善终为结局。
宁王朱权,他原先也是支持朱允炆的,但因被朱棣诓骗,又被其平分天下的信口胡诌所蛊惑,最后选择跟着朱棣一起造反,把宁藩军中最精锐的朵颜三卫交由朱棣指挥,这支部队替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朱棣登基后,早就把那句平分天下的承诺抛到九霄云外,不但没有跟朱权平分天下,还忌惮其手中的势力,千方百计地找各种理由限制、防范他,将其改封南昌。
除谷王朱橞被废为庶人,辽王朱植被改封封地并削其护卫,宁王朱权改封封地外,剩下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等9位在靖难之役秉持中立态度的藩王,朱棣登基后,除了将肃王朱楧、沈王朱模等2位封地在北方边疆重镇的藩王改封封地外,其余藩王的爵位依旧,封地依旧,待遇依旧,护卫依旧,未有多少变化。
朱棣即位后,20位在世的第一代藩王,只有5位藩王被贬为庶人,即齐王朱榑、岷王朱楩、谷王朱橞吴王朱允熥和衡王朱允熞,及1位藩王被降封,即徐王朱允熙。而剩余14位藩王,只有辽王朱植被削其护卫,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肃王朱楧和沈王朱模被改封封地,其余9位藩王的爵位、封地和护卫皆未有变化。
如此看来,总体而言,除了对长兄朱标的3个藩王儿子不咋样,朱棣对自己的弟弟们还是不错的,那2位被废为庶人的藩王弟弟,都是因为触碰到朱棣的逆鳞这才被废,如果他们能老老实实的,顶多就是削护卫、改封地,其他的爵位还是待遇什么的,都不会有任何变化,仍然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富贵藩王。
除了第一代藩王,朱棣登基后,还存在着3位第二代藩王:秦王朱尚炳(朱樉子)、晋王朱济熺(朱棡子)、鲁王朱肇煇(朱檀子)。秦王朱尚炳、鲁王朱肇煇爵位依旧、封地依旧,护卫依旧,未有任何变化。
晋王朱济熺因对朱棣篡位心怀不满,被朱棣忌恨,加之其弟平阳王朱济熿又借机在朱棣面前不断诋毁他,说他有谋反之心,所以在永乐十二年朱棣下诏革去他的爵位,命其去守朱棡的陵园,改立朱济熿为晋王。
除此,潭王朱梓、赵王朱杞、湘王朱柏等3王因绝嗣,故国除,所以未有第二代藩王产生。
总得来看,朱棣对自己的兄弟、侄子都还算过得去,还是顾念一丝亲情的,虽有废庶人、削护卫等举动,但始终没有对他们下死手,虽然有个别藩王暴卒,死因不明,可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朱棣干的。哪怕是谷王朱橞这样曾经意欲谋反的藩王,被触碰到底线的朱棣也仅仅只是将其贬为庶人,并未有杀弟之举。
我们说明朝失败的是皇族制度,主要是因为在明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明朝皇帝中遭遇不好的也有很多。
1、制度的缺陷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做了开国皇帝之后,为了加强手中的权力,废除了宰相这个职位。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王权与相权的斗争,在明朝之后,这个斗争基本上就分出了胜负。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在明朝皇权超过了相权。所以说皇帝出生的权利就非常的大,如果是一个贤明的皇帝的话,这种制度当然可以让皇朝变得更好。但是如果是一个没有那么贤明的皇帝,或者他的能力没有那么的强,那么过度的皇权只会让他的遭遇变得更加的凄惨。
我们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明英宗,因为他轻信小人,导致朝局混乱。最后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之下,御驾亲征,20万大军全军覆没在土木堡,自己也被俘虏过上了悲惨的生活。由此可见,明朝皇帝悲惨的遭遇,有一大部分是因为自己手上的权力太大。
2、皇族内部原因
自从朱棣奉天靖难做了皇帝之后,明朝的皇族似乎就变得非常的混乱。在明朝的历代皇帝之中,出现了很多的奇葩,有做木匠的、有30年不上朝的、还有轻信小人自己被俘虏以后做了太上皇的。我觉得明朝的皇族内部问题是非常的不协调的,这也是别人嘲笑明朝皇帝的原因。
综上所述,一些人说明朝失败是因为它的皇族制度,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没有错的。因为明朝的皇帝没法驾驭君权与相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5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民间故事之-绝杀红桃王
下一篇: 民间故事之-血皮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