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六年(1572年)的一天晚上,玉县富商杜儒声的第四房夫人柳烟正要入寝时,杜儒声的贴身书童阿旺说杜儒声棋瘾犯了,要找她下棋。到杜儒声的书房后,柳烟开始和杜儒声下棋,阿旺则回偏房休息去了。一盏茶工夫,杜儒声败下阵来。柳烟问该如何处置,杜儒声说还是老规矩,输了就砍头。
原来,杜儒声和柳烟下棋时喜欢玩砍头游戏:用毛笔蘸水在脖子上画一下就算砍头。于是,柳烟拿起毛笔,在杜儒声的脖颈上划了一下。然而,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杜儒声的脑袋竟掉落下来。柳烟一声惨叫,当即晕了过去。
一段草茎和一件血衣
玉县知县王天望接到报案,连夜带了十几个衙役、捕快赶到杜宅。他仔细端详杜儒声头颅和脖子上的断口,见断口平滑、完整,于是判断是利器所伤。他向苏醒了的柳烟询问案发经过,柳烟颤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王天望听完,十分疑惑,杜儒声的伤口明明是利刃所砍,毛笔怎么能杀人?可柳烟坚称书房里只有自己和杜儒声。
王天望询问阿旺,阿旺说初更时杜儒声的弟弟杜儒林到访,杜儒声在书房招待他。二更后,杜儒林喝醉了酒,他把杜儒林搀扶回房休息,然后折回书房,这时杜儒声仍无睡意,吩咐他去请四夫人来下棋。四夫人到后,他就睡觉去了。直到后来听见惨叫声,他才匆匆赶到现场。
待众人离去,王天望陷入了沉思。柳烟是看着杜儒声死的,她的嫌疑最大。可一个弱女子怎有力气把人的脑袋如此干净利索地砍下来?呆立片刻,王天望命人掌灯,然后趴在地上再次查看现场。突然,他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并用手指在地面捻起一段草莖。这草茎长仅一寸,两端断口光滑平整,分明被利器切过。王天望忙带人来到马厩,在马槽下找到一把带血的铡刀,还有一件血衣。
血衣是杜家养马人何正的衣服,他奇丑无比,却养得一手好马,三年前被杜儒声招揽回家。调查后,王天望发现何正是化名,此人真名叫郑重阳,是柳烟未嫁前的情郎。两人青梅竹马,可柳烟16岁那年,她父亲突染重病,杜儒声答应出钱救治,但条件是让柳烟做他的小妾。为了救父,柳烟嫁入杜家。郑重阳忘不了柳烟,于是自毁容貌,进入杜府。
一出《三打祝家庄》
择日,王天望升堂审理此案。郑重阳、柳烟大呼冤枉。但王天望认为铁证如山,命大刑伺候。严刑之下,郑重阳和柳烟双双在认罪书上画了押。于是,王天望判决:郑重阳和柳烟通奸,合谋杀死了杜儒声,处死刑。
同年六月,新皇登基,举国庆贺,死刑一律暂缓一年。第二年,王天望因破案有功,被调往外地,由吕长亭接任玉县知县。吕长亭到任后,遍阅案卷,看到杜儒声遇害案后,心下起疑:若是郑重阳和柳烟合谋杀死了杜儒声,柳烟何必大声喊叫,引来他人?柳烟想掩饰的话,随便找个理由都比毛笔杀人更让人信服,为什么她却偏偏选这个理由?
吕长亭当即决定夜审郑重阳和柳烟。据柳烟说,杜儒声对她一直疼爱有加,所以尽管她知道郑重阳进到杜宅,也一直严守礼教。杜儒声的脑袋的确是她无意用毛笔划掉的,当时书房内只有她和杜儒声,绝无外人进来。这下,轮到吕长亭糊涂了。
两天后,吕长亭造访杜府。此时,杜家的家业已全部交给杜儒林打理。简单寒暄后,吕长亭提出想见阿旺。杜儒林说阿旺去年回家省亲途中被土匪绑架了,音信全无,不知生死。
回到县衙,吕长亭再次陷入困境,杜儒声是怎样被杀的呢?杜儒林回房时杜儒声好端端的,按理杜儒林不可能是凶手;阿旺请柳烟过来后,并没有进去伺候,阿旺也不可能是凶手。如果柳烟是被冤枉的,那凶手是谁?藏身何处?吕长亭想得头痛欲裂,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锣鼓声,一问才得知,一年一度的城隍庙会开始了。他换过衣服,决定去逛逛庙会。
城隍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戏台前很多人在看《三打祝家庄》:祝家大公子祝龙被李逵从床底下揪了出来,李逵大喝一声,板斧一挥,祝龙的脑袋顿时飞了出去。猛然间,吕长亭一拍脑袋,喃喃自语:“怪不得……原来如此。”
戏台上的案件重演
几日后,吕长亭重新审理杜儒声一案,还把审案的地点安排在了城隍庙前的戏台上。同时,他还请来了县上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者过来陪审,杜儒林也在其中。
一切就绪后,吕长亭开门见山道:“郑重阳不是真凶,因为杜儒声被杀那晚,他压根就没出过马厩。”言毕,杜府的仆人马六上台作证,他说郑重阳被招至杜府后,没几天就驯服了几匹异域烈马。后来有人说郑重阳有本家传养马秘籍,于是他动了偷书的心思。就在杜儒声被杀那晚,他一直在郑重阳屋外潜伏,但郑重阳一直不离开房间,他只得作罢。离开时,他还在门口撒了一地钉子。抓捕郑重阳的捕快也证实,郑重阳的脚没事,倒是他们被钉子扎破了脚。
陪审的一位长者问:“既然如此,那真凶是谁?”吕长亭一拍手,一个戏班子从戏台后鱼贯而出,《三打祝家庄》再次上演:李逵板斧一挥,祝龙脑袋落地,可没头的祝龙伸手一摸,找到掉在地上的脑袋,提起来往脖子上一放一拧,居然又站了起来。这时,扮演祝龙的武生把衣领往下一拉,原来他的脑袋缩在衣领里,衣领上装了个套筒,掉在地上的假人头刚好可以套进套筒,一按机关就能掉落。
很快,好戏再次开演,可画面却完全变了:一男子端坐椅上,一女子手握毛笔,划过男子脖颈,随即一个脑袋掉落在地。女子惊昏过去,无头尸体却顶破套筒,长出新头,站起身从床下拖出个昏迷了的、和自己十分相像的人来,然后拿过铡刀,作势砍在昏迷的人的脖颈上。戏演到这里结束了,看戏的人们心里一片雪亮:床下那人是杜儒声,被毛笔划掉脑袋的男子就是凶手—杜儒林。
接着,吕长亭长叹一声,说:“三年前,有人找到戏班子,重金求学绝技砍头戏和口技。如果我所料不差,杜儒林那晚到访,用药把杜儒声放倒,拖到床下;然后假装醉酒,让阿旺搀扶回房,制造不在现场的假象;再趁夜回到书房,假扮杜儒声和柳烟下棋,用砍头戏吓昏柳烟;最后砍了杜儒声的脑袋,嫁祸给郑重阳。”
杜儒林听后,虽然脸色惨白,但仍拼命反驳,这时,戏台上出现一个人,杜儒林见之如见鬼魅,道:“阿旺,你……没死?”然后一声哀叹,说吕长亭说得对,阿旺是他买通的帮凶,也是他派人杀人灭口的。
之后,衙役给杜儒林戴上枷锁。这时阿旺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吕长亭面前,流泪道:“多谢大人为在下报了杀兄大仇……”杜儒林吃了一惊,问:“你不是阿旺?”吕长亭呵呵一笑,说:“阿旺走失多时,我早猜到被你杀人灭口,所以效仿你的法子,也演了出戏。这是阿旺的孪生兄弟阿贵……”
杜儒林被收押后,吕长亭看了下郑重阳和柳烟,心情瞬间沉重了起来—他们因当初被严刑逼供,手足残废,后半生注定凄凉。
搜索
立即关注328662397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 #能力训练#导语】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下面是分享的简短民间故事阅读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简短民间故事阅读
古时候,有一个村落叫甜水村,是当地最富裕的村子,它的邻村叫上阳村,是当地最穷的村子。甜水村住处着一位大宦人家——石府。石老爷以慈悲为怀,拥有一位淑雅文静的女儿——石禹珠。她天生聪慧,深得石府二老喜爱。
上阳村有一姓柳的人家,他们有位公子叫柳文毅。柳家先前是甜水村最富裕的,但因他爹,使家道中落,不得不被迫离家,投奔到邻村。他知书识礼,满腹经纶,但天意弄人,他唯有与他母亲相依为命,过着一日一餐的生活。
石老爷将近大寿,准备在甜水村举行寿宴,并标出人人平等,无论是远方还是近邻,来者是客的牌子。
到了大寿的那天,石府门外张灯结彩,柳文毅路过此地,便想起昔日,不禁惭愧点头。当他走到山坡的一头,忽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立刻放下东西,随着声音寻找。
“这位公子,你救救我吧。我被毒蛇咬了。”石禹珠捂住脚,痛苦地呻吟。“只有小姐一人在山中此行。”柳文毅正在为石禹珠包扎。“我今天早上来山上寻苦灯花,今日乃是家父寿辰,家父最喜欢吃苦灯粥,唯有一人独自来寻,才有意义,不料……”石禹珠小声哭泣。
“小姐的伤不是毒蛇所咬,而是乌山蛇,它没有毒,并无大碍。”柳文毅扶起石禹珠。“家父不能吃到我做的苦灯粥,真是惭愧。”石禹珠拭泪。“你有心就好,父母的愿望乃是看见自己的儿女好,自己就好,你这么有孝心,一定会感动上天的。”文毅深情地说。
“我送你回家吧。”文毅背着禹珠来到石府。“你是这家的女儿?”文毅惊奇地说。“这是我家府邸,不知敢问公子大名?”禹珠叫喊了下人。“岂敢,久闻石老人慈悲,石老爷之女更是之女更是了得。今日一见,果不其然。在下姓柳,名文毅。”文毅鞠了一躬。“小女子石禹珠,得恩人相救,不知是否去府上一叙。”禹珠挥了挥手,但文毅拒绝了。“因为母亲在家,见自己还不归,会着急的。所以,在下告辞。”文毅离去时,石禹珠依依不舍。
从那以后,石禹珠对柳文毅产生了好感,柳文毅也对她有了好感。
眼见女儿一天比一天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石老爷听说本村轩辕家有位公子叫轩辕风华,一表人才,早对石禹珠有了爱慕之意,两家从小订了娃娃亲,亲上加亲。
石禹珠对轩辕风华并没有任何有意,她心里只想着柳文毅,眼看大婚的日子来临,石禹珠不得不逃走到上阳村找柳文毅。柳文毅的母亲坚决反对,因为这会危害他的性命。
连夜里,柳文毅带着石禹珠逃走,逃到岭南(今温岭),那是日出的地方,他俩都一同坐在山顶上,看到太阳的第一眼,是见证他俩爱情的时刻,第一缕阳光照射在他俩的脸颊上,他们紧紧抱在一起,开始他们新的生活。但柳文毅母亲去了石府,说明了一切,轩辕风华气惨了,连夜寻找他们。
他们男耕女织,过了短短的幸福的几天,当地人因知石禹珠之父,所以叫她石夫人,石禹珠每天都到集市上去卖菜,而柳文毅在家教当地孩子读书。这样的场景是美好的,但是好景永远都长不了。
轩辕风华找到了他们的住处,一天,石禹珠去集市卖菜了,而柳文毅在家教书。轩辕风华找到了他,并强行把他找到,当石禹珠赶回家中,却看见房子在熊熊大火中燃烧。村民们正在救火,一位妇人跑了过来说:“有一个人带着一群人把我们围住,单独留下了柳先生一人,把他给杀死,放在火中。”妇人边擦眼泪边嗲嗲地说着。
石禹珠拿着匕首,直到轩辕府,并把轩辕约在了岭南山,她用刀子插进了轩辕风华的心。轩辕风华仍笑着说:“我把心给了你。”便倒下了。当人们赶到,石夫人坐在山崖边使劲地哭,流了好久的泪,慢慢地化成石像。据说,虎山公园旁边的湖就是石夫人所流的泪,她屹立在山腰中,形成了巨大的石像。石夫人愿意用一生来等他,她的手中仍握着一枝柳条,因为柳条是她最爱的人……
【篇二】简短民间故事阅读
东魏天平年间,在山东博兴县有一位石匠,姓张,人们都叫他张石匠。他的手艺,全国闻名。他雕刻的龙凤,活龙活现,各种动物、人物栩栩如生。
张石匠妻子早亡,膝下有一女儿,父女两个相依为命。他的女儿叫秀娥,今年一十八岁,长得如花似玉,知书达理,贤惠聪明。来她家提亲的都踏破了门槛,秀娥却没有一个中意的。
天平元年,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信奉佛教,要求在全国各地修建庙宇,号召人们拜佛念经。
当时,博兴县境内,要建一座龙华寺,雕刻佛像的责任就落在了张石匠手中。
张石匠到山区选好了石料,运到龙华寺,开始动手雕凿。
当时监工叫做吴良心。他是知府的小舅子,为人可薄,心黑手辣,他依仗着姐夫是知府,仗势欺人,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一直到三十岁,也没有哪个良家姑娘嫁给他。
为了早日完成工期,监工驱赶着大家,加班加点,经过三年多的时间,龙华寺终于建成,剩下的只有安奉佛像。
由于佛像多,石匠少,进度比较缓慢,那吴良心就盯在工地上,不让石匠回家,日夜加班,吃饭的时候都是由家人送到工地上。
这一天,秀娥去给父亲送饭,迎面走来吴良心,他看了看秀娥,简直被她的美貌惊呆了,两只眼睛看了又看,不离秀娥的身上,秀娥羞得低着头来到父亲身边。
吴良心跟着秀娥,来到张石匠跟前,嬉皮笑脸地说:“姑娘,多大了,找婆家没有?没有,我给你找一个?”
张石匠看了,没好气的说:“不劳吴大人费心了,闺女有了婆家了?”
“有了婆家?不知道是谁家的公子这么有福气?”吴良心还是嬉皮笑脸地说着,用手去捏秀娥的脸。
张石匠看了大怒,一把把他的手打开说:“放尊重点儿,滚!”
吴良心讨了个无趣,愤愤的说:“张石匠,这闺女早晚是我的,别给你脸不要脸。”
父亲吃完饭,秀娥收拾碗筷回家,走在半路上,突然,从庄稼地里跳出几个人来,手里都拿着刀,为首的就是监工吴良心。
吴良心走上前,*笑着说:“姑娘,怎么样,今天就和我回家成亲,亏待不了你。”一边说着,一边往上凑,伸出手来拉秀娥。
秀娥一看跑不了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宁可死也不受辱。她抡起巴掌,照着吴良心脸上就是一个耳光。
吴良心气极了,咬着牙说:“你竟敢打老子,来,把它捆起来,抬到我家去。”
大家一起围了过来,就在这时,来了一位姑娘,一手拿着莲花,一手拿着拂尘,大声喊道:“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敢欺负良家妇女?”
吴良心看了看姑娘,面相方圆,弯眉细目,微翘的嘴角饱含笑意,真像仙女下凡。笑着说:“好,又来了一位,我都要了,给我把她也捆起来。”
大家围过来,只见那位姑娘挥动拂尘,三下五除二,把那几个人*在地。走到秀娥跟前,给他解着绳索。
吴良心看了从背后拿着刀悄悄地走过来。
“恩人,小心”秀恶高喊了一声。
那位姑娘连头都没有回,把拂尘往后一甩,那吴良心,倒退了几步,扑通一声仰面摔在了地上。
就在这时,张石匠带着几个人跑来,吴良心看了,指着张石匠说:“张石匠,你竟敢叫人谋害我,等着瞧。”说完带着大家一溜烟地跑了。
张石匠来到姑娘面前,连连致谢:“谢谢你的救命之恩,不知恩人姓甚名谁,家住哪里,我以后亲自登门道谢。”
姑娘笑了笑说:“路见不平,出手相助,是我份内之事,不必道谢。”说完,转身不见了踪影。
所有的雕像基本完工,大殿里的释迦三尊像由张石匠亲自雕刻,也全部完工,只剩下一尊单体协侍菩萨像,还没有动工。
孝静皇帝传来谕旨,三月三要驾临龙华寺拜佛。剩下不到半月的时间了。
吴良心听了,眼珠子一转,就把雕刻协侍菩萨的任务交给了张石匠。
张石匠,选好石料,心里琢磨着怎样雕凿,这时,救自己女儿的那位姑娘出现在眼前,他挥动锤子和钢钎,日夜不停,几天的功夫就完成了,看着自己雕凿的菩萨像,会心的笑了。
龙华寺里所有的雕像全部落座,州府的官员都来观看,吴良心跟在众人后面,来到了大殿里面,当他来到协侍菩萨前,吴良心看了,觉得面熟,仔细一看,不觉大怒,那尊菩萨像,就是那天打他的那位姑娘。他悄悄地来到他姐夫面前,凑在耳朵边细说了一遍。
知府听了,命人把张石匠捆在寺内的一棵树上,知府指着张石匠说:“张石匠,你竟敢把凡人雕凿成菩萨,这是亵渎神灵,也是欺君之罪,应该满门抄斩,念你雕佛有功,砍掉你的双臂,让你的女儿到吴良心家中为奴。”
上来两个刽子手,挥起大刀,照着张石匠的左右臂砍去,围观的人吓得都惊叫一声,闭上了眼睛。
说时迟,那时快,张石匠的女儿,跑过去,伸开双手,只听见“咔嚓咔嚓”两声响,秀娥的两只胳膊被砍掉了,顿时鲜血直流,张石匠大喊一声:“我的女儿,也昏死过去。”
过了一会儿,秀娥两只胳膊慢慢的长了出来,大家都万分惊奇。这时,一位衙役跑过来说:“知府大人,你快到大殿里去看看,菩萨的双手没了。”
知府来到大大殿里面,也惊呆了,只见协侍菩萨的双臂,不知去向。皇帝就要来了,再重新雕凿已经来不及了,知府找来能工巧匠,雕凿了双手,可怎么也安不上。
三月三,皇帝来到了龙华寺,看了建筑和雕像,万分高兴,来到协侍菩萨面前,看到胁侍菩萨天衣褶纹流畅自然,璎珞疏密得体,姿态端庄秀气,连声称赞。
又看到菩萨没有双臂,脸色陡变,问:“如此精美的雕像,为何没有双臂。”
有人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皇帝,皇帝大怒,吴良心判了死刑,知府也削去官职,发配到伊犁,永不录用。
失去上臂的协侍菩萨静静的站在大殿里面,观看着沧桑的变化,一站就是几百年。
【篇三】简短民间故事阅读
在义军大寨上,听老人讲,有口聚将钟。说起这个钟来,还有个悲壮的故事哩。
晁天王攻打曾头市时,不幸遇伏中了教头史文恭的毒药箭,返回山寨不久就升天了。
相传在他的遗嘱中和《水浒传》上描写的可不一样。他在回光反照清醒时,突然抓住宋江、吴用、公孙胜的手说:"我大业未就,升天后将我火化,在大寨四门塑我像,我愿守卫大寨,天天和兄弟们相见;要发展义军多打造兵器,习武练兵,防官军外族来犯。保住大寨,永远'替天行道',要为我报仇!"言毕眼一合就辞别众家兄弟了。当时,宋江、李逵、三阮等都哭得昏死过去。
天王亡故的消息,顿时传遍义军各寨,头领义军个个悲痛。山周围的渔民百姓,也个个痛哭不止。
停灵七天,轮流致哀。宋江、吴用、公孙胜、林冲、花荣、三阮、李逵等日夜守灵。七口后火化,骨灰内棺外椁装殓,上下举哀祭祀。选吉日盛放在聚义厅正厅内,建起灵帏,中间设放神主。宋江亲书《梁山泊主天王晁公神位》。
发丧后不久,宋江、吴用便令汤隆开炉打造兵器,义军头领各率义军习武练兵。誓雪寨恨为晁天王报仇,抵抗官军围剿,是义军共同心愿。
百日之后,汤隆到聚义厅禀报:"宋江、吴用兄长。"
宋江说:"众家兄弟在练兵场、水寨内习练武艺,今后要统一操练,就打造一座聚将钟吧。每天敲钟为号,各寨练兵。"吴用听后心中一动,对宋江和众头领言道:"晁盖哥哥侠肝义胆,率众家兄弟造反,聚义梁山泊。一听官军围剿来犯,他就拍案而起,热血沸腾,戎马一生,缔造了梁山义军,战死沙场。他有遗训,要塑四像把守山寨,我看不如将他忠骨聚造大钟。"李逵听后叫将起来:"晁盖哥哥死了,大家还得听他的,听钟声就是咱那晁哥哥叫咱兄弟,谁鸟不听钟令,就鸟不义,吃我板斧!"
花荣言道:"吴用兄长所言,正合晁兄遗愿。"
宋江听后,泪如涌泉:"好!警钟长鸣,时时防敌,听钟声如听哥哥号令,快命众家头领前来。"
众家头领到聚义厅聚齐,宋江又将聚将钟之事重述一遍。个个点头拥护。接着宋江率众头领前往后寨,他在前捧着晁盖骨灰来到后寨。工棚里炉火熊熊,铁水翻腾。
宋江率众头领向晁盖骨灰数拜,诉道:"晁盖兄长,遵你遗愿,让你永领众家兄弟,这是你的归宿!"说后虔诚地将骨灰洒入沸腾的铁炉里,顷刻化做缕缕轻烟。宋江对上天祷告:"忠魂铸铁钟,永保山寨宁!"
众头领围着铁炉跪了一圈,举拳起誓道:"练兵拒敌,永保山寨,为兄报仇,替天行道,警钟长鸣,永遵兄令!"
聚将钟铸好了,高高挂在聚义厅前替天行道杏黄旗下。这钟形状很怪,上下左右观看不同,好似十八般兵器组成似的。敲起来声音洪亮,方圆数十里的大小山头都能听到。
从聚将钟悬挂后,每天天亮,宋江亲自敲钟,头领要到聚义厅点卯。梁山泊内大小山寨、水寨的义军都跟钟声起床操练,苦练杀敌本领。钟声使义军时时不忘官军来犯。一天天就这么练啊练啊,山寨人马越来越强,官军多次围剿均被义军打败。济州知府张叔夜,经过数次交战,均使他损兵折将。张叔夜不敢再用大军压境围剿梁山了。只得另换战术。
一天深夜,山寨义军睡得正香,忽听聚将钟响,一个个被惊醒。头领飞快到了聚义厅。宋江奇怪,他没敲钟钟自呜。大家到齐,钟还在嗡嗡作响。宋江说:"必有官军来犯我寨,不知在何处偷袭。这是晁盖哥哥喊叫我们。"话音刚落,半空响起晁盖声音:"张叔夜偷袭滚木檑石关!"
众家头领,飞奔礓石关。见官军如蚂蚁般正往上爬山。宋江高喊:"陕放滚木檑石!"只听一阵轰响,把偷袭的官兵砸死无数。张叔夜也被砸断一条腿,从此再也不敢偷袭义军山寨了。相传从那以后,只要有官军攻打山寨,或偷袭义军山头,聚将钟就要在头一天不敲自鸣。故而义军次次取胜。赵宋王朝数万官军也无法剿灭义军,只得用计招安,才算把义军灭掉。聚将钟数百年来被后人赞颂。有这么一首民谣:
粱山寨上聚将钟,晁盖忠魂护弟兄;
官军来犯水浒寨,有来无回魂魄惊。
【篇四】简短民间故事阅读
从前,永嘉县一位新上任的丁知县,他性情刚直,为官清正,办事认真。
一日,丁知县坐在大堂批阅诉状,突然门口传来一阵争吵声,抬头一看,见一个后生和一个乡下人拼死命争夺着一只大白鹅,边骂边走进公堂来。
丁知县喝问道:你们两人为何在此大吵大闹?
那后生抢先说:老爷在上,我住在东门城门头,早上拿米糠在门口喂鹅,这个乡下佬趁我转身进屋的时节,捉走我的大白鹅,被我逮牢了,还不肯还我,请老爷为小民做主。
丁知县又问乡下人:后生说你偷他的鹅,这事是真的吗?
乡下人胀红着脸,气呼呼说:老爷,这只鹅明明是我从楠溪带到城里给丈人的。我刚从舴艋船上岸,这无赖就过来,硬逼我把鹅卖给他。我不卖,他就抢,还诬告我偷他的鹅。小人讲的句句是真话,求老爷明断。
丁知县问他们有没有旁人可以作证,两人都说没有。
没有?丁知县想了想说:既然没有旁人作证,那就叫鹅自己讲吧!他叫差役拿来张大白纸,摊在大堂上,把鹅放在纸上,盖上箩筐,吩咐两人在旁等候公断。
一会儿,鹅在箩筐下面扑扑拍了几下翅膀。丁知县听见响声,忙叫差役揭开箩筐,看看鹅到底画了什么字。
差役不懂得丁知县说话的意思,揭开箩筐看了一看,就禀告说:鹅什么字也没画呀,只拉了一堆屎。
丁知县皱起眉头,讲:你们当差多年了,还恁糊涂,快再去仔细看来。
差役不敢怠慢,捂住鼻子,凑近鹅屎细细辨认。看了半日,还是没看出名堂来,只好硬着头皮回禀丁知县讲:老爷,纸上只有一堆青绿色的鹅屎,奴才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字。
丁知县听了点点头,就叫两人上堂听判。他指着大白鹅对乡下人说:鹅自己招认是你的,你把它带走。又转身问那后生说:你服不服本官判决?后生还硬说鹅是自己的。
知县大怒,一拍惊堂木,大声喝道:大胆刁民,竟敢在本官面前耍花招。谁不晓得鹅是边吃边拉的。乡下人拔青草喂鹅,它拉的屎是绿色的;你呢,刚才说用米糠喂养,那么鹅拉出的屎一定是黄色的。你自己来看看,这只鹅拉的屎不是绿的?你年纪轻,就欺侮乡下人。来人呀,给我拉下去重打xx大板!
【篇五】简短民间故事阅读
从前,有一个老农,住在山脚下,开垦了点荒地,一个人过日子倒也没有什么难处。
一天,他从一块石头底下挖出了一个小金缸。他赶忙把小金缸拿回家中,把一点小米放在了里面。一连几天,光吃米也不见缸里的米少。他心中奇怪,便用勺子一劲地向外挖,把所有能盛东西的都挖满了,可缸内的米还是不少,他就用布袋背着分给穷苦的农民,使穷人也吃顿饱饭,就不用给地主扛活了。
这事没隔几天,被地主知道了,便带着两个狗腿子气势汹汹地来到老农家,硬说小金缸是从他家偷来的,便命狗腿子去抢。老农手抓金缸大声说道:“你们敢抢,我马上把它摔坏。”财主一看老农要摔小金缸,这下心可慌了,赶忙说:“不抢,别摔!”就“哼”了一声领着狗腿子走了。
财主回家后,一心想把金缸弄到手,便又准备了金银,到县衙诬告说老农的小金缸是从他家偷的。县官听说是个宝缸,连忙命衙役去带老农,不大会儿,衙役们把老农连小金缸一块带来了。
县官哪是审官司,一见小金缸,得意地两眼笑成了一条线,命衙役把米倒出来,可越倒越多。县官一看真是宝缸,拿了一两银子放进缸里,又拿出来,里面还有,再拿出来还有。他再也不理地主和老农了,光一个劲地往外拿银子,公堂里乱哄哄的。
县官他爹在后堂听说这事也赶来观看,他见儿子拿得慢,自己也亲自动手,时间长了把他累的也不轻,可他还不肯离开,结果一头栽进了金缸里。县官赶忙去拉,可拉了一个又出来一个,怎么也拉不完,最后把县官气极了,命衙役把金缸砸了。这时,县官可分不出那是真爹哪是假爹了,便用喊的办法,谁答应谁就是真爹,可一喊个个都答应,县官连气带吓一会儿便咽气了。
【 #能力训练#导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下面是分享的民间故事经典文字版5篇。欢迎阅读参考!
1.民间故事经典文字版
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民,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伟大母亲,她与孟子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岳飞的母亲一起被尊为“四大贤母”。
湛氏出生在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在十六岁那年嫁给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陶侃没几年,陶丹就去世了,湛氏不得不带着年幼的陶侃回到新淦娘家。母子俩孤苦无依,以纺织为生,湛氏小时候读过一点书,因此她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为了让陶侃学到更多的知识,她日夜不停地纺纱。而陶侃也深知母亲的良苦用心,发奋读书,渐渐地便精通了各种兵法,后来还被太守范遥举荐做了一名县令。
在儿子即将起程赴任的时候,湛氏将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侃儿,我这个做母亲的苦了一辈子,现在总算盼到你有了出息。我希望你能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要为民办事,不要误国害民。我为你准备了一份礼物,你到了官府再将它打开·"说着,湛氏递给儿子一个扎好的包袱。
带着母亲送的礼物,陶侃来到了县衙。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袱,只见里边有一块土、一只旧碗和一块白色的粗布。他先是一愣,随即便明白了母亲的用意。原来那一块土是叫他要永远记得家乡的故土,那只旧碗是叫他不要贪图荣华富贵,而那块白色粗布则是叫他做官要廉洁自律、恪守本分。
陶侃一直将母亲的嘱咐牢牢记在心里,成为了一名有口皆碑的好官。
2.民间故事经典文字版
相传,清朝时期,滕县辛庄有个名叫钟璜的秀才,很有才华。
有一年,滕县的秀才都到充州府去会考举人。发榜后:钟璜名列榜首。不光这儿,各县的秀才,哪个也比不了滕县参加考试的秀才,主考的学院大人,宣布滕县为这次会考的第一。谁知其余各县的秀才不服气,他们集合起来去找学院大人质问。凑巧,在大街上碰到了学院大人乘坐的鹦哥绿呢子大轿,他们就围起来不让学院大人走,你一言,我一语,问滕县的秀才考得究竟有多好。
学院大人被这伙酸不溜球的秀才纠缠得没法,就说:“我出个上联,当面考考你们,对得上,算你们有才学;对不上,那可要甘败下风啦。”说完,就出了个上联:
掰开石榴,酸子挤成一片。
这伙秀才,你看我,我看你,搜肠刮肚,苦思冥想,怎么也对不上,可巧钟璜也来到轿前,听了学院大人让对对子的事。
学院大人看到了钟璜,就问:“你不是钟璜吗?”
“学生是钟璜。”
“你对得上来吗?”
“学生已想出下联。不过还是让众学兄先对,对不出,我再对吧。”
等了老大一会子,各县的秀才还是对不上来,钟璜就念出了联:
折断藕结,丝纹分 裂两边。
学院大人听了哈哈大笑,这伙秀才不得不分列两边,闪开道路,让学院大人的大轿通过了。
3.民间故事经典文字版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孤儿,是好心的邻居们收养了他,才使他长大成人。小伙子长到二十来岁时,就在村边搭了两间茅屋,开始独立生活了。无论谁家遇到了困难,他都会热心地帮助,大家都夸小伙子是个勤劳、善良的孩子。
他每天早出晚归地辛苦耕种,但是忙了地里的活儿,顾不上屋里的活儿,经常吃凉饭、剩菜。
有一天,小伙子干完活儿回家,看见路边有一只很大的田螺,出于好奇,他就将这只田螺带回家,把它养在水缸里。
第二天,小伙子照旧到地里去干活儿,可是当他回到家,准备做饭时却发现,热腾腾的饭菜已经在桌上摆好了。小伙子以为这是好心的邻居们帮他做的?
没想到,接连几天,小伙子干完活儿回到家,都能吃到香喷喷的饭菜。于是,小伙子向邻居们道谢,可是邻居们都说不是他们做的。小伙子很纳闷儿,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
这天早晨,小伙子又扛起锄头下地干活儿了,他没有等到傍晚,就早早地回来躲在篱笆外面看屋里的动静。只见一位美丽的姑娘从水缸里出来,忙着生火、做饭,不一会儿,屋里就飘出了饭菜的香味。
小伙子飞快地推门进屋,直奔水缸,看见那只大田螺只剩下一个空壳静静地躺在水缸里。小伙子走向正在做饭的姑娘,问道:“姑娘,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帮助我呢?”姑娘见小伙子突然闯进来,不知如何是好,她想回到水缸里,又被小伙子挡住了去路,只得说出实情。
原来,姑娘是天上银河里的白水素女,因为玉皇大帝知道小伙子从小没有父母,很同情他,还因为小伙子乐于帮助别人,就派她扮作田螺来帮助小伙子。
田螺姑娘说:“我本来想多帮助你几年,等你生活富裕了、娶了妻子以后再走,可是你今天突然闯进来,知道了我的身份,我不能在人间呆下去了。”小伙子非常后悔,责怪自己的举动太鲁莽,再三请求田螺姑娘留下来。田螺姑娘指着水缸里的田螺壳说:“我把田螺壳留给你,你用它盛粮食,就会有很多粮食出来,你用这些粮食帮助乡亲们吧。”
忽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阵大风,接着下起了大雨。风雨过后,田螺姑娘已经不见了踪影。小伙子望着田螺壳,呆呆地看了很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后来,小伙子就用这个田螺壳来盛粮食,壳里的粮食总是满满的,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多。但小伙子仍然辛勤地劳动,还拿出很多粮食送给乡亲们。
受到帮助的乡亲们都十分感激田螺姑娘,大家建立塑像,来纪念这位乐于助人的田螺姑娘。
4.民间故事经典文字版
从前,有兄弟二人,老大蛮横霸道,老二性情温和。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产,老大把良田好房都分到自个儿名下,老二只分得一间耳房,一亩薄田。
一天,老二在家中听得一阵麻雀叫声,出门一看,原来是一幼雀从屋檐上的窝子里掉了下来,摔断了腿。他看着怪可怜,就捡起来,找了一截布条子,小心地缠在它的腿上,然后又把它放回窝里。这只小雀的腿很快好了,出窝后和其他麻雀一样飞得自在。
到了春天,该播种的时候,那只麻雀含着一颗西瓜籽飞到老二家的窗台上,把西瓜籽放下,又飞走了。老二觉着好玩,就把这颗籽种下了,不久发了芽,长出一棵特别壮的苗苗,在老二的精心护理下,结出一颗枕头大的西瓜,八月十五中秋节摘下抱回家,用刀一切,竟切出一个金娃娃。他心里那个高兴劲就没法说了。从此老二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再说老大,看着穷兄弟猛地变富觉着奇怪,就去问老二怎么发的财。老二不会说假话,实打实地说给他听。老大听着,心里打起了歪主意。他返回家去就搭着梯子在房檐上寻麻雀窝,掏出一只未出窝的小雀,就把它的腿给折断了,疼得小雀“叽叽”直叫。完后他也照着老二的做法,给小麻雀的腿接上,用布条裹住,还给上了药呢。然后他把麻雀放回窝里。麻雀出了窝,能飞了,也给他含来一颗西瓜籽。春天一来,老大高兴地把它给种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这一棵苗上,盼望着能结出个金娃娃。西瓜结上了,个子倒也挺大,到了八月十五,他摘下来抱回家,用刀慢慢切开,一看,里面不是金娃娃,竟是个贼白贼白的骨头娃娃,一脸的苦相。老大当时那个气劲也没法提了,嘴里喃喃对着那个骨头人人说:“是金不是金,倒没啥,可你是苦啥哩!”
自打那时起,老大背了运,光景一天不如一天,老二的生活却是越过越红火。
5.民间故事经典文字版
古时候有个富阳人名叫董昭之,有一次乘船过钱塘江。船到江心的时候,忽然发现江中漂着一截三尺长的芦苇。芦苇上有一只蚂蚁急匆匆地爬来爬去,不住地从一头爬到另一头,眼看就要掉进江水里淹死啦。
董昭之是个好心肠的人,他让船驶近芦苇,想把芦苇连同蚂蚁拾上船来,同船的人反对道:“这是蜇人的毒虫,你敢拿上船,我们就踩死它!”董昭之没办法,就用绳子一头缚住芦苇,一头拴在船舷上,拖着蚂蚁靠了岸。蚂蚁死里逃生,爬到陆地上飞快地跑掉了。
这天晚上,董昭之做了个梦,梦见上百个穿着黑衣服的人来找他。为首的一个黑衣人向他行礼道谢,对他说:“我是蚂蚁的王,今天不慎掉进江里,幸亏您救了我的命。今后您要是有什么需要的地方,一定告诉我,我会尽量帮助您。”
董昭之醒后,觉得这个梦很荒诞,就没有理会。
数年后,董昭之因为四处维权得罪了官府,被抓进大牢,申诉无门,无法脱身。万般无奈之下,他想起了那个荒诞的梦,觉得不如试试看,也许是个办法。他从牢里找到几只蚂蚁,对它们说:“我是富阳董昭之,我被关在牢里啦,快去告诉你们的王,让它想办法救救我吧!”
蚂蚁们愣了一会儿,匆匆忙忙爬走了。
可是,接下去一连三天都没有动静,董昭之有点绝望了,甚至感到自己太无聊,竟然傻乎乎地去跟蚂蚁说话。
三天后的深夜,下着大雨,电闪雷鸣。睡梦中的董昭之又梦到那个黑衣蚂蚁王,蚁王大声叫喊着:“快起来!快起来!”董昭之猛地惊醒,四下打量了一番。忽然,牢房一角的墙壁“哗啦”一声塌陷出一个窟窿,成千上万只蚂蚁密密麻麻地从窟窿里爬走了。董昭之知道这是蚁王带领蚂蚁们蛀出来的逃生通道。他满怀感激地向蚂蚁们拜了一拜,趁着雷雨之夜越狱逃跑了。
后来董昭之一直告诫他的后代子孙,积德行善要从点滴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5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如果诸葛亮不设计,魏延会带兵造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