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朝状元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都说高考是决定人一生的考试,但在这个讲究素质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时代,我们还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战胜高考。譬如奥数竞赛,或是通过美术、播音或舞蹈等各种特长,甚至是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都有机会进入心仪的大学。
其实,在古代也是如此。古人想要出人头地,走上仕途,确实只有科举这一条路。不过,古代的科举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枯燥死板。作为一种皇家选拔人才的方式,倘若这个当朝皇帝比较有个性,科举考试自然也会有更多种可能。
譬如在重视文人的宋朝,殿试选拔状元的方式就是看谁先交卷。而在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主持的一场殿试里,却出现了难以抉择的情况。
来自山西的考生王嗣宗和另一个考生陈识几乎在同一时间交卷,且两人的文采不分伯仲。为了选出状元,赵匡胤让两人对打,谁赢了状元就是谁的,而最后王嗣宗将陈识揍趴在地,拿下了当年状元。
同样还有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叫王杰的考生,原本他的才华仅是探花水平,结果由于字迹太过工整镌秀,被乾隆破格提成了状元。
既然字迹能决定状元归属,那相貌自然也可以。明朝建文帝执政那会,有个叫王艮的考生,本来拥有状元之才,结果因为长得太丑,被建文帝安排当了榜眼。堪称古代最悲剧考生。
而今天,笔者要说一个更奇葩的考生,暂且不提他的文采如何。在科举殿试上,此人仅仅通过8个字,就拿下了当年的状元。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此人叫骆成骧,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的云南会泽。他原本姓李,由于7岁丧母,加上父亲持家能力不足,无力抚养他。恰逢当时一对四川骆姓夫妇来到会泽谋生,父亲便把骆成骧过继给两人当儿子。
虽然骆成骧从小家境贫寒,但他在读书这块确实有天赋,继父在对骆成骧的教育上也是一点没吝啬,花钱请来私塾老师单独教他念书。终于,公元1893年,骆成骧考中秀才,紧接着2年后,他又高中进士。进士之后,骆成骧便直接奔着状元的殿试去了。
而骆成骧参加殿试那会,正处在甲午海战刚结束不久。清政府无疑被西方列强按在地上摩擦,和那些迂腐的考生不同,骆成骧对时局相当有见解。当考到时政策论这一科时,他更是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下了自己的救国方针。
正当要交卷那会,骆成骧抬头突然看到了龙椅上愁眉不展的光绪皇帝。当时慈禧垂帘听政,光绪没有实权的事情全天下可谓人尽皆知。骆成骧也不例外,他看着光绪丧气的模样,联想到如今动荡的国家。竟产生了和光绪一样的共情,满怀悲愤在文章结尾处写下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8个大字。
没想到,这8个大字直接戳中光绪帝内心,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那年难得光绪能够自己主持殿试,不用受慈禧干预。热泪盈眶的他叹道“状元非你莫属”,接着大笔一挥,钦定骆成骧成了状元。
成了状元的骆成骧也对得起光绪对他的信任,他为官一生清明廉洁,公正不阿。还写下“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的名句来激励后人,可谓是清朝末期清官的杰出代表。
可惜,空有一腔热血和两袖清风,除了能换来好口碑外,并不能挽救往悬崖一路狂奔的清政府。1911年,辛亥革命如期爆发,清政府仍是走向了覆灭。
而民国刚刚成立之初,骆成骧还在国民政府里出任过临时议会长,以及四川都督府顾问和督办。在他为官这30多年来,一直坚持廉政勤政,家里可谓是一贫如洗。甚至在他退休那会,还将多年省下来的4000块钱捐赠给了四川大学。也是因为此,骆成骧还被当时老百姓封为“清朝最穷状元”。
虽然骆成骧一生清贫,但他在百姓当中的口碑是有目共睹。1926年骆成骧在老家去世,时年61岁。听闻他去世的消息,四川地区大部分百姓集体在家中挂白布吊唁,骆成骧老家的百姓还纷纷涌上街头,自发为这位“清朝最穷状元”送行。
如此万人空巷的阵仗,一位好官一生的追求,莫过于此。
因为当时的赵翼已经在朝廷上有官位了,乾隆是想给其他学子一点机会。赵翼自幼聪明过人,虽然父亲去世的早,但是他母亲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因此赵翼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小小年纪已经在附近乡里之中有了名气,甚至被村里的私塾请过去做老师。
后来赵翼参加了科举考试,一路考到了举人,因为发生了一点变故所以没有继续参加考试,但是他所展示出的才华得到了当时主考官的欣赏,将他举荐到了军机处做了一个小官。在军机处为官的几年赵翼成长的非常快,很多原本书本的知识都得到了实践。身边的同僚也都非常敬佩他的学识。
后来因为皇太后的生辰,乾隆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准备在原本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中在加一场,就是恩科。赵翼知道后跃跃欲试,因为他觉得以自己的才华如果不考个状元就太可惜了,因此参加了科举考试。
果然赵翼的文章得到了考官的认可,被送到了乾隆的面前,乾隆一眼便认出来赵翼的笔迹,思来想去之后将赵翼钦点为探花。赵翼非常的不服气,可乾隆认为赵翼已经在官场上小有成就了,而且平时得到了很多的锻炼,这就比其他应考的学子多了一份先机,所以应该将机会让给那些新来的学子。赵翼面对皇命虽然最后不得不服气,可没有成为状元也变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状元只能有一个,不会存在并列第一的情况。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所有学子都想金榜题名,从而实现光宗耀祖、为朝廷效忠的梦想。一旦能考中进士,几乎可以说是祖坟上冒青烟,如果有幸被钦点为状元,肯定是祖坟上着火了。
自从隋炀帝杨广创立了科举制度,一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的1300多年的时间里,共诞生过700多为状元,平均两年左右才能有一个。明朝初年,有一位学子一举摘得状元的桂冠,甭提多开心了,但仅过了十天左右,他就因南北榜之争的牵连,被明太祖下令处死了,堪称历史上最悲催的状元。
然而,清朝时期有一位学子,原本仅在殿试中排在第三名,也就是所谓的探花。虽然与其他考生相比,他已经很厉害了,但探花的名气和地位,与状元有着不小的差距。就在乾隆皇帝准备宣布殿试结果时,无意间得知该考生的籍贯,顿时非常高兴,并对考生说:“今年的状元就你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此人名叫王杰,字伟人,陕西韩城人,出身于一个比较贫困的家庭,且在八岁时丧父。王杰自幼学习非常刻苦,每天都读书到深夜,最终以会考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入京参加会试的资格。当时有一位名叫赵翼的大才子,在中举后就到军机处任职,起草了许多文书,深得上司的赏识。
王杰与赵翼同时参加会试,并且都以犀利的文笔征服的主考官,成功杀入总决赛,也就是由皇帝亲自出题的殿试。起初,乾隆皇帝已经选定赵翼为状元,王杰则为探花,他觉得王杰的自己苍劲有力,就随口询问了他的籍贯,王杰说自己是陕西人。自清朝入关以来,陕西还从未出过状元,乾隆大笔一挥,就将王杰改为状元,而原本的状元赵翼则为探花。
放榜之后,赵翼一脸懵逼,差点就委屈的哭了起来,几乎到手的状元头衔就这样没有了,换作谁都不好受。之后,乾隆决定考一考这个状元郎,看他是的才华究竟如何,就拿出了自己的绝活,那就是对联。于是,乾隆就出了“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的上联,让王杰对出下联。
王杰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给出了这样的下联:“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乾隆非常满意,连连称赞王杰的才华,认为自己没有看走眼,让他到南书房任职,并在多年后出任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可谓是位极人臣,乾隆对他也非常的器重。
与状元擦肩而过的赵翼,授翰林院编修,则担任方略馆纂修官撰文,后来还成为会试的考官,混的也不错。另外,赵翼虽然官位比不上王杰,但他却成了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作品《论诗》,成了千古佳作,诗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 数百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
其原因不过就是:小乞丐对上了他的对联,君无戏言就要把状元颁给他。
说到玩就一定要提到一个皇帝乾隆了,这个人呢非常喜欢游玩,对于他来说微服私访也是家常便饭,当然她在外面的风流债也是不少。但是不得不说,乾隆时期,清朝的发展还是挺好的。但是,这一次微服私访,却把一个小乞丐钦点称状元,倒是史无前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天,乾隆带着和绅出宫转一转,看到大街上非常的热闹,内心也是很兴奋呀!于是情到深处自然浓,毕竟乾隆也是又名的才子啊,他脱口就说了一句:?一条大道通南北。?然后示意给和绅。
和绅在当时也是很有才华滴~但是,这个是情商也是非常的高,皇帝给你出对联,你看你这对出来不好,不对出来也不好。于是他就说一句:?陛下,您这对联是无对之对。我哪对的上您这副对联。?虽然和绅没有对出下联,但是乾隆听到了他的说辞还是很高兴的。
这时候,路边上的一个小乞丐突然跳出来,说:?这有什么难的,我都能对得上来。?这让乾隆也觉得有点好笑,但是一个小乞丐应该也没什么文化,于是就说:?如果你能对得出来,我就钦点你为明年的状元。?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小乞丐居然对上来了,而且听到下联:?两边小店买东西。?乾隆还非常的惊喜。虽然比不上大师级别的意境,但是一个小乞丐能对出这样的下联还是很不错的。
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又怎么可能当众耍赖呢,而且君无戏言,于是就把小乞丐先派到了翰林院从底层一步一步慢慢学习。等到了第二年,果然按照当初承认的给他封了一个状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4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民间故事之-“霉状师”三辩梅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