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细数左宗棠和曾国藩之间的恩怨,两人为什么是水火不容的死对手

以史为鉴 2023-06-18 07:21:38

细数左宗棠和曾国藩之间的恩怨,两人为什么是水火不容的死对手

对左宗棠和曾国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晚清名臣曾国藩和左宗棠可谓是绝代双骄,两人都才情横溢,而且功绩突出。但鲜为人知的是,两人却是水火不容的死对手。下面,就来细数一下他们之间的恩怨。

左宗棠才华横溢,据悉,很多官场大僚都对他“一见即惊”。两江总督陶澍见到20多岁的左宗棠时,一眼就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主动和他订下儿女亲家。云贵总督林则徐对他也是“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左宗棠年龄比曾国藩小1岁,但他却比曾国藩早2年考中举。然而,正当他对科举中榜信心十足时,却遭遇当头一棒——科举会仅入围“中第”,同时,当时湖南的名额已经满了,最终他名落孙山。遭遇打击,左宗棠痛定思痛后,重振精神,决定再重考科举。然而,三年后,他再次落榜了。而这时的曾国藩却被考中了。

而接连两次受挫,左宗棠失望之余,发誓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果然,之后左宗棠之回到家乡读书教书育人了。左宗棠在经历人生苦旅,但曾国藩却飞黄腾达,他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地位和权势那是一年要比一年好,仅用十年的时间就从朝中小官做到了礼部侍郎的二品高阶。

再后来,曾国藩更是趁着太平军肆虐湖南创立起湘军;并让湘军成为晚清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强力军队。自此,曾国藩就成了晚清朝廷的最牛大臣,而在他的带动下,汉族官员也开始崛起。

这期间,“大器晚成”的左宗棠也时来运转,成功进入了张亮基和骆秉章的湘军幕府,八年的幕府生涯让他声名四起,因为业绩突出,他的才能也慢慢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出人意料的是,朝廷想让他入朝为官时,他却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对当年科举屡次不中而耿耿于怀。

再后来,曾国藩极力向朝廷为左宗棠推荐,清廷破格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之后左宗棠开始发迹,渐成朝廷重臣。曾国藩除了对左宗棠有提携之恩外,还有两大恩。

一是“救命”之恩。左宗棠还在当幕僚时,嫉恶如仇的他曾经辱骂过朝廷命官,结果被人到朝中“打小报告”,这事如果闹大了,左宗棠是要掉脑袋的。幸亏曾国藩为他四处奔走请人为他到皇帝面前说情,才使得他得已平安无事。二是“帮助”之恩。左宗棠的楚军也是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才组建成功的。

按理说,左宗棠应该感谢曾国藩才对,然而左宗棠却非常瞧不起曾国藩。左宗棠总认为曾国藩只是运气逆天,才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的。论才华,他比曾国藩强上百倍。

也正是因为这样,左宗棠非但不感恩曾国藩,还在背后捅曾国藩的刀子。一次,曾国藩借父亲病逝,打了辞职报告,此“撂挡子”来胁迫咸丰帝给他督抚实权,结果却得了“闲职一身轻”。以此,左宗棠非但不同情安慰他,反而在他的伤口上撒盐,到处说曾国藩的坏话。

对此,曾国藩并没有计较,后来曾国藩时业运转,重新出山时,还是极力向左宗棠示好,但左宗棠依然对他下黑手。后来,曾国藩所率的湘军经过长达10余年的奋战,攻破天京城,平定了太平军后,没有擒住洪秀全的幼主。

对此,曾国藩上表朝廷之时撒了谎表示幼主已焚烧而死。结果左宗棠立马跳出来揭发他,并把幼主逃走的危害扩大化。结果朝廷对曾国藩的作为给予了“严厉”批评,并劳苦功高的他很是猜忌。曾国藩后来无奈之下,只好主动撤掉湘军,并卸任两江都督之职,才得以保全性命。

而经过这一次,曾国藩也彻底和左宗棠决裂了,两人成了朝堂的政敌。其实,曾国藩之所以会“翻脸”,并不是他的气量不够,而是他有意为之,他做戏给朝廷看,他浴室知帝王最忌讳重臣抱团。他唯有左宗棠水火不容,才能保住乌纱帽和性命。

而左宗棠真正大放异彩是晚年,公元1873年,肃州城久攻不克, 62岁的左宗棠爱国心切,他不顾身体不适,抱病从兰州启程,前往肃州督战,很快厘清了整个甘肃。之后,左宗棠又决定收复新疆。左宗棠得到了军机大臣文祥等人的支持,清政府最终艰难地做出了出兵新疆、收复失地的决定。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还授予他筹兵筹饷、指挥军队的大权。

之后,左宗棠移驻肃州,开始西征之旅。到了1878年时,左宗棠已经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整个新疆。公元1880年,已是古稀之龄的左宗棠带领卫队,抬着一口黑漆的棺材前往新疆,抱定决心,不惜要与沙俄打一仗。就在他抵达新疆哈密,就地设立行营时,左宗棠在哈密忽然接到圣旨,2个字:回京。

年至七十,抬棺西征,却不得一战,左宗棠只能含泪而归。但左宗棠一直对曾国藩不服气的,因此,晚年他作的《铜官感旧图》的画序就表明了他心中所想,他认为当初曾国藩在靖港因大败投江自尽成功了,天下离了他还是会有救的;因为还有他左宗棠在。言外之意就是若曾国藩挡了他的道,若是他命陨这天下第一的功名就是他的了。

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建福州,享年73岁。左宗棠病逝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然而,清朝文官最高等级的谥号,便是“文正”。清朝近300年时间,只有8名文官获得了“文正”的谥号,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一个。而左宗棠的“文襄”谥号排在清朝文官的第二十三位,单从此来看,曾国藩和左宗棠已由此分出了胜负。

揭开曾国藩和左宗棠“失和”的幕后真相

下面这封信是左宗棠安排儿子孝威前去给曾国藩吊孝而写。左宗棠人在甘肃,连妻子的葬礼都无法主持,曾国藩的葬礼,当然更没有时间亲自参加。

但这是一个敏感且略带尴尬的差事。1864 年7 月,左宗棠自向朝廷举报湘勇"吉字营"放走了幼天王洪天贵福,"曾左交恶"已成为人尽皆见的事实。

其后8 年,两人虽私下仍有间接往来,但公开场合不见书信。无论官场还是文化界,多数认定两人已势成水火,不可能再有交集。

外人的议论说到底全凭现象。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当事人最清楚。左宗棠此举,打破了人们之前的漫天猜测与无端谣传。

回顾曾左两人刚出山时,彼此相互举荐过。左宗棠在1852 年第一个冒出来办团练的想法后,向张亮基举荐邀曾国藩来办理;曾国藩则在1860 年邀左宗棠去到安徽宿松大营,避开樊燮之祸,并积极向朝廷举荐左宗棠可自领一军。

左宗棠在湖南巡抚衙门主政的8 年,曾多次有恩于曾国藩。举其大端有:1853 年曾国藩受鲍起豹、陶恩培多方刁难,差点内部火拼,多亏左宗棠从中把控调解,才没有给湘勇造成大的伤害;1854 年曾国藩在靖港跳水自杀,左宗棠将他及时骂醒,并接过军事布防,避免了人亡事息的悲剧;1856 年到1858 年,湘勇在江西遭遇断粮、断饷,全靠左宗棠通过湖南东征局送去的295万两白银,避免了数万军队饿困甚至哗变的危机。

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帮助,感激由心,早年大约也想过回报。1854 年湘勇收复岳州,曾国藩在保举名单里将左宗棠的名字放到前面,向朝廷保举左氏为知府,并要求朝廷赐左氏蓝顶花翎。

左宗棠获知后勃然变色,写信给刘蓉,毫不隐讳地批评曾氏:仗在岳州打,我在长沙。岳州与长沙相隔三百多里,战场胜利我没有一点儿汗马之劳,之前也没有参加任何战前军事会议,混在保举名单中,让我何以处己、让曾氏何以服人?方苞说,男子汉大丈夫,升迁自然要有堂堂正正的升官之道,何必要靠那些弄虚作假、浑水摸鱼的小动作?我认为方苞这话说得极对。涤生兄"以蓝顶尊武侯而夺其纶巾,以花翎尊武侯而褫其羽扇",既不合诸葛亮本人的意愿,也让我这个以"当代诸葛亮"自称的人徒惹世人讪笑。如果他不是对我怀有深仇大恨,断然不会这么做。曾涤生为人质朴厚道,这种事情绝对做不出来。为什么还是发生了呢?我猜是胡林翼怂恿,罗泽南跟刘蓉密谋出来的。我劝你们三人赶紧与涤生兄商量,将无故加在诸葛亮头上的蓝顶花翎去掉。否则的话,我将披发入山、誓不复出!

无功不受赏,左宗棠在这里并不是惺惺作态,他最后真的拒绝接受朝廷已经赏赐的同知衔。这看起来很不合情理,但确实是左氏真君子的气派。曾国藩为人正派,对左宗棠这种说得到做得到的直人君子,内心满满的全是敬佩。

1860 年8 月,经朝廷授权,左宗棠在长沙金盆岭练成楚军,朝廷当时的想法是,左宗棠入川,预备为署四川总督。因曾国藩力邀加盟,胡林翼拿江西、四川两地对比,晓以利害,左宗棠决定名义上加盟,挺进江西。

这事从表面上看,曾国藩有恩于左宗棠,细究之下,二人属相互帮衬。谁也不欠谁人情,因为楚军出山之后,左宗棠给曾国藩的实质性帮助更大。

其后一年,左宗棠凭楚军的强大实力守住江西、保住安庆,尤其在1861年4 月21 日的乐平一战中,以5000 人胜10 万兵,打通湘勇的救命粮道,让身陷祁门绝境的曾国藩得以大难不死。曾氏感激左宗棠的救命之功,其后竭力保举他担任浙江巡抚,客观地说,两人此时完全是互相帮助,彼此成全。

但曾国藩的军事战略短板,这时也逐渐暴露无遗。将两江总督府驻扎在祁门本是他一个人拍脑袋并霸蛮坚持下来的。其失误连学生李鸿章都看出来了:徽州城一旦失守,祁门顿成前线,祁门属盆地,是敌人可以一锅端的驻军死地,作前敌总指挥部尤不适宜,建议改驻东流。曾国藩碍于面子,置之不理。但这话说过不到一年,李元度果然遭遇守徽州城失败,曾国藩差点儿困死祁门,死里逃生迁移东流。

曾国藩习惯"扎硬寨、打死仗",左宗棠对他的笨拙,有种说不出的着急,但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哀其不聪,怒其不明。

如何与诸多方面不如自己,但又有恩有情于自己的朋友相处?在这封信里, 左氏说出了自己为人处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君臣朋友之间,居心宜直,用情宜厚。" 意思是说,与朋友交往,用心要正直,对方有缺点必须指出来,但用情要深厚,指责朋友的缺点与错误不能影响自己对他的情谊。这是一种"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做法。

从后来之事可以看出,两人确实是平等互助的朋友。左氏用"交游情谊"四字概括,可谓客观。

信中最能解释1864 年举报一事属唱双簧的一句是:"从前彼此争论,每拜疏后即录稿咨送,可谓锄去陵谷,绝无城府,至兹感伤不暇之时,乃复负气耶?"据此可以推断,举报信同时提前寄给了曾国藩一份,否则"每拜疏后即录稿咨送"就说不通。为什么后世没有流传下来?曾国藩读后很可能当即就销毁了。

虽然公开"交恶",但两人私下其实一直并未断开联系。1865 年,两江总督曾国藩探寻改革两淮盐政之方,一时没有主见,想起两淮盐政改革始于前两江总督陶澍,而作为陶澍的亲家,左宗棠将陶澍家的宾朋书信与臣工奏稿全部看过,称得上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曾氏当即去信闽浙总督府,向左氏虚心请教。

左宗棠没有回信。拒绝回信,很大程度上在于左宗棠比曾国藩看得明白,如果此时两人私下过从甚密,慈禧太后一旦查得,就会对自己严加防范。其时湘勇正面临大幅度被逼裁军,左宗棠则早早公开表了态:楚军属于国家,不会学湘勇裁撤。书信跟曾国藩往来近了,难保朝廷不会将楚军当湘勇裁掉,左宗棠的政治方向判断可是从来不差的。

曾左两人之间之所以减少书信来往,还有一个原因,即公文往来已经将此意表达。

书信往来渐无,另有一个原因,曾左之间确实有互竞高下的心理。

回想1858 年农历六月曾国藩复出,他第一件事跑到长沙拜访左宗棠,要左宗棠用篆书为自己书写一副对联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曾国藩试图借对联表心迹,用意很明确:左宗棠是雄,第一,自己是雌;第二,这话出自曾氏之口,便成了"伟大的谦虚"。

左宗棠何等聪敏之人,当即领会他的用意,为表明前段时间写信寄去湘乡批评他,不是图争个雌雄高下,便换赠一联: "集众思,广忠益;宽小过,总大纲。" 这里是引用诸葛亮的话提醒曾国藩:欲成大事,不能刚愎自用,要团结人;要立大功,不能临事畏逃,要忠心正直;要带好部队,须宽容部下小错小误;要凝聚八方人才,需战略上立准方向。

在左宗棠看来,这是比"黄老药方"更有效的灵丹妙药。曾国藩之前正是因为没有做好这12 个字,所以既得罪了江西官场,又交恶地方乡绅,还惹恼了咸丰皇帝,弄得自己在江西待不下去。

在左宗棠看来,凡是困难,都可以通过智慧找到最恰当的解决办法,主帅之所以发生失误与错误,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够或方法错误带来的。有了困难,逃避不是办法,"黄老药方"也只是借口,正确的办法,应是在反思自己与思考解决方法上下功夫,方法找对了,困难便可迎刃而解。

这12 个字不但达到了纠正曾国藩之前所犯错误的目的,也跳出了两人之间浅薄的高下之争窠臼。左氏论正心诚意、胸怀眼光,此时明显高出曾氏一筹。

曾国藩在这一年去世,双簧没有必要再唱下去,怎么掀开笼罩在两人之间的这层层虚掩的纱幕?

左宗棠想到用一副情真意切的挽联以释世疑:

左宗棠此时大概已经想到了,后世会有人了解两人之间的是非恩怨,哪里会知道私下里到底有多少弯弯道道?也许会反过来怀疑,他对曾国藩的态度转变何以会如此之大!

所以他在这里试图要儿子先为自己解释一句:我的观点从始至终没有变过, 用"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这两句话褒奖曾国藩, 在历年来给朝廷的奏折中已多次写过,并不是在他死后才突发奇想冒出来的。

俗话说,吊死问生,无非人情。左宗棠安排孝威带上父亲书写的挽联以及在长沙准备的猪、羊礼品,外加四百两白银前去吊孝,并要他亲做一篇祭文追悼,这已是朋友之间比较隆重的礼节了。

曾国藩的家教此时起了作用,曾纪泽根据父亲的遗训,丧事只收礼品,不收分文礼金,孝威带去的四百两白银退了回来。

事实上,两家后人之间完全不存在过节,这一点,从后面两家的关系可以看出来。关于曾国藩的满女曾纪芬与满女婿聂缉规求助左宗棠并得到接济、赏识与提拔的事。但眼下孝威对父辈之间的恩怨,确实还不太清楚。孝威之前在家信中陆续读过父亲对曾国藩的一些评价,印象中,总体评价似乎不高。他当然也知道父亲举报曾伯父漏掉幼天王之事,但不解内中曲折原委,所以担心到了曾家,遭遇白眼与唾骂。

为了打消儿子的顾虑,也为了让后世更清楚其中的内情,左宗棠在信中将自己与曾国藩的关系,类比成明朝的杨嗣昌(字武陵)与黄道周(字石斋)。

左宗棠这里意在将曾国藩比作杨嗣昌,将自己比作黄道周。以杨、黄类比,左氏一定经过深思熟虑。晚清内忧外患,随时可能被颠覆,与晚明确实极为相似。

但颇有趣味的是,杨、黄的官职,与曾、左比较,则调了个位置:左宗棠后来官至东阁大学士,与杨嗣昌一样;黄道周获武英殿大学士,又与曾国藩一样。杨是"行动派"起家,黄是"学院派"起家,这点与曾、左比较,也反过来了。最根本的不同是:杨、黄"不和",换来大明灭亡;曾、左"不和",带来同光中兴。

左宗棠年轻时曾自题挽联,预言一生"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海上,消磨锦绣心肠,逍遥半世",推测自己毕生可能成为著书立说的隐士。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倒是黄道周如愿以偿。如果清王朝在光绪初年放弃对外主战,黄道周晚年的归宿,也许是左宗棠的彩排跟预演。

历史 有时会有惊人的重复,但没有相同与重叠。左宗棠与曾国藩都是特定 历史 时期才同时偶然出现的。左宗棠天资奇高,太平时代,更有可能完成进士学习,做个科班"学院派";曾国藩守拙尚勤,中人之资,更接近民间"行动派"。但遭遇乱世,一切都戏剧性地颠倒了。左宗棠因读"实学"耽误八股,意外沉寂底层,却因祸得福,锻炼出一流的办事能力;曾国藩苦读理学,凭运气加关系,骤然入仕,又因办事才能欠缺,在官场内摸爬滚打,锻炼出一流的情商。

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将颠倒过的再颠倒回来,则两人极有可能同归于平庸:曾国藩的智慧应对不了复杂的理工技术活;左宗棠的性格与气质,也做不了长袖善舞的词工文臣。 历史 往往是阴差阳错造就的。

曾、左同时出现的偶然中的必然性同样表现在:如果中国不是人情 社会 ,凭运筹关系、人情不能出人头地,则曾国藩出不来;如果不是身处乱世,让办事能力有了施展平台,则左宗棠终生都将被埋没。

这是早年科场与官场一路绿灯的杨嗣昌、黄道周关系中所没有的。或者说,是与之完全相反的。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完全相同的 历史 人物,也不可能再次出现。


-

END

文:徐志频

图:《左宗棠:家书抵万金》插图、网络图片(侵删)

相关阅读:

左宗棠晚年为何要和有恩于自己的曾国藩彻底决裂呢?

左宗棠这个人和曾国藩不一样,虽然他和曾国藩都是晚清名臣,还都是湖南老乡,但却不是一路人,无论性格还是思维,都是天差地别。

左宗棠与曾国藩渊源颇深,两人都是湖南长沙府人士,左宗棠虽然比曾国藩要小上一岁,但是年轻时候的成就却是要压过曾国藩一头。左宗棠是一个天赋型选手,15岁便参加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二十岁更是参加乡试,得中举人,在那一年,大他一岁的曾国藩才考上秀才。而在此之前,左宗棠更是被贺长龄?以国士见待?,属于典型的年少成名。

当然了,无论举人还是秀才,那都算是十分难得,二人在弱冠之龄,由此成就,也是极其拔尖的了。但不管怎样,左宗棠是走到了曾国藩前面,当左宗棠志得意满的进京赶考时,曾国藩还在为乡试而苦读。

但是,人生是一场长跑,起跑落后,不代表着会一直落后。左宗棠在中了举人之后,三次会试不中,最终心灰意冷,回乡当起了教书先生。而曾国藩则在左宗棠第三次会试不中的那一年,考上了进士,鱼跃龙门。

此后的曾国藩更是一发不可收,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了朝廷二品大员。而左宗棠则一直平头百姓,天天在家读书看报,培养爱好。显然,在仕途这条路上,曾国藩已经成功赶超了左宗棠,并将其远远甩在身后。

但是,人生是一场长跑,中途落后,不代表再也追不上来。左宗棠才学不输曾国藩,他更多的只是少了些运气,缺了一个机会。

1852年,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力保长沙不失,威震荆湘。左宗棠也因此入佐湖南巡抚幕府,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此时他已经四十岁,落后了曾国藩整整十二年。

但是不要紧,大器晚成者,必是厚积薄发。左宗棠入佐湘幕六年,运筹帷幄,力挽狂澜,不但使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湘军出省作战也连连奏捷。左宗棠在湖南百姓和湘军将士眼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灵魂级人物。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时至太平天国之乱平定,左宗棠已经升任陕甘总督,封二等恪靖伯,加太子少保衔。虽然比不上曾国藩,但在汉人朝臣之中,已经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封疆大吏。之后的左宗棠更是成为了清朝最为锋利的战矛,平定陕甘,收复新疆,成为了清朝西北边疆的镇国柱石,名列晚晴四大名臣。

曾国藩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文正?,左宗棠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左宗棠或许一直被曾国藩甩在后面,但最终还是达到了曾国藩的高度。

有人说,左宗棠明明年少成名,才气无双,却一生都在追逐曾国藩的脚步,所以他不服曾国藩,处处与他不对付。其实不然,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不对付,无关乎私仇,更没有嫉妒,更多的只是两个人性格不合罢了。

左宗棠晚年要和有恩于自己的曾国藩彻底决裂是为何?

朝堂之上,恩恩怨怨是非曲直,到最后是谁也说不清。一旦涉及到政事,任何感情都会质变。也许之前有恩的两个人会反目成仇,也许从前可以称兄道弟的两人会因为政事的对立而相互诋毁起来;就如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一样。当初左宗棠之所以能在朝堂崛起,就是因为有曾国藩对他的屡屡提携。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是因为先有了曾国藩,才有了后来手握朝廷重权的李鸿章;可以说李鸿章是登着曾国藩给他铺垫好的阶梯上的位。而这也因为曾国藩有意要从朝廷一线退居下来的缘故;所以才主动让李鸿章搭着他的肩膀向上爬。而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情形是颇为相似的,若是左宗棠离开了曾国藩的提携,可能连入朝为官的机会都是渺茫的。这并非说左宗棠没有本事,而是晚期的朝堂不是有能力就能进的;而且他的为官道路是颇为坎坷的。不仅如此,曾国藩对于左公还有救命的大恩情。然而就是有了提携和救命之恩,左宗棠最后还和曾国藩彻底决裂了,致死两人的关系都未缓和多少。

能力出众的人总是自负的,左宗棠就是这么一个天生我才自负之人。可是他有自命不凡的爆棚信念,却没有一路顺畅的官途。左宗棠仅比曾国藩的年纪小上一岁,不过他却比曾国藩要早两年考中举人;所以当时左公对自己的未来很是意气风发,对于将来科举中榜自是信心十足。然而现实却给了他重重地一击,本来左宗棠是可以在两年之后的科举会试上中第;可是谁会料到当时湖南的名额已经满人了。所以他的名字就从榜上被撤了下来,只得了个?誉录?之名倒是能当个缮写的文书。这对自负的左宗棠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不甘心的他决定来年再重考科举。

可是三年后的科举考试他又落榜了,反倒是曾国藩在这年考中了。面对这个结果,左宗棠无疑是对科举失望透顶了;于是他写信给家人表示今年又榜落孙山,从此不再考科举不与群儿争道旁的苦李。这话中吃不到李子说李子苦的意味有些明显了,不过左宗棠之后来真没再去考科举了;而是回到家乡读书教书育人了。要知道林则徐在世的时候曾赞誉左宗棠是绝世的奇才,可惜却是这么一个结果有负奇才之名呀。本来左左宗棠还想借助林则徐步入官场向上爬,然而还没等他付诸行动林则徐就去世了;这如何不让他心情烦闷沉重。

而曾国藩却从中榜后一路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地位和权势那是一年要比一年好;仅是十年的时间他就从朝中小官做到了礼部侍郎的二品高阶。而这个时候的左宗棠还在朝堂之外徘徊,郁郁不得志就是当时他的写照。曾国藩的确是好运连连的,就是回家丁忧也能有莫大的升官机遇找上门。若是换成他人,或许只能在家老实地呆个三四年再重回朝堂。可是曾国藩却在此期间,趁着太平军肆虐湖南创立起湘军;并让湘军成为晚清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强力军队。自此,曾国藩就成了晚清朝廷的巩固大臣;凭借着湘军让满清入关以来打压汉官的情况得到好转,汉族官员的崛起就此开始。

好在左宗棠也凭借着不错的能力,先后进入张亮基和骆秉章的湘军幕府并作出了一番成绩;使得他的才能也逐渐朝廷所知,就连当时的皇帝咸丰也知晓他的存在。八年的幕府生涯可谓是让他峥嵘的头角尽显,本来朝廷也是想让他入朝当个官的。但是他因为一直对当年科举屡次不中而耿耿于怀,所以他自然是傲娇地拒绝了;当时的他暂时还放不下心中的芥蒂。最后还是有曾国藩为他向朝廷举荐,左宗棠才得以有了浙江巡抚一职;并逐步艰难地走向权势滔天的中兴名臣之位,可以说左宗棠欠了曾国藩很大的人情。

然而左宗棠却不是这么想的,他一直以来都固执地认为曾国藩只是运气逆天;若论才华曾国藩仅是一般哪能比得上他,至多就是他的精神上可嘉罢了。左宗棠一直自认为自己才华冲天,就是他的科举之路难以走不通;所以他才不得不憋屈了这么久的时间才大展他的才能。晚年他作的《铜官感旧图》的画序就表明了他心中所想,他认为当初曾国藩在靖港因大败投江自尽成功了,天下离了他还是会有救的;因为还有他左宗棠在。言外之意就是若曾国藩挡了他的道,若是他命陨这天下第一的功名就是他的了。

想当初左宗棠以幕僚之身辱骂朝廷命官之后,被人到朝中参了一本。本来他会因此而惹上麻烦甚至有杀头之祸,就是有曾国藩为他四处奔走请人为他到皇帝面前说情;才使得他捡回了一条性命。并且左宗棠的楚军也是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才组建成功的。然而他屡次得曾国藩的大力帮助,可心底里却始终是瞧不起曾国藩的。仅是几次接触下来,他就评价曾国藩人品虽正派也敢于人士,但是其才平平无奇难成大事。这是对一个恩人的态度?简直就是说他是白眼狼也不为过。

不仅如此,左宗棠还在曾国藩背后接连捅了几刀。一次是曾国藩本想借父亲病逝撂挡子来胁迫咸丰帝给他督抚实权,结果得了个满面灰。而左宗棠这时不但没有几句安慰的话,反而是对他是大加嘲讽;狠狠地在他的伤口上撒盐。之后,曾国藩虽因此很长时间都没有搭理左宗棠。但是当他重新出山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原谅主动修复两人的关系;并更是不余力地帮助他。然而得到却是,左宗棠又对扎了深深一刀。当时湘军平定了太平军后不小心放跑了幼主,也就是洪秀全的年幼的儿子。

本来就是逃跑了伪幼主也不能对晚期造成什么威胁,所以曾国藩就上表朝廷之时撒了谎表示幼主已焚烧而死。这时左宗棠就跳了出来揭发他撒谎,并把幼主逃走的危害扩大化。这样的一刀下去不可谓凶狠;所以最终曾国藩怒了彻底和左宗棠决裂,两人就这样成了朝堂的政敌。其实这也有两人做戏给朝廷看的缘故,他们俩都知道帝王最忌讳重臣抱团。若是他们不这么敌对,不仅是乌纱帽不保很可能连性命都堪忧。所以左公晚年虽总是诋毁曾国藩,但是对其家族还是颇有提携的;大义和分寸他算是把握的很好。

左宗棠和曾国藩一生相爱相杀,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

曾国藩曾经提拔过左宗棠,他们同为湖南人,但是却因为政见不合,这就让他们之间出现了十分多的矛盾,也使得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僵化,但是他们彼此心底里还是敬重着对方的,所以才说他们相爱相杀。那么这些使他们矛盾激化的有哪些事呢?下面便来说一说。

其一,他们的矛盾可以说是来源于他们性格的不同,曾国藩是一个相当正直并且仁义的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但是左宗棠却是一个心胸比较狭隘的人,他看不惯曾国藩,并认为曾国藩是故意抢他的风头,所以当他在朝廷上有一点地位的时候,他就与曾国藩决裂了,独自发展。

其二,就是因为洪秀全小儿子洪天贵的事情,他们两个各有一方见解。曾国藩认为,洪秀全小儿子洪天贵已经死了。但是左宗棠却认为,洪天贵已经逃跑了,并且认为曾国藩这是在欺瞒皇上,掩盖事实真相。要知道这可是欺君的大罪,怎么能随随便便的说呢。最后这件事也是以曾国藩误信了假情报而作罢。因此他们的关系便更加的水火不容。

其三,职务不同。曾国藩是文官,但左宗棠却是武将。自古以来,文官清高,嫌弃武官莽撞,粗野。但武官又嫌弃文官懦弱怕事,胆小如鼠。同样曾国藩和左宗棠也有这个矛盾。他们互相都看不起对方,但是心里却敬重着对方。这也是造成他们之间矛盾颇多的原因。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和左宗棠之间的矛盾源于他们的职务与性格。但是他们彼此敬重着彼此,为共同守护清朝立下了悍马功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4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