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顺治。
清朝顺治十八年(西历1661年)的正月初七,顺治帝驾崩。顺治帝驾崩之前,留下诏书:指定由三儿子玄烨来担任大清国的皇帝。那么,为什么顺治帝要选择让三儿子担任继承人,而不是让二儿子担任?这其中原因较为复杂。
顺治帝的大彻大悟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对于继承人的选择,其实帝王往往不用太过操心:因为,嫡长子继承制,让皇帝可以选择的空间不大:因为不管皇帝的子女如何众多,嫡长子只能存在一个。并且,即便是嫡长子因为各种原因被废除,也可以考虑嫡次子。总之,论资排辈就可以。
不过,这个情况在顺治这一朝出现了变化:因为此时大清国刚刚入关不过十八个年头,虽然顺治帝是华夏文化的铁杆粉,但是,满清很多权贵对于华夏文化却不大感兴趣,甚至不认同。并且,大清皇帝不光是大清的皇帝,也是蒙古人的大汗。因此在皇位继承人选择方面,需要考虑的地方太多了。
比如起初顺治帝和董鄂妃之间有过一个儿子,按照顺治帝的想法,是册立董鄂妃的儿子为太子、为大清国的继承人。但是这个想法很快遭到了满蒙贵族的反对。正在顺治帝准备和这些大臣周旋的时候,四儿子死了。顺治帝最中意的继承人也没了。
四儿子死后,董鄂妃也陷入一种抑郁状态,并且很快郁郁而终。之后的顺治帝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起来:比如顺治十七年,顺治帝就曾经视察明朝的皇陵,或许在这里,顺治帝有所感悟:什么大明、什么大清,什么天子,到头来,不还都是黄土。这一刻,顺治帝大彻大悟,并且萌生了出家当和尚的想法。虽然顺治帝的这个想法没有得到实现,但是,第二年正月初七,顺治帝便死了。想必,是去了极乐世界。
不过,在顺治帝归西之前,身后事还是要安排的。顺治帝的皇后膝下没有儿子,因此顺治帝不存在嫡出的儿子来继位。而顺治帝的大儿子,也早早就死掉了。余下入围的,就是二儿子德全和三儿子玄烨了。
按理说,继承皇位的应该是德全,但是,顺治却选择了玄烨。
顺治帝的顾虑
顺治帝死于天花。这种疾病的传染力极强。而顺治帝的两个儿子:不论是德全,还是玄烨,此时还都是小孩子。
小孩子的免疫力极弱,成活率也不高,因此小儿当皇帝,能顺利成长的也不多。比如说元朝的元宁宗,在位只有几十天便去世了。不过,顺治帝可不愿意承担这样的一个试错成本,换句话说,当时的大清国承担不起试错成本。
因为顺治十八年的年底,南明的永历帝朱由榔才被缅甸王交给吴三桂。顺治帝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对于临终前的顺治帝来说,永历朝廷的存在,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因为一来,李定国的大军还存在,二来奎东十三家还在奉永历朝廷的旗号牵制清军。自己死后,如果新册立的小皇帝也像当年的元宁宗一样死去,那么,后果是什么?
首先,自己指定的继承人存在着权威性,但是,自己死后,小儿皇帝是不会指定继承人的。到时候,朝廷内部少不得再来一次夺嫡大战。这对立国未稳、南明势力还广泛存在的大清国来说,是最大的危害。一旦内耗发生,南明很可能翻盘。这样的豪赌,顺治帝不敢赌、不能赌更赌不起。
其次,如果新皇帝死后,清朝陷入内乱,按照中国的传统,老百姓会认为:这是清朝气数已尽的体现。而一旦这种思想在清朝上下产生共鸣,清朝必然陷入瓦解,甚至很多地方州县的百官,会纷纷投入南明的怀抱——要知道,在康熙后期,依旧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进行反清复明,并且给清朝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当时南明已经寸土皆无,朱三太子的旗号尚且能如此干扰清朝统治,倘若活生生的南明永历朝廷,利用这种清朝人心涣散的机会进行振臂一呼,估计从昆明——北京,南明的北伐军基本上遇不到任何的阻挠,清朝就得考虑放弃山海关,回辽东去。
因此顺治帝需要考虑一个万全之策,保证自己担心的事情不会重演。
玄烨的优势
网上有种说法:认为顺治帝选择玄烨,没选择德全,是因为一场对话。在对话中,玄烨表示要当一个伟大的帝王,而德全考虑做一个贤明的王爷。于是,顺治帝选择了玄烨。其实这种说法多半是后世附会或者是一种巧合。因为顺治帝如果没老糊涂,断然不会根据一句话来判断选择哪个小孩子来当自己的继承人。
所谓童言无忌。小孩子说的话是不能当参考依据的。比如说很多中二青年,在少年时候所立下的豪言壮语,往往经过一番社会的毒打以后,都会选择脚踏实地。因此,根据小孩子的话来判断其是否适合当皇帝,是很荒谬的。
玄烨之所以能入围,成为顺治帝指定的继承人,主要原因在于,玄烨的成活率,比德全高一些。因为顺治帝是因为天花而生命垂危。天花这种疾病,患上的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免疫力没有斗过病毒本身,最终导致患者身亡。另一种是免疫力强大,压制了天花病毒以后,体内也产生了针对天花的抗体,终生不再患有天花。
玄烨此前患有过天花,并且从天花疾病中熬了过来,这就意味着,玄烨这辈子不可能再患有天花这种疾病。而德全没有这样的记录。因此,顺治帝选择让玄烨来做自己的继承人。
顺治帝驾崩后,玄烨登基,是为康熙帝。只是不知道康熙帝是否想过,自己的皇位得来,是何等侥幸?
如果自己的四弟没死,自己是无缘皇位的;
如果皇后有儿子,自己还是无缘皇位的。
总之,命运总是那么无常,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清顺治帝,即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年),在位十八年(1643年-1661年),是满清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顺治帝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也就是大名鼎鼎,后来人们熟知的“孝庄皇太后”。
小编问“清顺治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将当时玄烨(康熙帝)的继位背景说清楚,否则,读者朋友就会困惑不解,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
顺治帝有两位皇后,第一个皇后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当时由多尔衮做主,订娶。福临与这个皇后不和,经常发生口角,册封皇后两年多一点就被福临废为侧宫为静妃,因不受顺治帝宠幸,无子女。第二位皇后是前一个皇后的侄女,也就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孙女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贝勒淖尔济的女儿。虽然这个皇后比较贤德,但是福临(顺治)对这位新皇后仍不满意。然而,这位皇后尽管得不到顺治帝的宠爱,却得到孝庄皇太后的信任,成功地保住了皇后地位。因为她也没有儿子,所以,顺治帝并无嫡子。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顺治帝最为宠爱的董鄂妃(谥号孝献端敬皇后)病逝于承乾宫,福临陷入了痛苦之中,萌生了出家为僧的念头。
在立储君的问题上,顺治帝病中曾考虑在自己的兄弟中选择一个立为储君,而孝庄太后坚决主张在顺治帝的儿子中选择一个作为储君,得到了顺治的认可。顺治帝共有八子,长子和四子早年夭折(其中,四子是顺治帝最宠爱董鄂妃所生)。五至八子在顺治帝去世时年龄还太小,最大的尚不足五岁。适合继承皇位的只有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烨,他们当时也只有八岁。由于顺治帝福临自己是六岁继位,深知年幼的皇帝会受到权臣的欺压(多尔衮摄政专权)。甚至皇位不保,所以,首先将五至八子继承皇位可能性排除在外。因此,只能在福全和玄烨之间二选其一。
下面,我们将福全与玄烨做个对比:
第一、爱新觉罗·福全(1654—1703年),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初杰出的军事统帅,顺治帝次子,康熙帝异母兄,母亲为宁悫妃董鄂氏(长史喀济咳女。初为世祖庶妃。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四,尊封为皇考宁悫妃为皇考宁谧妃。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六月二十一日薨)。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佟佳氏(当时没有封号)。他们两个人的母亲都是侧妃。按说福全的母亲董鄂氏地位要高于玄烨的母亲佟佳氏很多,而且,董鄂氏还比较受顺治帝的宠爱。但是,玄烨出生后,就得到了顺治帝的欢心,也得到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喜爱(视如己出)。并且幼时由孝庄皇太后亲自抚养,孝庄太后去世后,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颐,曾这样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可见玄烨与祖母孝庄太后的感情至深。这一点是福全无法比拟的。
第二、福全的母亲尽管是得到皇帝比较宠幸的宁悫妃董鄂氏(非那个皇贵妃、死后谥号为孝献端敬皇后的董鄂妃)。怎么能与的皇太后、皇后和佟佳妃相比呢?特别是孝庄皇太后权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当时清朝廷内外无人能比的。有了孝庄皇太后的支持。这一点就算是“子因母贵”的福全也是无法与玄烨竞争的。
第三、玄烨、福全六岁的时候,他们俩偕同众兄弟向父皇问安。世祖福临问皇子们最想做什么。其他皇子最大的才三岁,不能回答什么。皇二子福全说:“愿为贤王足矣”。玄烨却道:“效法父皇,黾勉尽力”。于是福临十分看重玄烨,在顺治心目中,福全自然又差了一步。
最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临终时接受洋大臣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其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正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所以,这个正式的皇位继承人自然非玄烨莫属了。补充一点,福全的母亲董鄂氏不是那个死后谥号为孝献端敬皇后的董鄂妃,请读者不要混为一人。
古代帝王的皇位传承一般都是秉承着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一般来说如果皇帝没有嫡出的儿子,那么其他的儿子谁年长,谁在继位上有优势。但是顺治皇帝在传位的时候却跳过了年长的两个儿子,选择了三皇子玄烨,本来很有竞争力的福全为何没能做皇帝呢?
顺治皇帝去世的适合还比较年轻,所以他的几个儿子年纪都很小,自然也无法看出谁有帝王的潜质,但是年长的几个皇子无疑更有竞争的优势。顺治皇帝起先并不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们太小,他害怕他的继承人像当年的自己一样被多尔衮这样的权臣给胁迫着。所以他准备在宗室之中挑选一个年纪大一点的人继位。
但是顺治皇帝的这个建议可是没有得到太多的拥护,因为传给儿子们是天经地义,但是若在宗室子弟中挑选继承人,那势必会引起宗室内斗。所以这继承人还要在儿子们之中挑选。当时最有希望的皇子就是福全和玄烨。但是年少的福全很早就告诉过顺治皇帝,自己将来只想做个贤王,顺治皇帝知道这个孩子无心帝位。
小小年纪大福全真的能发自肺腑的说出这样的一番话吗?可能性很小,最大的可能就是有人教过福全说出这样的话。因为福全虽然年长,但是因为母亲出身低微,福全也算不上太受宠的皇子。母亲这边没有势力,他根本就无所依靠,唯一保住自己的方法就是远离夺嫡斗争,做个贤明的王爷。
三皇子玄烨相比于福全来说,条件要好的多,他的母亲佟佳氏出身名门望族,佟佳氏一族都是康熙皇帝背后的大靠山。福全知道自己根本无法跟玄烨这个有背景的弟弟争夺皇位,干脆退出。福全与康熙皇帝的兄弟感情一直很好,也因为他心胸豁达不争不抢,让他得以平安终老。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帝到悯忠寺观看吴良辅出家仪式,回来当晚,就不幸染上天花,高烧不退。正月初六,顺治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以及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口授遗诏。
第二天,王熙等人将拟好的遗诏,交给顺治帝过目,等一切交代结束后,顺治就与世长辞了,年仅24岁。之后,麻勒吉等人禀告了皇太后,然后正式宣读顺治遗诏,命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并定下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虽然这一切看起来十分顺畅,但实际玄烨被立为继承人的过程,十分坎坷。因为从《清史稿?汤若望传》来看,其实顺治之前向大臣提出,想传位给自己的堂兄。而这位大臣,就是汤若望。
顺治一生共有8个儿子,即使在他驾崩前,有2个夭折了,但还剩下6个皇子。为何顺治不传位给儿子,却向汤若望提出,想传位给堂兄呢?
其实主要是因为,顺治6岁就登基,可当时掌权的是摄政王多尔衮,他深知这种权力被架空的感觉。当时他的儿子们还年幼,必定驾驭不了权臣,如果被架空,就会重演他儿时的情景。那么顺治是想传位给哪位堂兄呢?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顺治心中的人选,很可能就是安亲王岳乐。而他选中岳乐的理由,就是岳乐与他的思想最接近,二人都喜欢汉文化,愿意重用汉臣。关于顺治喜欢汉文化,是有记载的。
据清初学者谈迁记载,顺治曾取出明朝皇帝的龙袍自己穿上,平日也常穿宽袍大袖的汉服。朝鲜国王出使清朝,也从在清宫当差的朝鲜人金汝辉那里听说,顺治帝?专厌胡俗,慕效华制,暗造法服,时或着御,而畏群下不从,不敢发说?。
至于重用汉臣,在顺治的罪己诏中,就已经提到:?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反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虽然罪己诏,有可能是按照孝庄太后意思写的,但其实也可以看出来,顺治帝是喜欢用汉臣的。
而他的堂兄安亲王岳乐,一直就比较崇尚汉文化,在清朝入关前,就曾为自己儿子请了汉人老师。入关之后,岳乐还在王府招揽了不少汉族人才。所以说在这一点上,与顺治帝是不谋而合,如果他将来登上皇位,也会继续实行顺治的治国方针。
但顺治这样的想法,怎么可能获得大家的同意,上至孝庄太后,下至满朝文武,都不会允许他传位给旁支宗亲。孝庄太后与顺治母子,关系一度闹得很僵,所以孝庄太后不得已去请汤若望,希望他能劝说顺治。
于是汤若望向顺治提出,子承父位、父子相承,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通常做法,所以应该让皇子继位。而在几位皇子中,皇三子玄烨出过天花,已经具有免疫力,加上他天资聪颖,勤于学习,因此是最合适的人选。顺治这才放弃自己的想法,决定册立玄烨为皇太子。
其实顺治想传位给堂兄,也可以看出他的无奈。他又何尝不想传位给儿子,当初他心中就有一个完美的人选,就是皇四子。
皇四子是顺治和董鄂妃的孩子,当时一出生,就被顺治视作继承人看待。顺治不仅将其视为嫡子,待遇还超越嫡子,皇四子出生不久,顺治甚至还大赦天下。在诏书中,顺治特意强调,这是?第一子?。
只可惜皇四子出生仅三个月,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就不幸夭折了。之后,顺治下令追封爱子为?和硕荣亲王?,并且在墓碑上再一次强调:?和硕荣亲王,朕第一子也?
可以说,要是这个儿子没死的话,顺治临终前,就不会考虑那么多,一定会册立他为太子。可惜顺治眼中这个?唯一?的继承人夭折了,就使得他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一波三折。好在孝庄太后,以及朝中大臣都比较冷静,才没有让事情,按照顺治的意愿发展,从而引发出一场政治战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3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民间故事之-赌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