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赵匡胤收权再分权,彻底改变了华夏民族的内在!

众妙之门 2023-06-18 06:38:02

赵匡胤收权再分权,彻底改变了华夏民族的内在!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权利分割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五代十国,并非从唐亡的那一刻才开始,而是始于黄巢之乱。

黄巢之乱,是真正的流动作战,其足迹遍布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广大地区。各地为了围追堵截黄巢纷纷自立,黄巢起义最后虽然被灭了,但唐朝却连维持名义上的统一也做不到了。

这一点与黄巾起义之后的汉朝很相似。下图是唐末十强——北四南六,谁都不是善茬!

北方四强——晋王李克用、梁王朱温、岐王李茂贞、燕王刘仁恭。

南方六雄——蜀王王建、吴王杨行密、闽王王审知、吴越王钱缪、楚王马殷、南平王刘隐。

同时,契丹耶律阿保机已经崛起;拓跋思恭由于平定黄巢有功,赐姓李,授夏州节度使,其辖区被命名为“定难军”,这就是“西夏”的由来。

这天下乱局,是真正的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

于是,朱温和李克用相争,朱温先称帝,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朱温的后梁,击败刘仁恭、李茂贞,一统北方,建立后唐。之后后晋、后汉、后周、宋朝全部出自李克用这个沙陀集团。

因此,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建立宋朝之后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使“大宋”避免成为唐亡之后中原的第六个王朝。赵光义曾经说过: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內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內患,深可惧也。

这一论断,基本上奠定了了大宋三百年的政治基调。接下来,我们看赵氏兄弟是如何防止天下大乱的。

1、收权

所谓收权,就是将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从制度上保证藩镇割据的局面不再出现。

设知州夺节度使的权力

赵匡胤在灭国的过程中,在各州设立通判,由京官充任,牵制节度使。之后又命节度使只负责其驻地所在州的政事,其余各州由中央派出文官任“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

知州的出现,使节度使权力降到了一州,之后节度使又变成了荣誉虚衔,并不赴任。而知州则由中央文官三年一换,完全由中央控制。

设诸路转运司夺节度使财权

唐末,节度使完全掌控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土皇帝无异。宋朝不仅在中央设三司使夺宰相的财权,还设立转运司代表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将天下精兵加入禁军

赵氏兄弟将天下的精兵几乎全部征入禁军,由中央统一掌握,而地方则只剩老弱残兵,是为“厢军”。与唐朝不同,禁军“守内虚外”,也就是宋初的20万禁军,中央驻10万,地方总共10万,并经常更换驻地。

2、分权

所谓分权,就是将权力机构分散,互相牵制,防止专权的出现。

分割相权

隋唐的宰相制度是群相制,相权虽然稀释但整体权力依然很大。宋初则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然后用枢密使专管军政,三司使专管财政,改变了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

宰相与枢密使分掌文武,号称“二府”,三司使则号称“计相”。

分割军权

枢密院掌军政,但只有调兵权,并不直接掌管军队。

平时掌控军队的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或“三帅”。史载: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对于军权的分割,这还不是全部,因为日常统兵与战时统兵又不是同一批人。三衙仅仅是日常统兵,而一旦战事起,率军打仗之人大宋官家是要另行委派的,打完仗后军队再还给三衙。

官、职、差遣分离

宋朝官制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官、职、差遣的分离。

传统的“官”宋朝全部做了保留,但这只代表资历、俸禄的高低,并不掌管实际的事务;

“职”便是殿阁学士之类的荣誉虚衔,又称“散官”。

一个官员真正的工作则由“差遣”来决定,所谓差遣,其实就是临时委派的意思,代表的是不能长期专擅某一职位的意思。比如上文中的“权知军州事”,权知便是差遣,知州、知县都是这个意思,意思是临时委派的地方官员。

3、打造世界上最早的文官集团,以文抑武

这是一招“釜底抽薪”之策,宋朝将科举制发扬光大,使天下文人士子一生都扑在了科考上面。由科举取士组成的政府便是文官集团,朝中再无武人的地位,武将如何造反?

同时,大力提倡文治,并立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的祖宗家法,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大宋官家善待读书人的同时,士大夫们开始竭力鼓吹无条件的忠君观念,并将忠君提到了人生第一原则,“天理”所在,“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高度,最终使“尊君敬上”的思想深入人心。

宋朝之前,皇族不过是世家大族的一员,而从宋朝开始皇权不断被神化,终于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大宋官家有意识的压制武将,经常招地方上的无赖流氓加入禁军,其结果不仅是武人地位的下降,同时还有军队形象的一落千丈。好男不当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如果从防止割据和造反的角度来看,赵氏兄弟的做法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同时也确实是矫枉过正的。无论我们如何评价宋朝,都无法否认宋朝彻底改变了华夏族的性格,从此汉唐之时的开拓进取一去不复返,“以天下之大而畏人”成为常态。

赵匡胤确实终结了“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的局面,但其消极影响则在不久的将来便显现了出来。与汉唐亡于分裂不同,两宋皆为亡国。权臣篡位、武将造反是没有了,但抚平四夷的名将——汉之卫霍、唐之二李,也很难再出现了。

赵匡胤结束了乱世,为什么还说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赵匡胤是历史上的千古罪人吗?先不讨论赵匡胤到底是不是千古罪人,只单独来分析一下认为他是千古罪人的可能原因,赵匡胤导致自宋始汉的民族意志、体力羸弱的一种表现,在后来的民族争斗中失去以前的雄风,这些大家都应该有点历史认知。

就说现在,往前可以推一些时间,但是把罪过放到一千年前的人身上,有些荒谬、可笑,也有些可耻!千秋功过,自有后世评说。赵匡胤算是一位比较有争议的君主,有褒有贬,不过总的来说赵匡胤堪称一代名君,要不又怎么能和李世民并称"唐宗宋祖"?传承中华文明的帝王都是有功的,包括赵匡胤。

宋朝武力弱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皇帝石敬瑭出卖到北京一带重要的战略要地,地利不在北宋一边,使北宋一朝始终处于守势;重文轻武是受唐末军阀割据和赵匡胤自身篡政的经历所采取的措施,有时代局限性。一代开国帝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杰出人物,都是人中之龙。我觉得赵匡胤不是罪人,而是封建帝王的楷模,比起砍杀功臣的朱元璋好太多了。

赵匡胤在面对风情万种的符太后,赵匡胤没有动心;面对后周子嗣,赵匡胤没有杀心;面对苦难的百姓,赵匡胤满是伤心。千古罪人指屠杀百姓、卖国求荣,罪大恶极,犯的罪过人民永远不能饶恕,比如秦桧,汪精卫之流。如果说帝王里的千古罪人,南北朝时期的刘子业杀人如麻,使北方百姓深受契丹蹂躏,但是不知赵匡胤何来千古罪人之说?不能仅仅因为陈桥驿兵变抢了别人的江山来评判一个人的优劣。

赵匡胤在对待后周符太后,起了很好的典范作用(笔者认为,这比李世民强多了),当时后周符太后年轻美貌,风情万种,如果换了别的皇帝,可能会直接纳入后宫,但是赵匡胤没有这样做,依然尊其为太后,允许其居于西宫,并没有做出格的事,可见赵匡胤尽行仁义之举。赵匡胤在位期间,迟迟没有确定对契丹大规模用兵,是怕更多战事带给百姓更多的苦难,虽然没有拿下契丹,实属遗憾,但是也没有受到外民族的欺辱。

从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开始,汉的民族就失去了血性,赵匡胤是武将叛变起家,为了防止自己的武将也叛变,天下未定就来个"杯酒释兵权",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赵匡胤即位后,赵匡胤对后周旧臣,以优礼待之。之后,加强了中央权利制,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国家分裂状态,在位16年。其间严明军纪,优待被征服者;严惩贪官,史称赵匡胤深恶赃吏,内外官赃罪,多至弃市;重视农业生产,注重兴修水利,减轻徭役,给农民以休养生息。这样的皇帝还算可以,不能把他说成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3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