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怒江大峡谷,是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大峡谷。峡谷两岸悬崖壁立,重峦叠嶂,谷底大江奔腾,吼声如雷。抗日战争时,国内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横穿峡谷,坐在反复于群山丛中盘旋行驶的汽车里需个把小时,才能从千仞的山顶到达谷底。这时,但见一桥飞架大江之上。山崖石壁上刻有三个雄奇遒劲的大字:惠通桥。
惠通桥原为铁索桥,是连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1936年,新加坡爱国华侨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资,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桥,跨径190米,负重七吨,为滇缅公路“咽喉”。
1942年4月30日,日军第56师团从缅甸向中国境内进攻。5月2日,3000日军攻陷国门畹町;一两日后再占遮放、芒市、龙陵。日军势如破竹,坂口指挥官决心要创造一个把日军坦克开到中国境内“任何可能到达之地区”的军事奇迹,唯一的担心就是举世闻名的怒江天堑,决心神速奇袭夺取之。
这时,滇缅公路陷入空前的混乱:败兵、缅甸华侨、难民、紧急疏散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汽车、马车、牛车、手推车,人流车流混杂,一齐浩浩荡荡向内地涌去。5月2日,中国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将军从畹町撤往昆明,途经惠通桥时留下一队宪兵和工兵,授权宪兵队长张祖武接管大桥,一旦情況紧急则立即炸桥。张祖武颇有头脑:立即布置工兵提前在桥上装好炸药,又命令宪兵把守桥头严防日军便衣混过桥来;自己则亲自坐镇桥头检查过往行人。
5月4日中午,日机轰炸保山的消息传来,人群哗然;下午四时,又有三架日机从空中掠过,受惊的人流拥来挤去,吊桥被压得起伏、摇晃,竟有好几个人被晃下了大江,好半天才总算恢复了过桥秩序;晚上六时,群山如黛,关山千重;大江如练,气象万千;长桥卧波,扼天险于一线,这时,日军快速部队数百人已扮成难民,车载步行,正悄悄接近怒江大桥,一个巨大的阴谋眼看即将实现了……
这时,一辆破卡车从保山开到桥头,欲与人流逆向过江,宪兵不许,令其返回。车主何树鹏,自恃与号称“滇西王”的“息烽旅”旅长(云南省主席龙云第三子)有交情,出言不逊,被宪兵当众赏了两个耳光,迫于无奈只好愤然掉转车头,不料操作过猛而与另一辆车相撞,遂使大桥交通阻塞。张队长见状大怒,命令宪兵将卡车推下江去,何则以身护车,呼天抢地大哭不允。张更怒发冲冠,便以“妨碍执行军务罪”命令宪兵将何推到江边枪毙。一排枪响车主遂丧生。
骤起的枪声在暮色苍茫的峡谷激起巨大的回响,人群受惊后秩序又大乱,粗大的钢索吊桥在涌来涌去的人群重压下发出了恐怖的嘎嘎呻吟。为了平息骚乱,宪兵再一次对天鸣枪。于是,这一排呼啸的枪弹穿过茫茫的天空,无意之中竟然改写了历史的一页。
这时,日军尖兵敢死队扮成的难民暗藏短枪,距大桥已不到两百米。暮色掩护了他们的紧张,而西岸的人只巴望快快过桥,谁也没有觉察出“皇军”已来临。桥头骤起的枪声不仅震惊了难民也震惊了“皇军”。稍后的日军指挥官自然无法知道此时桥头所发生的一切,他只凭军人的直觉以为有人暴露了目标而中国军人已先下了手,于是,略一思考就大声下令敢死队冲锋。一时怒江西岸枪声大作,杀声震天……
张祖武被突如其来的枪声打蒙了,几秒钟后就立即清醒:他从凶猛的机枪声中判断出日军已来临;又从方位上判断出日军尚未冲过桥来时,就立即果断地点燃了导火线。
眼看快冲上大桥的日军呐喊着,他们恨不得一步跨上大桥去掐灭那该死的闪着火花的导火线!当第一名“皇军”才刚踏上大桥,一阵山崩地裂的爆炸就将大桥高高掀起,又迅速沉入大江,而那位“武士道精神”特强的日本“武士”,则成为大桥消失时最好的“祭品”……一分钟,仅仅是晚了一分钟,历史终于把日军在1942年的辉煌胜利在这里画上了一个句号,使他们只能面对滔滔怒江哀叹而再也无法前进一步;一分钟,张祖武抢前了一分钟,却使西南大后方乃至中华民族免去了一场更大的劫难。
鉴于张祖武少校临危不惧,及时果断地炸毁了惠通桥,西南大后方由此转危为安,因此有关部门提出应予嘉奖。然而功劳几经辗转,先是被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将军摘取;后又被一位军衔更高的肖毅肃将军夺走;最后重庆政府颁奖却是“文武双将”:高参林蔚和肖毅肃将军,各得一枚三级云麾勋章和一大笔奖金。而真正的功臣张祖武却从此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了!唯在当地史志资料中留有这样的记载:张祖武,广西人,军阶少校,身量短小,善使枪,勇猛机智……
搜索
立即关注328662397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民间故事
大禹治水: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鲤鱼跳龙门: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李闯王渡黄河: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 .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神话传说
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历史人物故事:
大禹治水,如上的民间传说.李闯王渡黄河,如上的民间传说.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成语:
中流砥柱 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鱼烂河决 鱼肉腐烂,黄河溃决.比喻因自身原因溃败灭亡而不可挽救.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论》附录汉班固曰:“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
问鼎中原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跳进黄河洗不清〖解释〗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同“跳在黄河洗不清”.
俟河之清 俟:等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砺山带河 砺:磨刀石;山:泰山;带:衣带;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砺带河山 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小得像磨刀石.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
鲤鱼跳龙门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黄河水清 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河山带砺 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河清云庆 黄河水清,云呈五彩.古人以为太平祥瑞的象征.
河清社鸣 《文选·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刘良注:“里社,神祠也.”后以“河清社鸣”为太平祥瑞的象征.
河清人寿 古时传说黄河水千年一清,因以“河清人寿”极言人之长寿.
河清难俟 俟:等待.很难等到黄河水清.比喻时间太长,难以等待.
河清海晏 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河清海竭 黄河水清,大海干涸.比喻难得遇到的事情.
河汉江淮 黄河、汉水、长江与淮河的合称.比喻胸怀宽广.
河汾门下 河:黄河.汾:汾水.隋末大儒王通(文中子)在黄河、汾水之间设馆教学,远近来此求学者达一千余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程之、薛收、温大雅等都是他的门徒,而这些人都是唐初的功臣,时称“河汾门下”.后用以比喻名师门下,人才济济或人才辈出.
河不出图 河:指黄河.黄河当中没有出现河图.古代相传每当圣明之世时,黄河便出现河图.因此黄河不出河图时则不是圣明之世.指时当乱世.
海晏河清 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负石赴河 河:这里指黄河.背着石头跳进黄河.比喻人以死明志.亦作“负石赴渊”.
砥柱中流 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带砺山河 带:衣带;砺:磨刀石;山:泰山;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带砺河山 带:衣带.砺:磨刀石.河:黄河.山:泰山.黄河如衣带,泰山像磨刀石.这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旧时表示所封爵位传之久远.含有江山永固之义.亦作“带河厉山”,“带砺山河”.
1、鞭打黄河
相传在很久以前,李耳治水来到河南济源一带。由于他连日治水,奔波劳累,这时,他想在王屋山休息一下。李耳把刚刚引过来的黄河水拦在凤凰山下,就约了一个跟他一块治水的伙伴,在一个山洞里下起棋来。下着,下着,李耳忽然想起自己还没把黄河水引过来。
李耳推开棋盘来到凤凰山上一看,原先被引过来拦在凤凰山下的黄河水,已经偷偷地从西面绕过潼关、风陵渡,向东直奔大海。水势汹涌,奔腾咆哮,看样子谁也挡不住它了。李耳一见,心中十分恼怒。他立即生起烘炉,拿起铁锤,在自己的膝盖上打成了一根几十丈长的大铁鞭。接着,他拿着铁鞭,迈开呼呼生风的两腿,很快追赶上了波涛翻滚,奔腾呼啸的黄河水。
李耳冲上前去,高举铁鞭,大喝一声:“好你这条野水!”“啪”的一鞭打下去,直震得山摇地动,吓的黄河水打着漩涡不敢再往前流,翻着滚儿发了岔。从此,黄河被李耳用铁鞭打散以后,就乖乖地往东流去。
2、娘娘滩和太子滩
公元前192年,几位大将率领着若干精壮武士,保护着一位身怀六甲的妃子秘密地出了皇宫,一路艰辛辗转,来到了匈奴地界,突然,一条大河横亘在眼前,在惊慌与绝望中,他们意外地看见了河中的小岛,别无选择,他们孤注一掷地在这里隐藏了下来。
然而他们依然心有余悸,孩子降生后,聪明精细的妃子又将孩子转移到另一个岛上,或你来或她去给孩子喂奶,以防不测。12年后,从这个岛上走出一位少年,返回皇宫,坐了龙廷。他就是被后世誉为“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当年保护他们的大将有弟兄三人,说这三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李广、李文、李功。
刘恒登基三年后,将母后接回皇宫,并将这两块岛屿以及黄河以西千余里滩地封分给李氏兄弟,任何人不得侵占。据说这个“政策”一直延续了千余年。娘娘滩和太子滩即因此而得名。
3、巨灵掰山引黄河
传说,在上古的时候,华山和中条山是连在一起的。黄河流到这里,被山石挡住到处横流。那时候有个河神叫巨灵,他天天在山上转来转去,察看着地形。向南,群山连绵,地势越来越高,无法引水;向东,是一马平川,宽广低平,离海也近,是水的出路。巨灵琢磨了几天,下决心要把黄河水引向东流入海。
这一天,巨灵赤膊上了大山,到了一个深谷中,他停住脚,左右看看,山峰直挺挺的。巨灵摇身一变,身体长得很高很高,成了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他面向东,两手顶住两个山头,咬紧牙,一使劲,胳膊用力向南北推去,山头晃了两晃。巨灵身上汗水哗哗地流,四肢发酸。他歇了一会儿,揉揉胳膊,一运气,手掌骨头咯嘣咯嘣直响,忽地手指长了几丈长。
于是,巨灵又用大手掌推住两个山头,吸了一口长气,“嗨!”大吼一声,如同万头雄狮咆哮,震得天摇了三摇,地跳了三跳。就在这时,他运足气力,向两边推去。只听得“轰隆隆”一阵巨响,山石裂开。他又赶快用脚踏住中条山,手扶住华山,一伸腿,把中条山向北蹬开。两山离开了,闪出一条大沟,黄河水哗哗地冲过来,在中条山下向东流去。
4、王贲决堤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王贲率领大军直奔魏国国都大梁。大梁城池修得异常坚固,城内粮草充足,因此,秦军无论是强攻还是围困,都无法攻下固若金汤的大梁城。王贲经过分析后认为,大梁城虽然十分坚固,粮草也十分充足,但有一个先天不足,那就是地形不利。
魏国都城大梁地处黄河之滨,而且地势较低,黄河本就有“地上悬河”之称,因此,地势低洼的大梁城很适合用水攻。于是,王贲下令,一部围困大梁,另一部去掘开黄河大堤。王贲的决堤令下达后,几万秦军士兵立即不分昼夜地挖掘河堤。很快,黄河大堤被掘开,河水替代了秦军的千军万马,从三面涌入大梁城。
大梁数百里的范围内,都成了水上泽国,无数人葬身水底,城内积存的粮食也大都被水泡了。无奈之下,魏王召开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下令开城投降。不久,大梁城上竖起白旗。水势退去后,魏王携王子王孙出城投降,魏国彻底灭亡。王贲尽取魏地,秦国在那里设置了三川郡。
5、蛮龙归正
据说,大禹治水有三样法宝:一是伏羲给他的河图、玉简;二是天上的应龙,用尾巴划地,给他指引方向,禹沿着应龙划尾的线路,领着民工开凿河道,疏导洪水;三是大乌龟,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洼的地方。
有一天,一条全身乌黑的龙,在坝边的洪水里翻身打滚,兴风作浪,把大禹他们辛辛苦筑起来的大坝弄倒了。应龙告诉禹王,这是一条蛮七蛮八的蛮龙,邪气太重,归不了正的。于是乌龟驮着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见那条全身乌黑的巨龙,头上长着一对雪白耀眼的龙角,正在嬉戏翻腾,不时掀起冲天的浪。大禹指南它,它全然不理。大禹于是取出一块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乌龟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为一块斗大的巨石。
乌龟只把尾巴轻轻一挥,天空就划出一道朦胧虹样的弧线,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乌龙脑门顶上的两只龙角之间。乌龙哈哈大笑说:"这块小小的花石头,奈何我不得。可那五彩息石,无时无刻不在膨胀变大。不一会,便把蛮龙的两面三刀只龙角撑紧了,疼得它直摇头。五彩息石一直不断生长,最后终于把蛮龙制服了。从此,蛮龙成了大禹一个得力助手,听候大禹调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3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