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韩信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最终,还是被刘邦夷了三族。
韩信究竟做了什么,让刘邦下定决心杀他?
楚汉战争,韩信所向披靡
纵观整个楚汉战争,大局势是刘邦萧何等人在荥阳一带牵制项羽,而韩信北上,东进,横扫赵,魏,齐等国家,对项羽形成包围之势,最后一战,韩信亲自斗项羽,攻灭了西楚霸王。
可以说没有韩信,刘邦就不能完成帝业。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让韩信功高震主,自古以来领兵的重臣,都会遇到这样的局面。
优柔寡断是韩信的弱点所在
淮阴侯列传: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这是韩信被人劝说自立称王时,说的一段话。韩信对刘邦十分感激,在项羽麾下,他只是无名小卒,投靠刘邦,刘邦封他为大将军,委以重任,他也不愿意背叛刘邦。但自己确实打下了一片江山,他又不甘心就这样臣服。
功高震主,却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内心里还被刘邦收买了。
致命的是优柔寡断,忽左忽右,临死前还在后悔自己没有造反。
政治智慧是韩信的短板
韩信极度缺乏政治头脑,在他攻灭了北方的齐国后,他兵强马壮,居然向刘邦发出了请求称王的书信。
此时刘邦正与项羽鏖战于南阳,接到书信,勃然大怒,这样的做法,多少有点趁火打劫之嫌疑。
要造反,韩信不是没实力,不想坏了名声,不造反,又不甘心,于是折中,请求称王。
这种举动还不如造反,既失去了刘邦的信任,引起怀疑,又延缓了自己造反的时机。韩信太天真了,就算刘邦为他列土封疆,难道以后不会怀疑他吗?
也就是这件事之后,刘邦已经下定了决心,韩信万不能留。
韩信的悲剧来自他的性格
韩信的人生悲剧在于,他是个有点野心的游侠, 是一个能力太大的战国死士。
对于一个游侠,野心有是有,但是实在有限,最终目标就只是建功立业,本质上还是那种重义轻生的战国死士。
但他的威胁太大了,韩信能灭项羽,那刘邦拿什么灭韩信? 所以带回关中后不管有没有真的造反,吕后都害怕他谋反,封建王朝不会允许有人能威胁到皇帝的地位。
一个把列土封疆当做奖励和财产的人,偏偏能力又太大了,跟帝王会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刘邦是个聪明人,在灭掉项羽之前没动韩信,天下太平之后,韩信第一个就当了刀下鬼。
韩信和项羽一样,他们的悲剧都在于将军看上了皇帝的宝座,却不懂权谋之术。最终动手的死在了动脑子的手里。
白起和韩信都被后世称为?战神?,那么究竟谁更胜一筹呢?
其实白起是不如韩信的,别急着反驳,且听飞鱼慢慢分析。
韩信著有兵法,而白起没有。
自古以来,能被称为名将的将军虽然只是将军中的一少部分,但是由于将军的基数大,这也就导致了名将的数量也不少。
不过能写出兵法的名将却寥寥可数,我们能说得上来的写有兵法的名将,也就是孙武、尉缭、吴起、孙膑等人,而韩信也写出过兵法,史称《韩信兵法》。
影视中的白起
由此可见,韩信在带兵打仗上是有自己的一套的,不然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打仗的技巧,按照前人的兵法写出来,也只会贻笑大方,很显然,韩信并不是这样的人。
白起在这方面,显然是块短板,因为他没有写过兵法,至于为何不写兵法,很多人认为白起是不屑于写,其实不然,如果深究其原因,是白起写不出,写兵法需要识字,而白起成长的环境,是没有受教育的条件,因为商鞅就为秦国人值了两条路,要么当兵,要么种地,想当士子,没门。
韩信打仗不在乎士兵的个人能力。
关于韩信,我们知道一句话,那就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简单八个字就把韩信统兵的能力揭示的淋漓尽致,也就是说,韩信所能带的兵,是没有上限的,给多少就能带多少。
古代通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能让几十万的大军听从指挥,并且发挥出可怕的威力,这点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因为中间稍有差池,就会造成士兵不懂将军接下来的意图,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前军已经撤退,后军还在进攻的情况。
影视中的韩信
不过韩信带兵,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此外韩信带兵打仗也不在乎士兵个人能力,甚至可以说在韩信手下,没有弱兵,不管韩信接到的兵一开始是什么样子,在韩信的训练下都能成为精兵。
此外,在韩信为刘邦打江山的途中,刘邦时不时就会把韩信的精兵给抽调走,一来为了防止韩信势大,二来用韩信训练出的精兵,仗也好打,但尽管如此,韩信依然是连战连捷,无一败绩,可以说刘邦的半壁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并且被后世誉为?兵仙?。
白起打仗更依赖士兵的个人素质。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他一生为秦国开疆扩土,有效地消灭了山东诸侯的有生力量,可以说秦国有了白起才能更为顺利地消灭山东诸侯。
但是白起所打仗,其实很依赖士兵的个人素质,我们可以举个例子,那就是白起率领士兵攻破郢都,这无疑是一项极大的战绩,但这个过程中似乎没有任何技巧而言,就是靠着士兵的勇猛,不断冲击,甚至用水淹了郢都数万百姓。
影视中的白起
此外,白起一生虽无败绩,但是他打的都是有把握的战争,一旦没有把握,白起是绝对不会带兵出战的,从后来秦昭襄王数次命令白起进攻赵国,但白起已无灭赵把握,就死活不愿出击,就能看出。
此外,白起手下士兵的勇猛,并不是白起训练的好,而是商鞅制定的军功制威力大,毕竟杀敌,就能换取爵位,就能成为人上人,士兵打仗都像打了鸡血一般,那是闭着眼往前冲,可以说是商鞅变法刺激了秦国士兵,也成就了白起。
白起比韩信厉害?
有人认为白起要比韩信厉害,理由是战国时期白起的对手都是战国诸侯的正规军,而秦末时期韩信面对的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不是楚霸王项羽,其实这只看到了一方面,秦末时期士兵的作战意识和兵器的先进程度,已经要比战国时期的好太多了,此外还忽略了白起带的兵也是精锐。
影视中的韩信
即便只是一群乌合之众,韩信打得也几乎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更何况韩信手下的也不是精兵,甚至可以说是一群老弱病残组成的杂牌军,而韩信训练出的精兵不断被刘邦抽走,对付楚霸王去了。
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在自己最有能力的时候放弃了拥兵自重是因为韩信是一个感恩的人,他不愿意与有恩与自己的刘邦为敌。韩信对刘邦十分信任,就连他最后死时仍然十分相信刘邦。韩信没有拥兵自重还有一个原因是韩信虽然在军事上有很大的谋略,但是他不懂得政治,他不会用人,不会管理国家,他只会带兵打仗。所以这也是他不拥兵自重最主要的原因。韩信只对军事感兴趣,他对政治上的事情并不感兴趣,他并不想与刘邦和项羽三足鼎立站在对立的一面。韩信起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一直跟他母亲相依为命,活得特别凄惨。母亲死后,他都没有钱财为母亲安葬。还是靠着别人的接济安葬母亲。韩信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他想要活下去就必须去参军,他起先跟的是项羽的父亲项梁。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重用,项梁死后,韩信在项羽军中做事,虽然他给项羽提过很多军事上的建议,但是项羽都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之后韩信在军中遭到了项羽的猜忌,所以韩信就想离开项羽,转而投奔刘邦。在项羽跟刘邦打得火热的时候,韩信在军中也建立了非常高的威望,他的能力也可以与刘邦和项羽抗衡。虽然韩信不想拥兵自重,但是他的手下一直劝戒韩信拥兵自重,否则以后刘邦也会对付他的。但是韩信对刘邦非常信任,并不想拥兵自重,他还告诫手下以后不准再提这样的事情。不仅有人劝韩信背叛刘邦,而且项羽还派人来拉拢韩信,即使项羽给予韩信高位的荣宠都被韩信拒绝了。韩信对于政治并不是那么执着有强烈的愿望,他只想驰骋沙场,战胜敌人。在当时刘邦也没亏待了他,所以他根本想不到拥兵自重的事情。
项羽和韩信都是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名人,他们有文化,有修养,也都是非常有名的战神,然而,两个人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人的性格特点造成的,就像现在人们所说的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做事优柔寡断,也是比较仁慈的,韩信是比较懦弱的,也是比较仁慈的。
鸿门宴上,项羽的亚父范增给项羽出计策,借助这次宴会除掉刘邦,以防后顾之忧,但是,这个完美的计划却因为项羽的优柔寡断而打破,刘邦逃跑以后,与项羽一直对抗。项羽的这种性格也是在和刘邦对抗过程之中逐渐走向失败的原因。还有一次,在项羽和刘邦的对抗之中,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老婆,项羽要求刘邦投降,否则就煮了他的父亲和老婆,煮成肉羹。刘邦对项羽说,我和你是一起拜把子的兄弟,我爹就是你爹,煮成肉羹你也要留一碗给我尝尝啊!刘邦这么一说,面对刘邦的挖苦,项羽又一次心软了,将刘邦得老爹和老婆直接送到刘邦那里,项羽的仁慈又让他丧失了一次除掉刘邦的机会,把俘虏留在自己的军营当中,当做牵制刘邦的诱饵也比拱手相送强啊!
韩信的性格特点也使他走向失败。在垓下之战中,项羽拉拢韩信,想让韩信援助楚国,项羽的说臣武涉告诉韩信,如果你不去援助项羽的话,项羽失败以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你。然而韩信不为所动,韩信认为刘邦给他衣服穿,给他饭吃,他不能背叛刘邦,韩信没有考虑长远,其实他已经是刘邦的眼中钉,刘邦迟早是要除掉他的,而韩信却被刘邦的小恩小惠蒙蔽了双眼。
项羽和韩信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奇才,然而这两个天才却成为一介草民刘邦的手下败将,刘邦一点军事才能都没有,却夺取了江山,韩信和项羽都是一根筋,没有刘邦的果断与霸气,做事瞻前顾后,而刘邦早就将这两个人看得透透的,利用了两个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大获全胜。可见,软弱的性格不能造就时代的英雄,韩信和项羽都犯了一样的错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3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民间故事之-瓷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