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北宋有哪六位皇后临朝听政如何防止外戚专权

以史为鉴 2023-06-18 06:23:45

北宋有哪六位皇后临朝听政如何防止外戚专权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自秦以来,外戚专权西汉有吕后专权,汉昭帝汉宣帝时期霍光专权,西汉末期王政君在位61年,直接导致外戚王莽专权,代汉建新。到了东汉时期,外戚专权越演愈烈,外戚专权与宦官争权贯穿了大半个东汉历史,汉安帝时期的邓太后,汉灵帝时期窦太后,汉少帝时期何太后,每一次皇太后听政都有外戚专政,造成杀伐不断,最后葬送了东汉。

到了唐朝武则天时期,更是将外戚专权达到了顶峰,武则天直接走向台前一步登天,贵为女皇。外戚专权最为狠毒当属北魏时期,冯太后和胡太后竟然分别杀死了皇帝,真是被权力蒙蔽了双眼,六亲不认。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有曾有六位皇后垂帘听政,但是都没有引起外戚专权这种现象,它是哪个朝代呢?这就是北宋王朝。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朝代,享国167年,共传9位皇帝,北宋之所以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与其朝纲稳定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没有历朝历代的所发生的外戚专权事件。北宋一共有6位皇后临朝听政,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皇后?

1.宋真宗皇后刘娥是北宋第一位临朝听政的皇后,她垂帘听政11年,政绩显著,在执掌大权的情况下并未称帝,而是将皇位还给了宋仁宗,赢得了“有吕武之才,没有吕武之恶”的赞誉,她建立了完整的垂帘听政制度,为后世听政的皇后立下了规矩和楷模。刘娥被称为一代贤后,慈禧太后将她看作最崇拜的偶像。

2.宋仁宗的曹皇后是第二位垂帘听政的皇后,她保卫皇权,辅佐新君,严于律己,是北宋一代贤后。3.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滔滔更是自觉抑制外戚高家,拒绝给自己高氏家族封尊号,被后世人称赞“女中尧舜”。4.宋神宗皇后向氏临朝听政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政绩,她帮助神宗收拾王安石变法后的残局,不贪恋权力,看到朝政走上正规后将皇权还给了宋徽宗。

5.宋哲宗赵煦皇后孟婵更是两次力挽狂澜,靖康之难后协助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6.宋哲宗赵煦皇后刘清菁是北宋垂帘听政的皇后中,表现的最差的一位,她没有刘娥的魅力,更没有曹皇后的贤惠,她没犯过什么太大的错误,不能说是毒后,也不能说是贤后,只能说是愚后。

虽然历朝历代都对外戚专权采取了方法和措施,例如,汉初刘邦与大臣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不如约天下共诛之”,其死后却也没有约束住吕氏外戚集团;汉武帝为了防止“子幼母壮”而误国,甚至设立了“立子嗜母”制,毅然地处死太子母亲钩戈夫人,汉成帝也提出“黜远外戚,毋授以政”等计策……这些政策均成未效。那么北宋为何能够在抑制外戚专权方面能如此成功呢?

我们先来看看外戚专政主要都通过哪些渠道?担任丞相控制内朝把持朝政,通过任职军职把控禁军兵马钱粮,外加皇太后听政把握朝政军国大事。纵观我国历史上外戚专权,轻则朝政动乱,局势不稳,民不聊生,重则改朝换代。

为什么北宋王朝终极一朝没有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赵匡胤本身就是靠“陈桥兵变”武力夺取的天下,他吸取了残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乱权,外戚专权,朝纲混乱……一系列的历史教训,建立完善制度。总得来说,赵匡胤用了三招:“崇文抑武”;“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在这些国策和祖训共同合力,上下相维持,轻重相制,建立了完善的官场制衡机制。就这几条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体原因如下:

1.崇文抑武”极具特色的官僚体制,这种体制能够有效地防止藩镇割据带来的弊端,这样就造成了武官地位低下,被文官整体压制,要想参与夺权难上加难。

2.“不杀士大夫”与“宰辅之谏”谏官制度,使这些文人官员敢于直谏,北宋一朝几乎就没有不被贬的宰相和言官,晏殊、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富弼、韩琦……都三次甚至更多次被贬。这些宰相、言官、谏官,一言不合就进谏,外戚要想专权实属不易,宋朝宰相特别多,这些宰相都是进士或者状元出身,学霸级别的,外戚想任宰相这个职位是很难的。宰相和士大夫一起对君权的制约还是很有效的,北宋也体现了“主柔臣强”的特征。

3.对外戚的任用,有严格的规定,坚持“丰禄高爵,不招权擅事”“不典兵,不预政”的规定,外戚不得任重要职位(监司、郡守),不得任管军之帅,在军中也只能担任无实权的武阶官,在北宋时期,外戚甚至不得任侍从官,引导嫔妃对外戚的抑制,若嫔妃发现外戚与后宫牵连,都不敢包庇。

4.北宋在官职上还设立副相分割宰相事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权。皇太后临朝听政,具体朝政事务的执行是通过宰相来完成,即使皇太后相通过控制宰相来完成外戚专权,也会增加很多难度。

5.最为关键都是军权,大家都知道,历朝历代谁要是掌握了军权,谁就掌握了一切。北宋对武将军权制衡的管理非常完备,将调兵权和握兵权分离,枢密使有一群文官担任,协助皇帝掌管调兵、管理权。三衙负责禁军训练,手握重兵,却没有发兵权,将无常兵,兵无常将,这样就形成不了小军阀或者小团体。在满朝文武大臣和祖宗法制的共同作用下,即使是皇太后垂帘听政,其外戚也没有掌握朝中大权。

马克思哲学观点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用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外戚专政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以下几个益处:皇帝年幼年,自己没有能力听政,特别是遇到昏庸无能之辈,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外戚可以防止宗室,大臣篡位,确保皇室江山不易人,对稳定朝纲和社会秩序有一定积极作用。还有一些外戚在推行正常上能够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吕氏外戚专权,推行与民休息政策,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霍光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才成就了“昭宣中兴”。

无论是在保卫皇权,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促进文化繁荣等等方面,北宋的皇后都是作的最完美的,这不能不说,北宋的制度是历朝历代最完善的。北宋一朝共有六位太后临朝听政,却没有外戚专权,赵匡胤的“崇文抑武”“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这三招确实厉害。

除了吕后和慈禧,历史上还有哪些通过垂帘听政的呢?

说到垂帘听政,我脑海里面最先想到的就是慈禧了,因为实在是太出名啦!想不知道都难呀。可是你让我说其他的,我还真不知道了。特地查了一下,没想到,在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太后居然有24位呢,慈禧只是比较出名的而已并不是唯一的。

在我国封建社会下,一直都是男权至上的,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都不很高,尤其是历届的朝廷大多规定,女子不可参政,所以可以排除万难做到垂帘听政可以说是非常的了不起了,而且还出了24位,不多,但是我想,这在“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制度下,已经是很多的啦,我们一起来简单的看看吧,或许她就是你所推崇的呢。

1,慈禧。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慈禧的垂帘听政,在历史上是最为著名的,同时也是最后一位。

慈禧

慈禧慈禧慈禧通过垂帘听政,把控清代末年的朝廷长达47年,时间之长远超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其执政期间,宫廷奢华程度就不多说了,同时她也经历了我们所熟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过都是主和,为此我国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外还推行洋务运动,开辟了我国近代话道路。同时慈禧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宪制的人。很多人说她是亡国奴,但是我想亡国和当时本就已经腐败的朝廷也脱不了关系吧,她能在位这么长时间不是没有道理的。

2,武则天。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后改名曌(zhào),并州文水人。

武则天剧照

我想这位,大家都不陌生吧,毕竟关于她的电视都看了好几部了。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是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大家都知道,她是我国的女皇帝,但你知道吗?她还曾是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垂帘听政,之后才在天授元年(690年),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后世之人,对于她的评价有好有坏,但你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女性,毕竟女帝并不是常常都有的,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才出现了一个武则天。我想她应该是很多人的偶像吧,尤其是当时唐朝的女性。

3,魏灵太后,历史上的宣武灵皇后,胡氏,名失考(《北史演义》称胡仙真,一说名胡承华,史书多称之灵太后。

她是北魏的孝明帝的生母,孝明帝年幼时,就是有魏灵太后垂帘听政的,曾下令造申讼车,以接受投诉冤情。又在朝堂亲自测试孝廉、秀才、州郡上计簿的官吏。我想光看到这里还是听好的哈,但是据说她联合自己的“情夫”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真是“虎毒也食子”呀!不过最后她的结局也不好,最终被沉河而死。

4,萧太后,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氏,契丹族,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萧绰

她摄政期间,劝农桑,薄赋徭,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内政修明,使辽朝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按理说她如此厉害,完全可以效仿武则天了,但是最终她还是归政于辽圣宗了,为自己赢得一片好评。

5,章献太后,也就是献明肃皇后(968年-1033年),名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可见其在历史上评价有多好 。

民间传说的“狸猫换太子”,据说说的她的故事,我也不知是真是假。

6,吕后,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天并称为“吕武”,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

吕后剧照

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她统治期间,汉代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她在晚年重用吕氏一族,也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我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吧,毕竟是自己的亲人,想要提携也是很正常的嘛。

7,褚太后,褚蒜子(324年-384年),河南阳翟人,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她出身官宦世家,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开阔的见识,我想这也是她能够三度临朝,扶立了六位皇帝,临朝称制总共约四十年的原因吧。但是这样一个奇女子却别历史所遗忘,没有多少人记得,我都觉得可惜。

8,邓太后,我搜索出来,第一个词条就是东汉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是的,她就是东汉王朝第四代皇帝汉和帝的皇后,邓绥。

邓绥执政期间,帮助东汉王朝度过了“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同时她坚决派兵镇压了西羌之乱,使得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被誉为“兴灭国,继绝世”。

9,赵太后,其实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赵威后,是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后。在她执政期间有段非常生动的记载,“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在其中她提出“民为本,君属末”,这一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之先进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至今仍在使用。

赵威后

10,宣太后,这位太后因为之前的《芈月传》,可以说是大火了一把呢。

芈月剧照

宣太后,芈(mǐ)姓,出生地楚国丹阳,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最初只是秦 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但是她凭借自己的足智多谋,在秦昭襄王即位之后,垂帘听政,走上了人生巅峰。在她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能力真的是不盖的。想要了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芈月传》哦!嗯,这不是广告哈。

其实除了以上这10位比较出名的太后,历史上还有14位呢,都是女中翘楚,她们分别是:高太后、徽宗向后、宁宗吴后、宁宗理宗杨后(垂帘两朝)、恭帝时谢太皇太后和全太后、端宗杨后、胡太后、北魏文成帝皇后冯太后,东汉时期的章帝窦后、和帝邓后、安帝阎后、顺帝梁后、桓帝窦后、灵帝何后。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古代君王防止外戚专权,为何后人说秦始皇最不容易,汉武帝最简单?

古代的君王们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想了很多的办法。而之所以说秦始皇是最不容易的,是因为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生都不立皇后。而汉武帝是最简单的,是因为他立的规定是立子杀母,直接杀了一了百了,最简单。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几乎每一个朝代都出现过外戚干政的情况,所谓的外戚干政就是因为皇帝没有本事,或者是皇帝年纪太小,朝廷的权力就会落在女人的手里,这个女人可能是皇帝的妻子,或者是皇帝的母亲。比如说在秦朝的时候,有宣太后干政,在西汉时期的时候,由吕后干政,还有后来的王莽篡汉,这些都是因为外戚干政所导致的。


所以作为一个君王,他们处处提防外戚干政的情况。比如说秦始皇,他为了能够杜绝外戚干政的情况,做了一个很绝的决定,那就是不立皇后,从根源上断绝外戚干政的情况。身为一国之君,却没有皇后,由此可见秦始皇为了避免出现外戚的悲剧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了,这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的罕见的。

在汉武帝统治的时期,一开始的时候,他还是一位比较不错的君王,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就变了,变得昏庸无能,后来甚至还受了小人的蛊惑,逼死了太子,没有办法,汉武帝最后只好把皇位传给年纪比较小的刘弗陵,但是后来考虑到刘弗陵的年纪太小。汉武帝担心以后会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于是下了一条狠心的决定,那就是立子杀母。


既然立了刘弗陵为继承人,那么他的母亲钩戈夫人就必须要死,这样才可以彻底的解决掉可能会出现的外戚干政的情况,虽然这种方法是血腥而且残忍的,但无疑这也是最简单最有效果的一个办法。但是到了汉朝后期的时候,皇帝们并没有效仿汉武帝的做法,所以又出现了外戚干政的情况,导致了发生王莽篡汉的悲剧。

外戚专权?

  他的母亲家里势力大啊
  外戚专权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东汉自公元88年汉章帝死后,都是年幼的小皇帝即位。小皇帝不能理政,便由太后临朝听政。皇太后依靠自己的父兄——外戚——帮助处理朝政,形成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年幼即位的皇帝是:和帝(10岁)、殇帝(1岁)、安帝(13岁)、顺帝(11岁)、冲帝(2岁)、质帝(8岁)、桓帝(15岁)、灵帝(12岁)、弘农王(14岁)、献帝(9岁)。临朝听政的皇太后是:章帝窦太后、和熹邓太后、安思阎太后、顺烈梁太后、桓思窦太后、灵思何太后。
  东汉王朝从汉和帝起,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小孩子,最小的是只生下一百多天的婴孩。皇
  帝年幼,照例由太后临朝执政,太后又把政权交给她的娘家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外戚专权
  的局面。有的皇帝死后没儿子,太后、外戚就从皇族里找一个孩子接替皇帝,以便他们控制
  政权。
  但是,到了皇帝长大,渐渐懂事,就不甘心长期当个傀儡。他要想摆脱外戚的控制,可
  是里里外外都是外戚的亲信,跟谁去商量呢?只有一些宦官,每天在皇帝身边伺候。结果皇
  帝只好依靠宦官的力量,扑灭外戚的势力。这样,外戚的权力就转到宦官手里。
  无论是外戚也好,宦官也好,都是豪强地主最腐朽势力的代表。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互
  相争夺,轮流把持着朝政,东汉的政治就越来越腐败了

北宋的这位曹太后是怎么垂帘听政的

公元1063年,仁宗去世,仁宗无子,继承人空悬多年,皇族和大臣暗潮涌动,各有人选。自幼被曹皇后领养在宫中的赵曙,
一直徘徊在太子位置的边缘。英宗赵曙在惴惴不安中登基,随时可能动荡起来的政局,却因为两个人得以平稳过渡:一个是宰相韩琦;另一个,就是刚刚升为太后的曹太后。但这个在皇宫中战战兢兢十余年的新皇帝,因不堪长期心理压力,精神失常了。仁宗大殓当天,他神智不清地呼号奔走,不能成礼。韩琦没有办法,只得向曹太后建议垂帘听政,主持大局。与很多垂帘听政的太后不同,曹太后深受丈夫的影响,“天下计不从一人出”。大臣有疑而不决的事请她定夺,她会召集众人商议。垂帘,对曹后来说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责任。
垂帘一年,朝政井然,两朝交接平稳渡过。英宗康复后,她才得以还政,重新隐居深宫。
然而身为母亲,曹太后是悲伤的。英宗在位四年,就一命呜呼,短暂得让人觉得曹太后所有的努力都像是徒劳。神宗是英宗的独子,没有竞争当继承人的压力。曹太后目送心爱的孙子走上皇位,本来十分欣慰。但没过几天,宋神宗,竟和当年被仁宗冷落的王安石一拍即合,决意厉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由于过于激进,方案提出之后,反而没有得到老臣们的支持。
宋神宗和王安石陷于空前的孤独,他们不得不另选一批新人。但这些人中,不乏有钻空子,捞油水的,或为走捷径,爬仕途的。由此,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改革陷入了困境:不少大臣反对,有的百姓也反对。王安石喊出了石破天惊的“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掀开了一场关于“国是”的争论。这场争论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朝廷成了“一言堂”,容不得不同的声音。
深居后宫的曹后,最担心的就是“一言堂”。政令的改变,对国家的影响是一时的;政风的改变,却有无穷后患。她终于出面:“新法有其弊端,现在民间深怨青苗法和募役法,难道皇帝不该想想吗?”动情处,她声泪俱下。政策上的劝说宣告无效,曹后转而致力于人事问题,以此维系朝政的平衡,不至于出现向改革派一边倒的情形。公元1079年,在欧阳修、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因反对变法而被贬黜之后,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爆发了,苏轼因诗中有不满改革的句子而获罪。
是年冬天,弥留之际的曹后,把宋神宗叫到病榻前:“当年仁宗在科举考试中得到苏轼、苏辙两兄弟,高兴地对我说:‘皇后,我替子孙觅得了两个宰相之才。’苏轼由此得以保全。与此同时,对已成众矢之的王安石,曹皇后也叮嘱神宗:“王安石的确有才学,可惜仇人太多,你若真爱惜人才,不如让他暂时离京外任。”言毕,曹后病逝于开封,改革大幕落下了。
曹太后一生,经历了北宋两次变法。身为女子,她的角色的确受到了限制,但是,当一群士大夫为了确立自己的主张而大闹朝廷时,深宫中的曹后却能致力于保全双方的精锐力量,为后世子孙留下一批声名卓着的人才。这样的远见,让后世无法忽视她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2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