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王平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三国乱世,青史留名者很多,王平的名字,恐怕知道的人就比较少了。王平是蜀汉后期的大将,他做过一件事,让后人很惊奇。那就是弃魏投蜀,王平在曹魏强大时离开,选择投到较弱的蜀汉阵营里。这是为何?
王平,又叫何平,本来是曹操的人,是一名代理校尉。后来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刘备的五虎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随后曹操亲率大军而来,王平也随军而来,刘备击败曹操,王平才来到刘备阵营。王平为何弃魏投蜀,原因有以下几点。
王平是巴西人士,现今四川省渠县,籍贯益州。也就是说,王平本来就是蜀地人,只不过离开故土在曹营当兵。古人及看重故土故乡情,王平有机会能回到蜀地,回到家乡当兵,为什么不呢。
在曹营时,曹操手下能人众多,王平只是个小官,出不了头。况且,王平大字不识几个,更不会被曹操重用,他在曹魏那里没有什么存在感。曹操抢汉中失败,部队被冲散,王平找不到曹军,看到蜀军,索性就投降了。
到了蜀军阵营,刘备也没有重用他。直到刘备病逝,诸葛亮主导蜀汉后,王平才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诸葛亮首次北伐,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王平那时是马谡的先锋。都知道马谡最后丢失了街亭,是因为他舍水上山,被张颌切断了水源。王平曾多次劝阻马谡,可是马谡不听,才有了后来的街亭惨败。
只有王平率领的千余名士兵鸣鼓自持,张颌怀疑王平设有伏兵,不敢进攻。王平将败逃的蜀军兵卒统一起来,带他们平安归还。诸葛亮看到王平才能,就拜他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死后,王平成为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曹爽率十万大军攻汉中,被王平击退,才真正扬名天下。
被抓了不投不行啊兄弟。 哈哈。 说正经的,我个人认为有三点原因
王平的出身。王平是巴西宕渠人,是当地的异民族,也被称作“板循蛮”。张鲁投降曹操后,异民族的巴西郡夷王杜濩、賨邑侯朴胡带巴夷、賨民归顺曹操,王平跟随二人到洛阳,并拜为代理校尉。所以他对北魏没什么感情,对于巴蜀家乡有感情一些。
王平通晓汉中地理,在汉中之战时被任命为徐晃的副将,但是却受到徐晃的排挤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低下大将黄忠于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王平随曹操率领大军来争汉中,却被刘备手下赵云率军击败,王平本就对魏国没有感情,又受到徐晃排挤,有了赵云引荐,又有刘备以仁德招降,王平有了机会所以得以投降刘备。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诸葛亮死后,拜前监军、镇北大将军,镇守汉中,曹爽率领十万大军攻汉中时,被王平所击退,累封安汉侯。
一名蜀国的大将,可以说他的能力是十分强大的,尤其是在三国后期颇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但是这哥们一开始并不属于蜀国,而是属于曹魏,曹操一向把找寻人才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为什么没有挖掘到他,还让他跑到蜀国去了呢?《三国志》对这个事情的记载只有一句话:"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不过这里的信息也足够了,我们来分析一下。
关于王平叛魏降蜀,我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
(1)近乡情更怯,故土更难离。王平是巴西宕渠人,也就是说他本身就属于蜀地的一份子,他是随着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民一起离开家乡的,这种被迫背井离乡的滋味一定不好受,所以能回去为什么不回去呢。
(2)在魏国毫无存在感。曹操这个人确实是很重视人才的,曹操把人和才分得很清楚,只要是人(起带领作用)或者是才(能独当一面)他都会委以重任,所以曹操手底下发现人才的官员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找寻人才的。而到了王平这里,首先他是一个外乡人,还是一个外族人,曹操是不会把他当人看的,至于才华,王平本人“忠勇而严整,生长于戎旅,手不能书,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也就是说不识字,曹操能看得上不识字的人吗?曹操手底下那么多谋士,都是满腹经纶,手底下的大将都知根知底,王平初到魏国,无人问津也很正常。
(3)估计是跟军队走散了。曹魏兵败后,大军四散而逃,王平这么一个不被人重视的校尉谁都不会管,既然找不到自己的军队,还不如一走了之,没成想碰到了刘备的军队,一狠心投入了刘备的怀抱。
进入刘备的军队后,其实他也没被重用,知道街亭一战诸葛亮才发现了他的军事才华,根据《三国志·王平传》:“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从这以后,王平步步高升,最后升为了安汉侯。王平为蜀国尽心尽力,最后也得以善终,延熙十一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承了爵位。
在三国时期,蜀汉虽然相对弱小,却是名将辈出。其中,就五虎上将来说,更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在刘备建立蜀汉的过程中,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这五虎上将,无疑立下了赫赫战功。不过,在蜀汉建立前后,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等人则陆续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当然,对于蜀国来说,并没有一下子进入到武将凋零的时期。在蜀汉中后期,时人云: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化)。对于王平、句扶、张翼、廖化等人,就是当时的名将。
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王平,则相对特殊,因为他一开始是曹操麾下的武将。公元217年到公元219年,刘备和曹操之间爆发了汉中之战。在汉中之战期间,王平离开强大的曹魏,选择投奔弱小的刘备。那么,问题来了,汉中之战时,王平为何离开强大的曹魏,而归降弱小的刘备呢?也即王平到底怎么想的呢?
一
首先,王平是巴西宕渠人,因为小时候养在外祖父何氏家,所以又叫何平,后来改回本来的王姓。
《三国志?王平传》中记载: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巴西郡朴胡、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c?ng)民依附曹操,王平随杜濩、朴胡等被迁往洛阳,被任命为一名代理校尉。由此,对于王平来说,本来就是益州人士。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远征汉中,张鲁归降。在获得汉中之地后,曹操还派人袭扰益州的巴西郡,促使王平等人依附于自己。不过,在来到曹魏后,王平仅仅获得了校尉的官职。在汉末三国时期,校尉自然是相对较低的武将官职,也即在裨将军、偏将军之下。
《三国志?王平传》中记载: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手下黄忠于定军山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王平随曹操率领大军来争汉中,却被刘备击败,王平得以投降刘备,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三
在汉中之战爆发时,王平跟随曹操征讨刘备,参加了这场持续两年之久的战役。当然,正是在这场战役中,王平离开了曹操,归降了刘备,从而被刘备册封为牙门将、裨将军。对此,在笔者看来,王平离开曹魏的原因,分为以下两点。一方面,王平当年投靠曹操,很可能是情势所逼。不过,等到汉中之战时,刘备击退了强大的曹操,这让王平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益州,而不是继续跟随曹操回到中原之地。
在公元215年,刘备刚刚击败刘璋,夺取了益州之地。但是,刘备能否在益州站稳脚跟,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王平选择投靠曹操,自然是容易让人理解的选择。不过,在汉中之战中,刘备一方不断取得胜利,向王平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于是,王平投靠刘备的话,不仅是跟随了具有潜力的主公,也是回到家乡建功立业,这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了。
王平本是魏国将领,他在最后却背弃曹操投靠了刘备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们本性在利益的驱动下选择了对自己利益更大的一方,在曹操和刘备两者的选择中,自然是选择了对自己更有益的一方,换句话来说就是刘备提出来的待遇比起来曹操对自己的待遇好。所以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也就选择了一个更重视自己的,获得待遇更好的一方。其实也就等同于现代的?跳槽?。
而且刘备和曹操的性格以及处世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其实在一定情况下也就暗示了两人未来发展的不同结局,王平之所以能做到魏国的将领,自然也是有他自己的本领和见解。所以在刘备对自己抛出橄榄枝后,自然会在两者之间斟酌,王平自然也意识到了曹操的处事态度,对世人,对自己的人民或者大臣都带有着很深的猜忌。也知道曹操这个人自我保护意识是很严重的,自己在曹操身边一直需要小心谨慎,而在刘备身边可以更大程度的做自己。这对人才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刘备这个人也是十分重情义的,王平自己也知道,只要自己一心为他付出,最后的结局远胜于在曹操手下做事,刘备对王平之后也是十分信任的,这也就自然体现出来了王平的选择没有错。刘备其实一直在恪守自己内心的标准,没有做什么违背人性的事情。这在当时身居高位的人来说,也是十分难得的。
虽然在最开始的时候王平对刘备的了解还不是很充足的,但是人们的传言在一等程度上也能体现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刘备对外的名声也是很好的,而且刘备身边的官员不同于曹操身边的,更多的是忠心耿耿的,这也是很重要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1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