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八旗铁骑是怎样丧失战斗力的

说历史 2023-06-07 18:24:59

八旗铁骑是怎样丧失战斗力的

清朝的八旗铁骑是怎样失去战力的呢?

八旗铁骑之所以会逐渐丧失战斗力,这主要是因为将领的变动,另外作战的环境变化又会让大家特别的懈怠,除此之外政治的腐败也同样会让军队因此丧失斗志。

努尔哈赤时代为了能够有效凝聚所有子孙的心力,旗主基本就是自己的儿子又或者是自己的孙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样会给大家留下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英勇神武形象。无论是计谋又或者是手段,全部都能够去打压属于自己的竞争对手,这就能够夺得君主的认可,有了这样的榜样之后,军队的战斗力非同一般。

满族以前本身就是游牧民族,生存的环境相对比较恶劣,要想丰衣足食,那么首先就应该看老天爷是否赏脸,在这种艰苦的自然环境下,也能够有效练出一种精神意志,可以让子孙后代全部都能够过上一个安稳的日子,不惧艰险,可以丰衣足食。伴随着时间逐渐的流逝这些八旗军显然日子都会有所区别,以前如果没有争夺必然就不会有好日子,可是现在不需要争夺,这样也可以尽情的享受。既然不需要拼搏就能够过上一个幸福的日子,在此时到底还会有谁去拼尽全力呢?所以最终也已经开始腐蚀军人的意志。

在进入到多尔衮时期八旗军早就已经打了很多的仗,八旗军在之前的基础上也同样可以享受胜利的果实,会利用手里的权力来有效参与政治的斗争,从腐败这一方面来看,确实已经没有办法比得上之前。不得不说,军队的胜算也并不是一个人的责任,只能够说多熬粉的趋势也同样是整个队伍实力的一个表现,如今出现跳崖式的下降也并非仅仅是因为多尔衮就是很多尔衮在世,也没有办法阻止这些将领们出现腐败,毕竟这本身就是蜜糖下的砒霜,有多少人能够抗拒?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八旗铁骑是怎样丧失战斗力的

满清八旗折翼之战:7000精锐阵亡,第一名将被小兵割喉

1644年4月,睿亲王多尔衮率满清主力与吴三桂关宁兵联合,在关外一片石将李自成大军主力打残,而后挥师入关,继续追杀「 ”闯军”。接着,八旗劲旅在怀庆之战、潼关之战、西充之战等关键会战中将李自成、张献忠送上绝路,时间不到一年。接着,英亲王阿济格等率1万八旗,硬是招降了坐拥80万大军的左良玉之子左梦庚,实乃奇迹是也。至于南明其他军队,八旗更是随意吊打,先用红衣大炮轰破城墙,而后骑兵冲杀、屠城,干净利落。此时,清朝便继续自我吹嘘,「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俨然就是东亚第一劲旅。然而,时移世易,220年之后,一群「 ”流浪”农民在山东菏泽高楼寨附近将八旗主力打残,7000精锐阵亡,第一名将被16岁小兵割喉。此战过后,八旗退出历史舞台,再也没出现在关键战场,直到清朝灭亡。 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太平军悍将率2万「 ”老兵”突破「 ”江北大营”防线,冲出浦口,开始北伐。6月,北伐军杀进河南,占领归德府,而后向西攻打怀庆,接着转向山西,杀入河北,直逼天津,北京震动。此时,僧格林沁率麾下蒙古、东山省马队出征,采取「 ”长围战术”,消灭北伐军,由此而名声大噪。1859年,僧格林沁率马队在天津大沽迎战英法联军,摧毁敌舰多艘,赢得对外开战之首胜。1860年10月,八里桥大战,蒙古马队血气十足,虽败犹荣。1864年12月,僧格林沁率马队2万余人在霍山黑石渡与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20万大军展开激战,成功阻止他们东征金陵。不久,太平军数位高级将领来投降,扶王陈得才在绝望中服毒自杀。此战获胜,僧格林沁成了满清八旗绝对之战神,时誉为「 ”南曾北僧”,将其与曾国藩并列,同为大清军事顶梁柱。 陈得才自杀,20余万将士投降,湖北、安徽太平军元气大伤,遵王赖文光只好另谋出路。此时,赖文光手头只有3000余残兵,势单力孤,难以振作。为了复兴太平天国,赖文光决定与清朝老对手张宗禹、任化邦所部「 ”捻军”联合,「 ”誓同生死,万苦不辞”,一起对付八旗劲旅。考虑到北方多平原以及「 ”捻军”缺少基地之客观现实,赖文光建议改组军队,「 ”易步为骑”,减少步兵数量,增加骑兵之比重,提高部队之机动性与灵活性。改组军队后,大伙拥戴赖文光为领袖,继续打着太平天国之旗号作战,被称为「 ”新太平军”或「 ”新捻军”。当然,后世有人不承认这支军队为「 ”新太平军”,因为赖文光所带来之股份不多,区区3000余人而已。但是,无论是「 ”新太平军”还是「 ”新捻军”,这支军队的成分绝大多数是破产的农民则是毫无疑问的。 赖文光组建「 ”新太平军”后,开始纵横中原各地,攻杀清军,掠夺粮食,增强所部实力。1865年1月,僧格林沁决定在野战中灭了赖文光,于是亲率主力向北追杀,却在邓州遭遇埋伏,被前后包抄,损失惨重。此次战败,僧格林沁恼羞成怒,继续追杀。28日,僧格林沁追杀赖文光到鲁山,太平军一路溃逃,八旗铁骑分三路包抄而来。此时,赖文光突然掉头,从侧后包抄而来,八旗马队猝不及防,营总富克精阿、精色布库率部先逃,太平军则乘势掩杀,副都统舒伦保阵亡疆场,3000精锐毙命,僧格林沁在原太平军叛将陈国瑞掩护下逃离战场,免于一死。邓州、鲁山两次惨败,僧格林沁决定整治军纪,将临阵逃脱的富克精阿、精色布库等营官斩首示众,而后继续追杀赖文光,试图一雪前耻。由此,僧格林沁丧失了应有之理智,一步步走向灭亡之路。 邓州、鲁山两次获胜,赖文光感觉很有成就感,击败八旗劲旅,这是多么值得骄傲与自豪之事。不过,此时的太平军没有固定根据地,只能靠流动作战取得必要之物资补给,时常在湖北、河南、山东、直隶、苏北等起转战就食。所以,赖文光一般不会主动与八旗劲旅交手,非要打的话,也得有十足把握才干,否则自伤元气,这对无根据地的太平军是灾难性之损失。因此,大胜过后,赖文光并没继续追击僧格林沁,而是从河南往山东方向进军,去夺取运河沿岸之粮食,取得军资补给品。僧格林沁呢,则穷追不舍,从豫西、豫中、豫东、豫南,一直追到山东,期间斩获不小,可士兵非常疲惫,本人也是「 ”寝食俱废,恒解鞍小憩道左,引火酒两巨觥,辄上马逐贼。”可知,僧格林沁已强弩之末,危机重重。对此,朝廷让僧格林沁适当休整,不要一意孤行,免得遭殃。 作为八旗最后之名将,僧格林沁身上的光环实在太多,如今被赖文光羞辱,自然是相当恼火,势必要报仇雪恨。1865年5月,僧格林沁率蒙古、东三省万余马队抵达山东菏泽高楼寨附近,与赖文光对峙,准备进行决战。此时,赖文光主动出击,用骑兵与八旗主力对冲,进行野战。交战不久,太平军佯装撤退,引诱僧格林沁前来追击,将其吸引到预定埋伏圈。下午时刻,埋伏在高楼寨以北村庄、河堰、柳林一带的骑兵、步兵一齐出击。陷入埋伏,僧格林沁毫不畏惧,直接分三路迎战。翼长诺林丕勒、副都统托伦布、总兵陈国瑞、何建鳌等率马步兵为西路;副都统成保、乌尔图那逊、总兵郭宝昌等率步骑为东路;副都统常星阿、温德勒克西率骑兵为中路军,僧本人则坐镇指挥,统一调配。至此,双方已经出动全部主力,在齐鲁大地进行搏杀,勇者取胜。 从装备上讲,八旗要强于这帮「 ”老农”,洋枪、洋炮装备之比例很高,赖文光领导的这帮家伙都是使用大刀、长矛居多。不过,如今是短兵相接,洋枪、洋炮使不上劲,而八旗长期追击没得休整,此时已经相当疲惫,体力不支。所以,大战之结果很惨烈,7000余八旗铁骑阵亡疆场;第一名将僧格林沁躲进麦田中,被16岁少年张皮绠用大刀割喉,就此毙命。此战过后,八旗不再成气候,满蒙贵族中再也无可以领兵之人,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精英则北上剿贼,将势力拓展到北方,清廷政治格局就此转变。

骑兵如何兴起的,为何后来慢慢的消亡了呢

骑兵时如何兴起的,为何后来慢慢的消亡了呢?

骑兵作为战争史上称霸时间最长的兵种,横扫世界长达几个世纪。无论是十字军东征,还是席卷半个地球的蒙古铁骑,作为战斗主力的骑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走向。然而,威震一时的骑兵又是怎样走向没落的呢?

在中国,早在商朝就有数量较少的骑士,而后来推翻商朝的周人更是以为商朝王室养马而闻名。到了战国时期,在赵武灵王著名的胡服骑射政策下,骑兵开始作为一个独立兵种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因为当时赵国不仅要与中原诸侯争天下,还要对外应付林胡、楼烦、东胡这三胡的不断骚扰。

骑兵出现后,几乎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蒙古铁骑了。蒙古族的蒙古帝国东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亚、南至波斯湾,国土面积达三千余万平方公里,无论是被蒙古人打败的宋朝,还是后来的明朝,骑兵都是重要的军事力量。满清的八旗铁骑更是直接打进山海关,执掌江山近三百年。

火器的出现,终结了骑兵的统治地位,西方的骑士时代就是被火炮灭掉的。在中国,一方面由于元朝的遏制,火药武器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另一方面,清军骑兵在于明朝火器的对决中并不占劣势,于是火器在中国日益式微。尽管康熙皇帝的开明让中国的火器有所进步,但终究无法替代骑兵在满族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大沽失陷后,僧格林沁率领当时清军最后的希望,蒙古骑兵在北京通州八里桥与阻击英法联军,史称八里桥之战。清军的步骑混合军队在面对英法联军战列步兵线等现代战术时,尽管视死如归,但还是在这场两个时代之间的战斗中,以近两万人的伤亡换来了对方12人的阵亡。

其实早在八里桥之战不久前的1853年,英法意和奥斯曼土耳其在与沙俄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就已经预感到了传统骑兵的黑暗岁月必将到来。当时的俄军将步兵、骑兵、炮兵混编,在著名的巴拉克拉瓦战役中,20分钟内就抹去了英国轻骑兵三分之二的战马和三分之一的士兵,克里米亚战争就此成为拿破仑式作战与现代战争的分水岭。

在同时代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的骑兵以另一种方式得以新生了。南北战争中的骑兵装备了新式马枪,下马作战、上马机动的骑兵是当时执行侦察、袭扰和突袭的利器。当时的骑兵们借助骑炮,也能让自己拥有很强的火力。只是骑兵当时正面冲击的次数几乎降到了零,而是充分利用自己机动性的先天优势,对步兵火力造成了的压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不仅出现了恐怖的毒气和逆天的坦克,也是骑兵在世界战争舞台上作为主角的最后演出,一战后期的马匹已经逐渐转变成运输辎重的劳动力。除此之外,保留着战斗力的骑兵也不得不寻求与坦克、装甲车等现代战车的配合战法。中国的骑兵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精兵简政时期作为一个兵种被消除。

所向披靡建州女真八旗铁骑为何成一群废物

所向披靡建州女真八旗铁骑为何成一群废物。

譬如所向披靡的建州女真八旗铁骑,入主中原后,就很快成了一群“废物”。建州女真后金前清时代,“八旗子弟”代表“荣耀”,山海关一战,驰骋疆场的李自成农民军,打得过吴三桂,却根本不是八旗兵的对手,八旗兵堪称当时最好的“精锐部队”。

然而,晚清时“八旗子弟”,却由褒义词变为贬义词。从八旗兵没落不难发现,是中原王道的围栏,将他们送上了退化的“圈中狼”之路。

中原王道圈中有两样东西,令草原狼爱不释手欲罢不能。那就是“特权”和“血缘政治”。得到了这两样东西的“狼种”,还在娘胎里,就已经有了官衔。他们在圈中,享有最上层食物链特权。为所欲为,无所不能。然而,这两物越多越大,腐败的速度越快,退化程度越重。

女真皇帝在入住中原后,出于退化的担忧,也经常廷组织“移垦”运动,希望永保八旗威风,可惜八旗子弟没有几个愿意去,即便去了,也空手而归。被圈养了太久的宠物,已彻底失去了掠食的野性。留在兵营里的“八旗子弟”也坐享百年战果,顺治初年,旗兵每月尚训练五六次,后来则次数减少,甚至流于形式。

到康熙末年,所谓训练,已是一团糟。外省驻防将军及绿营提镇,“出行则皆乘舆”,以骑马为耻,武艺日益荒疏。在这些身无技艺的将官统率下,旗兵的训练,只能追求表面文章。

上行下效。八旗士兵不断腐化、溃烂。酗酒赌博,无所不为。更有甚者狂嫖滥赌,银钱花光了,干脆把盔甲器械送进当铺。晚清时分,无论是留在兵营里的“八旗子弟”,还是走向社会的“八旗子弟”,已经“惟知抽鸦片、提鸟笼”。

堕落到这步田地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清中晚期,退化为“圈中狼”的他们连洪秀全的农民军都打不过,只好以汉治汉,靠曾国藩办团练才灭了“太平天国”之“乱”。待世界真正的列强从远方地平线上出现时,“八旗子弟”无招架之力,更无还手之功。

围栏养人,也能废人。退化的八旗后代,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如何能守疆卫国?“八旗子弟”终于成为令天下人不齿的贬义称谓。从令人畏惧的勇猛到令人鄙夷的懒惰,这是圈中王道退化的必然结果。圈中生活越稳定,退化越严重。

所以,即便草原狼王并不想让后代退化,但一旦进入中原王道这个圈,就由不得他们。不管播下的是什么,收获的只能是“内残外忍”的奇异物种。

纵横无敌的八旗铁骑衰败后,满清政府想过重振吗?

当然是想过的,而且不止一次的尝试过,只是都彻底失败了而已。题主有个误区,八旗军不是单纯的骑兵,他们应该算一种综合部队,有大量的火器兵、战车兵,所谓骑射只是军事训练的代称。从乾隆年间开始,清朝就一直不停的尝试挽救八旗军的战斗力,可惜收效甚微。大抵上清朝一直没有抓住八旗堕落的原因,或者明知道原因却实在没法下手。

问题根源——理论模型与现实发展的矛盾

八旗准确点说一直都不是只有女真人,里面有大量的蒙古人和汉人,它是一种军政体系,压根就不是血统民族。清朝拿下江山后视八旗为夺取天下最重要的根基,把这套体系给固定了下来。但很快他们就遇到了问题,以往八旗军的收入是分配制,来源主要为战争掠夺缴获,现在天下都是自己的,总不能自己抢自己吧?

于是帝国上层拿出了一套模式,国家发钱作为花销,国家分地作为吃食,解除这些人的后顾之忧。旗人禁止出城,只需要好好训练,待有战事的时候出征杀敌即可。想法很好,但执行的很逗逼,跑马圈地激起的军民矛盾先不说,你都禁止他们出城了,给土地有个卵用?他们自己根本没法去种,只能出租。更逗逼的是还不允许他们从事其他职业,要么当兵、要么当官、要么种地,就这三条路走。

我们都知道战争杀人、和平生崽的道理,承平日久旗籍的人口越多,乾隆把准噶尔灭族之后国家也再没有规模太大的战争。军队数量就那么多,不可能无限扩编,又不让这些人去干别的。这帮原来的职业军人就开始急速的堕落,每天喝茶遛弯、提笼架鸟的混日子。

时间长了国家也受不了,这发的银子怎么比打仗时候还多?再这么下去财政要吃不消的!说实话开始旗人也不满意,因为旗籍里也有阶级的,除了宗室和上层外,大部分旗籍的例银不够维持好生活。清朝官方也不是傻子,给旗籍发银是分两部分的,例银是常发的,可很少,正经的收入还是当兵打仗的奖金。分下来的铁杆庄稼他们自己还不能种,租出去只能收点粮食,立国时候这些人已经习惯优渥的生活,过苦日子受不了,经商国家还不让。

生计问题——缠绕整朝的闹心事儿

其实从雍正年间开始,一个搞笑的闹心事儿就摆在清朝皇帝的面前——八旗生计问题。按道理说一群国家花钱养着的人不可能有生计问题,再次还有顺治时期分的铁杆庄稼打底,怎么也不至于饿死吧?

可这事儿真的就发生了,雍正后期的时候真的就有旗人活不下去,开始冒充汉人卖身为奴。原因很简单,孩子越生越多,下层旗人的例银根本养活不了,铁杆庄稼分三回家就有人啥也捞不着了。国家还不让这帮人去从事其他工作,去茶馆打杂都没人敢用,这不就是等着饿死吗?这事儿的搞笑程度大抵就等于明朝一些宗室为了不饿死故意犯罪,好去凤阳的皇家监狱混牢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雍正以下的皇帝们简直想破了脑袋,使用了种种办法,其中包括:

移民:人实在太多了,你们出去一部分回东北吧!给你们发路费、发种子、分地。然而应者寥寥,见惯了京城繁华,谁还愿意回那穷山恶水啊?皇帝一看光鼓励是不行了,还是强制吧!反正和罗刹国老折腾,发八旗兵充边!就这样,分流了上万八旗军到东北,一度东北只剩下1000多旗军的局面改观了很多。但是对于八旗爆炸一样的人口增长,这是杯水车薪。

当官:办各种官学、宗学、觉罗学,加强八旗教育,这样就能当官了。除了科举外,旗人还可以通过笔贴、翻译进士、侍卫等特殊途径当官。大抵上就是利用旗人通满语,可以当翻译,或者功夫好,可以当保镖的途径。其结果也就是清朝中后期,旗人教育程度好一些而已,并没有大用,官员数量也是有限的。

出旗:最后一招了,减少旗人数量吧!解除一部分人的旗籍,让他们自谋生路,国家不再限制他们职业了。我到不是想挑起民族矛盾,最终离开旗籍的大部分是汉人。雍正年间汉人占旗籍差不多七层以上,到了嘉庆时期已经降到四层多。用这个数字也澄清一个问题,所谓的八旗其实还是以汉人为主的,即使比例最低的时期也要占差不多一半。

其他大概三层是原女真人,两层是蒙古人,还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清代八旗不是一个民族概念。但这招依然没有卵用,低层旗人依然生计困难,倒是被裁掉的那部分人真的自谋生路了,这帮哥们一生气加入天理教当了反贼,在嘉庆年间把紫禁城都给轰了几枪。

到这我们就明白旗人战斗力减退的根源,上层旗人永远不愁生计,最后游手好闲的不训练,下层旗人永远没法活,最后穷的训练装备都没有。不改变这个结构,你怎么分流旗人都是徒然,穷的还是训练不起,富的还是不愿意训练,战斗力只能越来越差。

坦率说旗籍制度到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它解决了一个问题,逃兵。僧格林沁骑兵冲锋洋人火枪队都没几个逃跑的,原因无他,户籍加全家老小都在城里呢,你跑一个试试?花了官府钱长这么大,还想打仗当逃兵?太没契约精神了吧?

最后挣扎——陆军第一镇

后来洋人不是打进来了嘛,太平天国也闹起来了,八旗操蛋的战斗力实在没法面对四面起火的帝国。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开始崛起,但少数八旗精锐还是保持足够的水准,依然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力量。

甲午战争之后,灰头土脸的清朝进行军制改革,开始训练新军。参照德国和日本的模式重新编制,以步、炮、马、工程四个兵种进行分别整合。

1902年12月6日:抽调京营八旗3000人,交袁世凯训练,希望成为新式部队。

1903年1月22日:以镶白旗铁良为练兵翼长,赴保定训练。

1904年2月12日:再次从八旗中抽调兵卒,将营扩大为协。

1905年5月31日:再次抽调八旗兵卒扩编,最终编制为镇(大约1个师)。

1906年1月9日:训练完成,称陆军第一镇,驻防北京仰山洼。

1912年11月:改名陆军第一师,原因是中华民国成立。

1922年6月:进入江西,驻扎南昌、九江。

1925年4月:改名为江西陆军第三师,此时军内已几乎没有原八旗兵卒了。

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攻江西,该部全军溃散,八旗最后的努力彻底归于历史。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将八旗衙门正式撤销。

1838年:锡伯营移防新疆,八旗最后一个编制消失,这个维系300年的制度彻底完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