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盆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鬼戏,由于这部戏舞台形象可怖、唱腔动人,又被多位名人关注或演绎,所以名气极大。不过下面要讲的,却是发生在乾隆年间的一个奇案,它被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记录在《子不语》一书中,这起案件的吊诡之处极多,比如,从一开始就和《乌盆记》扯上了关系。
假包公遇上“真鬼魂”
乾隆年间的一天,广东省三水县的县衙前人声鼎沸,万头攒动—这天正赶上吉庆的日子,戏班子搭起了舞台要演整整一天的戏。这天的主打剧目是《乌盆记》,包青天断乌盆,在那个年代可称得上是“恐怖悬疑大片”,不光戏台下面的观众,就连准备粉墨登场的演员们也兴致勃勃。前面四场,演的是刘世昌遇害后,其冤魂请求一个叫张别古的老头儿替他找包公告状;第五场轮到包公上场,上来后应该有这么四句台词:“十年寒窗读圣贤,常将铁砚试磨穿,身受皇恩为知县,朝廷王法大于天。”然后,包公命令两位差役将放告牌抬出,之后才是饰演张别古和刘世昌的演员上场—对这段表演,台下的观众大多已耳熟能详。
只见“包公”上得台来,在公案后面落座。突然,他双目圆睁,大吼一声:“你是何人?为何跪在台上?!”
原本有点喧闹的台下,刹那间寂静如死,他们和扮演差役的演员一样,大白天的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因为“包公”说出的话并非戏词,而且他对着说话的那一处舞台上,根本就空无一人!
谁知更加可怖的一幕出现了:“包公”从座椅上跳了起来,即便是浓重的黑色油彩也掩饰不住他那惊恐万状的神情,他一面跌跌撞撞地朝后躲避,一面用颤抖的声音喊道:“你是什么人?为何头上带伤、满脸是血?你不要过来!不要过来!”
台下的观众万万没想到,看《乌盆记》却赶上了“鬼告状”直播,一片哗然,“其声达于县署”。
一座坟埋了两个人
此刻正坐在县署里办公的知县,听到外面的喧哗声,立刻命令差役前去查看发生了什么事。不久,差役把饰演包公的演员带了回来,只见他的脸已被汗水污得青一道紫一道,帽子也掉了,惊魂未定地说:“吓死我了,刚刚在舞台上落座,便看见一个披头散发、满脸血污的人跪在台上……分明是个鬼魂啊!”县令听了也十分吃惊,命他将那鬼魂带到公堂上来。
演员无奈,只好走出县署,重新回到舞台上,坐在公案后面,依旧望着舞台上那处空无一人的地方,很久才开口说:“我这个包公是假的,你若有冤情,不如跟我一起去县署,让县令大人替你讨回公道。”然后朝台下走去。
已经升堂的县令,见那饰演包公的演员上得堂来,且指着身后说:“大人您看,他已经跪在台阶下面了。”县令起身看去,见台阶下空无一人,只听演员低声说道:“大人,那冤魂朝我招手,看意思好像是让我们跟着他去什么地方,我该如何是好?”
县令决定带人跟去看看。一路走去,他们来到了一处草长丛深的野地里,前面兀立着一个馒头样的坟包,墓碑上的文字写着“冢乃邑中富室王监生葬母处”。演员指着坟头说:“那鬼魂钻进里面不见了。”
县令更以为奇,命人把王监生找来。王监生被带来后,县令命人掘墓,顿时锹铲俱下,地面刚刚挖了两三尺,一具头骨碎裂的男尸就从土里浮现了出来。王监生见状吓得面如土色:“冤枉啊大人!我母亲下葬時,送葬的人数以百计,他们都看到了我母亲的棺木入土时的场景,根本没有这具尸体。”县令问道:“你是看到墓坑封土之后才离开的吗?”王监生摇了摇头:“我看到母亲的棺材下到墓坑之后,就带着送葬的人们一起回家了,剩下的封土之事都是土工所为。”
县令抚掌大笑:“吾得之矣!”
随即,县令将那天埋葬王监生母亲的土工们都找了来。土工们见事情败露,扑倒在地不停地磕头道:“我们认罪,我们认罪!”
伸张正义的“独角戏”
原来,那天王监生带着送葬的人们离开墓地之后,这几个土工便在附近的一个茅棚下歇息抽烟。有个独行的旅人迷路走到这片荒野之中,上前来向他们问路,顺便讨口旱烟抽。土工中的一人偷偷往那人肩上的包袱缝隙瞄了一眼,发现竟是白银,顿时财迷心窍,跟其他几人商议杀人劫财,把尸体埋到王母墓里。土工们一听,都觉得此计妙极,于是痛下杀手。
在刑场上,一个土工对着同伙们叹息道:“还记得埋尸时咱们曾经夸耀,这样的杀人灭尸之法,谁也破不了案,死者要是想申冤,恐怕只有包龙图在世才能做到吧……”监斩官听了,更觉得此案真是诡奇之极,认为那个死者的冤魂正是听到了土工们的对话,才受到启发,虽然包龙图已不在世,但总可以找戏台上的包公申冤吧!
实际上,听到土工们对话的并非什么鬼魂,而是那个扮演包公的演员:当土工们杀人埋尸的时候,那个演员因为内急,恰恰就在附近的草丛中目睹了惨剧的发生,也听到了杀人者猖狂的对话,受到启发,才有了这出伸张正义的“独角戏”。
搜索
立即关注328662397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基本解释
[Beijing opera] 我国主要剧种之一,由清代中叶的徽调、汉调相继传入北京合流演变合成。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后流行于全国。
详细解释
亦称“ 京戏 ”。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 嘉庆 、 道光 年间同来自 湖北 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发展。
基本概念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表演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 “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而“打”则指的是武功。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角色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京剧脸谱图片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京剧 王子复仇记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 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20世纪的第一个50年,是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著名的“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都产生于这个时期。但是,很多京剧名家也都凋谢于这个时期,后人欣赏他们的艺术,只能靠他们当时留下的一大批老唱片了。当时有名的演员,大都在高亭、百代、蓓开、胜利等唱片公司灌有唱片传世,种类繁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技术的进步,这些老唱片也渐至于湮灭,大部分变得不可考了,为后人欣赏、学习前辈名家的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先后有中国唱片等公司把一部分老唱片翻录在磁带或者其他介质上予以出版,但是却一直没有对整个老唱片音乐资料进行过系统整理,就是翻录过的东西,也大多市面无售了。不过,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成熟也给我们这些老唱片的普通爱好者带来了希望,使我们有了尽可能全面整理这些老唱片的可能性。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京剧 霸王别姬
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帝后及八旗王公 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恰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晚清电视剧:《孝庄秘史》、《雍正王朝》、《少年天子》、《康熙王朝》、《皇太子秘史》、《太祖秘史》、《大清后宫》、《康熙微服私访记》、《太极宗师》、《天下粮仓》。
晚清电影:《投名状》、《十月围城》、《末代皇帝》、《中国最后一个太监》、《鸦片战争》、《辛亥革命》。
我的天啊,大家知不知道“晚清”是什么时候就开始瞎推荐?!
晚清是指清朝晚期, 历史 上的定义是 从1840年开始算起 ,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到1912年结束, 也就是辛亥革命次年,宣统皇帝溥仪退位!
所以回答《孝庄秘史》和《如懿传》的,请问你们是来的 搞笑 的吗?
吐槽完毕,正经回答如下:
1.电影——
《甲午风云》豆瓣评分7.6,老电影,故事非常经典,大家应该都在 历史 课上学过,邓世昌率领北洋舰队与日军激战。
《末代皇帝》意大利导演拍的中国故事,当年震惊整个西方、席卷奥斯卡,讲述了溥仪的一生,我个人觉得中国人都应该看一看。
《末代皇后》姜文和潘虹主演,讲述皇后婉容在清廷破败后的扭曲人生。
《大太监李莲英》豆瓣7.1分,曾经的情侣档姜文和刘晓庆主演,姜文饰演太监李莲英!可以看看他荷尔蒙压抑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太后吉祥》陈佩斯和斯琴高娃主演的喜剧片,讲的是慈禧太后怀孕了,但是没有太医敢说出来……很小的时候看的,非常离奇的故事!
《十月围城》、《辛亥革命》这俩不得不推荐了,众星云集,当年都骗了我的眼泪,到这晚清就结束了。
还有《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太平天国》、《火龙》、《两宫皇太后》、《宋家皇朝》等等。
2.电视剧——
《神医喜来乐》2003年那一版,豆瓣评分7.7,堪称童年回忆了,李保田演得非常出色,沈傲君真是美啊!一个民间神医的坎坷一生也是中国动荡前行的 历史 。
《大宅门》央视的收视冠军,至今的经典,时间跨度较长,从光绪年间一直讲到卢沟桥事变。
《走向共和》中国电视剧 历史 上的一座丰碑!真正让你感受到复杂的 历史 变动和风起云涌。
《那年花开月正圆》这个大家都熟悉了,孙俪去年的爆款。
《镖门》从镖局的衰落讲述清末明初的 历史 变迁,改编自徐浩峰的小说。
还有《十月围城》、《白银谷》、《橘子红了》、《乱世书香》、《天下第一楼》、《人生几度秋凉》等等。
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日落紫禁城,谭嗣同,我的前半生,孙中山。
关于晚清民国的电影电视剧很多,这些年很火的热门电影:《邪不压正》、《罗曼蒂克消亡史》、《投名状》,还有很久以前的《鸦片战争》、《末代皇帝》、《林则徐》 、《少女慈禧》、《李连英》、《火烧圆明圆》、《垂帘听政》、《甲午风云》、《围城》、《茶馆》、《阿Q正传》、《半生缘》、,还有更多戏说或者武打的片子,如《方世玉》、《醉拳》、《黄飞鸿》、《霍元甲》、《燕子李三》……
我喜欢的晚清民国的片子也不少,比如: 那年花开月正圆、橘子红了、大宅门、大染坊、乔家大院、闯关东、上海滩,当然还有很火的言情剧:金粉世家、京华烟云、像雾像雨又像风、烽火佳人、情深深雨蒙蒙……
闯关东、大染坊、大宅门、乔家大院、最后的格格,都是清末民初的。
其他人说的都挺全的了。
作为中国 历史 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既保留了古代的礼仪文化,又渗透着新时代改革的气息。所以很多清朝古装剧应运而生,穿越、宫斗、权谋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
所以诞生了很多神剧,《甄嬛传》、《还珠格格》、《宫》等清朝古装剧,都掀起了收视狂潮,捧红了一大批明星。现在就来盘点一下看了你一定会大呼过瘾的清朝古装剧。
主演: 斯琴高娃、陈道明、高兰村、茹萍、李建群
简介: 该剧从顺治皇帝哀痛爱妃董鄂妃病故时讲起,直至康熙在位61年驾崩而止。第一次以正剧的角度浓墨重彩刻画了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充满传奇的一生。
康熙王朝
推荐理由: 这是部非常不错的电视剧,陈道明真正地把个康熙演活了,斯琴高娃演孝庄那也是无可挑剔。平三藩,灭葛尔丹,收台湾,江山处处有王师,山河一统这些 历史 事件
刻画的非常出彩。康熙这一生除鳌拜削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开启康乾盛世,为后世万人景仰。喜欢结束时候的那首歌,把江山扛在我肩头那一刻,就决定我男儿本色”、“大男人不好做,再辛苦也不说”
很多人表示看这部 历史 剧竟然哭了。大家不妨重温一下这部剧,一定会对康熙的这段 历史 深有感触。
主演: 宁静、马景涛、刘德凯、邬倩倩、胡静
简介: 《孝庄秘史》是根据清朝孝庄文皇后的生平而改编的一部 历史 古装电视剧,该剧戏剧性地再现了大清开国风云,讲述了大玉儿波澜壮阔、缠绵悱恻的一生,着力描写了她在多尔衮、皇太极和福临之间复杂的心路历程。
孝庄秘史
推荐理由: 爱,无论隔着怎样的时空,认定的就只是你,不管岁月怎样剥蚀了你的容颜,怎么样扭转了乾坤,我所要寻觅和等待都只是你。《孝庄秘史》可以说是爱情片中讲政治讲的最好的,也可以说是 历史 戏说剧中把爱情拍的最百转千回的,明明是一段大家都知道不存在事实根据的 历史 故事,却让人看的跌宕起伏,片头片尾曲也是相当经典,与剧同辉。
宁静、马景涛、刘德凯、邬倩倩、何赛飞、斯琴高娃、胡静、舒畅,以自己精湛的演技演绎了动人的情节。在苏茉尔怀中哭的像个孩子的多尔衮、帅气的多铎、用情至深的皇太极、多尔衮、顺治、一生理智大于 情感 独自舔舐伤口的孝庄真的是催人泪下。
主演: 邓萃雯、佘诗曼、黎姿、张可颐、林保怡
简介: 该剧以清嘉庆十五年的后宫为背景,讲述了如玥、玉莹、尔淳等妃嫔为争宠而勾心斗角的故事。
金枝欲孽
推荐理由: 时隔多年,借着做手工重观《金枝欲孽》,到最后依然热泪盈眶 。
全剧中,每个女子都能找到独属于她的独特意象,各有各的华美、优雅、孤独和动人:玉莹声色不动的“毒药”,尔淳石板跫音的“棋子”,如妃圈圈拨动的“摇鼓”,安茜萦绕城楼的“笛声”,福雅不闻不问的“手套”,香浮温香软玉的“暖酒”,皓雪积压不断的“秋千”这些意象之美,是《金枝欲孽》一剧的信物,传情达意。
《金枝欲孽》的原声和背景乐非常惊艳,反复浅吟低唱的女声《咏叹调》、反复出现的《笛子二重奏》、林保怡独唱的主题曲《儿女》和林保怡、黎姿对唱的片尾曲《砒霜》词藻间是道不完的无奈与苦痛。让人感叹这部剧的用心之处。
主演: 李保田、张国立、王刚、邓婕、李丁
简介: 电视剧讲述乾隆年间刘墉与和绅在朝廷、在民间,对公事、对私事发生了一系列斗智斗勇的民间传说故事。
宰相刘罗锅
推荐理由: 多年以后再看此片,不胜感慨,导演在当时即有如此认识,贪腐的严重,心系百姓的秤杆,而今且不说技术水平又有多少导演由此勇气来反映现实生活。封建独裁的君主,苟且拍马死忠的各色群臣,皆是 历史 之悲哀。尤记得最后的刘墉看破一切,但结尾处却仍以 游戏 见皇上来总结一生的功绩与使命。
这是一部三个男人撑起来的戏,李保田、张国立、王刚自然是各有千秋。很喜欢片头曲和片尾曲,小时候看的觉得很有意思,最近重新翻出来看却觉得再也笑不出来了,这是一部很值得思考的电视剧。
主演: 王冰、吕中、孙淳
简介: 该剧以史诗般的艺术笔触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华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
走向共和
推荐理由:
晚清部分真是太精彩了,李鸿章和慈禧的演员表演得张弛有度,无论是生活中的和常人一样的性格,还是 历史 时刻展示出的霸气与无奈,都把这两个人物演得让我觉得得窥天颜。
剧中我记忆最深刻的角色有三个:慈禧,李鸿章,袁世凯。
就人物、情节、台词、布景等各环节设置来说,《走向共和》都采取了写实风格,戏说成分极少。能演活如此厚重的 历史 ,其对 社会 的教育意义和对后代的启迪作用不言而喻,因此绝对堪称一部伟大的电视剧。
主演: 张铁林、张国立、王刚、袁立
简介: 该剧主要讲述了乾隆朝的纪晓岚与和珅明争暗斗、参与破案的智斗故事。
铁齿铜牙纪晓岚
推荐理由: 这真的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我们致敬的经典。
皇阿玛张铁林,和珅的王刚,纪晓岚的张国立,经典的“铁三角”真的是堪称经典!把角色表演的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诠释经典。
乾隆皇上的雷厉风行,大学士纪晓岚的刚直不阿,户部尚书和珅的阿谀奉承,三个男人之间的斗智斗勇真的是十分精彩,让很多人都佩服不已,也让人记忆犹新。
主演: 孙俪、陈建斌、蔡少芬、杨钫涵、郑晓龙
简介: 该剧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少女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一代太后的故事。
甄嬛传
推荐理由: 上映得如火如荼,播出以来引发收视狂潮,口碑极佳,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76集剧情,一气看完,没有感觉困顿乏味,反而更加意犹未尽,忍不住借此机会唏嘘感叹几句。《甄嬛传》在剧情方面,跌宕起伏,设计巧妙。实打实的好剧!摒弃清装剧一贯的情情踏踏的俊男美女风气,真实反映当时的人物性情,值得反复观看。
主演: 赵薇、林心如、苏有朋、周杰、范冰冰
简介: 该剧讲述了乾隆之女紫薇到北京城与失散多年的父亲相认。在走投无路之际遇上女飞贼小燕子,并结为姐妹。小燕子为她想办法混入宫,但在阴差阳错中与紫薇互换了身份,成为清宫中的“还珠格格”并深受乾隆宠爱的故事。
还珠格格
推荐理由: 琼瑶阿姨的很多作品我都看过,印象最深的是《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蒙蒙》。《还珠格格》从配乐到场景选择,再从故事情节到渲染手法等等,看得出来这部剧在当时也是一部导演组用心制作的作品。
还珠格格让我们再次相信爱情了,有尔康和紫薇山无棱天地合的海誓山盟,有小燕子和永琪朝朝暮暮的纯洁之恋,就连恶毒的皇后也深深的爱着皇上。我们看过之后会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宝贵爱情,相信真诚的友情,相信无私的亲情。
主演: 杨幂、冯绍峰、何晟铭、佟丽娅、汤镇业
简介: 宫锁心玉由金牌编剧于正创作,和湖南台联办的首部港台内地联手的一部讲述清朝 历史 故事的清朝穿越剧。
宫锁心玉
推荐理由: 《宫锁心玉》里的衣服就挺好看的。色彩鲜艳,透着民俗的大气,怎么看都挺赏心悦目的,于是这养眼上就拔了头筹。而且这部剧也完全捧红了杨幂、佟丽娅,让她们一夜成名!
《宫锁心玉》让冯绍峰和杨幂这一对银幕情侣响亮整个中国。光看这些主演就值得重温。
主演: 刘诗诗、吴奇隆、郑嘉颖、袁弘、林更新
简介: 该剧主要讲述了现代白领张晓因车祸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成为满族少女马尔泰·若曦,她看透所有人的命运,却无法掌握自己的结局,身不由己地卷入“九子夺嫡”的纷争的故事 。
步步惊心
推荐理由: 《步步惊心》这部戏使我深思了很多的事情,从生活上、人生观、爱情观上,甚至整个世界观。 《步步惊心》不仅仅是一部穿越的爱情戏、宫廷戏,还是一部对封建 社会 不满,对宫廷生活的残酷感到无奈却又无能为力的苦情片。
《步步惊心》是刘诗诗和吴奇隆的定情之作,很值得一看。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寂寞空庭春欲晚》《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龙之战》《那年花开月正圆》《林则徐》《洋务运动》
延禧攻略,如懿传,甄嬛
乔家大院,胡雪岩,走向共和,
古代戏曲学·清代地方戏
清代地方戏是流行于不同地域剧种的总称。戏曲研究者对它的起源,认识也不一致。有的认为是秦代音乐的余音;有的认为是北曲的余响;有的则认为是在明清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有些地方戏早在明代偏僻的农村便流行了。清代初期到乾隆年间中期,地方戏如雨后春笋,蓬勃成长。当时人们称它为乱弹或花部。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由此可见,除雅部昆腔以外的所有剧种,都属于清代地方戏的范围。它包括梆子腔系、皮黄腔系、弦子腔系和弋阳腔系。梆子腔系源于陕西、山西,清朝中叶流布全国各地,繁衍为陕西梆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并为四川、安徽、江苏、云南、贵州等地方剧种吸收为声腔之一。皮黄腔系源于山陕梆子的西皮腔和流行于湖北的二黄腔,清代中叶随徽、汉班向全国四面八方流传,繁衍为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浙江、陕西、山西、山东、江苏、北京等地的各种皮黄戏,或为当地剧种吸收,成为声腔之一。弦索腔系是在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衍变为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湖北等地的丝弦、柳子戏、越调、弦子戏等。弋阳腔系(又叫作高腔系),是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弋阳后,和当地方言、音乐相结合而形成。明朝以后,它流布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北京等地,衍变为乐平腔、徽州调、青阳腔、清戏、京腔等,或成为各地方综合声腔剧种之一种声腔。
地方戏在清代高度繁荣是有其原因的。首先,它们的唱腔大部分是在民间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深厚的地方基础,深得当地人民的喜爱。如流行于陕西、山西一带的秦腔,声调慷慨激昂,颇有燕赵豪侠击筑悲歌的味道。再如流行于江南的秧歌花鼓,歌声清脆,情意缠绵,欢声笑语,载歌载舞,颇有山清水秀、物华人灵的特色。这些剧种的表演大多是在民间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朴素真实,不拘一格,富于民间色彩和民间气息。念白、歌唱大都用本地方言土语,老百姓听得清楚明白。其次,剧目能反映表达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习俗。地方戏上演的剧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小戏。这类戏大都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当地人民所熟知的人物事件,如《借靴》、《买胭脂》、《借妻》、《打面缸》等,自然会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另一类是历史题材的戏。各地方剧种一般都选择发生在本地区的历史故事。例如梆子腔大都搬演隋唐和杨家将故事,而皮黄腔则搬演三国故事等。这些戏或颂扬民族气节和反抗斗争,或表彰忠义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都迎合了农民的思想愿望,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同时,这些戏在上演之前,故事情节已在民间广泛流传,也为当地群众所熟知,自然会增加观众的兴趣和吸引力。正如清代经学大师焦循在《花部农谭》所说:“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言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地方戏的成长繁荣并不一帆风顺,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崎岖之路。当时昆山腔占统治地位,虽已显出衰落的迹象,但仍深得统治阶级和文人雅士的喜爱。因此,地方戏与昆腔争胜了百余年,经历了三个大的回合,才取得了盟主地位。第一回合是高腔和昆腔争胜。清人杨静亭在《都门纪胜》中写道:“我朝开国伊始,都人尽尚高腔;延及乾隆年,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称极盛焉。”这就是说,高腔在清朝初年深受北京人的喜爱,到乾隆年间一度出现压倒昆腔的局面。然而,清 *** 对高腔采取一些措施,使它雅化,成为宫廷御用的一种声腔,从而失去了纯朴自然、生活气息浓厚的特色,于是走向没落。第二个回合是秦腔与昆腔争胜。秦腔在乾隆年间已流布全国,但很难进入北京。乾隆四十四年(1779),四川秦腔艺人魏长生率班进京,“大开蜀伶之风,歌楼一盛”(天汉浮槎散人《花间笑语》),给昆腔造成很大威胁。乾隆五十年(1785),清 *** 以演唱淫词为借口,禁止秦腔演出。《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五十年议准,嗣后城外戏班,除昆弋两腔仍听其演唱外,其秦腔戏班,交步军统领五城出示禁止。现在本班戏子,概令改归昆弋两腔。如不愿者,听其另谋生理。倘于怙恶不遵者,交该衙门查拿惩治,递解回籍。”在这一强迫命令下,魏长生不得不加入昆弋班,不久离开北京到扬州、苏州演出一个阶段,最后返回四川。自此,秦腔在北京偃旗息鼓。第三个回合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开始的安庆花部与昆腔的争胜。该年著名艺人高朗亭随三庆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庆祝八十大寿,一举轰动京城和全国,打开了其它徽班进京的门路,出现了四大徽班称盛。嘉庆三年(1798), *** 又下禁令:“除昆弋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其外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概不准再行演唱。” (苏州《老郎庙碑记》)但此令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艺人照演不误。不仅徽班,京腔、秦腔在北京城里竞演,全国各地也辗转流传,争相仿效。从此,地方戏终于以其崭新的姿态和旺盛的生命力占据了舞台的霸主地位。
清代地方戏四大声腔中,以梆子和皮黄两大声腔流播较广,影响较大。梆子,即山陕梆子,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的蒲州和同州一带地方。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便出现了,至迟在明末清初便形成独立剧种。山陕两省以商贾著称,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足迹。于是梆子戏便随着山陕商行帮会向四方扩散。到各地扎根后,它又和当地语言结合,并吸收一些民歌小调的成分,于是形成某些变异,出现了中路梆子、上党梆子、中路秦腔、西路秦腔、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河南梆子等。皮黄剧的前身为徽剧。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平调、拨子、罗罗、梆子等各种声腔。进京后又吸收秦腔中的西皮调,形成徽秦合流。道光年间(1821—1861),湖北艺人余三胜等入京,带来的楚调主要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组成。他们加入徽班后,形成湖北的西皮与安徽的二黄又一次合流,皮黄戏得到长足的进步。同治、光绪年间 (1862—1909)皮黄戏名角辈出,剧目丰富多彩,形成空前的繁荣局面。在众多清代地方戏中一枝独秀,成为流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清代地方戏虽然包含众多的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却大同小异。总观清代地方戏的表演较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昆剧号称的“江湖十二角色”,在地方戏里又增加了许多。拿生、旦来说,昆剧以生旦为主,地方戏大多以生净为主。在生行当中,地方戏又派生出了正生(须生)、老生、小生。净行当中派生出了净、二净、花脸、付、丑。每个行当又有各自的唱念做打的表演程式。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文武的分工,形成文、武、文武兼备三种类型。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演员队伍,使表现力更丰富、更细致。在音乐方面,昆剧属曲牌联体,形式比较固定。梆子和皮黄等则属板腔体。它单纯、灵活、不受字句的严格限制,节奏可以适应剧情的变化可快可慢,可长可短。其它表演手段,如唱念做打,也不必遵守套曲的制约。在不同剧目中,或以打做为主,或以唱念为主,演员更容易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
清代地方戏与北曲(金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相比,如果说北曲南戏以剧本为主、表演为辅的话,那么地方戏则以表演为主,剧本为辅。清代地方戏既然以演员为中心,剧本降到次要地位,于是演员便成为推动戏曲发展、变化、繁荣的主要动力。乾隆、嘉庆年间刻板的《燕兰小谱》、《扬州画舫录》、《日下看花记》记载,北京、扬州等地的著名花部艺人有近二百人。京腔最著名的有“京腔十三绝”。秦腔最著名的有魏长生及其弟子陈银官、王桂官、刘二官、刘凤官。扬州著名乱弹演员有杨八官、郝天秀、高朗亭等。此后,见于文字记载的著名艺人就更多了。其中贡献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位。
魏长生(1744—1802),字婉卿。兄弟排行第三,故又称魏三。四川金堂人。幼年入秦腔班学艺。乾隆四十四年(1779)进京,在双庆部以《滚楼》一剧轰动京城。“一时歌楼观者如堵,而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至散去”(吴太初《燕兰小谱》)。当时在北京演出的其它各地艺人无不争先恐后地向他请益。由此,秦腔风靡京城,大有压倒昆腔的势头。乾隆五十五年(1785),清 *** 明令禁止演出,魏长生被迫离京赴扬州演戏。在扬州又火红一时,当地艺人争相仿效。1801年重返北京。第二年夏,演毕《背娃入府》,逝于后台。他擅演花旦,做工细腻,腔调清新,较陕西秦腔已有变化。现在川剧的弹腔老调即魏氏遗音。另外,他还把旦角戴网子改为梳水头和贴片子,改革踩跷技艺等。梳水头、贴片子使艺人藏拙变美,是化妆上的重大革新。他会的戏很多,如《铁莲花》、《背娃入府》、《香联串》、《缝褡膊》、《销金帐》、《买胭脂》、《铁弓缘》、《烤火》、《闯山》、《别妻》等,都是拿手好戏。学生中以刘郎玉、陈银官、蒋四儿等较为著名。
余三胜(1802—1866),名开龙,字启云。湖北罗田县人。原为汉剧演员,道光年间进京演出,为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台柱。后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被时人誉为“老生三杰”。他在汉调皮黄与徽戏二黄基础上,吸收昆腔、秦腔的优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唱腔。在念的方面,他将汉调的吐字发音与北京语音相结合,创造出既能使北京观众易懂,又有皮黄戏风格的舞台语音。他对皮黄戏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代表剧目有《四郎探母》、《捉放曹》、《战樊城》、《黄鹤楼》、《碰碑》、《乌盆记》等。当时老生演员多数以他为师。后来作出划时代贡献的谭鑫培,就是在继承余三胜演唱艺术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其子余紫云为清末著名旦角,孙辈余叔岩为著名老生。
程长庚(1811—1879),名椿,字玉山 (又作玉珊),堂号四箴。安徽潜山人。祖居徽调石牌腔的发祥地怀宁石牌镇。父亲为徽班艺人。程长庚在父亲影响下,幼年入徽班坐科,后随父到北京。从道光年间开始,长期主持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咸丰年间开始兼任戏班联合组织精忠庙会首,直到逝世。他精于唱工,皮黄、昆腔兼擅,嗓音宏亮,音调优美。在念白上,他吸取昆腔和京腔的咬字发音方法,所以吐字清楚,且极尽抑扬顿挫之妙。他在注重唱念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身段做派,故能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舞台形象。戏路宽会戏多是程长庚的又一特长,举凡札靠、箭衣、袍带各类老生戏都能装扮。此外,花脸、小生也能串演。因而被时人誉为 “乱弹巨擘”、“圣伶”。《文昭关》、《战长沙》、《战樊城》、《鱼肠剑》、《华容道》、《群英会》、《取成都》、《镇潭州》、《捉放曹》、《击鼓骂曹》、《战太平》、《法门寺》、《长亭会》、《状元谱》、《八大锤》、《天水关》等,是他的代表性剧目。程长庚的组织能力也很强。他掌管的三庆班,以纪律严明、演出认真著称。而自己也能严以律己,不欺压一般艺人,因此深受广大艺人的拥护。他除任三庆班主外,还兼任三庆、四喜、春台三个戏班的总管。对于人材的培养,他更是不遗余力。著名老生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杨月楼等,都得到过他的教诲。晚年创办三庆科班,也培养了许多人材。
谭鑫培(1847—1917),名金福,字鑫培。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出身于皮黄世家,自幼随父学艺。十一岁入北京金奎科班,攻武生和老生。十五岁出科,搭三庆班演出,得到程长庚的大力提携,主演武生及老生。后来改搭四喜班专唱老生。三十七岁自组同春班,任班主。四十三岁(光绪十六年)被选为内廷供奉。五十岁时被皮黄界誉为“伶界大王”。六十五岁始,任北京正乐育化会会长。七十岁时,被迫为当时大总统黎元洪演堂会。演毕,病情加重而死。谭鑫培把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三派老生唱法融为一体,把皮黄戏老生表演艺术推向高峰。在唱腔上,他一改过去老生直腔直调、高音大嗓的单调唱法,创造了花腔与巧腔,使老生唱腔更具艺术魅力。在唱念上,他统一皮黄剧声韵,并使之规范化(即以湖广音为主,叶以中州音韵),确立了皮黄戏声韵的法则。在表演上,他改变过去老生只重唱,武生只重打的现象,把唱、念、做、打及手、眼、法、步融为一体,极大地推动了皮黄戏的表演艺术。在皮黄戏发展历史上,谭鑫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后,凡老生演员大多以谭鑫培为宗师。著名老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周信芳等,都受到他的直接影响。谭氏会的戏很多,代表剧目为《空城计》、《当锏卖马》、《李陵碑》、《击鼓骂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园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战太平》、《连营寨》、《南阳关》、《珠帘寨》、《打渔杀家》、《八大锤》、《琼林宴》、《胭脂褶》、《坐楼杀惜》、《清风亭》、《战宛城》、《别母乱箭》等。
王瑶卿(1881—1954),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艺名瑶卿,晚年更名瑶青。祖籍江苏清江,生长于北京。十一岁入三庆班练功。十二岁开始学青衣兼学花旦、武旦、刀马旦。十三岁始,先后搭三庆班、小鸿奎班、福寿班、四喜班、同庆班演出。二十八岁自挑台柱,成为皮黄戏界旦角挑班的第一人。数年间红极一时。此后,他的嗓音渐差,便主要演出刀马旦戏。四十三岁后不大登台,主要从事戏曲教育工作。如果说谭鑫培是老生行一代宗师的话,王瑶卿则是旦行的一代宗师。他在演技方面,博采众长,承前启后,即上承梅巧玲、余紫云,下开梅兰芳、程砚秋之端。是他率先打破旦行的局限,把青衣、刀马、闺门、花旦的表演艺术融为一体,为旦角艺术开拓了新途径。在唱功方面,他以西皮见长,唱腔明丽刚健,遒劲爽脆,并善于创造新声,以表现戏曲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在做工身段方面,擅于用步法和水袖表达人物内心活动。刀马旦戏则靠做功娴熟工稳,身手准确干净。在念白方面,自然生动,富于生活气息。有时京白、韵白相间,以表现特定人物的风采。此外,在服装、装扮等方面也有新的创造。从事教学,他认真努力,一丝不苟,培养了大批旦行演员。其中最突出的是号称四大名旦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的代表剧目为《儿女英雄传》、《汾河湾》、《南天门》、《牧羊圈》、《金水桥》、《五彩舆》、《十三妹》、《琵琶缘》、《福寿镜》、《穆天王》、《荀灌娘》、《棋盘山》、《木兰从军》、《万里缘》、《庚娘传》、《娘子军》、《白蛇传》、《柳荫记》、《牛郎织女》、《玉堂春》、《六月雪》等。
清代地方戏各剧种的不同处主要表现在声腔上,至于剧本形式,和表演艺术一样,也只是大同小异而已。各剧种剧目又互相移植,改调歌唱,因此其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第一,地方戏以演唱为主,演员为中心,剧本降为附庸,作家大都是文化较低的文人或艺人。大部分剧本靠梨园传抄或口传心授,刻印本极少。现在能看到的清刻本只有乾隆年间刊行的戏曲选本 《缀白裘》第六、十一两集,光绪六年(1880)印行的《梨园集成》,光绪三十二年(1906)石印本《绘图京都三庆班真正京调全集》及余治的《庶几堂今乐》等少数刻本。这些剧本适合于舞台演出,也能征服广大观众,但不合理的故事情节、不通顺的文词、重复的回叙等,比比皆是,可读性相当令人失望。第二,剧本形式。与杂剧传奇相比,清代地方戏的剧本形式变化是很大的。在结构方面,它打破杂剧传奇套曲形式的束缚,以人物上下场为原则,有戏则长,无戏则短,有些必须交待而又无戏的情节则一带而过。剧本形式完全服从表现戏剧冲突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的矛盾。在唱词方面,以七字句、十字句的排偶句为主。七字句一般为二二三。十字句一般为三三四。句数可长可短,可多可少,为了充分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甚至可写四五十句或上百句的唱词,完全摆脱了曲牌体的局限。在念白方面,每一剧种大都运用本地方言土语,以迎合观众的口味和爱好。第三,剧本内容。在这方面也与传奇杂剧有显著的不同。清代地方戏的剧目大致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新编生活小戏。这些剧目大都产生于地方戏形成的初期。当时还只是民间小戏,人力物力财力都很有限,表演艺术不够成熟,只能演出一些表现现实生活并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剧目。如《打花鼓》、《打面缸》、《张三借靴》等,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些剧目往往以闹剧的形式,针砭时事,嘲讽恶人坏事,对被压迫被损害者以同情。二是改编小说弹词。像《三国演义》、《列国志》、《水浒传》、《聊斋志异》、《杨家将》、《儿女英雄传》等,大都被地方戏搬上舞台。这类剧目基本上保存了原作的主题思想,或颂扬忠臣孝子,或表彰爱国将领,或鼓励犯上作乱,或赞颂扶弱济贫,都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较强的启迪作用。三是移植昆剧剧目或改编传奇杂剧。像《窦娥冤》、《赵氏孤儿》、《琵琶记》、《牡丹亭》、《红梅记》、《烂柯山》、《雷峰塔》等,都被改作地方戏上演。这些剧目大都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四是改编宫廷大戏。为了满足宫廷娱乐的需要,乾隆年间敕令张照等大臣编写剧本。他们创作了供各个节日和月令演出的《月令承应》、供皇族喜庆用的《法宫雅奏》、供皇帝太后生日演的《九九大庆》等。此外,还根据三国历史编成 《鼎峙春秋》,据宋代杨家将故事编成《昭代箫韶》,据唐僧西游取经的故事编成《升平宝筏》,据梁山泊英雄故事编成《忠义璇图》等。这些长篇巨制虽然乏味,但其中也有不少精彩片断被地方戏,特别是皮黄戏所吸收。
清代地方戏剧本数量相当多,戏曲界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的说法。可惜许多作品的作者很难确定。下面仅就文字记载较多而又较突出的几位作家介绍一下。
余治(1809—1874),字孝惠,号莲村,一号晦斋。江苏无锡人。曾多次应试不中。咸丰年间,被保举作训导。当时,地方戏相当流行,而一般爱好戏曲的文人,仍然致力于杂剧传奇创作,对地方戏不屑一顾。余治认为:“唯兹新戏最恰人情,易俗移风于是在。”于是,以治天下为己任,创作了一批皮黄剧本。同时收养一批贫苦儿童,请老艺人为教师,自任导演,带领他们到各地演出。他在逝世前,亲手编定并起名为《庶几堂今乐》。其用意是“一唱百和,大声疾呼,其于治也,迨庶几乎”(《庶几堂今乐自序》)。遗憾的是作者生前未能付刻。后人刻印时仅收集到二十八种,于光绪六年 (1880) 成书,计为 《后劝农》、《活佛图》、《同胞案》、《义民记》、《海烈妇记》、《岳侯训子》、《英雄谱》、《风流鉴》、《延寿箓》、《育怪图》、《屠牛报》、《老年福》、《文星现》、《扫螺记》、《前出劫图》、《后出劫图》、《义犬记》、《回头岸》、《推磨记》、《公平判》、《阴阳狱》、《朱砂痣》、《同科报》、《福善图》、《酒楼记》、《绿林铎》、《劫海图》、《烧香案》。这些短剧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加以虚构而成。因作者封建思想比较严重,所以在劝善惩恶的同时,也宣扬了愚孝愚节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作为一个封建文人,能率先从事皮黄戏创作,精神还是可贵的。又由于作者编剧的主导思想是为了说教,不重视艺术技巧,也不注意是否宜于演出,所以除《朱砂痣》为皮黄戏保留剧目外,其它大都成为案头剧。
卢胜奎(1822—1889),江西(一说安徽)人。原攻读科举,因屡试不中,流落北京,于是隐去真名,起名胜奎,而加入皮黄剧界。同行人称之为卢台子。他本是一位著名的老生演员,在编写剧本方面也颇有成就。一生所编皮黄剧有《三国志》和《龙门阵》。《三国志》共三十六本。其中《舌战群儒》、《激权激瑜》、《临江会》、《群英会》、《横槊赋诗》、《借东风》、《烧战船》、《华容道》常演不衰。《龙门阵》演薛仁贵征东的故事。现今舞台上常演的 《取帅印》、《风火山》、《汾河湾》、《三箭定天山》等,即《龙门阵》演化而成的。由于作者熟悉历史,精于文墨,而又毕生参加舞台实践,所以这些剧本不仅结构严谨、文词流畅,而且宜于舞台演唱。
黄吉安(1836—1924)是川剧最突出的作家。名云瑞,别号余憎。原籍安徽寿春县,后迁湖北,儿时随父入川。因性情耿直不为上司所容。此后飘泊各地,晚年贫居成都。六十六岁(1901)开始创作和改编川剧剧本,总计达百余本,可惜没能全部留传下来。黄吉安生活在动荡的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政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等,都给作者思想上以极大的震动。他的剧作虽然多数为历史题材,却古为今用,有的放矢,充满了爱国 *** 和对腐朽无能统治阶级的无比愤恨。仅从《黄吉安剧本选》所收录的十八个剧本看,《闹齐宫》、《闹齐庭》、《春陵台》、《三伐宋》,对统治阶级的淫逸腐败和争权夺利进行了深刻的揭发、批判; 三国戏《衣带诏》、《青梅宴》、《审吉平》、《江油关》、《绵竹关》等,既热情歌颂了为保卫西蜀而英勇献身的诸葛瞻父子和马邈的妻子,又无情鞭挞了变节投敌的马邈和残酷凶狠的曹操;《全牌诏》、《三尽忠》、《柴市节》等,极力表彰岳飞、文天祥、陆秀夫同仇敌忾、抗击外辱、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凡此,对受侵略受压迫的中国人民都有很强的鼓舞作用。作者热爱川剧,熟悉舞台,每写一剧本都征求艺人意见,反复修改。所以这些剧作通俗易懂,易于舞台演出,川剧艺人都尊称之为“黄本”。
汪笑侬(1858—1918),原名德克金,字润田,又名僢,字舜人,号仰天,别号竹天农人。北京人。自幼酷爱皮黄剧,结识了不少剧界朋友,后来便下海演戏。先后到上海、南京、天津演戏,历任山东戏剧改良所主任、天津正育乐化会副会长等职,积极推动戏曲改良运动。汪笑侬一生创作、改编皮黄剧三十多个。《汪笑侬戏曲集》收录《瓜种兰因》、《孝妇羹》、《长乐老》、《缕金箱》、《受禅台》、《哭祖庙》、《党人碑》、《洗耳记》、《博浪锥》、《马前泼水》、《马嵬驿》、《骂阎罗》、《献西川》、《骂王朗》、《战蚩尤》、《将相和》、《排王赞》、《煤山恨》等十八种。总观这些剧本,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感 *** 彩。作者认为演剧对社会最有益,“古之所谓高台教化,即今社会教育也”。自百日维新以后,他把写戏当作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手段,因此每写一戏都充满爱憎,给观众以启迪和教育。如《瓜种兰因》,主要写波兰与土耳其开战,兵败乞和的惨痛历史。很明显,他是借外国历史事实,惊醒国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不要让波兰亡国的事件在中国重演。第二,作者既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又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所以剧本的文学性强,又宜于舞台演出。第三,这些剧本大多为自己演出而创作。他专攻老生,且声音苍老遒劲,所以老生戏和悲剧占主导地位。第四,在形式上,他不守旧规,作了不少革新的尝试。如突破七字句、十字句唱词的框框,吸收一些文明新戏的表现手法等。在晚清戏曲改良运动中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1、《戏说乾隆》,是由台湾飞腾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公司联合出品的古装武侠爱情剧,由范秀明、李力安执导,郑少秋、赵雅芝、江淑娜等主演。该剧通过乾隆的三次微服出巡,描述了在探访民情、整治贪官的过程中,风流皇帝邂逅三位民间女子的爱情传奇故事。
2、《方世玉与乾隆皇》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于1994年拍摄制作的20集宫廷武侠清装连续剧,由魏骏杰、陈美琪、许绍雄、张兆辉、冯晓文领衔主演。该剧主要讲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张兆辉)与太监小桂子(邓兆尊)潜出宫,化名高天赐、高大贵,南下江南并且结识方世玉(魏骏杰),两人相交相知而结成义气兄弟的故事。
3、《天下粮仓》是由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装历史电视剧。由吴子牛执导,王庆祥、王亚楠、杜雨露、聂远、李倩等人联袂主演。该剧讲述了看似太平的清乾隆年间,因自然灾害而引发了一场围绕粮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该剧于2002年1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4、《少年康熙》是广州东方明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3年出品的清宫史剧,由小多、澄丰执导,邓超、潘虹、刘园园、姚芊羽、王辉、李建义等主演。该剧根据作家凌力的小说《暮鼓晨钟》改编,讲述了康熙大帝少年时的一段历史,从他8岁登基到铲除奸臣,再到平定三藩,逐步建立与巩固起绝对的政权。
5、《江南京华梦》是欢乐传媒2003年出品的古装电视剧,由梁德龙执导,陈浩民、佘诗曼、贾一平及徐怀钰领衔主演。该剧讲述了大清皇帝在紫禁城遭紫霞携同“日月社”众高手突袭,险象环生,内忧外患,皇帝决定暂时远避江湖。于是不断路遇离奇古怪的人与事。又偶然遇到奇才顾子杰、江湖侠女小玉,还有尾随而来要“屠龙起事”的紫霞和“日月社”的众多高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0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韩信被萧何杀了之后,他的后代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