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皇帝的谥号是怎么取的历史上“宣帝”有几个

众妙之门 2023-06-18 05:11:33

古代皇帝的谥号是怎么取的历史上“宣帝”有几个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历史上“宣帝”有几个?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谥法中,高皇帝、文皇帝、武皇帝,是评价最高的三个。高皇帝不一定说文治武功有多厉害,一般是开国皇帝才拥有,因为开创帝业劳苦功高,比如汉高帝刘邦(太祖高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太祖高皇帝)、明高帝朱元璋(太祖高皇帝),等等。

文皇帝一般是历史上最卓越、最出色的皇帝才能拥有,比如汉文帝刘恒(太宗文皇帝)、隋文帝杨坚(高祖文皇帝)、唐文帝李世民(太宗文皇帝)、明文帝朱棣(成祖文皇帝),等等。

武皇帝,一般是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才能拥有,比如汉武帝刘彻(世宗武皇帝)、宋武帝刘裕(高祖武皇帝)、周武帝宇文邕(高祖武皇帝)。

根据谥法,圣善周闻曰宣,重光丽日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所以宣皇帝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在中国历史上,仅有四位宣皇帝,第一位宣皇帝甚至与文皇帝、武皇帝相比都毫不逊色,但第四位宣皇帝却是昏君。

汉宣帝刘询:

汉宣帝是西汉王朝第十位皇帝,生于前91年,原名刘病已,登基后为避百姓名讳,改名刘询。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史皇孙刘进的父亲。汉宣帝刚出生没多久,祖父和父亲就因为巫蛊之祸蒙冤而死,他也被关到牢狱中,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在牢狱中长大的皇帝。

汉宣帝长大后在民间生活,深知民间疾苦,所以登基后励精图治,爱民如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和贤君,西汉王朝在汉宣帝的治理下国力空前强大,史称“孝宣之治”。前49年,汉宣帝病逝,庙号“中宗”,谥号“孝宣皇帝”,是西汉王朝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后世认为,汉宣帝甚至比汉武帝还厉害,但知名度却没有汉武帝高。

梁宣帝萧詧:

梁宣帝是南北朝时期西梁开国皇帝,生于519年。西梁是西魏扶植的傀儡王朝,后来被北周接手,最后被隋朝吞并。萧詧是梁武帝萧衍的孙子,昭明太子萧统的儿子,因此他是南梁皇室,后来因为南梁内乱而投靠西魏,被西魏权臣宇文泰扶植建立西梁。562年,萧詧病逝,庙号“中宗”,谥号“宣皇帝”。

陈宣帝陈顼:

陈宣帝是南陈第四位皇帝,生于530年。陈宣帝是陈武帝陈霸先的侄子,陈文帝陈蒨的弟弟。陈文帝死后不久,陈宣帝废掉侄子陈伯宗,把皇位抢过来自己坐。陈宣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和叔叔陈武帝、兄长陈文帝相比毫不逊色,南陈国力依然强大。582年,陈宣帝病逝,庙号“高宗”,谥号“宣皇帝”。

周宣帝宇文赟:

周宣帝是北周第四位皇帝,生于559年。周宣帝是一代雄主周武帝的长子,自幼受到父亲周武帝的严格教育,但他天性顽劣,周武帝对他的严格教育适得其反。周武帝死后,周宣帝继承皇位,在位期间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是臭名昭著的昏君。本来周武帝已经灭掉北齐,再南下灭掉衰弱的南陈就可以统一中国。可惜昏庸无能的周宣帝把这个机会拱手相让,后来居上的隋朝代替北周统一中国。580年,周宣帝纵欲过度暴毙,庙号“高宗”,谥号“宣皇帝”。本来宣皇帝是评价非常高的谥号,不知昏庸无能的周宣帝为何能够得到这个谥号。

皇帝取帝号有什么根据?

中国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

我们称呼夏朝的君主时,一般采用的是朝代名+君主名。比如夏启、夏桀等。也有采用朝代名+王+君主名,如夏王太甲。或者采用帝+君主名这种形式,例如帝启、帝相、帝不降等。

商朝时期,君主的名号喜欢用帝+帝号来命名,如帝外丙、帝仲壬、帝太甲、帝沃丁、帝小庚、帝小甲、帝雍巳、帝太戊等等。比如大家熟悉的商纣王,就叫做帝辛,其实纣王是姓子名受。纣是周朝追谥的谥号。

周朝开始采取谥号,天子和诸侯死后,由后任君主和大臣根据其生平事迹拟定一个谥号。如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鲁庄公等。

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认为谥号是以下议上,以臣议君,所以禁止采用谥号,自称始皇帝,后者称二世、三世乃至万万世。

汉朝建立后,恢复了谥号的做法。汉武帝的谥号就是“武”字,也称做“孝武皇帝”,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全称应该是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但是在汉朝的时候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有突出贡献者才会有庙号,所以这时一般以谥号来称呼某位皇帝,如汉文帝、汉景帝、汉宣帝、汉昭帝。

一直到隋朝时,皇帝的谥号都不太长,一般都是一两个字。所以,我们称呼汉朝至隋朝的皇帝,一般都是称呼其谥号最方便,如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吴大帝(孙权)、汉昭烈帝(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到了唐朝,由于唐朝皇帝的谥号取得越来越长,称呼起来很不方便,加上,自唐朝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这时以称呼其庙号比较方便。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等。

唐朝皇帝的谥号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武后:则天顺圣皇后
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又叫做唐明皇)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18字)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哀帝:昭宣光烈孝皇帝(后唐明宗追谥)

可见,唐朝皇帝的谥号普遍很长,唐宣宗的谥号更是长达18个字。宋朝皇帝的谥号更是普遍达16个字之多。

宋朝皇帝的谥号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元朝皇帝的谥号虽然也较长,但是比唐宋皇帝相比则短了许多。比如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谥号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谥号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自汉孝武皇帝创建年号以来,历朝历代皇帝都有年号,新皇即位都必须要改年号,即改元。到了明朝,延至清朝,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可用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来指称该皇帝。比如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康熙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明朝皇帝的谥号又延续了宋朝之风,普遍17个字。

明朝皇帝的庙号谥号:
洪武帝: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21字)
建文帝:恭闵惠皇帝
永乐帝: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洪熙帝: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宣德帝: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正统帝: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景泰帝:恭仁康定景皇帝(无庙号)
天顺帝: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英宗复位改元)
成化帝: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弘治帝: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正德帝: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嘉靖帝: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隆庆帝: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万历帝: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天启帝: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崇祯帝:庄烈愍皇帝
与前代相比,清朝的谥号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朝诸帝庙号谥号:
太祖: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努尔哈赤)--25字
太宗: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皇太极,在位期间年号为天命、崇德)
顺治: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康熙: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雍正: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乾隆: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嘉庆: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道光: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咸丰: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同治: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光绪: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宣统:无谥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0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