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姜维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姜维,字伯约,本来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受到太守马遵的猜忌,迫不得已投降蜀汉。诸葛亮对姜维非常器重,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是“凉州上士”。演义中,诸葛亮将姜维当作继承人来培养,他临终前,将一生所著的兵书、八卦阵都传给了姜维,还传给他诸葛连弩制造之法。可以这么说,演义中的姜维就是诸葛亮的衣钵弟子。
正史上,姜维虽然没有演义中那样受到器重,却是从一个降将,迅速受到诸葛亮重用。可知,在诸葛亮的眼中,姜维是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那么,诸葛亮为何没有选择前途无量的姜维当作自己的继承人呢?当时蜀汉众将比较疑惑,在诸葛亮死后20年,世人才知道诸葛亮的良苦用心,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姜维虽然受到诸葛亮器重,可是他是一个刚刚投奔不久的降将,资历最浅。这虽然是一个表面原因,是一个很浅显的原因,真正原因如下。
第一,姜维如果在诸葛亮刚去世,掌握兵权,可能“穷兵黩武”,损耗蜀汉有限的国力。
姜维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诸葛亮活着时,受到诸葛亮的重用,从一个降将迅速成长为蜀汉大将。诸葛亮对姜维的重视,是一个方面,姜维也不负众望,和曹魏交战胜多负少。以诸葛亮的军事造诣,五次伐魏,才勉强和曹魏打了一个平手。第五次在五丈原,蜀汉大军和曹魏司马懿大军僵持不下,由于诸葛亮劳累过度,身体太差,最后病逝,蜀汉才不得不退兵。
在诸葛亮去世后,如果继任者是魏延、姜维等好战将领,可能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北伐。此时的蜀汉,诸葛亮经过五次北伐,国力消耗殆尽,已经担负不起沉重的北伐战争了。如果姜维此时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却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可能葬送蜀汉大军。
因此,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需要休养生息,需要一个理政人才,而不是一个铁腕统帅。因此,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推荐了蒋琬、费祎两个贤臣。这两个贤臣,实行的政策都是发展蜀汉生产,致力于恢复蜀汉国力,尽量避免发生大战。
此时,姜维想要带领大军讨伐曹魏,无奈受制于掌权费祎。每次出征,费祎仅仅给姜维几千人马。试想,几千军队,能干啥?也就骚扰一下曹魏边境而已,不可能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费祎向姜维说道: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汉晋春秋》)
是的,费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自认比诸葛亮差远了。现在,费祎等人只需要保国安民,采取守势,给将来的继承者打下基础,就可以匡扶中原了。
姜维在费祎遇刺后(公元253年),也就是诸葛亮死后19年后,才取得大权,才开始大规模北伐。此时的蜀汉,经过19年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已经恢复了大部分国力。此时的蜀汉,有了和强大的曹魏相抗衡的实力,所以姜维大规模北伐,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事。
第二,姜维如果在诸葛亮刚去世,掌握大权,可能成为类似于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权臣。
姜维说到底,是一个军人,想要掌握军权,带兵大战。如果姜维在诸葛亮死后,掌握了兵权,可能和后来的钟会一样,轻易获得大权,迷失自我,狂妄自大,阴谋反叛。诸葛亮在临终前,为什么将兵权交给长史杨仪,而不是大将魏延和姜维,就是怕魏延和姜维尾大不掉,反客为主。
如果姜维过早地掌握了蜀汉兵权,很可能成为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权臣,轻则架空后主刘禅,重则取而代之。而在过了19年后,慢慢培养了姜维对蜀汉的归属感,培养了他对蜀汉的忠诚。这样,从公元228年姜维归顺蜀汉,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过了6年,他认可了蜀汉,到了公元253年,又过了19年,加深了姜维对蜀汉的归属感,把它当作自己真正的家。
此时的姜维,和蜀汉融于一体,无论你怎么引诱,他也是不会反叛的了。姜维也真心将后主刘禅当作皇帝,即使掌握大权,也不会架空皇帝,成为曹操第二了。如东吴重臣诸葛谨之子诸葛恪,掌握东吴大权之后,轻率北伐,遭到新城惨败。他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失,架空皇帝,嚣张跋扈,成为权臣,结局为惨死。
结语
诸葛亮在临终前,没有将兵权交给魏延、姜维等久经沙场的大将,而是委托给一个“文官”杨仪。当时好多人对诸葛亮临终前的决定感到非常疑惑,感到非常不解。在诸葛亮死后19年,世人才知道诸葛亮的良苦用心,才看透诸葛亮的用意所在,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智慧。原来诸葛亮怕姜维早早获得兵权,轻率北伐,可能败给司马懿,葬送蜀汉大军,也可能早早掌握蜀汉大权,架空皇帝,成为权臣。
诸葛亮临终前,还为蜀汉的未来考虑,值得我们敬重。
其实熟知三国的人都知道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最器重的就是姜维,并且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了姜维。但是在诸葛亮死了以后,并没有让姜维来做蜀汉的丞相,主要的原因有以下这几个。第1个原因就是因为姜维当时在军中的威望还不是特别的高,虽然军事才能特别的高,但是不能够服众。第2个原因就是正是因为诸葛亮特别的喜爱姜维,所以才不愿意让姜维卷进这种权利的漩涡当中去。第3个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知道自己连年北伐,蜀汉现在确实是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干脆让几个善于防守的人才来担任蜀汉的丞相。
事实上后来证明诸葛亮的做法确实是对的,经过了几年的休养生息,蜀汉的国力也是要比之前强的很多,这也是为后来姜维北伐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而且姜维虽然是一个军事人才,但是玩政治确实是他的弱项,而作为一国的丞相来说,必须要在政治上面有一定的手腕才行。
事实上姜维本身是曹魏集团的一员将领,而且他的父亲也是一员将领,在他的父亲死了以后,他就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后来诸葛亮在率兵北伐的时候,由于姜维的上司怀疑姜维有叛变的可能性,就没有搭理他,直接带兵逃走了,而这个时候的姜维走投无路只能够投奔蜀汉。
在来到了诸葛亮的阵营当中以后诸葛亮也是发现这个人确实是一个人才头脑特别的灵活,接受新鲜事物也是比较的快,所以诸葛亮开始着重的培养他。后来姜维也确实是没有让诸葛亮失望,慢慢的成长为蜀汉后期的一员重要将领,只不过后来蜀汉的后主刘禅确实是比较的昏庸,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一直因为姜维和诸葛亮的想法一致都是北伐,二是诸葛瞻年纪轻轻,怕过于骄躁。
其实姜维作为曹魏归附蜀汉的臣子,如果不是因为诸葛亮的赏识,在蜀汉的地位确实会十分的尴尬。这点可以从诸葛亮死后,姜维一直想要北伐,但是朝中阻力重重就可以看出,就算是刘禅都不愿意接受姜维想要北伐的想法,都可以看出,姜维一直受到排挤。姜维其实本身很优秀,27岁的时候,就能够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封他为奉义将军。由此可见,姜维的能力以及人品,诸葛亮肯定是信得过的。加上诸葛亮和刘备本身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所以必须北伐,而姜维就是这个意志坚定的北伐人士。
其次,之所以不传授给诸葛瞻的原因,肯定不会是不喜爱自己46岁才老来得子的儿子的。诸葛瞻自小就十分的聪慧,诸葛亮临终的时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所说的险躁则不能治性等话,不正是告诫自己的儿子戒骄戒躁吗?毕竟他害怕诸葛瞻学的太多,又太聪明,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而诸葛亮的决定显然也是正确的,诸葛瞻确实匡扶了刘禅,只不过后期刘禅实在是太信任黄皓,才加速了蜀汉的灭亡罢了。
总的来说,诸葛亮虽然智商很高,但是也是普通人。北伐万分危险的事情,自然是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以身犯险的,所以传授给姜维是没有任何错误的。而他的决定其实也是正确的。但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如果蜀汉没有坚持北伐,能够早日和司马懿做个了断,或许也不会出现后来的八王之乱,不会让汉人的文化遭遇到屠戮。总之,为人臣子诸葛亮没做错,为人父,诸葛亮依然也没有做错。
01.蜀国传统
诸葛亮虽然死了,但是无论怎么排,都轮不到姜维,因为蜀国遵从论资排辈。要说在蜀国,论起来,比姜维资历老的可多了去了。就看看魏延、蒋琬这些人,那个不是比姜维的资历老,所以诸葛亮是不可能违背这个传统去把相权交给姜维的。一旦引起众怒,很有可能让诸葛亮一心维护的国家崩塌,就让他一辈子的心血都白费了,更是对不起先皇。
02.身份特殊
姜维并不是一开始就跟随诸葛亮的,而是一个降将,这个身份是比较敏感的。虽然诸葛亮是他的老师,但诸葛亮再喜欢他,也不能把相权给他。就想想马超和魏延,都是从外面投靠来的,但一直都是不愠不火,一直得不到提拔。就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蜀国人,蜀国的人民和官员都根本不会信任并且帮助他们的,提拔姜维无疑是和蜀国作对嘛!
03.姜维是武将
诸葛亮能够成为有名的将相是凭着他那聪明的头脑,才能够让他坐上现在的位置。虽然姜维也很聪明,甚至让诸葛亮觉得自豪,但是姜维总是比诸葛亮少那么一些稳重。再加上他本就是一个武将,难免有那么一些武将的鲁莽和冲动,这样的人治国是很难治理好的。并且,姜维的身份坐上武将的位置上也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把自己的位置给姜维继承,难免是有一些风险的。如果拿国家来冒这个险,肯定是不行的。
诸葛亮一生就是求稳,让姜维继承自己的位置风险实在太大,他根本承担不起。其实姜维本来就适合坐在武将的位置上,如果让他坐上相位,不仅是拿国家开玩笑,甚至可能让他自己都丧命于此,这样岂不是两败俱伤。
感谢各位兄弟姐妹百忙之中阅读本文,本期笑谈为你带来三国历史,众所周知诸葛亮重用姜维,死后不愿放权给姜维,其实原因很简单,请看分析
姜维自从降蜀汉后,由于出色的才能,一直被诸葛亮所重用,而且其重用程度远超过一般人。平常以师生称呼,在外人看来,若干年后姜维必是接替诸葛亮的人选。可就在诸葛亮病逝的时候,诸葛亮临终遗言并没有让姜维掌权,而是交给了杨仪,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资历尚浅。姜维无论文韬还是武略,都是非常杰出的,放眼整个蜀汉,综合实力恐怕少有人能超过他。这也就是为何,刚被诸葛亮收服,就极为深受重用的缘故。但这正是问题所在,由于姜维加入蜀国不久,没有任何势力,而朝中诸多老臣为官多年,资历声望远非姜维所能及,他们掌权支持拥护者甚多。若诸葛亮临终将蜀国大事交于姜维,势必引起内乱,恐怕无几人服。
其二,权衡之术。一个臣子若掌权过大,必然造成擅权的局面。姜维本身是位统帅大军的杰出武将,若再掌蜀国大权,将会存在很大隐患。而用一个朝中资历、声望皆颇高的文臣,则可以相互削弱,起到制衡的作用。可蜀国的杰出的文臣许多,为何诸葛亮选择杨仪呢?
杨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和诸葛亮同为荆州人士,与诸葛亮同一派系。而后一直随诸葛亮北伐,帮助诸葛亮定战略、筹粮饷,乃是诸葛亮的心腹大臣。诸葛亮留他接班实在是不二人选,但因后来自视甚高,常对他人出言不逊,以致作茧自缚被贬为庶民。后因被朝廷捉捕无奈自杀,辜负诸葛亮临终所托。
不管你在牛逼,不是我的人,用用就可以了,哪能放权呢。也许古代也是这样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9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民间故事之-兄弟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