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灭亡有一部分是因为驿站问题吗,这个驿站到底有什么作用

众妙之门 2023-06-18 05:08:15

明朝灭亡有一部分是因为驿站问题吗,这个驿站到底有什么作用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和驿站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末年,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下令,撤掉了全国所有的驿站。原本在陕西当驿卒的他突然失业,无以为生的他最终推翻了大明王朝,他就是闯王李自成。可历史上明朝之前至少两次裁撤过驿站系统,之前的嘉靖皇帝和万历都曾经干过。可为什么嘉靖裁撤驿站搞出了不少余粮,可崇祯一裁,就出了个李自成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明朝的驿站是什么样子。

明朝的驿站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简简单单的官营旅馆,而是一种豪华的官方招待所。按照当时的规定,大部分驿站都拥有二进甚至三进的院子,居住环境比地方官的住宅还要好,可以同时接待几十个宾客。而且这种规模的驿站,遍布当时的主要交通要道。同时,这些驿站还设有自己的驿丞宅和办公室,一切设施应有尽有,甚至还配备临时的监狱。

那么驿站除了作为宾馆,还有什么作用?

首先就是车马供应,拿李自成曾经工作过的陕西驿站来说吧。西安驿有常备的马27匹、驴10头、拉车的牛若干、大车若干,此外还有上百名驿卒可以做劳力。

还有就是提供旅费,这个服务就很让我们现代出去旅游的人羡慕了。当时,住驿站不仅不用花钱,还可以拿钱!主要是因为,住驿站的大多都是朝廷委派出差的,来回的花销就要由驿站报销。时间长了,办差的人就想出各种名目向驿站要钱。

再加上,驿站并没有盈利项目,所有支出有国家分摊到各级政府承担,而各级政府承担的意思就是由底层的老百姓出钱。在没有规范和监督的情况下,驿站向百姓收多少钱,都是有驿丞说了算。时间长了底层民众反抗情绪越来越高,各地也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

崇祯皇帝觉得这么下去不是个事儿啊,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一方面他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给人民减负,而是想省钱给自己花。另一方面,改革措施太过一刀切,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一夜之间60%的驿卒没了工作,李自成也在失业大军。很快他就杀官哗变,正式开始反抗朝廷。即便没有李自成,其他2万个有相似经历的驿卒,都有可能成为闯王。

明朝末年的困境真的无解吗?

明朝悲壮的谢幕,数百年来一直让人们为之惋惜。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明朝遇上了"小冰河时代",气候异常寒冷引发了天灾人祸和农民起义,另一个是明代的官员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却不知道如何对付关外的后金军队和稳定朝局,以至于国破家亡。这每一个困境,在我看来都是人为的力量无法改变的,明朝的灭亡是这些困境作用的综合结果。


一、小冰期导致农业歉收和流民遍地,酿成农民起义小冰期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历朝历代也都爆发过寒冷程度不同的小冰期气候,明朝属于比较倒霉的一个,它面临的小冰期是有史以来最为寒冷,而且持续时间也最长的一次,这次爆发的小冰期居然持续了三百多年,连后来的清朝都没有逃脱被严寒摆布的命运。

从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开始,明朝就一直处于寒冷之中,而且从正统年间到明末一直是越来越冷,史书记载:弘治十一年夏天临安地区刮大风,居然冻死了很多百姓;正德年间广东的大雪几乎可以把人埋没。



在这样极端的天气条件下,明朝的百姓可遭了殃,长时间的低温让他们几乎每年都颗粒无收,只能望着寸草不生的土地长吁短叹。有些人家本来就没有多少土地,连年的绝收更让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只好成为流民,甚至是上山当土匪。

当时朝廷并没有精力去管理这些灾民,而是忙着对付关外的后金军队,为了减少政府支出,朝廷下令各郡县裁员,陕西米脂一个叫做李自成的小吏因此失去了工作

李自成本来就是一个失去了土地的灾民,现在又没了工作,实在走投无路了,只好拉起了起义的大旗,号召所有受苦的穷人共同反抗朝廷,这样一来各种流民、灾民都加入了起义军,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打进了北京城,明朝宣布灭亡。



二、看似忠心为国,实则祸国殃民的"东林党"东林党其实并没有他们自己标榜的那样忠君爱国,从后世的"明亡于党争"这句话来看,东林党对于明朝的灭亡绝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得不说东林党人中有左光斗、杨涟这样的铁骨铮铮的汉子,但是明末的朝堂一片黑暗,大多数东林党其实是在祸害国家和百姓的。

东林党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明朝末年财政吃紧,国库里的钱都拿去充当军费,自然也没有多少,东林党此时居然把这些钱加到了老百姓和基本上的小官吏身上,李自成所在的驿站就是因为东林党要求"精简工作人员"而将他裁员,所以李自成造反与小冰期气候和东林党都脱不了干系。



明末的东林党人和前期相比,明显只知道互相倾轧,而缺少治国才能。他们以地域为单位,和其他的党派展开了唇枪舌剑,从来就没有把心思用在怎么挽留国家危亡的方面。

而且这些人还嗜钱如命,当时崇祯皇帝已经穷得叮当响,召集大臣们凑钱维持朝廷和军队,这些人一口咬定:没钱!当清军打进北京城,强迫他们交出自己的财产时,哪一个人不是家财万贯?只是可怜了崇祯皇帝,到死都以为这些伪君子是真的没钱。

明末的东林党在国家大事上可以说是毫无作为,他们的存在就是在加速明朝的灭亡,只有在清军眼里,他们才是一群功臣。

三、崇祯皇帝才能平庸,不能挽留住风雨飘摇的国家崇祯皇帝如果是一个和平时期的君主,那么他一定能称得上是一个明君,可惜时代选择了让他去承担大厦将倾的责任,崇祯皇帝作为一个平凡人显然不能胜任。



首先,崇祯皇帝刚登基就除掉了魏忠贤,这一点似乎有些不太稳妥。魏忠贤虽然迫害东林党,也蛊惑天启皇帝做了很多错事,但是他代表的却是老百姓的利益,在他主政期间并没有对百姓横征暴敛,而且他也很支持赵南星、孙承宗这些镇守辽东的将军,没有缺过前线的物资粮饷,天启年间辽东的局势还是相对稳定的。崇祯皇帝如果懂得利用魏忠贤制约东林党,并且同意他对于军事的做法,那么明朝还是可以延续下去的,显然他并没有认识到这些。



第二点是杀掉袁崇焕,这完全是自毁长城,因为几句谣言就把当时为数不多的人才杀掉,从此皇太极没有了袁崇焕这个强大的对手,入关岂不是早晚的事?

第三点是他对于大臣既无法控制,又极端不信任,对大臣动不动就是砍头、凌迟、呵斥,在位十七年,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和五十个内阁大学士,导致朝廷人才凋落,没有人敢为他效力。

第四点是崇祯皇帝性格优柔寡断,对于与清军议和还是作战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以至于清军顺利的攻下了锦州和松山,他想议和也没机会了。所以当他问大臣们,是否有人愿意和他共同赴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小冰河气候导致的天灾人祸,最终引发了烽火燎原的起义;东林党们的互相争斗和对底层人民的压榨,也是明朝灭亡的推动因素。崇祯皇帝的平庸和御下无方,还有对大臣的猜疑,更让朝廷上下离心离德,明朝灭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悲剧。

参考文献

《明史》

邮驿的演变 驿驿站站被撤消的原因是什么

  1. 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的声光通信和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
  2.中国的邮驿源远流长,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就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通信活动。原始社会出现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隶社会发展为早期的声光通信和邮传,到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邮驿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
  3.我国古代的驿置是以递送文书为主的组织,但以传递紧急而重要的公文为限,其传递方法以轻车快马为主。
  4.上海中华书局于1940年8月出版了《中国邮驿发达史》一书,著者为楼祖治。
  5.早在公元前558年-前486年,古波斯就建立有急使信差传邮的邮政驿站,设有待命的信使和驿马,信件由信使一站传一站的方式急速传递,邮递速度很快,当时人们称其为接力邮政。
  6.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可以认为在殷商盘庚时期,已出现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7.我国的邮驿通信一般认为是从殷商盘庚年代算起,直到1912年废驿归邮为止。
  8.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边疆的通信兵---"僖"传递军情的记载,这是我国最早记载通信的文字资料。
  9.我国商代最早的军事通信方式是击鼓传声。到了纣王时,才有了使用烽火的记载。
  10.商周时,在传递边疆紧急军情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声、光”通信相结合的通信方式,即烽燧大鼓。
  11.我国周代的军事通信包括两部分:一是边防通信,以烽火台为主;二是战役通信,即在攻防作站中的声光通信。
  12.从西周开始,中国的通信组织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两套有组织的通信:一是烽火为主的早期声光通信系统,二是以步行乘车为主的邮传通信系统。
  13.周代战争频繁,军事通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为著名的是阴符与阴书,这是古代最早的密信。
  14.到周朝时期,中国利用邮车、快马传递官府紧急"简书"的邮传制度已大大发展起来,成为家喻户晓的事情。
  15.西周的交通工具不断进步,首先在通信上使用了传车。
  16.周朝,在通信方式上,除了边境通信(如烽火信号)是明显的接力传送外,主要是采取以专使为主的方式。
  17.周王朝为使军令、政令准确迅速下达,建立了以西周首都丰镐为中心的邮传网路。
  18.节是我国古代使用的一种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使的凭证。早期的节名目较多,周代有龙、虎、人、符、玺、旌六节,后逐渐简化为一种路节,供使者或商人途中使用。
  19.符节出现后,成了封建政权集中于君主的象征。在《周礼》中规定:山国用虎节,泽国用龙节。
  20.进入春秋战国后,烽火台演变为绵延不断的长城,这是早期声光通信的一个飞跃。
  21.春秋时,由于通信者的频繁往来,在干线道路上设置了馆、遽,供来往者使用。
  22.春秋时主要的通信工具是车传。
  23.我国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曾用通信的速度来比喻德政之施行,他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24.战国时代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君主集权不断加强,各国派遣使者时,要由君主颁发一种信物---节。
  25.有组织的规模较大的通信,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才开始出现的。
  26.春秋时的邮传已"北通燕蓟,南通楚吴,西抵关中,东达齐鲁。"
  27.我国古代邮传发展到战国普遍应用了通信信物---符节。
  28.兵符是战国时调兵遣将的信物。
  29.秦王朝的建立,使通信方式发生了一种革命性的转变,这就是由过去的以专使通信为主改为以接力通信为主。
  30.在秦朝,作为主要通信机构的是邮亭。
  31.秦代邮传的特点是实行接力传送、路线固定、以律(邮驿的律令)保证。
  32.1974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出来的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关于邮律的记载,这是我国最早的“邮政法”。
  33.为了解决通信接力传递诸多中转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秦朝制订了我国第一部有关通信的法令---《行书律》。
  34.木牍是古代书写于木片上的信函、文书。1976年我国在湖北省云梦县秦墓里出土的"黑夫、惊木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牍家信。
  35.驿置和邮亭是汉代主要的通信组织。
  36.汉代邮驿通信的三大要求是迅速、准确、安全,这与现代邮递的要求是一致的。
  37.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国际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开始建立国际邮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丝绸之路。
  38.有关汉代邮驿重要的史料来自出土的木简。
  39.汉代的烽火燧通信是军事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严格规定和检查制度,一般说来,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
  40.在公文封发方面,汉代实行了封泥方法,即在竹简外面的绳结处加封特制的粘土,并在泥上盖印,防止私拆泄密。
  41.驿置是汉代递送文书的通信组织,但以传递紧急而重要的公文为限。传递方法以轻车快马为主,在交通干线上,每隔30里左右设立一置。
  42.根据出土的汉简内容反映,汉代邮驿的具体工作过程包括封发、运递、时限与检查等三项内容。
  43.汉代邮驿除了接待过往官员和运送货物外,主要是负责公文和书信的传递。
  44.把紧急的文书交代马传,或利用驿或派专人,汉简中称为"吏马驰行"。
  45.我国进入东汉以后,战事频繁,通信工具中废除了传车,改以快马,"置"也逐渐改称"驿"或"驿置"。
  46.魏晋南北朝结束了秦汉时代的传驿分设,开创了隋唐时代的馆驿合一;这在中国邮驿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47.所谓"东之与西,驿使往来,冠盖相望,串盟初好,日新其事",是反映蜀国和吴国的邮驿通信的盛况。
  48.在通信牌符方面,曹魏除继承汉代的铜龙符、竹节使外,还创造了另一种信物---信幡。
  49.晋代邮驿是由法曹主管,渐转为由兵曹或驾部郎管理的过渡时期。
  50.在通信符节上,从中央到地方,南朝虽然仍保留了金虎符、竹节符,但更多的是靠尚书符、诏书。
  51.北朝的通信组织基本上是朝着传驿合一的趋势发展。
  52.隋初,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得到了加强,在通信方面,建有馆、驿、台传。
  53.隋代的邮驿机构称为驿传,隶属兵部,唐代改属驾部;宋代大致沿用唐代的方法,另增设急递铺,专门办理紧急军邮。
  54.隋唐的邮驿与前代的最大区别是传和驿完全合一。
  55.隋唐的国内驿路以长安经洛阳至江淮的驿路最为重要。
  56.隋唐建成了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路网。
  57.隋唐的驿铺设于驿路之上,一般兼有通信机构和官方招待所的双重作用。
  58.隋唐时的文书性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央发往地方的诏旨、文书;另一种是地方上报中央的文书。
  59.隋唐时期,在边境和作战时的通信主要是烽火通信,与驿密切相联。在内地,军事文书除露布是派遣专人传递外,一般都交驿发递。
  60.隋唐时,北方的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政权后,也有自己的通信组织,如突厥在没有文字时,用金镞箭以为信契,用蜡封印。
  61.隋唐的邮驿制度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行政和监察两大部分;唐代邮驿的中央管理机构是尚书省。
  62.隋唐的文书一般是囊封,也有函封或用竹筒封装的,运递人员把它装进身背的口袋内进行传递。著名的《宋国夫人行图》就是一幅珍贵的描绘驿使背着信袋运送书信的壁画。
  63.隋唐馆驿的规模大小不一,在《唐六典》中有严格的规定:都亭驿可拥有75匹马,配备驿夫25个;诸道第一等驿可以有60匹马,20个驿夫。
  64.隋唐时期,坐落在山南西道梁州(今陕西省褒城县)的褒城驿,历史上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驿"。
  65.唐代邮驿的中央管理机构是尚书省的兵部,这就改变了汉魏历代由法曹兼管邮驿的体制。
  66.隋唐邮驿的规模相当大,唐代全盛时共设驿1639个,其中陆驿1297个,水驿260个,水陆相兼的驿86个,从事邮驿的人员达2万余人。
  67.唐政权的通信组织中专有一支以骆驼为主的队伍,称为"明驼使",用于边塞军机的紧急传递。
  68.由于中日往来频繁,唐驿的组织也被引进到日本;日本后来所建立的邮驿,其任务、设备、工具、方式都大体上仿照此;到北宋初年,日本已有414个驿。
  69.唐代驿站遍布全国,其中陆路行程为每日马行70里,车行30里,急递则必须飞骑日驰300里。
  70.唐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元杂报》,它是直接交驿后再传递到各道州或节度使的。
  71.宋代邮驿组织通信的基本原则是"计程责限"和"依限传送"。
  72.宋代主管邮驿的机关有二:一为兵部,一为枢密院。
  73.在宋代,凡是交急脚递或马递传送的文书,当着官员面实封装入筒内,叫做"实封入递"。
  74.北宋时,递铺的基本限程分四种:二百里、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
  75.收集在《永乐大典》中的《金玉新书》是两宋递铺法规总集,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古代较为完整的一部通信法规。
  76.在宋朝,由于皇帝的重视及战争需要,军事通信十分发达,在沈括《梦溪笔谈》一书中曾写道:"急递最速,唯军兴用之"。
  77.金字牌急脚递,始设于宋神宗时,是为军事需要服务的。
  78.宋代的金字牌是一种通信檄牌,"牌长尺余",木制,"朱漆刻的金字",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其传递速度快于一般急脚递。
  79.北宋建立的一套较为健全的递铺组织,特别是急递铺组织,为以后各朝所继承,一直延续到清末。
  80.驿站是传递政府公文的机构,很长时期禁止寄送私信。直到公元985年,皇帝宋太宗才诏令臣僚,允许臣僚把他们的家信交驿附递。
  81.我国现存的姑苏驿亭遗址,位于苏州,建于宋代绍兴14年。清代同治十年为该驿亭题写的著名对联是“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
  82.宋朝为了确保邮驿的传递速度,在机构设置方面“均地理”(按照地理条件);在时限方面要求“谨时刻”;在布局方面要“亭传相望”;在监督检查方面“分置巡辖”,制度相对较为完善。
  83.递捕在宋代是直接承担通信的组织。
  84.宋代用于通信传递的组织还有递铺,可分为三种,即:步递、马递和急脚递。
  85.同两宋时期的驿所相比,递铺有三个长处:一是距离短、机构多;二是昼夜不停、接力传送;三是深入内地,形成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通信网。
  86.为了沟通中央与地方、后方与前线的通信联系,南宋王朝在东南沿海及边防要地先后建立了“斥堠”与“摆铺”、急脚递,传送紧急文书。
  87.我国最早开办的古代地方邮驿机构是摆铺,供传递文书和私人信函,创设于南宋。
  88.我国史传中,最早成功地利用鸿雁传递书信的是南宋时期的郝经。
  89.元朝因袭旧制,由兵部管理驿站;同时元政府又在中央设立了专门机构---通政院,管辖全国驿站。
  90.元代驿站是以路(府、州)为枢纽设置的。
  91.元代专门传送官方普通文书的组织是急递铺。
  92.元代常用的驰驿牌符有金银字圆牌、海青牌及铺马圣旨等数种。
  93. 明代中央管理邮驿的机关为兵部车驾清吏司。
  94.在明代,除了兵部外,还有一个与邮驿有密切关系的机构,即通政司。
  95.站、递、铺三者紧密结合、互相补充,成为明代邮驿的三种基本组织形式。
  96.“符验”是公差人员驰驿的证明(凭证或护照),没有符验的人严禁驰驿。明代的符验包括符验、勘合、火票三种类型。
  97.明代洪武年间创建的明驿是从正驿名、开驿路、恤邮传、定驿制、严法纪、惩贪官等方面着手的。
  98.明代的急递铺网路以县(州)前总铺为中心,向四方辐射,逐铺相接,形成遍布全国的递铺网路,并与水马驿站相衔接。
  99.明代在地方上,邮驿受布政使与按察使双重领导,而以按察使为主。
  100.明初的会同馆,设于首都所在地,为全国驿站的部枢纽。
  101.明代邮驿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一是征收驿银,横征暴敛,累害于民;二是支应驿差敲诈勒索,营私舞弊。
  102.清代的邮驿,由驿、站、塘、台、所、铺六种组织构成,统称邮驿。
  103.清代邮驿确定程限的基本原则是:因程设限,依限传递;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选择捷径,分泌必争。
  104.清代的通信联系是通过以驿站为主体的水旱驿路网和急递铺为主体的步班递铺网两条渠道进行的。
  105.清代的皇华驿是京师所在地的驿站,也是全国驿传的总枢纽。
  106.在清代,内外衙门的寻常文书,均交急递铺传送。
  107.清代传送公文,根据其性质与内容,可分三种方式:一是经驿站传送,二是派专差传送,三是由急递铺传送。
  108.为在古代的驿路上实现一种更高的传递效率,清政府对邮驿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造,首先是“裁驿丞,归州县”。
  109.滚单即排单,是传送紧急公文时随附的单式,始用于清朝嘉庆年间。
  110.为了解决通信需求的广泛性与驿递设置的局限性的矛盾,清政府在无驿的州县普遍设立“县递”,用以联系地方间的通信,弥补干线驿路的不足。
  111.清代邮驿的设置较前朝更为普遍,由近2000个驿站、7万多驿夫和14000多个递铺、4万多名铺兵组成的清代全国邮驿组织,规模庞大,星罗棋布,网路纵横,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朝代。
  112.在清代,“马上飞递”的出现,使驿站从间接地为通信使者服务到直接地承担通信事务接受并传递紧急文书,从而使驿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13.清代官方的两大通信系统,一个是以“驿”为主体的驿递通信系统;另一个是以“铺”为主体的步递通信系统。
  114.清代递铺通信组织呈现半瘫痪状态后,大量普通公文拥向马递,于是出现了所谓“附驿递送”。
  115.“凡发递各辨以缓急”和“视事之轻重分别邮程之缓急”是清代公文传递的基本原则。
  116.疏附衙是太平天国传递文书的机构。陈庆甲的《金陵记事诗》中写道:“剩瓦颓垣驿路斜,文书一骑来去赊。封头紧急加云马,心煞当差疏附衙”。这是对疏附衙和驿差的生动写照。
  117.我国民信局产生于明代永乐年间,至1935年1月1日,国内民信局全部停歇。
  118.民信局就其传递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传递国内信件和汇兑为主的信局,另一类是以传递海外华侨与其家属通信及汇兑为主的信局。

  由于财政对馆驿支出安排费用有限,而实际耗费巨大,为保证正常运转,唐代前期一般由政府指定当地富户主持,并任命其为驿将或捉驿(“捉”即掌握、主持之意),负责对驿丁的管理、馆舍的修缮、接待和通信工作及其月报的报送,并出资弥补驿站的亏损。而有些头脑灵活的驿将则利用馆驿社会交往之便从事商业活动,不仅可达到“以商补亏”的目的,而且还有利可图。定州富户何名远负责3个馆驿管理,不数年便成为名闻遐迩的工商巨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9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