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家分晋,也即魏国、韩国、赵国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再加上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在战国七雄中,魏国因为地处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用乐羊为将,以李悝变法,再加上吴起等众多人才的帮助,促使魏国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乃至于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
在魏文侯之后,魏国第二位君主魏武侯南征北战,将魏国的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不过,到了魏国第三位君主,也即魏惠王在位时,魏国却走向了衰落。魏惠王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彼时,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走向衰落。那么,问题来了,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为何在魏惠王手中走向衰落?换而言之,魏惠王到底犯了哪些错误呢?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迁都大梁,无疑是魏惠王的一个重要错误。三家分晋时,魏国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国的领土东已据有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内、河南一带,且东部已成为魏国领土的主要部分。所以,魏惠王在位时,选择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移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从魏惠王的角度来看,之所以迁都大梁,是为了和齐国展开较量,尤其是确保自己对于淮泗一带诸侯的掌控。
但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魏惠王迁都大梁,不仅导致秦国在河西之地步步蚕食,甚至夺取了魏国曾经的都城安邑,而魏国还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连续败给了齐国,这成为魏国失去霸主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魏惠王迁都大梁,可谓竹篮子打水一场空龙,也即最终导致了魏国面对秦国、齐国双输的结果。
二
进一步来说,在没有迁都大梁之前,魏国的重心主要放在了西边,也即在对付秦国上。比如吴起这位名将,就在河西之战中重创了秦国大军,实现了对秦国的压制。但是,在魏国迁都大梁之后,因为重心的东移,促使魏国在河西战场上节节败退,也即失去了对秦国的压制力。而迁都大梁确实方便了和齐国较量,可是结果还是败给了齐国,这意味着迁都大梁是一个失败的决定。另一方面,除了迁都大梁之外,导致三晋联盟分崩离析,也是魏惠王的一个重要错误。
魏惠王即位之后,对韩、赵两国发起反攻,"败韩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败赵于怀(今河南武陟西南)"。魏国虽打败了韩、赵,但自此因三晋联盟破裂而陷于孤立的境地。在战国初期,魏文侯在位时的魏国之所以率先崛起,离不开三晋联盟所带来的威力。比如周威烈王廿三年(前404年),三晋曾经联合出兵攻打齐国,俘虏齐康公朝见周天子,请求册封为诸侯。
三
对于魏国、韩国、赵国来说,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而在春秋时期,晋国因为兵强马壮,可谓春秋第一强国。比如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晋国可谓胜多败少,占据了上风。到了战国初期,魏赵韩三国之间的联盟,可以视为一个没有被瓜分的晋国,这自然是在整体实力上远超秦国、齐国、楚国、燕国等大国的。进一步来说,即便是到了战国末期,魏赵韩三国的整体实力,依然是非常强大的。
不过,魏惠王即位后的种种行为,却导致三晋联盟彻底破裂。比如在桂陵之战中,魏国大军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所以赵国向齐国求援。再比如马陵之战中,魏国攻打韩国,后者难以抵挡,同样求救于齐国,这不仅给了齐国出兵干涉的借口,也促使赵国、韩国和魏国渐行渐远。也即自魏惠王时期开始,三晋之间已经无法像战国初期一样保持默契了。
四
最后,当然,三晋联盟的瓦解,也不能全怪魏惠王一人,比如赵国在自身实力增长之后,自然不会一直心甘情愿跟随魏国。特别是赵武灵王这位君主即位后,更是要和魏国争夺三晋之首的位置。至于三晋之中的韩国,出于保持周边大国平衡的考虑,也不愿意魏国过分强大,因此韩国也会和齐国、秦国、楚国等大国合纵连横。在魏国实力走向衰落的背景下,魏惠王由于在秦、齐等国夹击中不断惨败,于公元前334年不得不采用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建议,率韩国等小国国君赴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朝见齐威王,同时齐威王亦承认魏惠王的王号。也即魏惠王试图通过徐州相王,以此缓和魏国和齐国之间的关系。
公元前 319年,魏惠王又在齐、楚、燕、赵、韩五国支持下,逐张仪,致用倡导合纵的公孙衍为相。也即在魏惠王在位后期,选择缓和魏国和山东六国之间的关系,以此全力对抗秦国。可是,因为秦国已经完成了商鞅变法,并且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来化解山东六国的联盟,所以魏惠王后期的举动,还是没能遏制秦国的对外扩张。而魏国因为地处中原之地,也即正好是秦国东进中原的拦路虎,从而成为秦国的主要进攻对象,这促使魏国在战国中后期只能自保,再也无力争霸了。总的来说,魏文侯、魏武侯奠定的霸业,最终在魏惠王手中溃败。
魏惠王,后称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
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他所修筑的大梁坚城,奠定了开封城的基础;他所开凿人工运河鸿沟,使开封城四周水道畅达,景象万千,颇具名都气象。开封仍以多水而著称于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誉。
魏惠王在其父死时,与其弟公仲绶争位。这时韩、赵两国在公孙颀的策划下,联合进攻魏国,在浊泽大败魏军,并将魏惠王围困在军中。但在如何处置魏国上,韩、赵两国发生了分歧。
赵国要除掉惠王立公子缓,让魏国割地给两国;韩国主张将魏国分为两个国家,不主张杀掉惠王。魏分为二,国力就大为削弱,不会再对韩、赵构成威胁。
赵国不同意韩国的主张,韩国不高兴,就连夜带着军队撤出战场。结果惠王得以保住君位,魏国没有被分为两个小国。三晋的联合,以魏为盟主的关系也因此开始破裂。
浊泽之败并未损伤魏国的元气,次年魏对韩、赵两国发起反攻,"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魏国虽打败了韩、赵,保住了独立,但自此因三晋联盟破裂而陷于孤立的境地。
在秦、齐东西两方的进逼下,魏惠王采取了三项措施来应付时局:一是迁都大梁;二是重新与韩、赵和好结成联盟;三是施惠于国内人民。
由于魏惠王采取以上政策,魏国的威望逐渐提高。惠王十四年,鲁、宋、卫、韩四国国君都到大梁来朝见惠王。不久之后魏惠王率领战国七雄中的四个大国及一些中小国会盟朝天子,使魏国的霸业到达顶峰。
魏武侯死后,魏罃与公子缓争立君位成功。魏惠王六年四月十三日,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要他“清心寡欲”,公叔痤去世前,劝惠王杀商鞅,不要让他逃走,惠王不听。
魏惠王在位期间重用庞涓,军事实力大增,然而庞涓陷害同学孙膑,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逃脱后入齐。
魏惠王十六年发生桂陵之战,魏惠王二十九年发生马陵之战,两次大战都被齐国的孙膑打败。名将庞涓死后,魏国军事实力彻底衰落,以至于魏惠王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
魏惠王三十六年魏惠王在徐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改元重新纪年,这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
作为一个四战之地,作为一个中原地区称雄称霸的霸主,魏惠王绝对不合格。
其实这一点近代的历史可能更加具有借鉴意义,要想寻求答案,必须得从现如今世界第一超级强国美国开始说起。
回到那个时代,秦国为什么能够最终统一天下,就是因为商鞅变法以后,司马错例行军事上的改革,要求军队作战,不能够再讲究以前什么道德仁义,总之一句话抢土地,抢人口,壮大实力,是军队出击都必须抢夺一定的土地人口回来,这才算打仗,这才是打仗。
魏惠王那打仗算打仗吗,有人得罪他了,二话没说,开战,打打到他服为止,打到他向我认错,撤兵回来,之前打仗所抢得的所有土地资源全部还给他就算他认错之后有良好的态度,我重新赏赐给他的!
这样的打仗方式,你即便拥有天下第一强军的魏武卒,你的军队活生生被消耗完毕了!而且魏国在最巅峰的时候,三条战线同时开战!你能力很强,是不是你很能打是不是我六个国家轮流起来,我耗死你你怕不怕。
魏武卒最后的力量丧失在了河西之战里面,余一个四战之地的国家来说,没有了军队,你什么都不是,这也就是为什么长平之战结束以后我们说赵国必将灭亡,为什么军队就是他生存下来的资本,没有军队,你这个国家连存在都是一个疑问。
同时做为一个四战之地,魏国并没有一个所谓的稳固的大后方,为了守卫他的四战之地的中原地区,它的军队必须得迫不得已的投入战争!
围魏救赵,庞涓之所以想不出办法来对付,就是因为魏国的这个地理条件没有一个险关来守卫它的富庶地区,敌人一旦出兵你的心腹之地你就必须得率领军队回去,这样的国家如果说一天到晚的打仗的话,这个国家离亡国也差不到哪儿去了。
同时,魏惠王还抛弃掉了原先他之前的魏王所致定下的一条国策,那就是联合三晋一起对抗其他国家,他有远大的志向,可它没有部署计划的那种能力,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儿小家子气,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9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民间历史故事之-怪树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