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成语“期期艾艾”的典故

网络 2023-06-18 04:30:04

成语“期期艾艾”的典故

期期艾艾是一个汉语词语,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期期艾艾这个成语是两个故事的“集合”,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有口吃的历史人物。
一,《史记?张丞相列传》:“?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但他有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很费劲。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宠妃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刘盈(即后来的孝惠帝,吕雉的亲子),立如意为太子。在一次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不料,众臣皆反对。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二,邓艾“?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世说新语·言语篇》中记载: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说话时称自己是“?艾……?艾……”。有一次他在洛阳参加司马昭的聚会,交谈时,他又开始“?艾……?艾……”。司马昭就跟他开玩笑:“你老说艾艾,到底是几个艾?”邓艾也不示弱,说:“凤兮凤兮,难道不是一个凤?”
另一种说法来源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魏主政归司马氏,姜维兵败牛头山》:懿(司马懿)戏谓曰:“卿称艾艾有几艾?”艾应声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可见其资性敏捷。

“凤兮凤兮”是《论语·微子》中一个典故:春秋时楚狂接舆歌中说“凤兮凤兮”,指的是一个凤。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故事和在一起,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成语期期艾艾涉及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汉代的谁?另一个是三国的谁?他俩都口吃,一个说期期,一个说艾艾

期期艾艾【出处】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史记·张丞相列传》邓艾口吃,语称艾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解释】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用法】作谓语、状语;形容口吃【结构】联合式【相近词】支支吾吾【相反词】油嘴滑舌【同韵词】猛志常在、飞土逐害、布衣韦带、优胜劣汰、沉着痛快、意出言外、赤诚相待、吃糠咽菜、万般无奈、胡孙入袋、......【年代】古代【成语故事】汉朝初年,汾阳侯周昌跟随刘邦打天下,刘邦宠爱戚姬,想废太子立戚姬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周昌不顾个人安危上殿晋见,结结巴巴不知说什么为好,就是阻止刘邦废太子。刘邦非常感动,再也不提废太子之事

期期艾艾,期期和艾艾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期期:拟声词,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汉代周昌口吃,他曾与汉高祖争论一件事,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意思是我的嘴说话不流利,但是我着急时口吃的样子就说明我知道这样不行。

艾艾:拟声词,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三国时魏国邓艾也口吃,一说自己时就连说“艾艾”。

释义: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用法:作谓语、状语

拼音:qī qī ài ài

例句:他只要一著急,说话就期期艾艾的,半天也吐不出一整句话来。

扩展资料 典故

汉高祖刘邦的大臣周昌,又名期,本来就不善言辞,再加上有口吃的毛病,所以说起话来很不流利,尤其是当他激动的时候,更说不明白;有时急得面红耳赤,老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有一次,汉高祖要改立赵王如意当太子,周昌知道了,去向高祖劝谏。

他怒气冲冲地说:“我是不会说话的,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一定要换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他说到自己的名字“期”时总是要打顿重复。

晋时的邓艾,也有口吃的毛病,每说到自己的名字时,必定重复地艾艾的说不完,晋文王便和他开玩笑说:“你说艾艾,到底有多少个艾艾呀!”

后人根据这两个口吃者的名字以及他们讲话时的情景,创造出“期期艾艾”这一句成语。

-期期艾艾

推荐不常见的成语及释义出处典故

百两烂盈

读音: [bǎi liǎng làn yíng]

释义:两:同“辆”;百辆:一百辆车;烂:灿烂;盈:充满。指妆奁有一百辆车,光彩耀眼,极其丰光。形容婚娶的铺张奢侈。

出处:《诗经·大雅·韩奕》:“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

造句:驾成婚得行奁,日百两烂盈。

以言徇物

读音:[ yǐ yán xùn wù ]

释义:用违心的话语附和别人。

出处:出自 宋 苏轼 《<乐全先生文集>叙》

造句: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宋襄之仁

读音:[ sòng xiāng zhī rén ]

释义:仁:仁慈。指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造句:?一味照搬孔孟之道和宋襄之仁是不正确的,甚至是荒谬的。

以利累形

读音:[ yǐ lì lěi xíng ]

释义:为了谋取利益而危害身体。

出处:《吕氏春秋·审为》:“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造句:庄子说:“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双凫一雁

读音:[ shuāng fú yī yàn ]

释义:汉苏武出使匈奴被羁,归国时留别李陵的诗中有“双凫俱北飞,一雁独南翔”之句。 后以“双凫一雁”为感伤离别之词。

造句:曾一场双凫一雁,现已过经年非年少。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要简短的50字左右最好) 谢谢哈 有点急

1.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2.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3.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4、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5、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6、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7、劳苦功高

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占秦都咸阳后驻守函谷关,项羽听说刘邦攻占咸阳,就气急败坏在鸿门摆宴席请刘邦。席间项庄舞剑助兴想借机杀刘邦。樊哙赶紧拔剑上前对项羽说:“沛公恭候大王的到来,没有封侯,你却要杀如此劳苦功高的人?”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8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