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慈禧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大清朝来到后期,在慈禧太后执政下,外忧内患。对西方的侵略者的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可是在这期间,还有有一场漂亮的大胜仗,为中国保住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这场战争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功不可没,可是作为幕后的老大慈禧太后,充当什么角色。
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的时候,中国边疆出现了巨大的危机。这个时候的大清朝,就像一个筛子一样,到处都是窟窿,哪里都需要去堵。
这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西方列强,从海上不断进入中国,因此“海防”成为一个大问题,另一个方面陆地的边疆,也出现了入侵,我们称之为“塞防”。
可是在中国边疆版图问题上,这个时期的慈禧太后,态度还是十分坚决的,绝对不允许列强强占。
时间来到,同治四年,中亚地区浩罕国,趁着新疆地区发生起义之时,率领大军直接占领了新疆,随后英国、俄国也想通过这个政权,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与此同时,中国的东南沿海,也面临巨大的问题,海防薄弱,众多的西方列强,从海陆逐渐地进入中国。
当时的清政府,表面看起来十分强大,可以已经是败絮其中。全国的力量加起来,只能解决一个问题,那么是解决东南沿海、还是西南边陲新疆,成为也一个艰难的选择,很显然慈禧最后的决定,至关重要。
在选择“海防”还是“塞防”上,大清朝廷之内,也产生的分歧。洋务大臣李鸿章,上书坚持进行“海防”,而远在陕甘地区,平叛的左宗棠,坚持“塞防”,上书陈述,新疆自古物产丰富,战略地位极其的重要,要趁着俄国、英国,还没有完全介入之前,趁机收复新疆。
两位重臣,提出的意见完全不同。然而慈禧太后,经过慎重的分析,左右衡量之后,感觉左宗棠一直在西北用兵,对西北、西南地区的形势,了解得比较透彻,因此感觉左宗棠的建议,比较符合实际。
从这里可以看出,慈禧并不是迂腐无能,反而考虑得很深远,对左宗棠的信任,也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新疆面积有多大,对中国有多重要,如果失去这块领土,慈禧必定会顶上千古骂名,另外对于海防来说,也不太实际。
于是光绪元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直接处理新疆事务。
左宗棠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功名,或者显赫的背景,所有的一切都是靠双手,一点一点的打出来,逐渐的被慈禧提拔信任。
有慈禧的支持,筹备工作十分的顺利,光绪二年二月,左宗棠率领大军,直接攻打乌鲁木齐。经过六个月的努力,左宗棠收复乌鲁木齐,到十一月的时候,收复天山北路,于是乘胜追击,兵分三路,追击俄国军队,到光绪四年,除了伊利地区,收复了新疆全境。
小编认为,左宗棠收复新疆,最大的功臣应该是——慈禧。
如果没有慈禧,在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左宗棠是完不成这项创举的。
其实慈禧,在边疆的问题上,还有其他的表现。
日本侵占琉球,慈禧没什么作为,可是入侵台湾之时,慈禧下令刘铭传,坚决抵抗,誓死维护,日本才没有得逞。
法国经过越南,入侵云南,慈禧暗中资助黑旗军,直接宣布对法战争,承认法国在越南的权益,可是绝不割地赔款,《中法条约》对中国的损害十分的轻微。
甲午战争之初,慈禧一直都是主战派,最后调停,只是无能为力,签订条约维持朝廷颜面而已。
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只看一面。大家对慈禧的众多误解,其实只是有心人极力的把缺点,错误,人为的放大而已。一些小细节,引不起轰动,起不了影响,被掩藏在历史文献之中。
试想一下,谁甘心把自己的领土,自己的钱财,自己的国家,拱手让给别人。
历史上的名将有很多,比如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卫青以及霍去病等人,唐朝的秦琼、尉迟敬等以及宋朝末年时期的岳飞,这些名将战功卓著为了国家和百姓不畏生死,驰骋沙场。可是到了清朝,名将的数量很少,有人戏谑道,清朝的名将只有一个半,其中这半个还不是将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主要和清朝的用人制度有关,而这样的用人制度为清王朝最终灭亡留下了伏笔。
清朝晚期有位名将,如果不是他,国家的版图会少了很大一部分,他就是左宗棠。当年左宗棠年事已高,他主张收复西部国土的时候其实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是他最终克服阻力收复新疆。左宗棠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军饷,晚清时期,清政府并没有多余的钱来打仗,毕竟当时已经签订了一些赔款割地的合约,可以说是内忧外困。首先反对左宗棠的是李鸿章,他觉得当前最重要的是海防,西部边境大多是荒漠地区,暂时不用收复,而列强大多是从海上登陆的,所以海防的地位要重要一些。其实李鸿章的话也有几分道理,加之国库确实空虚,打仗需要一大笔钱。当时负责海防的沈葆桢,他是通过向其他国家借钱来筹措军费的。
左宗棠之所以能够克服朝堂中的阻力,最关键的是慈禧一直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本来说削减开支,后来慈禧如数给了左宗棠军费。可是这一仗打了好几年,军费还是不够,于是左宗棠在军中带头省吃俭用,作为主将的他年事已高,很少吃肉,每天只吃一些红薯和其他的粗粮。在左宗棠和众多将士的努力之下,成功打败了阿古柏,收复了西部土地。其实沙俄一直觊觎西部地区,如果这块土地落入了沙俄手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时沙俄的势力已经渗透到西部,左宗棠阻止了这件事的发生。所以说在晚清时期,左宗棠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名将。
在乱世中,武将的身份地位比较高,而文人不能打仗,只能出谋划策,有时候的意见还不一定正确。如果当时慈禧听信大臣们的建议,放弃收复西部地区,那么版图上这块地方就没有了,后世子孙也会感到惋惜,所以左宗棠的这一仗打出了大清国的威严。而晚清时期还有半个大将,他的名字叫做邓世昌,虽然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但是后人记住了邓世昌这个名字。邓世昌官位比较低,只是致远舰的一个管带,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营长,而他在没有其他战舰掩护的情况下命令全军开动致远舰撞向日军的吉野号,后来致远舰沉入海底,邓世昌以及船上的其他士兵都英勇牺牲。
邓世昌虽然官位比较低,并不是大将军,但是他的英勇之举感动了无数人。其实邓世昌很有能力,可以说是一位海军专家,此前还去过国外进修。为什么回国之后没有受到重用呢?其实这和李鸿章的用人制度有关,李鸿章位高权重,但是他用人倾向于安徽人,因为他就是安徽合肥人,比如北洋水师中的丁汝昌,他之前其实是陆军,对水军也不熟悉,李鸿章重用此人,是因为丁汝昌也是安徽人。邓世昌虽然有学识,对海军作战也比较了解,但是不是安徽人,所以并没有受到李鸿章的重用。除此之外,李鸿章不重用此人也是有自己的考虑,如果让邓世昌身居高位,北洋水师估计就没有李鸿章什么事了。
虽然邓世昌只是一个水军管代,但是他为了国家付出了生命,这样的精神是值得尊重的。其实清王朝的用人制度确实有弊端。当时满人和汉人同朝为官,而且皇族很少人信任汉人,于是朝堂之上,最大的两个帮派就是汉人帮以及满人帮,所以在做一些决策的时候,往往出现满人官员同意,汉人官员不同意,或者是汉人官员同意而满人官员坚决反对的现象,所以决策效率很低。
在用人上面也是,先前汉人做官是有限制的,尤其是高官,而且这两个大的阵营内部也有小的集团划分,就比如李鸿章,他就十分信任自己的老乡,所以他做官的时候首先提拔的是安徽人。很多安徽籍的官员进京之后都拜访李鸿章,对于自己的老乡,李鸿章能帮上的忙他都尽量帮,比如后来安徽籍的段祺瑞就深厚李鸿章的喜爱,李鸿章还为他要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所以这种用人制度也成为晚清名将比较少的重要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8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