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的张昭,孙策是怎么安排的

众妙之门 2023-06-18 03:35:53

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的张昭,孙策是怎么安排的

在汉末三国时期,托孤大臣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比如魏文帝曹丕临终之际,选择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这四人作为托孤大臣,以此共同辅佐魏明帝曹叡。再比如孙权去世时,则指定了五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宗亲侍中孙峻。对于托孤大臣来说,自然是因为受到了皇帝的信任,才能获得辅佐朝政的大权。而在这些托孤大臣中,有两位甚至被君主授予了“取而代之”的权力,也即如果新任君主难堪大任的话,那么这两位托孤大臣凭借先帝授予的权力,理论上可以取而代之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位托孤大臣分别是谁呢?

首先,这两位托孤大臣,分别是蜀汉诸葛亮和东吴张昭。一方面,就诸葛亮来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东汉末年,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佐,便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授予了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权力,如果刘禅不能辅佐的话,诸葛亮可以自行取度,也即其可以取代刘禅,也可以从刘备的儿子中另立一位君主。当然,虽然被刘备授予了这一大权,但是,诸葛亮对后主刘禅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即从来没有什么不臣之心。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事务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平定南中;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在执掌蜀汉兵权的基础上,丞相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虽然诸葛亮在公元234年就去世了,但是,凭借着诸葛亮打下的基础,尤其是留下的人才,蜀汉得以支撑到公元263年才灭亡。

另一方面,就张昭来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

《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裴松之注引《吴历》中记载: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重伤,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孙策嘱咐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和蜀汉丞相诸葛亮一样,张昭作为孙策的托孤大臣,也获得了可以“取而代之”的权力。当然,如同诸葛亮没有取代刘禅一样,张昭在东吴也没有真正行使这一权力。

最后,孙策去世后,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赤壁之战时,张昭持主降论。而这,自然成为张昭受到后人争议的地方。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拜其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值得注意的是,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孙邵、顾雍。也即诸葛亮成为蜀汉的丞相,而张昭却没能登上东吴丞相的宝座。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

对于告老还乡的张昭,在家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年八十一,谥号“文”。因此,对于张昭来说,虽然在孙权即位初期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孙权称王之后,张昭的地位,显然无法和三国时期的其他托孤大臣相提并论。当然,不管怎样,张昭最终获得了善终的结局,这要好于诸葛恪等东吴著名的托孤大臣。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道:“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既不处宰相,又不登师保,从容闾巷,养老而已,以此明权之不及策也。”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的著名片段,请简述其情节

白帝城托孤 来历
  白帝托孤的背景是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但是刘备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托孤
  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刘备报仇心切,竟不听诸葛亮劝告,亲自率军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知道自己病难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
  诸葛亮留太子刘禅守住成都,带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刘理来到白帝城.进了永安宫,看到刘备病得不成样子,慌忙拜倒在刘备跟前.刘备叫诸葛亮坐在旁边,用手摸着他的肩背说:「自从得了丞相,我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只是由于知识浅薄,没听丞相的话,遭到今天的失败,实在后悔万分.看来我这病是难好了,我儿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将大事托你.」刘备说完,泪流满面.诸葛亮也哭?说:「望陛下保重身体.」刘备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将官,见马谡也在身边,就叫暂时退出,对诸葛亮说:「这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对于他,丞相要慎重考察.」说完,刘备召集众将官到齐,拿笔写了遗嘱,交给诸葛亮,感叹地说:「我本想和你们一同消灭曹丕,不幸中途分手.麻烦丞相把我的遗嘱交给太子刘禅,以后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点.」诸葛亮拜倒在地上说:「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劳,辅助太子.」刘备叫左右的人扶起诸葛亮,一手掩盖?眼泪,一手握住诸葛亮的手说:「我现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话要说.」诸葛亮问:「有甚么事吩咐 」刘备说:「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或者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说完,叩头慢.」说完,双眼一闭,断了气.终年六十三岁.
  托孤用意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但是出血.刘备又请诸葛亮坐在旁边,叫刘永,刘理到面前吩咐:「你们要记住,我死了以后,你们弟兄三个,都要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一样,不能怠慢.」说完,叫两个儿子拜在诸葛亮跟前.接着又对众将官说:「我已把国家大事托拜给丞相,要我儿子待他像父亲一样,诸位也不可怠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可以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这个其实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能发现,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居功自傲。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怂恿他篡位。而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又让刘禅尊称为父,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处理,几乎不会过问刘禅。而六出祁山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几乎也没怎么和刘禅商量。所以,可以说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姑且不论刘禅是否昏庸,但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确实是把自己凌驾在了刘禅之上。 孙权继位时年约十九,而刘禅是十七岁登基,两人的年纪大体相仿。但孙策死的时候,正值各路军阀混战、孙策势力东征西讨乘机扩张之时,其势力并未得到巩固,显然比不得早已扎稳根基的蜀汉政权,所以张昭受孙策临终嘱托后,其“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等一系列的举动,比之刘备托孤后诸葛亮的作用,要重要的多。而论地位,张昭之于东吴不逊于诸葛之于蜀汉,再论发生年代也是孙、张在前,后世人等独推昭烈、孔明而漏桓王、子布,显然并非是记性不好忘记了此事,这掠人之美的举动,其用意只怕就是要让孔明专美于前。因此认真说起来,此事并无什么值得大肆褒扬的地方,真要说也应该先说孙策和张昭才对。
  另外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
  我们知道,蜀汉政权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政治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这一点,我们从《三国志》的传记就可以知道,蜀汉就是除去王室成员,列传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约只占了三分之一强,而且无一是高层官吏,均为下级官吏和侍郎一类的闲官。因此需要考虑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
  此前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当然会想到自己身没以后,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和蜀汉政权的巩固问题,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没有顾虑的。

张昭是孙策的托孤重臣,为什么得不到孙权重用?

张昭是孙策在临死之前的托孤大臣,他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但是当孙权上位之后他并没有重用张昭,这主要是因为张昭的个性太过于正直,以至于张昭在很多意见上都和孙权达不到一致,并且总是和孙权对着干,所以导致孙权对他非常的不爽,因此一直都没有重用他。

孙策在临死前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并且希望张昭可以辅佐孙权,所以当孙策一死,张昭就直接拥立孙权成为新的君王,但是孙权上位之后一直都没有向孙策那样重用张昭,这和张昭个人的性格有着一定的联系。张昭在历史上是一个宁可死都要直言进谏的人,而且在面对事情上面非常的刚正不阿,再加上他和孙权在很多事情上面的意见和看法都不同,所以说他总是触犯孙权的底线,因此即使大臣们两次推举张昭为丞相,孙权一直都不同意并且以各种理由拒绝。

另外孙权不重用张昭也是因为他觉得张昭的能力太过于强大,而且总是在某些方面去让他下不了台,所以他觉得这样的人如果重用了之后,那么对于他在外人面前的一个威望也是一种威胁,其实说白了就是君王都是要面子的,而张昭作为托孤大臣他并不给孙权这个面子,他在做事方面一点都不懂得变通,所以以孙权的性格他不会重用张昭。虽然孙权没有像孙策一样重用张昭,但是张昭在当时整个朝堂之上的地位都是不可小觑的,也正是因为有了张昭这样的人去管制孙权,所以才使得在张昭活着期间整个吴国都非常的安稳。

虽然朝廷之中一定要有一个像张昭这样的人去约束和提醒君王的行为,但是张昭也由于他自己的性格太过于刚直不阿而且也不懂得变通,所以才使得孙权没有重用他,但即便如此孙权也非常的敬重张昭,因为他也知道张昭在吴国的地位以及吴国的稳定也多亏有张昭。

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周瑜不相上下,他为何后来不被孙权重用?

因为在孙权两次困境中,张昭都选择了妥协投降,孙权对其基本上失去了信任。

张昭出身世家大族,张昭这一支是属于淮泗集团,而孙氏家族的崛起,绝对少不了淮泗集团的帮助,这首先便是张昭的出身优势。孙坚逝世后,孙策自领会稽太守。而张昭则作为孙策的左膀右臂,为孙氏家族占据江东六郡,击败各路军阀奠定基础。

后来孙策遇刺,和刘备一样,刘备搞一个夷陵托孤,说什么不能成大事,君可自取之,孙策也是这一套,让张昭“自取之”。其实这不过是说说客套话,好让你帮忙办事更尽力些。不过与夷陵托孤不同的是,刘备委派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李严,一个诸葛亮,孙策就委任张昭这么一个,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张昭,在孙权即位后,政治地位是周瑜远不能及的。

但张昭却逐渐走下坡路,主要是这两件事:

1.人质事件

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上坐稳了中原霸主的位置,但曹操想的是统一全国,进而打压讨伐各地军阀,孙权也被列入其中。曹操命令孙权将其子送至许都为人质,而以张昭为首的保守派表面上犹豫不决,其实已经默认了曹操的命令。但孙权拒绝了。

2.赤壁之战

这个其实大家都清楚,曹操南下,欲消灭刘备顺便拿下东吴。自然,又是形成保守派和主战派,张昭谏言投降曹操,孙权对其非常失望,后周瑜等人主张连刘抗曹,孙权才鼓起勇气与曹操决一死战。

有言:患难见真情。张昭在孙权两次人生最大的困境,乃至关乎东吴生死存亡的时候,根本不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一味妥协让步投降。

孙权要的是天下大权,而张昭要的是汉室复兴,自然也就不受重用了。

孙权放火逼张昭:劝说孙权投降的张昭,为什么能成为江东重臣呢?

张昭在后人的眼中一直都是东吴重臣,但是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是,张昭凭什么能够成为东吴的重要人物?在赤壁一战之中,张昭立主劝和,以求苟同。

就如鲁肃所说?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也就是说如果投降了曹操,鲁肃和一干大臣还能够得到重用,但是孙权又应该如何处置呢?由此去看张昭,张昭就如同是奸佞小人一般,在最关键的时候选择放弃孙权,全然没有保住江东基业的意思。

但这是对张昭的最大误解,张昭之所以能成为江东重臣绝不是偶然。

《三国志》之中记载?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在孙策遇刺之时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并且告诉张昭说如果孙权不可用则可以取而代之。这般礼遇就如同是刘备白帝城托孤一样,给予了臣属极大的信任,同时也给出了权柄。

但张昭是怎么做的呢?非但没有去成为权臣,反而是力主扶持孙权。在孙权刚刚成为江东之主的时候,经常感到悲伤,面对将来的恐惧难以抑制。

这时候是张昭劝谏孙权,身为江东继承人应该想的是怎么去继承先辈的遗志,怎么去建立伟大的功业,怎么能在此哭哭啼啼呢?《三国志》记载?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也就是说孙权的前期威望,都是张昭的一手操作,若不是张昭恐怕孙权难以服众。

而且江东基业的创造也和张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孙策曾言?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

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

孙策面对张昭盛名非但是毫无顾忌,而且还将张昭比作是齐桓公时期的管仲。而且将自己能重用张昭的行为视为荣耀,只有明主才能有能臣相佐,这又有何惧?所以张昭的地位绝不是靠着贪生怕死而来,而是实实在在的才华所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6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