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仁宗时期的北宋到底是什么样的,所谓的清平乐是真的吗

以史为鉴 2023-06-18 03:30:15

宋仁宗时期的北宋到底是什么样的,所谓的清平乐是真的吗

你真的了解宋仁宗时期的北宋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近来随着网剧《清平乐》的热播,刷新了很多观众对于古代宋朝的认知。古典雅致的艺术、优雅得体的礼仪、精美大方的服饰,瞬间风靡在很多网友心中。再加上有“千古仁君”宋仁宗的所谓“仁义治世”,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王朝,竟在恍惚间绽放出大同社会的曙光,这如何不令人沉醉?

可问题是,这个宛如“清平乐”一般完美的理想社会,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吗?士大夫口中所谓的治世昌盛又是真的吗?拨开层层滤镜,宋朝的“清平乐”就是一个笑话!

宋仁宗皇祐年间,监察御史包拯上了一道奏疏,向仁宗赵祯陈列了以下数据:

一、在过去四十多年里,朝廷的文武官员增长了一倍有余;

二、当下的官吏总数,是治理国家实际所需的三倍有余;

三、景德中期,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是4721.1万两,财政支出是4974.89万;到了庆历八年,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长至10359.64万,财政支出也增长至8938.37万。

据此,包拯向皇帝宋仁宗提了一个问题:纳税户口根据统计,并没有多少变化,土地的产出甚至还不如往年,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却短时间增长了一倍有余,为什么?

包拯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朝廷的横征暴敛在宋仁宗时代已愈演愈烈!

接下来,包拯又进言道:近些年朝廷的开支越来越多,很多地方官员玩起了“折变”的把戏,以临时需要的名义改征其他物产,原定交麦子的折变成交布帛,原定交丝绸的折变成交大米。

例如,在陈州遭灾后,政府下令将交小麦变更为交铜钱,每斗小麦折税100文,再加上运输杂税等,一共是140文。而当地市场上的小麦,每斗价格仅仅是50文。

包拯说,这些做法是二倍、三倍地剥削百姓,是在搞苛政暴敛。他问仁宗:“日甚一日,何穷之有?……输者已竭,然取者未足,则大本安所固哉!”

如此一天天地聚敛,何时是尽头?受剥削者已被抽干,汲取的人却还不满足,国家的根本还能保持下去吗?!

很多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吃惊,但笔者想说,包拯所言,并非仅局限于宋仁宗时代,而是跨越整个两宋的常态!

宋仁宗(剧照)

北宋开国之时,税赋就已经很高。用朱熹的话来说,是“祖宗创业之初”,有很多事要花钱,老百姓承受的负担“比之前代已为厚重”。且“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历代统治者盘剥老百姓的手段,在宋朝这里无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南宋人李心传也说,宋太宗时的财政收入已“两倍唐室”,而之后“月增岁广”,政府税收一年比一年多,民众负担一年比一年重。

陈舜俞是庆历六年的进士。在他眼中,宋仁宗时代是一个民生凋敝的时代。他在给宋仁宗的一道奏疏中,总结了民生困苦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是官家的八项盘剥: “今天下之赋五:曰公田、曰民田、曰城邑、曰杂变、曰丁口。天下之禁三:曰盐、曰茗、曰酒。生民之衣食,举此八者穷矣。”

在这里,笔者也就浅谈一下陈舜俞所列的这八项剥削手段,来揭开这个用“清平乐”掩饰真相的封建王朝。

第一项,公田,指的是租种朝廷的土地要缴纳地租。这种地租在字面上比租种私田要低,但佃户因常年受到官吏的敲诈勒索,实际负担远远超过了字面上的地租。

自由农沦为佃户、农奴

宋仁宗时期,朝廷掌控的公田已达到40多万公顷,已远超全国可耕种田数的四分之一。换言之,朝廷是北宋最大的地主。而朝廷如此多的公田,也无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本是自由身的农民,却沦为了没有土地的农奴。

所谓民田,指的是民众耕种自家田地,需要向朝廷纳各种赋税。前文里包拯提到的“折变”,受到影响最大的即是民田。折变之外,还有一种“支移”,也是北宋自耕农们闻之色变的剥削手段。

耕种民田

“支移”,顾名思义,指的是民众不但必须缴纳田赋,还需承担官家运输田赋途中所必须的运输费。与折变一样,支移也成了政府增收的一种常规手段,而对于农民来说,则是又一大负担。

所谓城邑,指的是城市居民需要缴纳宅税、地税、婚嫁税等杂税。盖房子要征税,娶妻嫁女要收税,出远门读书路过税卡,随身携带的铜钱、铁钱也要纳税,农民则连耕牛、农具也要收税,北宋征税面之广,实可谓前无古人,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物品,几乎都在征税之列。

而杂变,则指的是征收各类器械或物件,政府需要皮革就下令向民众征收皮革,需要箭杆了就向民众征收箭杆,没有皮革或者箭杆的百姓,那就按照官价用钱抵物,这里的官价也远远高于市场价,所谓的征收物件,最后还是变成了变相收税金钱。

至于丁口,就是人头税。宋真宗时代,各郡各州的人头税收得特别狠,甚至使得当地百姓不敢再养儿子,“民有子者或弃不养,或卖为童仆,或度为释老”,生了儿子不是抛弃,就是卖掉,再就是送到寺庙。

再到民间的三大禁品:盐、茗、酒,就是指北宋政府对食盐、茶、酒这类商品实施“禁榷”,也就是国家市场垄断。

垄断方式则主要包括:(1)官产官运官卖;(2)由官府掌控货源卖销售许可证给私商;(3)由民间生产,必须集中卖给官府,再由官府卖给民间。

以酒为例,在北宋中期,汴京有民间酒户70家,但这些酒户全部得向政府购买“官曲”才能酿造。为了牟利,北宋政府的一贯做法是多造酒曲,再摊派给酒户,根本不管酒户是否能把这些酒全卖出去,于是就出现了酒户“蹶产以偿”的问题。很多酒户最后不得已把家产全变卖了,却都还不上欠政府的酒曲钱。

食盐垄断和茶垄断也是类似的问题,政府通过垄断商品原产地和加收购买税,使得很多私营户主都大量破产,社会财富都集中涌向了官家。

政府垄断食盐生产

这也意味着:北宋政府利用自己的垄断权力,完全无视人民的消费能力。也因此,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单就商品垄断一事可言,“未有如宋之甚者”。

在指斥了上述八项盘剥政策后,陈舜俞在奏疏的最后中直接否定了宋仁宗治下的民生:

“今夫取民之财可谓悉矣。一夫之耕,获者在田,而敛者在门。匹妇之蚕,织者在机,而征者在屋。天之所生,地之所产,苟可以衣且食者,皆为犯法禁,何民之不穷也!”

朝廷盘剥百姓财富可以说是用尽了手段。粮食在地里还没熟,征敛者已经上了门;布帛在织机上还没完成,汲取者已经进了屋。天地所生的东西,凡是可供百姓吃穿的,都变成了朝廷所有,由朝廷垄断控制,民众怎么可能不穷!

苛政猛于虎!

但不幸的是,无论是陈舜俞的奏折,还是包拯的上疏,最终都没有得到仁宗肯定的答复。

在宋仁宗赵祯看来,民生困苦并没有影响一个帝国的治安,而一旦施行改革,则意味着必将引发阶级矛盾,甚至会动摇到上层建筑的统治。因此,朝廷无意改革。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曾试图整顿官僚集团和军队,减少冗兵、冗官带来的财政压力,进而达到舒缓民生的目的。但却因为损害了封建官僚贵族的利益,而终于失败。

结语:在笔者看来,仁宗时期的“清平乐”只是上流社会沉醉的梦话!偌大的北宋王朝在剥削者的层层压迫下,早已变成了空心大树。统治者享受着来自底层剥削的财富而不思进取,吏治的腐败和士大夫的结党营私为此后的一系列矛盾埋下了伏笔,也为几十年后北宋的灭亡吹起了悼歌。

《清平乐》,宋仁宗初即位拜谒生母的桥段,符合历史吗?

电视剧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清平乐》确实是根据一部分历史真实改编,但如果只是平淡的讲历史的话难免会让人觉得枯燥,所以会设置一些情节,也许史书上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变成一段扣人心弦的剧情,但事实真相是关于宋仁宗的生母,宋仁宗到刘娥去世才得知,电视剧只是根据这个情节衍生出来的。

历史上宋真宗最爱的女人是刘娥,就是宋仁宗名义上的母亲,宋仁宗和他父亲一样,子嗣稀少,宋真宗见侍女李氏貌美就宠幸她,后来怀有身孕,孩子生下来后多外宣称是刘娥所生,刘娥此时已经被封为德妃,李氏却仅一直是一个宫廷女官的身份陪伴,赵祯8岁时,被宋真宗立为皇太子,后又继位,李氏一直默默的陪伴着自己的儿子,因人微言轻,后宫知道这个秘密的人都牢牢的保守。

后来李氏病重去世,刘娥以皇后之礼安葬她,让人不尽心生疑惑,赵祯一直很敬重自己的母亲刘娥,赵祯未亲政时刘娥一直以皇太后的身份辅佐朝政,刘娥去世后,了解此事真相的人才告诉赵祯,宋仁宗悲痛不已,认为自己从未尽过孝心,感到十分愧疚,这也就有了后来为了弥补自己的生母一家,把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嫁到李家,造成了后来的悲剧。

电视剧中,刚亲政的赵祯就从乳母口中得知生母,赵祯遭到了重重阻挠,为了早日见到生母,连夜骑马去囚禁生母的先皇陵墓,但李氏不忍儿子为了自己视朝局不顾,就不见赵祯,母子俩隔空对话,这个看似悬疑的剧情也加重了观众的好奇,但是电视剧再真实的背景下进行艺术加工,更加吸引观众,这段剧情也是不符合事实。

电视剧《清平乐》里有哪些极其符合史实的细节?

大家好,我是六安,很高兴今天在这里回答

1、真实的人物

《清平乐》原名《孤城闭》,主线是围绕宋仁宗的长女赵徽柔和太监梁怀吉之间的感情线展开的,不管是公主还是太监,历史上都确有此人。赵徽柔即兖国公主,梁怀吉乃宫中服侍公主的主管级宦官,后公主下嫁驸马李玮后,梁怀吉又随身跟去。但公主不喜欢这个驸马爷,有说法说是因为随身太监梁怀吉和张承照二人从中挑拨离间所致,为此公主还曾夜闯皇宫,触犯了律法,万般无奈之下,宋仁宗降了公主封号,并将梁、张二人发配边关。可是仁宗太宠爱这个长女了,不久又把梁怀吉和张承照调回到女儿身边。其他人物,如赵祯的叔父、八大王赵元俨,宰相吕夷简,名臣晏殊、范仲淹、韩琦、夏竦等,都为历史真实人物。

2、真实的称呼

宋朝称皇帝为官家,欧阳修《新五代史?寇彦卿传》就记载:?太祖大怒,顾彦卿曰:汝往趣官家来,不可一日留也。"宋仁宗和宦官们都成刘太后为?大娘娘?,这一点是从唐朝时沿袭下来的,当时称母亲为娘娘,加一个大字是为了表示尊敬,而?母后?一词,是到明清以后才出现的。

3、真实的制度

剧中展现了宋代一些制度特点,比如对科举取士标准重视作诗而轻视义理的讨论,父母亡故朝官要回乡丁忧等,都与当时的历史真实情况相符。但是,也许是为了剧情冲突设置,关于赵祯星夜策马要去看望母亲这一段与史实是有很大出入的,历史上的宋仁宗,是在大娘娘刘娥和亲生母亲李宸妃都去世后才知道自己真实身世的,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他要将亲生母亲接入宫中的情节。实话实说,《清平乐》这部剧太好了,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一边看一边仿佛回到了北宋那个年代,由于刚刚开头,还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没有发现,以后慢慢分享给大家,敬请关注。
?

很高兴今天在百度知道给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和我一起讨论。

清平乐宋仁宗的一生简介 宋仁宗的一生讲解

1、一生简介:剧集开篇,集中在仁宗亲政前与生母和抚养自己的皇后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一情感线索的铺陈,也对仁宗一生的际遇与决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刘太后死后,八大王大闹灵堂,直言宋仁宗身世一事,为了自己计,为天下计,宋仁宗不得不打开生母李辰妃的棺椁,进而击破了传言,也向天下证明了刘太后的清白。

2、清平乐宋仁宗一生勤勉仁厚,致力于开拓一个四海平宁之世的同时,也着力描绘了他与妻子丹姝由貌合神离到彼此交付的倾心之路,和对女儿徽柔由宠溺爱护到谆谆告诫的深邃父爱。

《清平乐》古人好八卦,官家这件事明兰祖母都听说,还听了个盗版

《清平乐》讲述的是宋仁宗的一生,和《知否》是一个 历史 背景。只不过《清平乐》是从宋仁宗青年时期开始讲述的,以宋仁宗的角度来回顾 历史 。而《知否》讲述的是宋仁宗的后期和宋英宗的前期,以明兰和顾廷烨的爱情为主线,从北宋大臣家庭的角度来叙述事件。两部剧是可以接上的,《知否》里的老官家就是《清平乐》里王凯饰演的宋仁宗,《知否》中的大娘娘就是《清平乐》中江疏影饰演的曹皇后,他们都是一个 历史 人物。

这样一算,发现宋仁宗年轻时,和曹皇后结婚的那个时期,也差不多是明兰祖母嫁人的时期。看过《知否》的人对明兰祖母的印象都很深,明兰祖母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女子,盛家最大的幸运就是有了她。无论什么大事,都靠着她出谋划策。像这样有智慧的女子,是不会像一般女子一样爱八卦,爱议论别人是非的。但是,明兰祖母却知道官家的这件营私,而且还听了个盗版,只能说古人太爱八卦了。

还记得《知否》里有一集,盛宏上朝因为长枫胡乱说话被留下了。大娘子急着找明兰祖母帮忙。明兰祖母说官家是个宽厚和善之人,御花园无茶,他怕宫人受责罚在,忍着到皇后宫里吃茶,也不出声,官家不会胡乱做事,盛宏会没事的。祖母说的这件事,《清平乐》中还原了。但并不是因为御花园无茶,而是端茶的镣子睡着了,而且宋仁宗也不是去皇后宫里喝的水,而是去心禾宫里。那时候曹皇后还没有和官家成亲呢!

曹皇后和官家成亲后,镣子还把这个事情讲给了曹皇后的丫鬟寰儿听。这件事情 历史 上也有记载,注意看下面的截图,“顾嫔御曰:‘渴甚,可速进熟水。’嫔御进水”。这是 历史 记载的,宋仁宗找的是嫔妃要水喝,而不是皇后。《清平乐》里还原对了。都是一家公司制作的这两部剧,正午阳光也会注意到这些细节。两部剧的两个剧情连起来,说明了传话的重要性。宋仁宗这件隐私的事情,被人传着传着,传到明兰祖母那里,已经把女主角变了。

我在想,这件事情是谁传出去的呢?官家和心禾说过,心禾的丫鬟下人可能会传。镣子和寰儿说过,那寰儿和曹皇后说的时候曹皇后的其他下人也听到会传。镣子还有可能和别人说。传着传着就传到了宫外,连祖母这个不爱八卦的人都听到了。关键还听了个盗版。

不过这都不重要,没有见过官家的明兰祖母依靠官家的这件隐私小事推断了官家的性格,明兰祖母真的是有大智慧的女子,通过小事来看人,而且看的准准的。而宋仁宗也确实是仁厚,这些细节都透露了他宽容的性格。第三点,说明古人真的喜欢八卦,这样一件小事,传到全国都知道,这都拜哪些喜欢八卦的人啊!突然有个想法,明兰祖母和曹皇后的年龄应该差不多,两个有智慧的女子如果认识应该会是好闺蜜。可惜了,《知否》中她们并不相熟。且她们的爱情都很坎坷。如果她们认识,该多好?互相给对方出主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6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