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司马懿真的没看到诸葛亮的空城计

众妙之门 2023-06-18 03:25:20

揭秘,司马懿真的没看到诸葛亮的空城计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司马懿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到三国,在那个英雄群起、狼烟弥漫的年代,不知道各位看官能想起哪些英雄呢?是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还是魏国独眼枭雄夏侯惇?总之是英雄众多、不胜枚举。三国时期的历史相信很多朋友还是通过《三国演义》了解相对较多,里面有很多典故流传至今,包括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或名句,书中的 “三十六计”更是被人津津乐道,有名的“空城计”正是其中之一,内容所描述的是魏蜀两国军师之间的“博弈”, 司马懿当真看不透诸葛亮的空城计吗?有史学家曰:非也,只因他看得太透!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诸侯割据,但凡有一点本事的人,都会想占个山头称王,成气候的各路枭雄更是不断吞并“小势力”,扩大自己的城池,最终成为魏蜀吴各占一方的新格局。而在这期间,魏国、蜀国、吴国都想尽办法拉拢人才,在战争年代最为稀缺的就是英勇善战的武将和足智多谋的文官,由此也引出了不少流传千古的典故,其中“三顾茅庐”就是刘皇叔请诸葛亮出山的名段子。

诸葛亮为刘皇叔、为蜀国可真是鞠躬尽瘁,从一个城池没有,到抢占荆州,最后与魏、吴两国形成各占一方的局面,从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诸葛亮利用曹操的多疑,先占了一个又一个的先机,直到司马懿的出现,才终于有人和他“棋逢对手”!最有名的“空城计”就是两位军师之间最直接的“博弈”,最后司马懿退军,以诸葛亮险胜而告终,任谁都会为之捏一把汗!但司马懿这个大军师没有看出破绽吗?

诸葛亮的才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他辅佐下的蜀国也越来越强大,但遇到司马懿这个对手,几次交锋各有胜负,当他意识到司马懿的能力不可小觑的时候,便使用了反间计,让司马懿得不到重用,甚至险些被杀。在司马懿被贬期间,诸葛亮又占了上风,魏国无奈只得又请出司马懿,并且司马懿也很争气,抢夺回来很多城池。

在司马懿打算攻占西城时,诸葛亮已经把兵都派出攻城略地,自己却是无兵可用,便上演了一出“空城计”,当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悠然自得在城头抚琴,城下有人在旁若无人清扫卫生时,司马懿认为有埋伏而退军。

这一局诸葛亮看似险胜,但实际上司马懿真的看不出破绽吗?以司马懿的才智其实早已看透其中的计谋,但司马懿作为一个死里逃生、屡遭被贬的过来人,自然不会就此杀了诸葛亮,没有了诸葛亮,自己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那时候司马懿就知道“卸磨杀驴”的道理,所以,就放了诸葛亮一马,以此延续司马家族的权威。

可以说司马懿是诸葛亮最为强劲的对手,虽然当初周郎放言“即生瑜、何生亮?”,但毕竟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而司马懿则以其内敛的才智,进退拿捏得当,这也是为司马家族最后得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都是非常值得称颂的,这样足智多谋的人才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当真不知道诸葛亮摆的是空城吗?

这种情况就只能发生在演义里面,因为正史里,诸葛亮并没有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倒是司马懿面对诸葛亮一直消极防守,想办法打消耗战是真的。

既然是演义,那就好谈了。

其实这个桥段在故事性上当然没得说,那是相当的刺激好看,再次把诸葛亮神化了一番。但它在很多地方是不合理的。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第一集里面就提到,你找个弓箭手射他一箭不行吗?怕有埋伏?可你当时率兵就是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姿态,奔着干仗去的,各路援军也在陆续赶赴战场,司马懿再喜欢玩龟缩打法,这个时候不需要虚得。

所以,这个段落搬上了电视屏幕后,编剧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老版三国中,诸葛亮抚琴,最后还是因为心理压力大,把琴弦弄断了。但司马懿这个时候退意已决,所以没有过分挖掘这个细节(也许他还以为诸葛亮是放暗号),带着大家赶紧撤。这个改编就更合理一点,诸葛亮心里其实也很虚,最后狐狸尾巴已经藏不住了,桥段上就圆得更自然点。

到了波叔主演的《虎啸龙吟》中,干脆明说司马懿看破了此计,但碍于自己在魏国朝堂饱受猜忌的现状,为了自保而撤退,连自己的儿子司马昭都看出来了,等于说,这个段落成了两个聪明人靠默契演得一场戏,这么改就更站得住脚了。

回到问题,如果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摆得是空城计,会不会撤军。

我的回答是,会撤军。

即使是按照演义里司马懿的人设,这哥们也不是一个老实人,是鹰视狼顾野心极大的人。空城计的背景,是发生在诸葛亮初期北伐战国最辉煌的时间,魏国上下被诸葛亮打得头疼不已,西线岌岌可危。可以说,诸葛亮已经证明了自己是继刘备以后曹魏集团最大的对手,不可小视。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懿出手了,算得上是临危受命。和曹真、张郃一起出兵对付诸葛亮。而曹真被诸葛亮打得大败,张郃则是靠着马谡的纸上谈兵的漏洞,抓住机会反戈一击才打乱了诸葛亮全局部署,从而扭转战局。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曹真面对诸葛亮一点也不虚,相反,战果真的不算差,是诸葛的劲敌。

如果司马懿在这个节骨眼上把诸葛亮作了,对大魏是好事,但对他自己就不是。养寇自重的道理,司马懿不会不懂,况且,在曹真都收拾不了诸葛亮的背景下,如果他把诸葛亮收拾了,前期肯定会让自己风光一把,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曹氏皇族的猜忌,大司马曹真脸上无光不说,小皇帝也会觉得这人功高震主。

放走了诸葛亮,面子上对曹真有交代,大司马搞不定的人,自己也没戏。同时也让诸葛亮得以继续存在下去,自己和诸葛亮微妙的关系决定了,两人其实是并存的双子星,只要劲敌还在,曹氏不会把自己弄死,还有起复的机会。

何况,别忘了,这场北伐之所以曹魏前期打得那么狼狈,正是因为曹睿中了诸葛的反间计,以为司马懿要造反,把他兵权收了赶回家。这一举已经很说明司马懿在朝堂上的处境了,至少被猜疑是免不了的,而他这么心机深沉的人,当然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留着诸葛亮的命,至少自己还可以继续活命,至于说他消极避战里通外国之类的,无非降级挨骂,但要不了姓名,司马懿毕竟家大业大,还是要为家族负责的。

实际上,看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作战方针,就明白司马懿的心机在哪。就是跟你耗,其实要真的大举进攻,鱼死网破地跟诸葛亮死磕,打得他国力一蹶不振不敢造次也不是不可能,但司马懿每次都是避战,就是明白,诸葛亮他打不赢,真干起来自己吃不了兜着走,不如耗下去,对朝廷有交代,同时留着诸葛这条命,自己的官位也稳了。是非常老辣的一招棋。

“空城计”堪称经典,司马懿真的没有看穿吗?

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堪称经典,诸葛亮带领的蜀军虽然从军事力量对比上呈现弱势,但却牢牢占据了战争主动权,司马懿带领的魏军则作为防御方,他们的胜负得失也直接影响天下的走势。期间诸葛亮使用了声东击西,偷梁换柱,诱敌深入等等计策均被司马懿一一化解,司马懿同时也借用诸葛亮的手除掉了心向曹魏的将领,把这支军队变成了自己的私军。

两人对峙过程中司马懿曾经差点可以擒杀诸葛亮,但却被诸葛亮用空城计巧妙骗过,事后追悔莫及。但实际上从他和司马昭的对话中就可以知道,其实司马懿已经看穿了空城计,这只是他将计就计而已,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野心。

空城计始末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丕刚刚离世,新上位的曹睿并没有太大的威望,可以说此时的曹魏政局非常混乱。因为诸葛亮此前做了周密的部署,一出兵就成功占领了曹魏陇西三郡和几十万人口,曹魏朝野震惊,担心西凉、关中都被诸葛亮拿下。因为前线失利,魏明帝曹睿决定派遣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到前线掌权,交代他务必要击败诸葛亮。

司马懿观察战局后发现破局之点就在街亭,这里是关中、西凉、陇西三个地方的交界点,诸葛亮在这里部署了大量兵力就是为了防御魏军好消化战果。司马懿派遣大将张郃攻打街亭,张郃断了蜀军水源后轻而易举拿下此地,司马懿趁着这个机会亲率10万大军突击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此时诸葛亮已经退无可退,手上仅有几千老弱残兵和一干文臣,正当所有人绝望时诸葛亮摆出了空城计。

他事先打开西城城门,安排几名士兵装作老百姓的样子在城门口扫地,自己则在城墙上焚香弹琴。当司马懿10万大军兵临城下时依旧不为所动,而是继续专心致志地弹琴。城下的魏军不清楚诸葛亮摆什么谱,副将为防生变建议司马懿可以派遣一支小部队进入城中一看究竟,假如没有埋伏就可以擒杀诸葛亮。

司马懿并没有答应副将,而是闭着眼睛听着诸葛亮的琴音。司马懿好像想到了什么突然睁大眼睛大喊:"城内有埋伏,快快撤退!"随即带着部队火速撤军五十里,导致诸葛亮一行人安然无恙脱身。事后天下间流传着司马懿胆小如鼠,看见诸葛亮就害怕。用来嘲讽司马懿的愚蠢,司马懿对此假装没听到。

活着的诸葛亮比死了的诸葛亮更有用

有一次司马昭忍无可忍,他质问司马懿当时为什么这么做。司马懿看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低沉地对他说:"假如那时候诸葛亮死了,那我们家也就被灭族了!"有成语说得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两个成语是形容古代皇帝战后斩首、清算有功的大臣的,比如越王勾践杀范蠡和文种,刘邦杀韩信等等。并不是因为皇帝狠心,也不是大臣们做了什么事,而是政治斗争,谁都避免不了。

当时的司马懿已经是曹魏三代重臣,而且还是魏明帝的辅政大臣,可以说权力极高,但因为都是文臣,皇帝可以制衡,还算得上放心。可自从魏明帝派遣他统兵之后性质就不一样了,司马懿有威望有能力而且现在还有兵权,已经实质性成为一个权臣,假如他有想法的话甚至可以造反!

魏明帝曹睿明白这一点,所以权衡利弊之后还是派遣司马懿到前线督军。可以说司马懿现在的权力是因为诸葛亮出现了才得到了,只要诸葛亮还在,那魏明帝就需要司马懿来抗击诸葛亮,司马家就会得到足够的利益。但假如击败诸葛亮了,那短时间内司马懿可能被魏国歌颂,但将会迎来皇帝的猜忌,甚至整个司马家都会被灭族。因为这就是权力的斗争,魏明帝别无选择。

一切以家族的利益着想

司马家祖上当过朝廷很多大官,到了司马懿那个时代已经是名门望族,甚至因为司马懿的出现,已经把司马家推上了顶级家族的序列,属于曹魏的统治阶级。在古代家族的利益比国家的利益更重要,一切行动先以家族的利益为主,然后再考虑国家利益。这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而且那个时候的曹氏影响力已经日薄西山,曹丕时代因为他心胸狭隘,连自己的兄弟都容不下,所以当他上位之后就剥夺、削弱了很多宗室文臣武将的权力,改用外姓人来掌权、辅佐自己。而到了现在魏明帝时期,他的能力不如曹丕,影响力甚至也不如曹丕,可以说曹氏集团处在最虚弱的时候,也是司马家能够上位的最好时机,一步都不能出错。

所以司马师两兄弟明白了这一点,一起努力朝着家族的最终目标前进。当魏明帝突然英年早逝,而整个曹家仅有曹爽一个草包撑起来的时候司马懿知道时机已经成熟,特意以退为进,表面上摆出敌不过曹爽的样子让曹爽放松警惕,但背地里却积蓄力量并让曹爽膨胀。最终发动政变,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夺取曹魏最高统治权,把司马家推上了那个时代的巅峰。

小结

司马懿可以说是史上最老奸巨猾的一个人之一,他青年时处于曹操时代,他知道自己和曹操比起来不是一个体量的对手,于是押注曹丕,辅佐曹丕上位。曹丕上位后他因为从龙有功从此平步青云,甚至成为了文官集团的首领。而到了曹睿时代又从文官转变成武将,完成了一个重臣到权臣的转变。

精彩的是身为一个权臣他知道皇帝猜忌、顾虑什么东西。表面上做出了各种政策,让皇帝以及其他政敌打消对自己的戒心,但背后从未放弃。从他一生履历来看,这何尝不是大智大勇呢?所以司马家最后能够成为最终赢家,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6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