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周灭商朝之后,分封时为何管叔得的官位最高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8 03:17:25

周灭商朝之后,分封时为何管叔得的官位最高

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击败商纣王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疆域,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天下的大片领土,成了周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制的策略,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的建立,巩固了周朝对于天下的占据,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

对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齐国、鲁国、郑国、宋国、楚国、晋国、燕国、卫国等诸侯国。不过,如果要说周武王灭商之后地位最高的诸侯,则不是姜子牙建立的齐国,也不是周公旦受封的鲁国,而是周武王设立的“三监”。周武王消灭商朝后,把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朝后人。在此基础上,周武王姬发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这三个诸侯,被统称为“三监”。

首先,周武王姬发消灭商朝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商都,并将商的王畿分为卫 、鄘 、邶 3 个封区 ,分别由武王弟管叔(东卫管叔鲜)、蔡叔(南鄘蔡叔度)、霍叔(北邶霍叔处)去占据,以监视武庚,称为三监。对周武王来说,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西周初期,殷商王室还拥有比较强大的实力,很可能会掀翻刚刚建立的西周。基于此,三监所在的三个诸侯,可谓被周武王赋予重任。换而言之,在西周初期,三监的地位,可谓在齐国、鲁国、卫国、郑国、晋国等诸侯国之上。

三监之首:管叔

管叔,一作关叔,姬姓,名鲜,周武王姬发之弟。姬鲜被封于管(今河南郑州),为“三监”之一,史称管叔鲜。

《逸周书·大匡解》及相关史料中关于管叔的史料,说明管叔是兼王官与地方诸侯双重身份,也即管叔不仅是一方诸侯,还在周王室担任一定的官职,这和东周初期的郑国、卫国比较类似。其中,就郑庄公来说,正是利用这一双重身份,从而在春秋初期率先争霸。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本文所要说的管叔来说,被周武王姬发所册封,而且相当于方伯的重要诸侯,也即是西周册封的诸侯之长。

同时,管叔作为“三监”之首,实际上是周初第一位被授予方伯地位的重要诸侯,其拥有率军征伐和平叛的大权。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对此,三监之首的管叔鲜自然是非常不服气,于是唆使武庚等发动叛乱。结果,周公平定叛乱后,管叔鲜被杀,管国被废。

蔡叔

蔡叔,周初三监之一。本名姬度,世称蔡叔度,是周文王的第五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周武王姬发消灭商朝后,蔡叔被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周成王这位君主即位后,蔡叔与其兄管叔挟纣王子武庚叛乱,被周公旦平定。在此背景下,蔡叔被放逐。后其子姬胡又被封于蔡,为蔡国和蔡姓的始祖。春秋时,蔡国经常受到楚国的侵扰。公元前531年,楚国灭蔡国。三年后,蔡平侯复国,迁都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

公元前506年,蔡国随吴国伐楚,并攻入楚国郢都。公元前493年,蔡国由于受到楚国的逼迫,在吴国的帮助下,蔡昭侯迁都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称为下蔡。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由此,非常明显的是,相对于管叔,蔡叔不仅没有被杀,其所在的诸侯国还得以保存下来,成为春秋时期颇有存在感的诸侯国。

霍叔:姬姓,名处,西周霍国的第一任国君,也是霍姓的始祖。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将他的同胞兄弟、也是周文王第八个儿子叔处分封在霍地,并建立了霍国。霍叔处和管叔鲜与蔡叔度,共同负责监督被封于宋国的纣王之子武庚,史称“三监”,具有很高的权力。对此,在笔者看来,商朝和周朝交替之际,三监执掌征伐,具有很大的权力,也直接关系到周朝的安危。然而周成王时期,由于管叔和蔡叔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霍叔自然也被牵连其中。等到周公姬旦平定叛乱后,霍叔处被降为庶人。不过霍国并没有破灭,而由霍叔处的儿子继任霍国的君主。

公元前661年,也即春秋时期,霍国传至姬求为霍伯,“姬求”认为从前周成王对其祖先霍叔处安置不当,遂自称霍公,史称霍哀公,变伯爵为公爵。晋献公得知姬求自称霍公后,心中不平,于是出兵消灭霍国,至于霍国的后人,于是以国号作为自己的姓氏。总的来说,周武王姬发消灭商朝后,三监是地位最高的三个诸侯国,甚至连齐国、鲁国都难以相提并论。不过,等到周公平定商朝后人的叛乱后,三监的地位自然相对下滑,也即周王室不太需要三监来监督殷商后人了。在此背景下,不仅管国被废除,蔡国和霍国,自然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国了。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周王朝的分封制,在当时是十分完善的统治网络!

周初为巩固王朝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治理,周王用逐级分封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十分完善的统治网络。 这是和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大的情况相适应的。然而也造成了以后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割据局面,连年烽烟四起,灭国亡君,使得周王室只得苟延残喘,终至灭亡。

在"家天下"的时代,用人用其亲,因而分封便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可惜的是后人不以为鉴,此类悲剧一幕接着一幕。

今人可鉴之乎?

周武王率领全国军队和八百诸侯之师,在牧野一举灭亡了商朝。 群臣和众诸侯朝贺完毕,各自回返本地。然而定都镐荩(今陕西长安西北)后,武王却忧心忡仲,彻夜不寐,茶饭不思,满脸,愁容。灭商的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然而对于地处西方、本属一方之伯的周族人来说,遽然拥有商朝如此广漠的土地和亿兆俘虏、民众,在交通不便,文化差异颇大的时代,要维持一个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十分困难的。再加上全国部族林立,大小氏族、诸侯比比皆是。而且商朝遗民还大量存在,还有一定潜力,并蠢蠢欲动。当时,不要说边远的山区,就是中原平坦之地,也是有大量的森林、草地、空地存在的。这种情况,对于新建立的周王朝、对于周武王,都是前所未有,没有前鉴的难题。

武王姬昌的四弟周公知道后,前去安慰他,并询问他有什么心事。 武王便以商朝灭亡为训对周公说:我这些天来苦苦思索的是,要按照上天的意旨,建立一个新都城,把那些商人大族安置在那里,让他们遵守命令。另外,为了统治全国,还要把亲戚、功臣和先贤后代安排在各地,让他们忠心尽志的辅助王朝的统治。周公不住地点头赞同,并向武王建议:新建的都城,要在四方的中央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统治全国须方便有利。于是便有了后来周公营建成周于洛邑(今河南洛阳)的事。

在灭商之初,周王朝就分封了一些远古部落首领的后代。当时,人们都很崇拜、怀念这些先圣先贤。因此,分封其后代作诸侯,能笼络住许多部落,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抚,因而能接受新王朝的统治。武王时分封的很多,封神农氏的后代于焦(今安徽亳县封黄帝的后代于蓟)(今北京市西南封帝尧的后代于祝)〔山东泰安西南封舜的后代于陈)(今河南淮阳封禹的后代于杞)(今河南杞县)

武王灭商后二年即病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这时,发生了叛乱。原来为了安抚商族遗民,封纣王的同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邱封箕子于朝鲜;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今河南安阳),以治理部分殷遗民,这是以殷治殷的办法。同时,武王又分封了自己的弟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封叔处于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封叔鲜于管(今河南郑州地区);封叔振铎于曹(今山东定陶),并派管叔、蔡叔和霍叔领兵驻守在殷周围,以监视武庚,号为"三监"。武王病死,管叔、蔡叔等怀疑周公篡夺王位,武庚趁机拉笼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原商国旧部徐、奄、薄姑等部,起兵反周。周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诛灭了武庚,杀死管叔,流放蔡叔,消除了叛乱。又经三年苦战,平定东方诸国,至此灭商事业才最终完成。

东征结束后,周公营建洛邑,把商族"顽民"强迫迁到这里,严密加以监视,以八师军队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同时,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又一次进行大规模分封。 把原来"三监"的封地和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康叔,建立卫国,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东方的奄,曾和徐联合淮夷及其邦国,组成浩大的叛周势力,为周公东征的主要对象。平叛后,由周公自己受封,命长子伯禽建立鲁国,附近小国都为附庸,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徐、奄、淮夷以及僻远"海邦"的东方大国。在山东北部地区海、岱之间的薄姑故地,由姜太公在营丘(山东临淄北)建立齐国。对于违抗王命的诸侯方国,齐国有征伐的特权,成为辅佐周王室控制渤海沿岸和菜夷地区的重要力量。周初名臣召公]经略北方,征服了原商国旧部,驱逐了北方商族,因而受封于燕,其长子建都于蓟丘〔今北京市西南,原黄帝后裔的蓟地),成为镇慑北方及东北殷族、殷旧方国、各游牧族的重要力量。在山西南部,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今山西翼城县西南)故地,建立晋国,以安抚、融化、治理当地广布的戎狄。这样,在全国建立了比较大的封国,成为拱卫王室的屏藩。

武王、成王之后,周王朝继续分封。康王封周公的后代到邢地为侯;宣王分封了韩侯、召虎、申伯;平王把关中之地分封给护驾有功的秦襄公,封兄弟桓公友建立郑国。这样一来,大小邦国,鳞次栉比,星罗棋布。据《荀子》记载,周初分封71国,周王的亲属和同姓就占了53国。封在王畿附近的,都是些近亲和功臣,有周(今陕西岐山北八召(今岐山南〕、荀(今山西临漪西南)、郑(今陕西宝鸡西南)

周王分封诸侯,叫作建国。诸侯受封,要举行一定的仪式,由司空授工,司徒授民。每分封一个诸侯国,周王要发给受封者文告,叫册命。说明封地疆界,辖区内人民、土地的数量等等,以表示给予受封者对封国的统治权力和权力等级。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王将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新旧诸侯,诸侯国的国君在封地范围内又有最高的权力,这又形成了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的局面。在诸侯国君的统辖范围内,再将部分土地建立邑,分封给卿大夫,形成卿大夫之家;各卿大夫再将所属范围内土地分封给士。

封国大致有三种: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一旦受封,世代相传,这些被封的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他们都承认周王是他们的共主,在西周时,王室对于诸侯有很大的权威。诸侯国君要定期朝见周王,定时向王室缴纳军赋和贡税,周王可以征调各国军队,国君要随同出征,王室的重大祭祀要诸侯国君助祭。如果不遵从王命或违反规定,周王可以削减他们的爵位,甚至废除封地。封国内的行政、军事、经济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些诸侯国,仿照王室体制,建立政权机构,设置军队,但组织规模大小和地位的高低,都有一定的限制。各国军队,限制在一军到三军,都城不能磕过九百丈。

通过分封制,王室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都比较雄厚了,同时又加强了对各个地方的控制力量。 即使对于一些比较边远的地区,由于分封诸侯,使其与中央的政治联系更紧密。总的来说,西周财期对各地的统治力量大为加强,统治力量所及的范围也比过去扩大了。

被分封的诸侯,最初封建亲戚,以屏藩周,确实在各地建立了一个个殖民据点,充当周统治中心的屏障,拱卫京师。 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由部落时代遗留下来的以分散和割据为特征的众国林立的局面,却由松散的联盟关系变成中央对诸侯的统属关系,向着后来形成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迈进了一步。西周王朝取得了相对稳定局面,成为我国奴隶制历史阶段的鼎盛时期。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而各诸侯国在政治上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散性、独立性,越是比较边远的地区,表现得越为明显,这就潜伏着某些战乱的隐患。《吕氏春秋》载此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这些诸侯,初封时地域很小,多的是百里之地,少的有五十里。人口少,生产力低,因而没有多大势力。随着生产力发展,人口增加,开辟的田野扩大,各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越来越少,争夺土地和人口的兼并战争渐渐发生和频繁起来。

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诸侯间以强凌弱,以大并小,消失了许多部落和方国,一些强大的诸侯出现。 然而,西周王朝由于内乱外患,即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势微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春秋初尚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后来齐桓公并国三十五,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兼并战争此起彼伏,但周王以共主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春秋初期的齐桓公,以齐为东方大国,实力雄厚,有征伐诸侯之权,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南兼北并,东征西讨,成为春秋首霸。周天子也不得不承认其霸主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自诸侯出了。

齐桓公时,诸侯还不敢公开对敌于周王室,但到楚庄王大败晋军,饮马黄河,雄视北方之时,竟然敢向周王询问象征权力的九鼎轻重如何,这就是问鼎中原,即明确要夺取中央最高权力。此后,周王室形同虚设,到战国时期,夹在十来个大国之间,苟且存留。战国时的十来个诸侯又经过兼并战争,最终由秦统一全国,周王朝的分封最终埋葬了自己。

周王朝的分封制,和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u初对维护周王朝的稳定性还是有好处的,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随时间流逝,王室势力衰落,部分诸侯势力大增,分封制的隐患出现了。在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互相攻伐,周王只能唯霸主是听了。周朝的兴衰都是与分封制密不可分的,分封制是其兴衰的关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6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