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赵国为何不选择地理位置上易守难攻的晋阳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8 03:05:11

赵国为何不选择地理位置上易守难攻的晋阳呢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也即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其中,就赵国来说,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邯郸(今邯郸),公元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台)为赵之别都。其中,就晋阳来说,就是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太原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海拔最高点为2670米,最低点为760米,平均海拔约800米,市区坐落于海拔800米的汾河河谷平原上。太行山雄居于左,吕梁山巍峙于右,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后,太原平原展布于前,汾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晋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这也是晋阳之战中,赵氏可以在晋阳这座城池长期坚守的重要原因。相对于易守难攻的晋阳,地处中原之地的邯郸,则是易攻难守。那么,问题来了,赵国为何舍弃易守难攻的晋阳,而选择定都邯郸呢?

首先,春秋时期,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晋阳城。公元前454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赵襄子坚守城池,并策反韩氏、魏氏二家共同灭智氏。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晋阳这座易守难攻的城池,直接关系到了赵氏的存亡。如果在晋阳之战中,晋阳被智氏攻破的话,那么战国七雄自然就没有赵国的一席之地。

可是,在三家分晋之后,赵国还是选择定都邯郸,而不是晋阳。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赵国,更准确的说是赵氏,之所以在晋阳定都,比较靠近晋国的都城所在地,并且有助于和其他卿大夫家族争夺晋国大权。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十五年),晋景公迁都于绛山之北汾河、浍河会合处的新田,称之为新绛,晋国最后的都城在屯留。对于晋国来说,都城长期在今山西省一带。

在此基础上,赵氏定都晋阳,自然更加靠近晋国的都城,这便于赵氏往来于晋阳和晋国都城之间,也有助于赵氏和魏氏、韩氏、智氏等晋国的卿大夫争权。所以,同样的道理,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魏国和韩国,也曾定都在今山西省一带。不过,三家分晋后,赵国需要逐鹿中原,相对于晋阳,邯郸显然更加靠近河南等中原之地。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介于北纬36°20′~36°44′,东经114°03′~114°40′之间。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

在战国时期,比较繁荣的城市,很多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一带,比如魏国大梁,宋国定都、商丘,齐国临淄,韩国新郑等。对此,在笔者看来,邯郸在地理位置上要比晋阳更加靠近这些城市,也有助于赵国争霸中原之地。因为这一原因,不仅赵国迁都邯郸,魏国也曾安邑迁都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另一方面,就赵国都城邯郸来说,西北部中山区、西部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中部盆地区、东部洪积冲积平原。并且,邯郸东接华北平原,也即靠近粮食产地。在春秋战国时期,粮草供给对于各个国家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如果赵国在远离粮草产地的地方定都,这显然会增加运输成本,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邯郸蕴藏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是全国著名的煤和高品位的铁矿石产区,被誉为现代“钢城”、“煤都”,拥有丰富的“两黑”——煤、铁资源,煤炭和铁矿石储量分别达到40亿吨和4.8亿吨。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些矿产资源,也是赵国非常重视的资源。据文献记载,春秋中、后期即公元前7至6世纪左右,我国出现和使用了铸铁。这种铁是用“生铁冶铸法”冶炼的,产铁数量多、杂质少,质量较好。因此,这些矿产资源有助于打造武器装备,从而增强赵国士兵的作战能力。

最后,除此之外,赵国定都邯郸,也是为了更好的对付中山国,并和魏国、齐国、韩国等战国七雄争霸中原。在战国时期,中山国可谓赵国的心腹大患。在赵武灵王即位以前,中山国就依持齐、魏两国的支持,袭扰赵国,成为赵国的最大威胁,所以当时的赵武灵王有感而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因此,赵国如果继续定都晋阳的话,由于距离中山国较远,想要消灭中山国,自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定都邯郸的话,无疑可以集中全力来消灭中山国。战国中期,赵国在消灭中山国之后,得以扩大自身的疆域,从而走向强盛。

除了中山国,赵国还需要和魏国、齐国、韩国等战国七雄争霸中原。在地理位置上,邯郸距离齐国、魏国、韩国相对较近,方便赵国和这些诸侯国交锋。比如在五国伐齐时,赵国如果还定都晋阳的话,想要出兵进攻齐国,可谓远隔千里,付出的成本就比较大了。综上,定都邯郸对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存在诸多好处和必要。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终于被秦国大军攻破。赵国宗室北逃到代,共同拥立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彻底灭亡。

从太原到中牟再到邯郸,赵国为何要一直迁都?

赵国迁都的原因也比较多,第一个就是邯郸地理位置比较好,有利于赵国的发展,还有就是赵国自身战略的原因,想改变下战略。从古至今一个国家的根据地肯定需要天时利地都要好的地方,虽然迁都麻烦,但是有利于发展的,尝试一下未尝不可。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第一个国都晋阳,当时定都晋阳想的是为了存活下来需要一个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在地势上一定要占优势,不然容易被人攻打,而晋阳正好符合当时的情况,四面环山,属于盆地,赵国就可以在太原盆地占据居高临下的地势,当地也很适合耕种,作为赵国向北扩张的根据地非常合适。

到了公元前425年的时候,当时的帝王又把国家迁徙到了中牟,因为当时四周的国家分裂,赵国在晋阳这个位置被排挤,其他国家都能瓜分领土,就赵国不能瓜分,赵国肯定是不愿意的,因此就迁到中牟,有意逐鹿中原。并且中牟地形非常复杂,也是易守难攻型,对当时的赵国十分有利。

但是后来慢慢发展,赵国和魏国对峙上,中牟因为在漳水南边,赵国本土大部分都在漳水的北面。国都放在中牟,赵王发号施令非常地不方便,而且中牟的三面都是魏国的领土,对赵国很不利,因此为了保命,又开始了迁都邯郸。

邯郸是在漳水的北面,正好有利于赵国扩张,而且邯郸物产丰富,可以满足赵国的需求,当时魏国还没掉了中山国,中山国在赵国的北面,有赵国在中间隔着,魏国永远不可能统治中山国,最后肯定会便宜了赵国自己。

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应该接受上党地区吗?原因何在?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就长平之战的起因,其实和韩国存在直接的关系。在长平之战前,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对此,韩国君主本来准备将上党地区让给秦国,以此换取秦国不要继续进攻韩国。但是,韩国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却选择将该地区献给赵国。在赵国接受上党郡后,秦国上下可谓非常愤怒,于是发动了长平之战。那么,问题来了,赵国到底该不该接受上党地区呢?



首先,在一些人看来,赵国接受上党地区,可谓重大的战略错误。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在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要献出该地区后,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地区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换而言之,对于上党郡的郡守冯亭,无疑是希望秦国和赵国二虎相斗,以此让韩国坐收渔翁之利。因此,在一些人看来,赵国不应该接受韩国的上党郡。不过,在笔者看来,赵国接受上党地区,实际上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战国时期和春秋时期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对于土地疆域的兼并。也即在春秋时期,晋国、齐国、秦国、楚国等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主要是为了争霸,不是非常重视疆域。但是,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间的激烈战争,主要目的就是攻城略地。对此,在接受韩国上党郡之前,赵国赵平原君秉承着接受该地区的主张。在平原君赵胜看来:“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也即在战国时期,发动数十万的大军,数年都可能没能攻下一座城池。



而在长平之战前,赵国可以轻松获得上党郡的17座城池,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因此,赵国显然不能错失这一机会。另一方面,在战国中后期,伴随着魏国、齐国的衰落,赵国成为山东六国中唯一可以单独抗衡秦国的诸侯国了。因此,秦国和赵国之间早晚会爆发一场决战。换而言之,即便赵国不接受上党郡地区,秦国之后也会找到理由和赵国进行决战,因为秦国想要一统天下,赵国无疑是必须跨过去的一道坎。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等到之后再和秦国交战的话,或许就没有平白无故获得上党郡的机会了。



最后,上党地区的地理位置,让赵国不能坐视不理。上党,地势高险,自古为战略要地之地,境内主要有长治盆地、晋城盆地两块盆地,两盆地依丹朱岭、羊头山和发鸠山等山脉为界(泽潞两郡的传统界山)。如果让秦国最终获得上党郡的话,可以直接威胁到赵国的腹地,比如都城邯郸等地。而且,上党郡的海拔较高,易守难攻,等到秦国占据该地区后,赵国想要夺回来的话,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赵孝成王不愿意秦国夺取上党郡,以此威胁到赵国的安全,所以接受了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的行为。当然,在长平之战中,赵国错用赵括来对战白起,加上山东六国的坐视不理,导致赵国最终被秦国击败。

邯郸无险可守并不适宜做都城,却为何赵国还定都于此?

邯郸无险可守并不适宜做都城,却为何赵国还定都于此?祖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全国七雄之一。据史料记载,赵烈侯曾于6年(公元前403年)、汉、赵、魏三分晋、朱伟烈王下令赵烈侯贼侯。因此,祖国、魏国、韩国共同成为战国时代的诸侯国,与晋、燕、齐、楚一起被称为“战国七雄”。在全国这个历史阶段,祖国在整个中期相对弱小。但是,赵武灵王后福的驾崩后,祖国成为了可以与秦国媲美的强国。当然,在惨烈的张平战后,祖国元气大伤。但是这样的祖国多亏了坚固的城市,坚持了几十年,被秦始皇消灭了。那么,问题是,在全国初期,为什么祖国要迁移“丹”?

首先,据史料记载,作为全国七雄之一的祖国最初在晋阳(现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公元前425年,祖国在中途(现河南省鹤壁市一带),公元前386年,赵庆后将赵国都城迁至邯郸(现河北市寒山区),从此祖国的都城导致了祖国的崛起、衰落和那么,对祖国来说,为什么要在全国初期迁都呢?对此,考古资料显示,在战国时期的这个历史阶段,赵国都城正好位于秦汉冲积扇的中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为城市聚落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全国时代,附近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也是祖国选择迁都的重要原因。赵国迁都后,成为全国时代著名的冶铁中心,与完成的临淄大梁等城市齐名。同时,在全国时代具有非常优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位于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可向北到达燕国,南可到达政局、卫国、卫国等。在此基础上,以周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成为朝方的军事重镇。不仅在全国时代,在秦汉、南北朝等历史阶段都是士兵们争夺的地方,这也是祖国迁都的重要原因。

而且,祖国最终确定首都也是自己战略变化的结果。向全国七雄更换都城也服务于自己的战略方向。例如,来自同一个金威,起初定了安邑,后来因为与楚、齐争夺中原,把首都搬到了大梁上(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对于本文要说的祖国,早在春秋末期,赵某的主要对手就是晋国内部的医生。对此,赵某以晋阳为中心,由于晋阳靠近晋国的腹部,因此有利于赵某和其他京义的对决。进入全国时代初期,祖国将首都迁至中摩(现河南省鹤壁市一带),也是为了向中原地区发展。战国时代,祖国为什么要迁都“丹”?

最后,赵最终将首都迁至邯郸,长期定居于此,这也是赵为逐鹿服务的战略。魏国、韩国、祖国三家分晋后,这三国逐渐集中在中原地区。例如,韩国合并政局后,将都城迁至新郑(今天河南省新郑市一带)。对赵来说,离开中摩决定首都并不是因为害怕晋国,而是因为战国初期的魏国不断向周边扩张,给赵南部的疆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据史料记载,魏国形成了对祖国的完全战略压迫,越过祖国边境夺取了中山,使祖国被刺在背上,因此选择了地理上比较难防守的省份作为首都。对此你有何看法?

为什么在信陵君合纵伐秦成功后,赵国不乘势收回丢失的晋阳城?

魏无忌(?—前243年),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魏无忌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前243年,魏无忌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为秦所灭。著有《魏公子兵法》。

魏无忌在赵国居住了十几年不回去。恢复了元气的秦国乘着魏无忌在赵国,日夜不停地进攻魏国。安釐王为此焦虑不安,就派使者去请魏无忌回国。

魏无忌仍担忧安釐王恼怒自己,就告诫门下宾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由于宾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没有谁敢劝公子回魏国。

这时,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所以在赵国备受敬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如今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话还没说完,魏无忌脸色立即变了,嘱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去救魏国。[18]?魏无忌和安釐王兄弟两人十年未见,重逢时不禁相对落泪。安釐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让他做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19]?

公元前247年,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震动了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5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