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三国杀OL与夏侯惇相关的武将有两个,标夏侯惇和界夏侯惇。以后出了新将再做补充。
1.标夏侯惇
技能【刚烈】
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
夏侯惇在十四岁时拜师学艺,老师被人侮辱,性格刚烈的夏侯惇就把那人杀掉了,那时尊师重道是很重要的,因此以刚烈出名。
要说夏侯惇最为大众所知的“刚烈”事件,则非其“拔箭啖睛”莫属。眼睛中箭确有其事,但经过《三国演义》的加工,故事更加精彩。
当时,曹操和吕布的矛盾日益加深,曹操已经将消灭吕布提上议事日程,碰巧驻扎在曹吕之间的刘备因抢夺了吕布的马匹,得罪了吕布,吕布于是派出高顺进攻刘备。刘备连忙向曹操告急,曹操本就有消灭吕布的打算,便先派夏侯惇作为前锋支援刘备,自己也亲率主力整装待发。
夏侯惇这次面对的对手绝非简单,乃是统领三国时代为数不多的精锐部队——陷阵营。陷阵营人数只有七百人,但在高顺的统领下,随着吕布东征西战,无坚不摧。
双方的军队一接触,夏侯惇便和高顺一对一厮杀,结果高顺战败,夏侯惇绕城而追,誓要将这个名满天下的陷阵营统领擒杀,却冷不防被一名叫曹性的敌方将领一箭射中左目。此时,震惊全军的事情发生了,夏侯惇竟然拔出箭矢,连眼珠也同时拔出,他说道:“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吞下自己的眼珠,两军骇然!这还不止,夏侯惇带着箭伤,冲到曹性那边,也许是受夏侯惇神威所慑,曹性似乎已不知所措,被夏侯惇一枪刺于马下,当场死亡。
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战功【两败俱伤】
以前的战功叫【你死我活】,跟【两败俱伤】一样,是描述游戏中对夏侯惇造成伤害后,【刚烈】发动,对自己的伤害也很大。
称号【独眼的罗刹】
罗刹,佛教中指恶鬼,指食人肉之恶鬼。
三国时代的人似乎对自己的外貌脸容都很注意,英俊潇洒的孙策就是因为被许贡家客刺伤脸面,说:“脸都已经这样了,还能建功立业吗?”最后怒气使伤势加重,终于返魂无术。夏侯惇的容貌史书并没有记载,但在被伤一目后,也表现得像孙策一般。每次用镜照自己,就生气得把镜子摔在地上。幸运的是,他却没有像孙策那样,让怒气使其箭伤复发。但还是得上“盲夏侯”这个外号,使他耿耿于怀,成为毕生憾事。
时夏侯渊与惇俱为将军,军中号惇为盲夏侯。惇恶之,照镜恚怒,輒扑镜于地。——《魏略》
2.界夏侯惇
技能1名称同标夏侯惇
技能2【清俭】
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
夏侯惇一生不忘治学,对老师非常尊重,虽多在军旅,却仍然经常恭身下驾,亲自欢迎老师的到来,并向他们虚心求教。
夏侯惇为人简朴,不贪财,有多余家财便会分送下属,是终生皆未贪污的清廉之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这让同样崇尚节俭的曹操对他十分敬重和信任。
战功【拔矢啖睛】
见上文【刚烈】
称号【高安乡侯】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县(今属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的从兄弟。曹魏所有文武中最受曹操信赖之人,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死后谥为忠侯,按《史记·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所以,"忠"实为大誉之谥。
夏侯惇乃是大汉开国功臣、刘邦得力助手——夏侯婴的后代。夏侯惇在曹操起事时就已经参战帮忙,也是曹魏的开国元勋。曹操重要事情都有夏侯惇同行,随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每上升一个层次,夏侯惇总是被委以新的重任,而且总是居于曹氏众将之首,其重要性和地位就像刘备阵营中的关羽。
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
夏侯惇绝对是魏臣中地位最高,生前死后都享受最高荣耀的武将。曹操出征,是与夏侯惇坐在一起的,夏侯惇可以自由出入曹操内室。夏侯惇死时,曹丕对他是“素服发哀”,就像对自己的亲人长辈一样。
魏国对特别重要的功臣,死后是可以进入太祖(曹操)庙,与曹操一同受供奉的。第一批进入太祖庙的名单中只有三人:夏侯惇、曹仁、程昱,夏侯惇名列第一。
晋朝对于夏侯惇也是非常尊敬的,司马炎称其为:“魏之元功,勋书竹帛”。
对于曹操的死,反应最大的应该就是夏侯惇和许褚。许褚是伤心到呕血,而夏侯惇则用自己的生命证明,在曹操去世后不到半年,他也撒手人寰了。
后世对于夏侯惇的印象多来自《三国演义》,一介刚烈武夫,因为关系硬,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其实这与真实的夏侯惇大相径庭。夏侯惇之所以成为曹魏第一大将,曹操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是有很多独特之处的。
一是起兵早,根正苗红,夏侯家与曹家属于打断骨头连着筋,夏侯惇几兄弟是跟着曹操一步一步闯出来的,这份感情,不言而喻。
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事业正蒸蒸日上的曹操遇上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他攻打徐州陶谦时,后院起火,张邈和陈宫勾结吕布,图谋造反。当时是留下夏侯惇、荀彧、程昱这些人留守兖州的,但在当时,荀彧、程昱两个职位低微,人微言轻,只有夏侯惇手握兵权,他知道最关键的就是鄄城——荀程两位谋士和曹操家属都在此,吕布必然来攻。因此夏侯惇二话不说,先侦察出周围的意欲谋叛者全部杀掉,然后马上带兵来救,这一役,夏侯惇身为大将,和荀彧、程昱两位谋士配合得完美无间,成功拖至曹操回来。挽救了危机。
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二是夏侯惇内政与后勤能力出色。虽然夏侯惇为帅治军较弱,当主将时胜少败多,但是他真正厉害的,不是战绩,而是政绩!在三国演义里的莽夫武将,其实是一个文质彬彬精通内政的大臣。
从曹操起兵开始,夏侯惇就一直承担着镇守大后方的任务。曹操任兖州牧(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夏侯惇就任东郡太守(东郡是曹操的主要领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曹操迎了献帝,迁都许都,夏侯惇就任河南尹,负责许都重地的防卫和治理。作为曹操最信任的人,除了打仗,其他方面夏侯惇完成的都非常出色,能够让曹操放心的带兵出征。后期还担任中央代表到前线督战。
我们知道,战功并非评价历史人物地位高低的唯一依据。以我们熟知的共和国十大元帅而论,彭德怀和林彪的战功显然要高于朱德。但是朱德却领衔十大元帅之首,其历史地位显然高于彭、林二人。原因无他,正因为朱德是解放军、共和国以及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有着无人能及的资历和威望,长期以来均是统率军队的二号人物,其功绩远非几场战斗可比。夏侯惇成为曹魏第一大将的原因,正与朱德高居十大元帅之首的原因十分相似。他是曹魏政权和曹魏军队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夏侯惇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也可与朱德在共和国的地位相比。
第三点更出乎我们意料,夏侯惇除了勤勤恳恳的辅佐曹操,像定海神针一样为曹操稳定着大后方,他还是一位治水屯田专家,挖渠治水,造福于民。
大约是196年前后,夏侯惇在陈留当太守时,战乱又值大旱,百姓的生活艰难,而军队也屡屡缺乏粮草,许多军队不战自溃。面对蝗灾,夏侯惇率领将士们截断太寿水,像老农一样下地劳作,亲自担土种地。等到陂塘修好之后,夏侯惇还鼓励百姓们熟悉使用方法。夏侯惇在军民中的威望,史无明文,但从这短短的一句话,我们已经看出,他一定很受百姓和士卒爱戴。
时大早,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
—END—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5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