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楚国大败后,为何三国联军却没有乘胜追击

众妙之门 2023-06-18 02:54:35

楚国大败后,为何三国联军却没有乘胜追击

垂沙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1年,齐国、韩国、魏国联军攻打楚国的一场战争。公元前301年,齐国、魏国、韩国三国的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双方夹泚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境,下游至襄樊入汉水)列阵,相持长达六个月。彼时,齐宣王不愿意僵持下去,催促齐军主帅匡章早日决战。随后,匡章命人寻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于楚军放箭射守,派出的人不能靠近河边。

后来,一位樵夫告诉说:“要想知道河水深浅太容易了:凡是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浅的地方;凡是楚军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按照这一理论,匡章得以找到楚军防御的薄弱之处,并迅速渡河,向楚军发起突然袭击,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破楚军。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垂沙之战中,楚国最终吃到了败仗。那么,问题来了,垂沙之战,齐魏韩三国重创楚国后,为何不乘胜灭亡楚国?

首先,在垂沙之战中,齐国、魏国、韩国三国在重创楚国主力之后,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沁阳县北)、宛(今河南省南阳县)、叶(今河南省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两国夺取。楚国大军主帅死后,部将庄蹻率领兵马叛变,起义的大军一度攻下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将楚国的疆域分割成几块。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垂沙之战中,楚国可谓遭到沉重的打击。在此基础上,三国联军完全可以趁势消灭楚国。

不过,三国联军却没有乘胜追击。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垂沙之战中,楚国不得不向齐国表示屈服,被迫以太子横为质,向齐求和。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楚国继续抵抗的话,三国联军能以此作为借口,从而继续攻打楚国。但是,当楚国主动求和之后,无疑是给三国退兵一个台阶,这成为三国选择撤军的重要原因。

进一步来说,楚国疆域辽阔,这增加了消灭楚国的难度。楚宣王、楚威王时期,楚国疆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因为楚国疆域辽阔,这意味着想要消灭楚国的话,齐国、魏国、韩国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

不过,如果这样的话,垂沙之战的后续战役,自然会陷入到胶着状态,所以齐国、魏国、韩国选择见好就收。比如魏国、韩国因为已经攻占了楚国北部的部分疆域,也即已经获得了实质的好处。如果继续投入的话,说不定要把之前拿到的好处吐出去。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秦国这一强国的虎视眈眈,也是魏国、韩国不敢孤注一掷,消灭楚国的原因之一。

秦昭襄王四年(公元前303年),齐、魏、韩三国联合在一起攻打楚国。楚国派遣太子熊横到秦国作为人质,秦国发兵救楚国,攻占了蒲阪(山西运城永济市西)、阳春(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封陵(山西运城芮城风陵渡)。秦国再攻打韩国,又攻占了武遂(山西运城垣曲)。在垂沙之战之前,秦昭襄王曾经派兵救援楚国,并攻打了魏国和韩国。对于魏国、韩国来说,如果真的投入大军消灭楚国的话,那么其后方必然会相对空虚。

在这个时候,秦国如果全力出击的话,魏国、韩国很可能就有灭国的风险了。权衡利弊之下,魏国、韩国自然承受不了这一风险,毕竟相对于楚国,秦国对于自己的威胁更大。比如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韩、魏攻秦,秦国任命白起为主帅,在伊阙(河南洛阳南)击败了魏国、韩国的联军,导致魏国和韩国付出了20多万精锐士卒阵亡的代价。

最后,除此之外,齐宣王的去世,则成为齐国撤军的重要原因。齐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是为齐湣王。对于垂沙之战来说,是在公元前301年取得胜利的话,但是,在齐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大军取得胜利之后,匡章却收到了齐宣王去世的消息。至于刚刚即位的齐湣王,自然不愿意大军长期在外征战,也即这不利于齐湣王掌控大军。所以,对于匡章来说,只能率领齐国大军班师回国。在垂沙之战中,虽然是三国联军,不过主力自然是齐国大军。在战国中期,齐国可谓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连秦国都需要礼让三分。在齐国撤军之后,魏国、韩国这两国,实际上并没有消灭楚国的实力。

于是,垂沙之战得以在公元前301年告一段落。不过,对于楚国来说,垂沙之战可谓是其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三十年),秦国稳住了齐国后,秦昭襄王即对楚国采取软硬兼施、又打又拉的策略,一方面命庶长奂率军攻楚,占领了楚国八座城邑;另一方面又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盟。结果,楚怀王来到武关之后,秦昭襄王要挟楚怀王先割巫、黔中之郡,后结盟,楚怀王怒道:“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再也不肯答应秦的无理要求了。秦昭襄王于是把楚怀王扣留在秦国。最终,楚怀王客死异乡,而楚国也开始走向衰落,失去了争霸中原的实力。

吴楚之战中拥有孙武、伍子胥指挥的吴军为何最终失败?

吴王阖闾时代是吴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候,当时大一点的诸侯国都衰弱了,比如齐国、楚国、晋国,诸侯国的历史其实是一部兴衰史,没有永远强大的诸侯国,也没有永远弱小的诸侯国,吴国的强大利益于两个人,一个是军事家孙武,一个是政治家兼谋略家伍子胥。

孙武祖上是陈国国君,因为内乱而逃到了齐国,之后在齐国成为大夫,因为立功被齐景公赐孙姓,后来孙武从齐国来到吴国,被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成为吴国的将军。

而伍子胥则是楚国人,他的父亲是楚平王儿子太子建的老师,因为受到诬陷,他的父亲和兄长都被楚平王所杀,而伍子胥与太子建及太子建的儿子一起逃到了吴国,然后受到吴王阖闾的重视,伍子胥与孙武就开始辅佐吴王阖闾成为一代霸主。

吴王阖闾在具备一定的实力后开始向西发展,与楚国争取江淮流域,吴国联合蔡国、唐国一起发兵攻打楚国,先在柏举之战中,吴军击败楚军,然后在清发之战中,吴军又击败楚军,之后吴军又击败楚国大将沈尹戌,攻入楚国都城郢都。

在吴军攻入楚都前,楚昭王逃走,之后,吴军被击败,楚昭王才回到郢都,吴军之所以被击败,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秦军援军。

伍子胥进入楚都后,为了报价,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中挖出来鞭打三百,鞭打一国之君的尸体,伍子胥这报仇方式太过激动,伍子胥有一个曾经的好友叫申包胥,为了阻止吴人的行为,申包胥到秦国请求援军,开始秦国不答应,于是申包胥就开始哭,不停地哭,足足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人,于是秦王派出三百辆战车支援楚国。

二、楚人强烈反抗。

吴人进入楚都后,干了一系列坏事,史书没有明说,但也能想到,光是伍子胥鞭打楚平王尸体这事,就让楚人受不了,据说楚国后宫也遭到吴人的侮辱,包括楚都的财物也被吴人抢走,极大激发了楚人的斗志,况且楚国地大物博,只是都城失守,还有城池在楚国手中,于是楚人开始联合起来反抗吴军。

三、吴国内乱。

吴王阖闾远在楚国作战时,吴国的老对手越王允常率军攻打吴国,吴国的大军都在楚国作战,国内本来就空虚了,所以吴军被打破,这个时候吴王阖闾夫概从楚国逃回吴国,想趁吴军大败,同时阖闾不在吴国的机会自立为王。

这一下子击中了吴王阖闾的软肋,他必须从楚国撤军回到吴国,同时秦军援军和楚军也击败了吴军,所以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吴军大败,就算有伍子胥和孙武,也救不了吴王阖闾,只能大败而撤退回吴国,这就是拥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军大败的原因所在。

吴楚之战中,拥有着孙武伍子胥指挥的吴军为何最终会失败?

在吴楚之战中,吴国一直是处于优胜者的一方,因为他拥有两名大将的指导,所有人都认为吴国会胜利,可是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如果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两名大将还挽救不了吴国吗?

在这场战役中,吴国本来已经胜利了,他打的楚国抱头鼠窜,可他并没有乘胜追击,直接推翻他的国都,而在他的国土旁安营扎寨,也不知道在等待什么,可能是觉得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趁人之危吧?这时楚国已经感觉到大事不妙了,于是派一个人去秦国寻找帮助,秦国本来不愿意趟这趟浑水跟自己的国家没有关系,为什么要出兵帮助他呢?

可后来在楚国使者的请求之下,秦朝心软答应了。而在楚国使者去秦国的这段儿时间,吴国干了什么呢?吴国居然去攻打了郑国,伍子胥之前去郑国的时候,本来以为郑国军民会以礼相待,没想到他们却趁机杀了自己的同伴,所以伍子胥一直怀恨在心,现在终于有这个机会了,于是就建议君主攻郑国。

后来他们攻打完郑国以后再回来攻打楚国的时候就已经迟了,错过了最佳的时机。秦朝的军队也从侧边偷袭他们,本来能够成为胜利者的,他们现在变成了战败者,可没想到噩耗一个接着一个,吴国的国内发生了动乱,有人拥兵为王,于是吴王只能带一部分兵力赶回吴国,导致他们人手不够,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最佳解答40分:吴楚之战中,为何吴人不彻底灭楚?

这场战争,吴军在五场战役中都大败楚军,其中柏举之战是其中一场吴军大败楚军的战役。不过只是五场战役的其中一场,并非整场战争的名字。据我所知,这场战争没有特别名字。 吴国即已攻陷楚都郢,为何不彻底歼灭楚人,吞并楚国,我想有以下原因: 1. 楚国地大,吴国一下子不能将整个楚国吞并,反而吴军孤军深入楚国心脏,万一后路被截会十分危险,故吴军不敢乘胜追击 2. 吴军入郢都后,被郢都王宫内的财宝迷住了,将士被争夺财宝而出现不和 3. 楚臣申包胥在郢都被攻陷后,走到秦国求援,秦国国君秦哀公本不愿派兵救楚,怎料申包胥在秦王宫前不吃不渴跪足七日七夜,这次事件就是著名的『申包胥哭秦廷』,结果秦哀公受感动,派兵救楚。楚国得到救兵,吴国更难消灭楚国。 4. 吴王阖闾、重臣孙武、伍子胥皆在前线,吴都梅里则由阖闾之弟夫概暂代管理,怎料夫概乘机在梅里谋反,故阖闾须要分兵东返平乱。 5. 除了夫概叛乱外,在吴国南方的越国,也乘吴国精锐兵马西出昭关伐楚,派兵攻入吴境。 基于以上因素,阖闾等人皆认为吴国此时吞灭楚国是不可能的,而且已在楚国掠得大量财宝,撤走也可有交待,故占郢都不久后就引兵东返,使楚国得以复国。
参考: 傅乐成:中国通史
1. 正如你所提到,阖闾先后五次攻楚,而最关键的战役名叫柏举之战,因为吴军在柏举之捷后进入楚都。《春秋?定公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楚师败绩.楚囊瓦出奔郑.庚辰.吴入郢.」 2. 为何吴国不灭楚 《史记?伍子胥列传》有以下记载: 最初,伍子胥与楚国大臣申包胥是朋友。伍子胥逃离楚国时,对申包胥说:「我必会消灭楚国。」申包胥说:「那么我定必保存楚国。」吴兵入郢,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下。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国。秦国不答应。申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好像申包胥这样,可以不继续存在吗?」乃遣战车五百,救楚击吴。六月,败吴兵于稷。当时吴王阖闾久留楚国,寻找楚昭王,其弟夫概乃回到吴国,自立为王。阖闾于是撤离楚国,击夫概。夫概败走,遂奔楚。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封夫概于堂溪,为堂溪氏.楚复与吴战,败吴,吴王乃归。 又《史记?吴太伯世家》: 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 吴国不灭楚是因为不能灭楚,原因: 1. 越国先在后方骚扰吴国,楚国大臣申包胥再向秦国求援,秦国援军击败吴军; 2. 吴国未能捕获楚昭王,不能斩草除根,留有后患。若果昭王联合楚国反吴势力,利用楚国广大的土地,与吴国打游击战,将对吴国不利。何况吴军多次出征,也必有劳损; 3. 吴王阖闾之弟夫概造反,阖闾被逼撤退,回国对付夫概。楚昭王乘机复国。
参考: 《史记》、《春秋》

白起在攻占郢都后,为什么不乘胜追击灭了楚国?

  


  白起最成功的战例不是长平之战,而应该是鄢郢之战。长平之战斩首五万,坑杀降卒四十万,让白起名动天下,但秦军也同样死伤过半。而鄢郢之战,白起率数万之众伐楚,一战拔鄢郢二都,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楚王之先人,战术很经典。

  鄢城是楚国的陪都,郢都是楚国的都城,两城相距不远,在今湖北江宜城与江陵。郿地人白起在穰侯魏冉的举荐下,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用,在伊阙一战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渡过黄河夺取魏国大量土地,后来又攻打赵国,一战夺取了光狼城。

  楚国是战国末期中原最大的诸侯国,战斗力还是很强大的。但白起的战术灵活,出其不意,其效率是快、准、狠,总是能在楚军未做好充足准备之前就已经找到了破敌方案。如果鄢郢之战后,秦王支持白起继续用兵,灭亡楚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司马错伐楚黔中,白起水淹鄢城

  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从陇西郡出兵,攻占了楚国的黔中郡,楚国战败,被逼割让上庸和汉江以北的土地给秦国,自此汉中、巴郡、蜀郡全部属于秦国的土地。次年,秦昭襄王任命大良造白起率军数万出武关,顺汉水而下,大举进攻楚国。

  白起一路以战养战,占领了汉水流域的邓地,补足粮草之后,一直打到了楚国的陪都鄢城,遭到了楚军的拼死抵御。秦国孤军深入无援,而楚国援军不断集结,对秦军极为不利。白起发现夷水从楚西山长谷出流向东南,而东面的鄢城地势较低。

  于是在鄢城以西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待水蓄到一定程度,然后开渠引水灌城,鄢城的城墙被水浸泡后倒塌,大水涌入城内,犹如千军万马。城东熨斗陂的地势更低,被淹死的军民数十万,无法及时打捞而臭,后来此地被人被为臭池。

  鄢城作为楚国的陪都,墙高城固,易守难攻。但白起以水淹鄢城,是楚军意料不到的,也根本无法抵御,只得败退都城郢城。白起接着占领附近的西陵等五个城,切断了郢城与西面巫郡的联系,然后屯军在鄢城休整,为进攻郢城创造了条件。

  


  白起破楚国郢都,火烧楚王陵

  公元前278年,白起接着出兵攻破了楚国的国都郢城,并一把火烧毁了楚国先祖在郢城的夷陵。楚顷襄王兵败,向东方溃逃,并迁都于陈地自保,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县。白起大军一路追击到了竟陵,秦昭襄王又联络了韩、魏两国共同伐楚。

  楚顷襄王眼看灭国在即,急令楚军各地军队在郢陈集结的同时,又派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出使秦国。春申君上书秦王,说如果秦军执意灭楚,那么魏国将出兵攻打楚国的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等城邑和地方;齐国向南攻击楚地的泗水地区。楚国不如先向齐、魏、韩四国投降,以保祭祀。

  秦国灭亡楚国,好处却让魏、齐两国得到了,并且让他们更加强大,这是秦国不愿看到的。秦昭襄王是个老狐狸,一点就通,一定不能让中原其他国家有壮大的机会,命令白起停止进攻。同时以重金厚礼安抚楚顷襄王,并与其签署结盟协议。

  


  写在最后

  白起的军队从汉水而下,到达鄢城、郢城之后,从陆路追击到竟陵,再往楚国腹地进军要经过韩国、魏国的边境线,这也是秦昭襄王与韩、魏结盟共同伐楚的原因。楚国是一块大蛋糕,韩、魏两国共同出兵灭楚,的确最好的土地会被韩魏占领。

  秦昭襄王倒不在意魏、韩两国占领楚国的土地,而是担心楚国在秦国的紧逼之下,会率先向魏、韩、齐三国投降。以秦国之力,是无法同时和魏、韩、齐、楚四个结盟国对抗的,很可能已经被秦国占有的楚地又得全部吞出来,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秦昭襄王命令白起停止进攻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秦国暂时打得楚国无招架之力,其国都被迫迁徙。但楚国的战略纵深很长,国内军队的有生力量仍在。另外,秦军与楚军双方交战胶着之时,很容易让其他国家趁秦国国内兵力空虚时进攻。更重要的是,秦国不能逼着仍然很强大的楚国与中原诸侯结盟,让秦国四面受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5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