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皇帝中谁能与拿破仑媲美?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中国影视文艺作品的皇帝,经常是一副德高望重的样子,很稳重,缺少像西方历史上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一类的政治领袖:既是统帅和政治功业的开创者,自身又是具备崇高武德和天才战斗技艺的武士,项羽是大家知道拥有高超战斗技能的例外,但他本身战略思维的水准以及政治智慧的不足,却又降低了他作为伟大士兵的声望,而他对俘虏的残忍,更是一件败坏武德的不名誉行为。回顾中国历史,要说在这方面足以与世界上那些伟大武士政治家媲美的人物,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
陈寅恪先生谈李唐开创的核心力量及其族群特征,曾用“胡化的汉人和汉化的胡人一语,”这一论断可谓精准钩划出唐太宗时代与地区精英族群的文化及个性特征。当时李家所在的太原是北方不同族群势力交错,战争为生活主要内容的地区,按民国军事家蒋百里的说法,生活方式与战斗方式高度一致,这就决定了唐太宗年幼时代所受的教育是一种武士化的贵族子弟教育,骑射、战斗技能以及战略的知识,乃成为其日常的功课,而由于战乱时期,有防卫的城市为各种躲避战火的游民聚集之地,而好行动与向往功业的性情则又使其对不同的底层人群有接触的兴趣。这些再与其得天独厚的天才相结合,于是,一个既有天下大局观,又有高超战斗技艺的少年武士就诞生了。
史书中记载他第一次参加战斗,并发挥重大作用是十六岁。当时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围困,李世民参加了一名叫云定兴的将军的部队,前往救援。他向主帅提出:突厥敢于围困中国皇帝,必定是基于大规模救援不及的判断,如此小规模的救援部队,直接投入战斗,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不如让部队分成不同的分队,多张旗帜,拉开行军间距,令敌人认为是大规模部队来援,如此,突厥人必定认为自己判断错误,因此就会自动撤军。主帅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事实果然如他所判断。
关于他在太原起兵的关键决定中的作用,史书已有太多记载,但人们容易忽略的关于他作为武士的独特个性和作为。到李唐底定关中,他作为方面军统帅,在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略决战中,仍然有大量他亲自参加战斗,带队突击敌阵,并取得关键战果的记录。这是中国军事史上极为罕见的。
读过隋唐演义的人都谙熟尉迟恭单骑救主之类故事,与一般毫无根据的历史人物演义不同的是,这些故事都有真实的战史原型,而且,历史上的故事远比演义精彩。在演义中,是由于唐太宗游园之类原因,导致对方偷袭,而事实上,这是太宗常见的战斗方式。公元621年,在围攻洛阳王世充的最后战斗阶段,他多次带少量骑兵部队或侦察敌情,或诱敌来攻,或直接带头突击、贯穿敌阵,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左右开弓,与他经常配合战斗的是后来那位门神尉迟恭,后者的武器是马槊,一种骑兵使用的长矛。他专门编练了一支千余人的骑兵突击分队,号称玄甲军,各小队分别有秦叔宝、程知节等人率领,这种矛头部队经常是他战役计划的核心,也成了其百战百胜的秘密武器。与亚历山大一样,他不仅亲自参加战斗,而且也是古代骑兵战略的大师,堪称闪电战的古代前驱。
正如后世有所谓三大战役的说法,紧接着东都的围攻,窦建德救援王世充的大军倾巢而来,除了史书记载的太宗在战略和战役战法上的精妙之外,在决战当日,太宗率领的骑兵特种部队,率先对溃逃中临时反身结阵的河北大军展开中央突击,其势如奔雷,锐不可当,一战阵擒窦建德,因此也使得东都负隅的王世充开城而降,为李唐王朝扫平了统一天下的两大障碍。
唐太宗自16岁正式参加战斗,直到29岁通过政变成为皇帝,这种辉煌武士的青春时代对他的一生事业也有决定性的影响。漫长的战斗岁月使其僚属成为政治利益一体化的团体,而长期战斗中形成的战友感情也给传统的君臣关系注入了一种难得的伙伴色彩,这也是唐初政治空气相比其他王朝远为宽松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战斗的残酷和战略思维的务实、严谨与冷静也给予他与众不同的人格和个性训练,使他的统治更富于人性与理性色彩,可以说,他统治的年代也是中国漫长帝王专制历史上罕见的思想相对宽容、个性化和文化上开放的年代,这是他作为伟大的帝王经常被后世人们怀念的重要原因。(文/赵楚)
楼主这个问题,因为没有限定范围,所以我理解为是人类历史上的十大帝王。因此,我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只选择了3位,我会在后面说明理由。
1. 秦始皇赢政。秦始皇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均开历史先河,开创了历史上的一个新的时期。所以不说在中国历史上,即使放眼世界,他仍然是伟大的帝王。
2. 汉高祖刘邦。他是靠起兵反秦起家的,但是成功之后,却能比较全面的接受秦朝的先进制度,并没有因为个人的喜好废除这些制度,退回去走周朝的老路子。同时,他也注重与民休息,首开“轻徭薄赋”这一制度,从而为大气磅礴的大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最为人推崇的是他的用人思想,不光是“汉初三杰”,其实他重用的很多人都是称职的。一个领导者,最关键的就是会用人,刘邦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连研究现代管理学的西方学者也很推崇他。
3. 唐太宗李世民。这一点无论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没有什么异议。光是创建大唐盛世(他是唐朝的实际创建者)这一点,就足以让他位列世界十大君王之列。何况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还颇有建树,功业之大,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可以和他比肩的,世界历史上也不多。
PS: 我没有选择以下几位中国帝王的理由:
A. 汉武帝刘彻。作为中国人,或许对汉武帝都很推崇,因为汉武帝沉重打击了匈奴,维护了中国北方边境的安全,可谓民族的骄傲。但是,他为了打击匈奴,在国内横征暴敛,劳民伤财,将这件本该是几代人完成的事硬是在几十年内做完了,全国人口在他任内减少了一半!他不仅耗空了前世“文景之治”的积累,还给继承者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差点让西汉灭亡。这样的胜仗,赔掉的远比得到的多,完全得不偿失,都是急功近利的结果啊。
B. 康熙。很多人,包括历史学者,都崇敬康熙,称他为“千古一帝”。可是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他统治中国的61年里,一味固守千年不变的制度,顽固的遏制新技术、新思想的发展,坚持“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愚昧人民,以维持满清的落后统治。他的思想还影响到后世的君主,在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里,西方在迅速发展,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经济、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却一直在原地徘徊,而且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化,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贪污腐败日渐成风,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各种起义不绝史书。不要听信什么“康乾盛世”,事实上外国人都看在眼里,所谓“康乾盛世”,其实“遍地都是惊人的贫穷,有很多人吃不饱饭,穿着很破烂”(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说的)。所以说康熙不过是一个老顽固而已,他才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C. 隋文帝、武则天。这两位帝王也算锐意改革,颇有建树,可惜比起我上面列举的三位,还是远远不及的。
D. 汉光武帝、宋太祖。这两位基本就是靠实力夺取天下,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创新和壮举。东汉和北宋两个王朝也远不及秦、西汉、唐那样大气。至于努尔哈赤,只能说是一个草寇型枭雄,或者是部落酋长,伟大是谈不上的。
下面继续说几位国外的君主:
4. 亚历山大大帝。能够在公元前4世纪,生产力还极不发达的情况下,打下从北非到印度的一大片国土,击败了庞大的波斯帝国,这份功业几乎无人能及。
5. 屋大维。如果说凯撒开创了罗马帝国,屋大维则真正建立了这个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强大实力,先进文化思想,在当时也仅有汉朝可以比肩。屋大维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使罗马帝国进入了相当长一段和平,繁荣的辉煌时期,一般认为他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帝王。
6. 君士坦丁大帝。其他帝王们,大多破坏有余,或许建立的帝国持续时间太短,或许他们功业的影响只局限于少数国家地区,而不能像君士坦丁这样有着长久而遍及世界的影响。君士坦丁大帝确立了基督教的主导地位,其他如公元纪年、星期日、一夫一妻制、圣诞节、普世精神、忏悔和感恩精神等,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此外,君士坦丁大帝缓和了罗马帝国的矛盾,有重建后期罗马帝国的辉煌之功。他修建的君士坦丁堡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君士坦丁堡的稳固正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历经千年而不倒的一大关键。因此,君士坦丁大帝也被视为拜占庭帝国这个千年帝国的奠基人。
7. 查理大帝。在公元7到8世纪阿拉伯人大肆扩张的时代,查理大帝击败入侵法国的回教徒。后来又出兵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他建立的帝国超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而他的子孙们划分的国家,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法、德、意三国。
8. 成吉思汗。我没有把成吉思汗放在中国的帝王之中,一方面考虑到蒙古不在我国版图之内,更重要的是,成吉思汗一直把眼光放在西方,他临死之前,指定窝阔台作继承人,就是因为窝阔台同意继承他的志向,继续西征。蒙古人在他死后,打下了大片国土,杀人过亿,严重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光这一点,他就是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
9. 伊丽莎白一世。这个观点支持的人不多,但是我觉得,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英国国力得到迅速发展,击败海上霸主西班牙,扩大海外殖民地,开始插手欧洲事务,英国从此走上了世界霸主之路。伊丽莎白一世及其后世继承者建立的大英帝国,领土面积超过当年的蒙古帝国,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国”,而这一切都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奠定的基础。而且后来的英国转为君主立宪制,君主们全权力不大,国策出自首相居多。只有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算是君主集权制。
10. 拿破仑。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基本控制了除英、俄两国外的欧洲大陆,近代欧洲无人能比。而且他的伟大还在于通过颁布新法典,将资本主义的新思想推广开来,并散播到欧洲大陆,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君主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他颁布的法典,现在还在法国使用。
中国历史上有资格称大帝的仅五人:秦始皇、汉武帝、前秦王苻坚、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
在世界军事史上,苻坚的命运与拿破仑好有一比。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从此退位流放,百日王朝彻底垮台;苻坚兵败淝水,最后身死国破,一统江山化为泡影。
大约是因为历史教材的影响所致,在大众心中苻坚的名气并不大,但作家柏杨却认为:“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资格称得上大帝的不过五人,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前秦王苻坚、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他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
学者对苻坚的历史评价普遍较高,也都对他最终未能统一全国而惋惜,并对其用人多有指摘与批评。评价比较集中的一点,就是苻坚所组建、领导和管理的队伍出了问题。换句话说,苻坚之所以功败垂成,是因为大本营太松散,根据地不牢固,一旦风云有变就会树倒猢狲散,甚至倒戈相向,打下来的江山也就很容易分崩离析。队伍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才问题。淝水之战前,苻坚屡战屡胜,大业有成,是因为用对了人;淝水之战后,苻坚一败再败,遗恨千古,是因为看错了人。
苻坚年轻时就潜心研习经史典籍,素怀经世济民之志。除暴安良继大统之后,深知得人乃兴国之本,曾令各地官员保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方面的人才。属实的赐赏,不实的降罪。只要是人才,则不问来路,若无才干,即便宗室中人,照样弃用。在此基础上,选拔重用了一批包括汉族贤能在内的真才实学官员。那个“扪虱论天下”的山东寒士王猛,正是在苻坚的感召下,跻身前秦朝堂,辅佐苻坚平四夷、修内政,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就成功地统一了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从历史记载和评价来看,苻坚前期的事业之所以顺风顺水,与王猛掌舵有很大关系。王猛的加盟,尽管也曾受到过族人的抵制和中伤,但苻坚心知王猛是个足智多谋的贤臣良相,将他与伊尹、子产相提并论,力排众议,信任有加,竭诚维护王猛的权威。
再说苻坚接管的前秦,是个四分五裂的烂摊子。关中多民族杂居,早先都是独立或半独立的部落王国。拿下半壁江山后,前秦兵力虽多,但成分比较复杂,特别是民族大团结的局面尚未形成,政权还很不稳固,而东晋鱼米丰实,上下和合,且据长江天堑之险,吞并东晋、统一全国的时机还不成熟。王猛病危时,曾就天下大势和前秦政局劝告苻坚,建议他对外宜与东晋睦邻亲善,对内则应逐渐清除隐患,休养生息,以安社稷,万万不可轻率伐晋。
[ 转自铁血社区 / ]
当时以及后世史官和君臣,在对苻坚德化为先、怀柔至上的理念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对他恩威失度、赏罚失衡、用人失察的内政方略提出了批评。鲜卑慕容、羌族姚苌等数十人,原本都是敌国政要,投奔前秦不过是权且寄身,内心里窥测时机,以图东山再起。苻坚不听王猛劝告,不问、不察、不防,统统拜为大将。让臣子们对叛逆习以为常,作恶也怀侥幸心理,即使被擒也不担心获罪致死,这样祸乱怎么能停止呢!司马光说,有功不赏,有罪不诛,就是尧舜也治理不好国家,何况他人!
在南征东晋前召开的御前会议上,心系社稷的朝臣和族人纷纷劝阻苻坚出兵,慕容垂、姚苌等人却极力怂恿。可惜苻坚未能谨记王猛的遗教,骄矜自大,急于求成,置众臣反复谏阻于不顾,于公元383年倾力发起意在灭晋的淝水之战,结果却铩羽而归。淝水之战既败,慕容垂率先发难,其族人皆拥兵呼应,一时间乱如潮涌。先前那些部族酋豪、亲信旧臣纷纷反叛自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苻坚最终死于他所信任的姚苌之手。
用人不察,何以知人,知之不深,何以任人,任之不当,怎么能叫善任呢?察人不敏,任人不善,不仅不足以谋事,而且还会坏事。用人不疑,苻坚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疑人不用,却被苻坚宽仁之心盖过了。仇敌满朝,时刻想着抵瑕蹈隙,随时可能变生肘腋尚不自知,能不败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5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