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神童,这个得从科举制度说起

众妙之门 2023-06-18 02:41:26

对唐朝科举神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字经》中有一句“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刘晏,唐朝非著名神童,他七岁举神童,被授予秘书省正字,从玄宗到德宗,他经历了四朝,即使在安史之乱中,他也稳稳地管理着唐帝国的财政。经济史学家吴慧先生,在《中国古代六大经济改革家》中,将他名列其中,其余五位分别是:管仲、商鞅、桑弘羊、王安石、张居正。

骆宾王,唐朝著名神童,出身寒微,少有才名,七岁那年,写下一首《鹅》,打开了他的国名度,至今仍是许多小学生的唐诗启蒙,长大后,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列“初唐四杰”。

明朝嘉靖年间,在他的著作《真珠船》中,专门列了“幼慧”一条,用于记载唐朝的神童们,有四岁赋诗的权德舆、七岁属辞的杜甫、十岁观百家的李白,十三岁作《滕王阁序》的王勃、十六岁擢明经的元稹……最有趣的,是结尾和开头的两句话。

结尾他写道:“今之犬豚,但解觅梨栗耳,述之以勉儿辈。”用现在话来说就是,熊孩子只会玩泥巴,我把这些故事写来了,希望可以勉励儿孙。

开头他写道:“慧者甚多”。

唐朝的神童成群结队,《真珠船》中短短数百字的记载,为我们细数了十多位唐朝神童,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神童长大后,几乎都成了一时龙凤,鲜有“伤仲永”式的悲剧。

那么,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神童呢?从科举制度说起。

举神童

举神童,是唐朝科举制度中专门面向天下神童特设的童子科,参考条件和考试科目,都有明确记载:

“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十文,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新唐书·选举志》

就是说,10岁以下的儿童,要通“九经”之一,并且熟练背诵《论语》、《孝经》,考试的时候,任选10篇,全部通过考试的,就可以当官,通过7篇的,授进士出身。

九经,是唐朝官方教科书。唐朝时,“五经”中的《春秋》被分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称为“三传”;《礼经》被分为《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此外,再加《诗经》、《书经》、《易经》,并称“九经”。其中,《左传》和《礼记》为九经之首,为大经。

童子科虽然能成批量地为唐帝国筛选神童,但有人会把这条路当成改换门庭的捷径,唐肃宗年间的礼部侍郎杨绾发现了这一弊端:

“从礼部侍郎即杨绾奏也。馆以孝详之行,宜有实状,童子越众,不在常科,恐成侥幸之路。”——《册府元龟》

孝详之行,就是孝悌力田,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这是事情都应该具有实际意义,但童子越来越多,又不在常科,而都在岁贡,这样恐怕助长侥幸风尚。

唐肃宗听后深以为然,便禁止了童子科,到唐代宗年间,又重开童子科,一直到南宋末年,又一个礼部侍郎,名叫李伯玉,他同样注意到了童子科的弊端,他认为“人才贵乎善养,不贵速成”,于是便上奏宋度宗,说“罢童子科,息奔竞,以保幼稚良心”。宋度宗认为有理,从此,童子科消失在中国历史上。

嘿嘿,虽然童子科不存在了,但那各种各样的奥数班、少年班,那些家长坚信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又何尝不是现代版的童子科呢?

唐朝的科举制度

童子科虽有其弊端,但它也确实为唐朝提供了数不尽的神童,这恰恰能证明,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员选拔多是通过家族传承,秦朝可以通过军功世袭,汉朝则是由地方向朝廷推举,魏晋南北朝发展出了“九品中正制”,直接导致了门阀士族的崛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朝为了打破士族垄断,开创了以考试为核心的科举制度,但隋朝国祚太短,所以科举在唐朝才得以逐步完善。

唐朝的科举制可就太复杂了,分为: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科、史科等考试科目。其中一些科目,向下又有多种细分。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秀才、进士两科,但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的秀才、进士只是考试的科目,和后世的功名等级是截然不同的。

这繁多的科目,所考的内容也全不相同,真有一种百花齐放的感觉,秀才科考治国方略的文章;史科顾名思义就是考史书;明法科则是考《唐律疏议》;明字科考书法;明算科考数学。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比起来,是不是范围更广,内容更有趣呢,人各有所长,每个人都可以重点培养自己的长处,然后通过科举考试,完成自己的人生抱负。

但是,虽然科目繁多,但总有侧重点,唐朝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两科,是明经科与进士科。

明经与进士

明经科明经科,主考内容就是上面说的“九经”,与童子科不同的是,童子科主要是背诵,非童子科除了口试,还要考笔试。同时,唐朝还把九经分为大中小三类,《左传》、《礼记》为大经,作为九经之首;《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书经》、《易经》、《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考生根据考试规则,自选所考经典,基本上只要熟读并背诵就能考好明经科,相比起进士科,真是不要太简单!

进士科初唐进士科主考杂文,其次帖经,第三策问,进士科从玄宗时代起,诗赋取代了杂文,也就从此时起,唐诗进入了巅峰时期,这也是必然的,国家考试的主要科目,能不繁荣吗?至于帖经和策问,以盛唐人对诗赋的狂热,这两门也就是走走过场罢了。

考诗赋,除了平时多读书多积累外,就只能靠天赋了。

但你可别以为上了考场,随便作首了不起的诗就可以了,考场上的诗歌格式,必须是格律诗,因此也叫“试律诗”,或“试帖诗”,唐朝的试律诗,一般是五言六韵,许多自负奇才的人,对试律诗是不屑一顾的,因为本质上,这种对诗歌格式、韵律严格规定的作诗方式,与明清的八股文是一样的,但真到了考场上,还是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赋诗一首,这想必就是那个时代的“真香定律”。

考试题目来自哪里呢?

大多数题目,都选自经典古籍,像《诗经》、《楚辞》中的故事典故,是考题的主要来源,千古名句“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就出自钱起的一首试律诗,诗题为《省试湘灵鼓瑟》,一看就知道是首考场诗。而这个题目,就来自于当年的考题“湘灵鼓瑟”,典故出自《楚辞·远游》。

但有时候主考官非常任性,现场看到什么就以什么为题,有一年考试,主考官看到窗外远方的终南山上,积雪未化,于是指着表示这就是题目。有个叫祖咏的考生,稍加思索,写下四句诗:

《望终南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写完他就交卷了,咱们前面说了,试律诗的格式要求相当严格,这四句诗根本不符合考试要求啊,主考官也感到非常奇怪,问你为什么不写啦?

祖咏回答:意尽。

一个任性考生,遇上一个任性的主考官,想必会意气相投,成就一段美谈。事实是,主考官很不爽,要求祖咏重写,祖咏就不写,结果,他落榜了。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祖咏这首诗,成为了千古名作,他本人也在开元二十四年的科举中,进士及第。

白衣卿相

进士及第只是一个出身,表示有资格当官,并不意味着你马上可以当官了。因为官位是固定的,进士是每年都有的,一个萝卜一个坑,还要等待上一个占着坑的人走了,并通过了吏部的铨选,才能轮到你走马上任。

在等待这段时间,进士及第的“大唐未来们”,被称作白衣卿相。

白衣卿相真是一个有画面感的词,一个白衣飘飘的美少年,玉树临风,站在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望着这座辉煌的城市,嘴角浮起一丝笑意——在不久的将来,他就可以为这座引以为傲的城市抛洒热血了!

负责铨选的官员的办公场所尚书省,位于长安城的崇仁坊,而崇仁坊的隔壁,就是平康坊——唐朝小姐姐的聚集地,多才多艺的歌妓小姐姐们,在这里等待她们的才子。

所以!那些白衣飘飘的少年,没有在朱雀大街上,而是集中到了平康坊,寻找他们的。

在这里,演绎了无数才子佳人的动人故事。

要想在平康坊里遇到自己的才子,可不容易。小姐姐们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琴棋书画诗酒茶,一样也不能少,如果善于言辞,更是加分项,如果再人美歌甜,那一定会从花丛中脱颖而出的:

“其中诸妓,多能谈吐,颇有知书言话者。”——唐·(qǐ)《北里志》

孙棨早年屡试不第,后来官至侍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他对平康坊里的潜规则了然于胸。

要想在平康坊里遇到自己的佳人,更不容易,毕竟她一个身份低贱的歌妓,都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你作为白衣卿相,在才华上,至少要高过对方一两等,才能获得青睐吧。

有个叫颜令宾的小姐姐,是当时的名妓,诗词歌赋自不必说,据说,她还风雅有趣,气质高贵,一出场就让人如沐春风,许多人当时的达官显贵都对她垂涎三尺。但颜姑娘并不感冒,她只对文人骚客礼遇有加,经常与他们以诗文酬唱,并把这些文人送的诗词字画视为珍宝。

有一天,颜令宾看到花儿在春风中片片零落,触景伤情,想起了自己的悲惨身世,竟至一病不起,在病重时,她写了一首诗,送给交往亲密的文人:

《病中见落花》气余三五喘,花剩两三枝。话别一樽酒,相游无后期。

意思是我已经时日无多了,希望你们再来与我喝上一杯酒,吟上一首诗,权当为我送别,今后,我们再无相见之日了。那些白衣飘飘的少年听说后,纷纷赶来与她送别,留下了许多诗篇。

一位奇女子,就此香消玉殒,留下的,只有这首诗,和这个美丽的故事。

唐朝的科举制度,它不拘泥于诗词文章,因此才能让不同学科,在这个时代得到发展,又因它重视诗词文章,因此才能诞生一个又一个神童故事,却有效地避开了“伤仲永”,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璀璨的诗人,用他们浪漫的情怀,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诞生了一段又一段才子佳人,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爱情。

宋朝王安石之后,废除其他诸科,只留进士科,明清两朝八股取士,再到清光绪三十一年,近1000年,再也没有出现过唐朝科举那样百花争艳的局面。

为之一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4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