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为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选择传统文化读物上面,我曾经做过很多尝试。从小时候读的《弟子规》《三字经》,到中国神话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各种成语故事、《论语》……各种各样都让他读过,有些他怎么也不爱,比如《论语》等,一开始也背背,但确实和他的生活关系不大,也并不有趣。虽然我是个文科生,但讲的铁定不算好,他能听懂,也会背一些,但后面就再也不愿意读了。我怕倒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便不再强迫他。
想来我也理解,哪怕一个成年人,即便参考注释能看得懂《论语》,但读完整整一本,也需要极大的勇气,更何况一个才小学的小不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哪怕每一句都给他解释了,他听得也是云里雾里,一副很受折磨的样子!
孩子才这么小,如果因为这些读物让他对古典文化从小就彻底失去兴趣,产生心理阴影和逆反心理,绝对得不偿失!
儿子喜欢的书都故事性比较强,所以我决定投其所好,给他买了《凯叔三国演义》。
兴趣的力量,超级“三国迷”诞生了
儿子一下子爱上了三国故事,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三国迷”。
他到底迷到什么程度呢?
他上学要带着三国的书,路上要听音频,晚上回来接着看三国故事。买玩具买三国的角色和兵器。还看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
上周末,我带他去了我们那儿的武侯祠。他看着武侯祠里的展品,一个个告诉我,这个是刘备,那个画的是关羽刮骨疗伤……我出于好奇心,问他,你能讲出刘备和关羽的故事吗?小家伙眉飞色舞地讲起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一起讨伐黄巾军等故事,刹都刹不住。什么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三国故事里的人物、名字、长相、兵器、特点……小家伙信手拈来。
学校让写读后感,他还写了一篇三国的,让我这个当妈的惊喜不已。
用“三国”教孩子读诗学成语学典故
看到儿子竟然对三国如此痴迷,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让他先把三国学深、学精。
以前孩子也背诗,但不算喜欢背。三国里有不少诗词,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大气磅礴。曹植的《七步诗》里满是兄弟反目的心酸……因为喜欢,儿子背得简直不要太熟!曹操除了《短歌行》,还有其他好诗,比如《龟虽寿》里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很能体现曹操的凌云壮志,儿子一并开心地背了下来。特别轻松。
三国里的典故和成语也简直不要更多,三顾茅庐、空城计、桃园三结义、如鱼得水、望梅止渴……他读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和情商,记住了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读到了诸葛亮的智慧,记住了空城计;读到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君臣情谊,记住了如鱼得水;读到了曹操的智谋,记住了望梅止渴……我有时会故意和他比试,分别出个典故,然后看对方是否能讲出相应的故事。托儿子的福,我也跟着记清楚了不少。
从故事开始打开知识的大门
三国有故事,更有历史和知识,是个巨大的知识体系,《三国演义》原书里有很多没有交代的知识,比如都邮到底是什么官职?十八路诸侯为讨伐董卓歃血为盟,可歃血为盟是什么意思?战争里总说鸣金收兵,鸣的是什么金?三国时候还没科举,怎么当官……我挑的《凯叔三国演义》里比较好的,是凯叔在行文里对这些知识都有讲解。比如,歃血为盟,原书里写的是,诸侯们宣读了一番誓言之后,“读毕歃血”。而我给儿子买的这本里写的是:
一座三层将台上,十八路诸侯面色肃穆,齐声盟誓:“我等同心协力,共反国贼。有违盟约者,格杀勿论!”
十八个小校各用盘子托着两只碗,鱼贯上台。一碗颜色鲜红,满盛牲畜之血;一碗颜色清亮,倒映着蓝天,正是烈酒佳酿。
诸侯们伸出手蘸(zhàn)了血,抹在嘴上,接着,端起酒,左右互敬。十八个人,一饮而尽,然后将大碗往地上一摔……
这便是歃血为盟——如若违约,背叛盟友,将遭天谴,命如牲畜。
台下群情激昂,兵士们齐声高呼:“杀贼!杀贼!杀贼!”
画面感很棒,读起来超燃,而且也将歃血为盟的形式、意思含在了故事里。
另外,书里对驿站、察举制(当时的官员推举制度)、战车、古代的战役在现在对应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的知识都讲得很清楚,儿子读得很顺,也涨知识。
书后还设有《三国里的博物学》,以三国小兵的口吻,教给孩子三国的小孩多少岁上学?三国的战车是什么样子的?青龙偃月刀82斤到底多重?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喜欢以这些问题开始,带着儿子去探寻更多的知识。比如书里讲了察举制,在东汉时期,还没有科举考试,想要当官只能靠有名望的人推荐,这叫“察举”。普通人家,比如农夫、猎户、屠夫等人家的孩子,不认识名人,也没有钱结交名人,多半只能做个普通老百姓,没有机会干大事。我就会和儿子一起研究为啥刘备一开始当不了官?除了察举制,那时候还有什么途径当官?被张飞打的贪督邮,他负责的是当时官员考核制度中的一部分吗?古代怎么避免贪赃枉法?……都是围绕古代的官员任免和考核主题的。算是一个个小小的课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儿子的思考能力。
用“三国”引导孩子客观思考历史
只读故事,会流于表面。只有思考,才会读出故事背后的精髓,读出自己的世界观、历史观。《三国演义》作者有自己的倾向性,比如他不断赞誉刘备,并强化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的一面,并将曹操塑造成“乱世之奸雄”,但刘备靠的就真是皇室的背景嘛?身份好就真的比其他努力要重要嘛?除了刘备,其他英雄就不好嘛?这样的倾向性,带有原作者那个时代的印记。《凯叔三国演义》比较好的在于,在刻画刘备的时候,会适当弱化他汉室宗亲的身份,强化他虽家道中落、织鞋贩履,但却依旧心系天下、励志奋斗的一面。除了刘备,在面对皇室衰微,董卓专权乱朝的时刻,袁绍也有英雄一怒,面对董卓废帝,说出“不服者斩”时,袁绍愤怒地说“不”。曹操也有英雄一怒,他为刺杀董卓,虽死不恨。即便失败,也要散尽家财,与天下英雄共讨逆贼。原作其实对他们的描摹有失公允,毕竟刘备才是作者心中的正统皇帝。于是,凯叔参考史书,对其他英雄多加笔墨,塑造了那时代的英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愿以身死“治国平天下”的英雄豪迈。
我也会带着孩子去思考,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奸雄吗?是个小人吗?如果他是,他为何不和吕布一样认贼作父,而是选择拼尽一切刺杀董卓?又为什么那么人愿意跟着他,他手下有许攸、郭嘉、张辽、韦典……公认的人才济济。一本《三国演义》似乎让所有人都记住了诸葛亮,可在历史里,曹操手底下的郭嘉、贾诩可都是算无遗策的奇才,否则最终也不会是曹家的天下。那为什么《三国演义》要赞美刘备而贬低曹操呢?……儿子在和我的讨论里,也明白了读到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也激发了他去探寻历史真相的兴趣。于是,我给他买了不三命通会巫咸撮要解读三国的书,让他看到更多历史的不同维度,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观念。
这段思考的旅程,有开始,但没有终点。因为三国值得读一辈子,不同年龄段,不同阅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见解不同,能读出的是不同的韵味。
今天此文,是我和儿子一起读三国的所思所悟以及收获。也希望大家受到一点点启发,有些用处,或者找到更多的看三国的方法吧。
4.23国际读书日秒杀活动预告:
原价199元一年期会员,9.9元开抢!
活动内容:
原价199元碧读好书会员(一年),9.9元开抢!
活动时间:4月23日早上7:00-8:00
会员享有权益:
1、每周更新一本必读好书,一年听完52本好书解读,全方位提升自己;
2、解锁多个好书专栏读书课程;
3、解锁多个好书分类,包括亲子/家教、恋爱/婚姻、成长/励志、经济、管理、传记、心理学、历史、哲学、保健/养生等多个分类。
参加方法:随缘知识付费关注服务号:“碧读人生课堂”,进入菜单栏-人生课堂,参加秒杀活动。请提前关注,到时会有提醒。
点击八字命理学六爻卦进入人生课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3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