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秦朝军队可以轻易战胜匈奴,汉军为什么却不行

众妙之门 2023-06-18 02:11:57

秦朝军队可以轻易战胜匈奴,汉军为什么却不行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秦汉和匈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匈奴被称为“草原第一胡”,根在华夏。战国之前,匈奴的实力并不强,当时被中原称为“猃狁”、“荤粥”等。战国之后,匈奴崛起,开始正式以“匈奴”命名。

匈奴之崛起及同秦朝的对抗

然而,匈奴之崛起并非一帆风顺。战国时期,匈奴毗邻赵国,经常滋扰对方。后来,名将李牧用计于雁门关围歼10万匈奴骑兵,致使其一蹶不振,数十年没有南下。

秦始皇吞并六国的时候,匈奴再次崛起,并诞生了第一位单于“头曼”。头曼单于有称“撑犁孤涂单于”,喻意为天子,可同秦始皇比肩。但是头曼时代的匈奴同汉朝时的匈奴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头曼时代,匈奴还是小弟级别,经常在月氏与东胡之间受着夹板气,所以头曼单于才会把儿子冒顿送往月氏做人质。

(战国时期的匈奴悄然崛起)

既然东有东胡,西有月氏,北部有严寒,因此匈奴只能向南扩张。恰好当时的中原大地正在经历“七雄归一”的战争而疏于边境防御,因此匈奴趁虚而入,占领河南地(河套平原)。

秦始皇一直对进入“家门口”的匈奴耿耿于怀,但是统一天下后没有急于对其用兵。当他第四次巡游得到方士敬献的图谶“亡秦者胡也”后,才决定出兵灭胡。

秦朝的对匈战争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进攻河套平原。匈奴不敌秦军,节节败退。但是头曼单于并不甘心占领的地盘丢失,于是命左贤王率10万人马于杀虎口列阵,自己做为侧应,同秦军展开决战。

(头曼单于)

蒙恬临危不乱,先是集中兵力迅速包围匈奴左贤王,然后派一部分人马防备头曼单于的背后偷袭。头曼的计划被识破,左贤王身陷绝境,做困兽之斗。最终,头曼作孤注一掷,冲向秦军,双方杀的昏天暗地。但就装备、士气及军事素养而言,秦军略胜一筹,所以头曼单于战败,率残部遁逃。

此战,匈奴主力遭受重创,秦朝收复河南地,将疆域向北扩展至高阙、阳山、北假一带,并移民屯守,置设郡县。为了防范匈奴卷土重来,蒙恬将原赵国、燕国长城同秦国长城连接,形成一条东到辽东西至临洮长达万里的防御线。

至此,秦朝同匈奴的战争告一段落,而几乎被打回原形的匈奴只好忍气吞声、从头来过。现实的情况是匈奴还得防范近邻月氏及东胡的侵扰,因此生存状态备受挤压。所以,归纳秦朝之所以很容易打败匈奴原因有三点:一、当时匈奴实力不强;二、月氏、东胡等间接“帮忙”;三、六国旋灭,秦军还保持强劲的战斗力。

冒顿时代,匈奴的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前209年,头曼被儿子冒顿射杀。登上单于之位的冒顿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单于之下,由左右骨都侯辅政。左右屠耆王掌管地方行政,左方管理东部,右方管理西部,单于直接管理中部。除单于亲自统领军队外,从左右贤王、谷蠡王、大将、大都尉到左右大当户也都分别统军作战。统领万骑的24个军事首领被称为“万骑长”,万骑以下设置千骑长、百骑长、十骑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职,完整而严密的军政体系建制正式定型。

所以,冒顿初期,匈奴能作战骑兵已近30万。接下来,冒顿开始大规模的开疆拓土。首先向东将得寸进尺的东胡打回原形,致使其分化并蛰伏于乌桓山与鲜卑山一带;向北击败了浑庾、屈射、丁零部,拓地达贝加尔湖;向西赶走盘居于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迫使西域多数王国称臣纳贡;向南征服楼烦、白羊河南王,重新占领河南地。

(西汉时期的匈奴达到鼎盛)

因此,今非昔比,汉朝所面对的匈奴已经脱胎换骨达到鼎盛,而汉朝初创,又经历多年战乱,民生疲弊、百废待兴,很难同匈奴抗衡。到公元前133年汉匈全面开战时,匈奴经历了从冒顿、老上、军臣、伊稚斜、乌维、儿、斡犁湖等单于,汉朝皇帝则经历高祖刘邦、惠帝刘盈、吕后、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而从汉高祖的白登之战之后,汉匈双方整整67年没有大规模的冲突,但小摩擦时有发生。在这数十年里,匈奴继续强盛不衰,汉朝国力也蒸蒸日上,所以汉、匈决战已是必然。

那么,同样对匈奴作战汉军为什么艰难取胜呢?

一、预判失误,计划不周

汉朝曾经两次犯了轻敌冒失的错误,一次是白登之战,一次为马邑之谋。白登之战,刘邦30万大军无功而返,马邑之谋同样功亏一篑。原因就是计划不周全,没有临战经验,草草行动,无功而返。再说,匈奴曾经经历过李牧的大败的教训,所以提高了警惕。而汉武帝想复制李牧的成功,但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所以注定徒劳。

(刘邦剧照)

二、目标不明确

马邑之谋后,汉、匈彻底翻脸,匈奴频频扰边,汉武帝派卫青、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四路出击。结果汉军在明处,匈奴在暗处,汉军千里奔波,匈奴以逸待劳,李广、公孙敖均惨败,公孙贺无功而返,只有卫青于龙城小胜,斩敌数百。此战差强人意,显然汉武帝像是在碰运气,因为他并不知道匈奴的主力在何方,如同瞎人摸象一般,失败也不意外。

三、战略转变,局部取胜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由“到草原上碰运气”,转变为有目标的进攻。他派卫青、李息率军进攻河南地的匈奴大本营。此战算得上是汉匈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卫青斩杀俘虏匈奴数千人,白羊王、楼烦王战败逃跑,汉军剿获牲畜百万余头。

(冒顿单于剧照)

接下来,匈奴开始反扑,准备夺回河南地,但均被汉军击败。公元前123年,汉朝派七位将军出征匈奴,史称“七将军伐匈奴”。此战共消灭匈奴兵九千余人。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发动河西之战,匈奴浑邪王投降。盘居于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势力被严重打压,致使匈奴对西域诸国的影响力也逐步减小。

经过上述战争,汉朝只是将匈奴势力逐渐从边境剔除,并打通河西走廊,开始同西域部分国家建立战略同盟,形成对匈奴的战略围攻,但匈奴的主力并没有受到重创。所以汉朝倾十年之功,仅换来的是局部胜利。同时,还招来匈奴更频繁的侵扰,一场决战势在必行。

四、收官之战并未收官

公元前119年,汉朝10万大军分两路出击,一路由大将军卫青率领,一路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其中卫青还统帅李广、公孙贺、赵食其、曹襄等几位将军,采取正面进攻左右包抄策略,计划全歼匈奴单于主力。结果,卫青正面进攻,击败匈奴单于主力,而负责包抄的东路军李广、赵食其则迷失在大漠。因此,虽然霍去病部大获全胜,但依旧没有改变匈奴主力遁逃的事实。因此,漠北之战喜忧参半,遗憾收场。

漠北之战过后,虽然匈奴受到重创,但汉朝也陷入疲敝,因此双方暂熄刀兵。而当霍去病去世后,汉朝对匈奴的战争陷入被动常态,要么劳师远征、无功而返,要么损兵折将,惨不忍睹。而当汉武帝起用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后,汉朝的几次出击皆以失败告终。在汉武帝有生之年,也没有改这个局面。

汉武帝

汇总题目:

综上所述,除汉军战略布署失当、致使对匈奴战线拉长外,汉军艰难取胜的原因就是匈奴太过强大。所以,汉朝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何况当年秦军对匈战争虽然战绩不俗,但并没有从根从上解决匈奴问题,要不然也就不用修筑长城据守了。

秦汉两朝军事实力极强,为何面对匈奴人时,却败多胜少呢?

秦国源于陇西,马背部族不缺骑兵,配上带有望山的弩,骑射无论精度还是射程都超过匈奴。再加上军功爵的刺激,还是可以很占优势的。到汉朝初期,匈奴势力壮大,而汉军至少在骑兵方面一定是不如秦兵的。此消彼长之下,就打不过匈奴了,直到汉武帝时期举国之力发展骑兵,用骑兵跟匈奴玩起了对攻,这才得以数次直捣匈奴老窝,从而扭转战局。

匈奴全民皆兵世代游牧,在国家建设和管理上几乎没有成本,汉朝农耕社会就不一样了,一个人在千里之外的前线打仗后方可能需要十个人的劳动力去供应他。就跟正规军打游击队一样,工业时代大多数国家都玩不起这种持久战,更不要说封建时代的那个生产力了,根本耗不起。

秦为什么要建长城,就是没办法消灭匈奴。汉朝前期也一样的,正面对战匈奴一样打不过汉朝,他们只是偷袭搞得边境不宁,所以最终让汉朝下决心要灭了他们。而且就算是前期,也不是一直被打的,虽然有和亲,但匈奴没饭吃的时候还是要来抢的。而汉朝也不是白给他们打的,会组织扫荡行动,打击长城边上的匈奴人。但没办法深入大漠消灭他们,没有大漠做掩护,无论秦还是汉都能轻松吊打匈奴。不要总认为匈奴有多强,其实从头到尾他们对汉朝做的基本就是些偷鸡摸狗的事,基本没敢和汉正面对战过。他们打汉朝不是因为他们强,而是不抢实在活不下去了,只能来边境冒险。当汉军深入大漠,他们无处可逃不得不正面和汉军刚时,完全是被吊打。

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就是特种部队的象征,不是汉朝不行,是汉朝初期没有庞大的骑兵部队,不然汉武帝时期也不会大规模养马发展骑兵部队了,秦朝的骑兵那时候算是无敌的存在了,灭六国,匈奴怎么会是对手,只能游击打击秦朝,之后才有了长城的修建防止匈奴。

长城的功能,就跟自家的院墙功能是一样的。6500公里的长城,假设算放20万军队,平均每300多米才有一个人,能有多大防御效果。但是长城隔开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阻隔了匈奴散兵劫掠。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双方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就会迅速拉开差距。集聚国力之后就可以长城上的据点为根基,缩短后勤补给线,把战场推到匈奴地盘。国力不济还可以利用长城预警功能,死守关隘不使游牧民族肆虐。

秦军并未轻易战胜匈奴。左犬戎,中匈奴,右东胡,其实都是?中原以外之游牧民族。在秦穆公之前,秦的祖先一直与犬戎作战,守卫西垂,秦仲就是死于犬式。犬戎包括很多部落分支,包括猃狁。猃狁也被螎入匈奴。秦与游牧民族作战比较风光是穆公时期。其他时候也是败多胜少,秦始皇发兵三十万于上郡修长城,是为无勇抵御匈奴,可没说战胜过匈奴。

为什么秦朝军队很容易战胜匈奴,而汉军却不行?

秦朝军队很容易战胜匈奴过于绝对,如果秦国军队出于绝对优势就不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长城。汉军前期打不过匈奴人中原地区经历的漫长战乱时期,匈奴人得到了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都是他们的控制范围,整体实力已经是秦国时期的5倍以上。而汉朝刚刚经历了长期战争,国家百废待兴,初期的汉朝确实不是匈奴人的对手。

秦始皇建立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秦朝。秦朝面对匈奴人边境不断骚扰,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占领河套地区,大大压缩了匈奴人的生存空间,此时的北方地区并不仅仅只有匈奴一个少数民族。东胡、大月氏都是草原上强大的民族, 匈奴人不仅仅要面对秦国的强大攻势,还要在草原上防止其他民族对自己的进攻,这个时候的匈奴还很弱小,还没有达到和中原王朝抗衡的实力。

秦国的残暴统治激发了底层社会人们的反抗意识。秦国末年和楚汉争霸时期,中原地区陷入了极度混乱局面,匈奴在这个时候逐渐发展壮大,击败草原上其他势力,匈奴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20余国。 逐渐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势,匈奴人真正走向了巅峰时期。

匈奴人生活在草原上,没有自己的手工业和农业。他们只能抢夺中原地区的物资来满足生活需求,刘邦当然不能容忍匈奴人的行为,他率领汉朝大军要和匈奴人在大地上展开一次决战。偷鸡不成蚀把米,刘邦没有消灭匈奴人,反而让自己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后来只能通过和亲的方式争取短暂的和平,汉武帝刘彻才打败匈奴。

为什么秦朝很容易战胜匈奴而汉朝却不是这样呢?

匈奴族本是华夏民族的一个分支,早期迁移至中国北方,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矛盾由来以久。中原肥沃的土地,常常是匈奴人侵扰的目标所在。匈奴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年年不断。抗击匈奴,前赴后继,一直是中原民族挂在嘴边的话题。

秦朝时期,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大获全胜,直将匈奴赶回阴山一带,并修筑长城对其加以防范。但是,秦朝后期,国力衰弱,王朝自顾不暇,接着陈胜、吴广“揭杆而起”,项羽、刘邦趋势而发,秦王朝灭亡,汉朝建立。中原地带的战争及政权更迭,给了匈奴喘息和休整的机会,以至匈奴集团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至汉朝初期,匈奴已经发展成为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帝国。至此,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就变得极为艰难,汉族不得不采取屈辱性的“和亲政策”,直至汉武帝时代,才彻底改变了这种被动的局面。汉武帝抗击匈奴,大获全胜。

1、 蒙恬乃旷世奇才,秦之幸矣。

(蒙恬将军)

蒙恬出身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蒙恬率军灭了齐国,为秦朝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秦始皇对他极为信任,封他为内史。而在这个时期,北方匈奴趋中原战乱,不断侵扰中原边民,吞并大片土地。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经过一年多的大小战役,蒙恬战胜匈奴,收复河南之地 (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将匈奴赶至阴山以北,并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有蒙恬戍边,匈奴闻风丧胆,再也不敢侵犯。蒙恬声名显赫,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除修筑长城之外,蒙恬鼓励垦边,发展经济。他应该是中国西北地区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的第一人。蒙恬此举,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蒙恬可以称得上是旷世奇才,战神级的将军,他是秦朝之幸。但是,好景不长。秦始皇死后,赵高串谋秦二世胡亥、丞相李斯,发动沙丘政变,拥立胡亥称帝。接着,他假造遗诏,逼迫蒙恬自杀,并逼死其弟弟也即是上卿的蒙毅,以及一同戍边的公子扶苏。蒙恬,作为一代名将,没有折翼沙战,却死于赵高阴险的屠刀之下,悲哉。蒙恬一死,消息传出,匈奴窃喜,接着便对中原虎视眈眈,蠢蠢欲动。

2、 中原混乱,匈奴却在不断发展壮大。

秦始皇一死,赵高乱国,秦王朝先有陈胜、吴广“揭杆而起”,后有遍地烽火,不出三年,就被刘邦率军剿灭。接着,中原大地楚汉战争爆发,又是三年, 遍地残垣,血流成河。

中原混乱,给了匈奴喘息机会。这期间,匈奴统一了北方大部分的部落和民族,至汉初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帝国集团。

接着,匈奴开始向中原反扑。他们很快就侵占了当年蒙恬率部夺回的土地,并不断地侵扰燕赵之地,威逼首都长安,对西汉王朝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和伤害。

(汉匈战争)

3、 和亲政策,汉之缓兵之策。

汉初没有蒙恬之将,却有韩信。但是,韩信却摇摆不定。先是戍边抗击匈奴,被匈奴打败后,又派人向匈奴求和,后又与匈奴联合攻打汉军。为此,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征讨,但是,他在白登之地却被匈奴冒顿单于40万骑兵围困,走投无路之机只好采纳陈平计策,向匈奴臣服,并实行“和亲政策”,以汉室宗女嫁与单于,并赠送一定数量的财物以及开放关市准许双方人民交易。

“和亲政策”是刘邦在困境中不得已而采取的政策,也是一项带屈辱性的对外政策。虽然如此,但在汉初情势下,却开启了汉族与匈奴族之间的和平。汉初自刘邦始,直至汉景帝止,这项带屈辱性的“和亲政策”一直延续着。没有战争,却为汉朝中兴迎来了黄金时间。汉高祖刘邦之后不久,汉朝迎来“文景之治”,进入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汉朝国富民强,为后来的汉武帝抗击匈奴积累了丰厚的人力物力基础。

4、 汉武帝雄才大略,匈奴走向衰亡。

为什么秦朝军队很容易就战胜匈奴,而汉军则不行?

好些秦朝粉丝说到这事时,常大谈特谈秦军那爆表的战斗力,捎带着被困在白登山差点出不来的汉高祖刘邦,甚至后来被围过汉高祖的匈奴冒顿单于赤裸裸调戏的吕后,都被嘲笑了千百遍。但这鲜明反差里,另一个真相却相对被无视——与汉军交战的匈奴,比起被秦朝吊打的匈奴来,实力已经强大得多!

秦朝面对的匈奴,和汉朝面对的匈奴差距有多大?甚至可以这样比:秦朝面对的,只是个十二三岁刚到青春期的楞孩子,汉朝面对的,却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凶悍壮汉!

如好些历史迷所知,匈奴与中原汉地的冲突,早在群雄争霸的战国年间,就已经越发激烈。但战国至秦朝时期的匈奴,一直到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在位时,才算控制了阴山南北地区,而当时的漠北草原上,也并不止有匈奴一家势力,更有东胡与大月氏与之相抗衡。所以,当年秦始皇三十万精兵吊打过的匈奴,也只是“弱化版”。

而当楚汉争霸尘埃落定,西汉王朝艰难拔地而起时,对匈奴的战争,情况却正颠倒过来:

最弱时代的西汉,遇到鼎盛时期的匈奴。

西汉当时的局面有多弱?全国人口不到千万,经济损失十分严重,以至于汉高祖刘邦外出巡游,居然连马匹都凑不齐。军队配置可想而知,而且拜项羽火烧阿旁宫所赐,秦朝宫廷里关于军械制造等方面的技术资料,也都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说句寒碜话,汉初的汉军莫说整军精武,就连军队所有的兵器,质量也严重下降。以萧何的叹息说,精于冶炼的老工匠,大部分都在战乱中死难,年轻工匠技术拙劣不堪,以至士兵用的兵器,也是无比粗劣!

这样一支经济疲弱且战力削弱的汉军,面对的又是什么等级的匈奴呢?当汉高祖雄心壮志,企图一劳永逸解决匈奴时,他恰恰忽略了,他面前的匈奴,远比秦始皇时代强大的多:从秦二世胡亥登基的公元前209年起,大漠那边的匈奴,也迎来了一代英主冒顿单于,在他多年的苦心经营下,匈奴陆续吞并了东胡与大月氏,向北更征服了贝加尔湖地区的丁零部落,实力空前膨胀。换句话说,汉匈战争,是华夏民族第一次面对一统大漠的游牧帝国!

这场战争的艰难程度,从白登山之围的一个场面就可以见证,连汉高祖都缺马的汉军,遭遇了冒顿单于的主力匈奴骑兵军团,对方竟然可以用青黑白赤四种颜色来分编骑兵部队,对汉军实现霸气合围。此情此景,就好比二战战场上,一支打惯了九二步兵炮和三八大盖的队伍,突然遭遇到坦克飞机的钢铁洪流。汉军能够在白登山死守七天七夜,最终护卫着汉高祖全身而退。已经极为不易!

面对这样的强敌,汉军也在白登山之围后,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和亲!

但是和后面某个靠割地赔款换和平的朝代不同,西汉王朝的和亲,只是为了争取黄金般的备战时间,六十年的和亲,意味着六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3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