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项羽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项羽原本拥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曾经五万楚军对抗四十万秦军的壮烈还历历在目,可是转眼之间他就成为了刘邦的围困之兽,毫无还手之力。最后在楚汉战争以项羽失败告终,项羽失败和人才流失不无关系。刘邦身边人才济济,可是项羽身边却似乎只有亚父范增一人而已,这又是为何呢?
看看为刘邦打天下的韩信陈平英布彭越等人,哪一个以前不在项羽手下做事。孙中山先生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那么项羽为何留不住人才,要知道项羽本人也是有本事的人!
而说到原因,很多人都是会异口同声的说: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见别人的意见。项羽没有人格魅力。项羽虽然出身贵族,可因为悟性不高,不能赏识人才发现人才,因为过于自负,也没有人给他推荐过人才。
项羽是个有主见的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不同想法。鸿门宴时,韩信就看出,与项羽争天下的就是刘邦,劝项羽攻打刘邦,项羽不听,还认为韩信出的是馊主意;鸿门宴上,范增多次劝项羽除去对手,可惜项羽优柔寡断,下不了手,终于让刘邦做大。一个人在项羽手下,经常怀才不遇,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自然要有其他想法,于是开始和项羽离心离德。
在楚汉战争期间,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人才不是固定的。项羽手下的韩信、陈平,后来都投奔了刘邦,黥布先是听命于项羽,后来渐渐疏远,最后也完全归顺了刘邦。这个人才的流动,实则体现了双方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双方在人才理念上的差别,最终也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成败。
张良起初是刘邦的人,被项羽笼络过去,但是项羽留不住张良,张良又重新回到刘邦的身边。张良在鸿门宴帮助刘邦脱线,后又以出色的智谋,辅佐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项羽的叔父有一个叫项伯的,和张良私交甚好。项羽其实是很欣赏张良的,这一点可以从刘邦封汉中,项羽北伐田荣可以看出。【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这些都是由张良出面,为掩护刘邦而告诉项羽的虚假信息,项羽照单全收,全部相信。其实田荣是可以说是被项羽逼着谋反的。而北伐田荣,使得项羽的军事重心发生改变,给了刘邦蓄势待发的时间。(田荣的儿子即田广,能力其实并不一般,不过在楚汉战争时期被韩信所杀。)
当项羽意识到张良的用心之后,便怒不可恕的杀了张良的主子,即韩王成。(愤怒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第一,项羽个人觉得能够招募张良,为其所用,但事与愿违,而霸王又下不来台面,故杀之。第二,张良一直在暗中帮助刘邦)这件事直接导致张良与项羽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张良旋即投奔刘邦。历史上说的是“复归刘邦”。因为刘邦入关中时,张良便跟随其左右,并事先疏通了项羽的叔父项梁,才使得刘邦在鸿门宴中得以全身而退。
陈平总共投靠过三个主公:魏王咎、项羽和刘邦。在魏王咎那,陈平的职务是太仆,和上面说的滕公一个职位,掌管马匹车辆。陈平离开魏王咎,有两个原因:一是“说魏王不听”,给魏王咎出主意人家没理他;二是“人或谗之,陈平亡去”。有人说他的坏话,于是拍屁股走人。而后陈平又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被项羽赐封平爵卿。殷王司马卯反楚,项羽又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去平叛。结果陈平没打,而是靠一番说辞,招降了殷王。兵不血刃,项羽很高兴,“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又是升官又是赏银。后来刘邦攻下殷地,殷王又投降了刘邦,合着这殷王见谁都投降,这显然说明当时陈平的工作没做扎实,项羽于是很生气,“将诛定殷者将吏”,准备处死陈平等人。陈平见势不妙,再次拍屁股走人。后来便投了刘邦。
陈平在楚汉战争最关键的时候,用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果然中计,从此不再信任范增,疏远他,范增也察觉到,于是就离开项羽了。范增的走,敲响了项羽失败的警钟。
秦末天下大乱,韩信最初在项羽帐下任郎中将,曾给项羽出过几次主意,结果项羽都没采纳。韩信觉得很没面子,于是韩信就离开项羽。后来听说刘邦要去巴、蜀一地任职,于是便去投了刘邦。结果在刘邦那还不如在项羽那混得好呢,在项羽那起码还是个郎中将,属于秘书级的,在刘邦那只做了个连敖的小官,管仓库粮饷,连跟人打交道的权利都没了。
就是这样一个小职位,韩信都没能当多久。后来不知为何,韩信“坐法当斩”,受牵连被判了死刑。就在刀斧手准备行刑时,韩信看见了滕公,滕公的职务是太仆,就是给刘邦赶大车的司机,于是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说刘邦不就是想得到天下吗?那干嘛还要杀勇士呢。滕公觉得他出口不凡,于是放了他,并把他推荐给刘邦,刘邦于是封韩信为治粟都尉,还是管粮食,官也不大,最多由原来的具体操办事务,变成了现在的指手画脚。仅此而已。
韩信不受重视,或者说没达到他理想的要求,当然心有不甘,于是便找到丞相萧何,想让萧何再给推荐一下。萧何很欣赏韩信,也打算找机会向刘邦推荐,结果可能因为工作忙没顾上,事儿就给拖了下来。韩信觉得没戏,干着也没劲,就又想拍屁股走人,于是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后来还是因为萧何的大力举荐,韩信才最终脱颖而出。
韩信是个军事天才,后世尊称为兵仙神帅,历来被兵家所敬仰。为刘邦攻城略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用计消灭了项羽,这是项羽自己作死,居然看不出韩信这个军事天才。
英布是秦末汉初名将,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起初是项梁的人,后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封九江王,后被舌辩名臣隋何策反,叛楚归汉。楚汉战争与韩信等人围剿项羽,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淮南王,后谋反被刘邦所杀。
英布原是项羽手下得力大将,后来立为九江王。活埋20万秦军,是英布下手干的;杀死义帝,也是英布派人干的。他们的关系一向很亲密。然而,英布做了九江王后,就开始拥兵自重,不大听从项羽指挥了。项羽与齐王田荣作战,向九江征兵。英布称病不出,只派出几千军队去敷衍;刘邦攻打彭城,英布又称病,见死不救,致使彭城陷落。从此,他们之间就产生了隔膜。
很多小伙伴对这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能不是多了解,为大家简单的科普一下,马斯洛是一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名字,他的全名为亚伯拉罕?马斯洛,他在1943年提出来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基本内容就是让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简单点来说,假如一个人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那么食物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当你满足他的第一个需求以后,层次逐渐上升。
生理需求就是维持生存的需求比如:呼吸、水、食物、睡眠;安全上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社交需求:友情、爱情;尊重需求:自我着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
咱们简单的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后,结合咱们文章的题目,谈谈项羽对部下很恭敬,为何人才都跑了?解释完你会发现,凡是之前跟随项羽,又投奔刘邦的,刘邦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项羽却恰恰违背了这一点。
项羽也有好的一面,他对部下非常的尊敬,《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项羽对待部下这么好,却是留不住人才,像韩信、范增、陈平都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逐个的解释一下。
韩信出身贫穷,需要的是?生理需求?,项羽却置之不理,刘邦直接帮韩信到达了?安全需求?
韩信出身贫穷,母亲去世没有钱安葬,韩信最后怎么埋葬母亲的呢?《史记》记载:?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埋葬完母亲,韩信还得生活,自己不当官也不会经商怎么办呢?先去南昌亭长家蹭饭,后来蹭不了了,去河里钓鱼充饥。
这个时候的韩信处于最简单的?生理需求?,他的要求很简单,只要能够填饱肚子。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先投奔项梁,后来又归属项羽。韩信也算正儿八经有份工作了,能够吃饱饭了。韩信就想为项羽这位老板出谋划策,《史记》记载:?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项羽不用韩信,韩信就投奔了刘邦,刘邦刚开始也不重用韩信,多亏萧何月下追韩信,帮助刘邦把韩信追回来。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斋戒,搭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为韩信封将,韩信在刘邦这里被封为大将,也算达到了?安全需求?。
范增需要的是:社交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项羽却不了解范增
范增是项梁留给项羽的忠义之臣,项羽对范增非常的尊敬称其为?亚父?,然而在鸿门宴上,范增对项羽非常的失望,范增劝项羽杀了刘邦,《史记》记载:?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项羽最终没听范增的建议,气得范增说了一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这个时候范增对项羽的提议是对的,他需要被尊重,被信任。但是项羽还是让范增失望了,项羽慢慢的也开始不信任范增了,无奈的范增只好离开项羽,项羽竟然答应了。
《史记》也记载了范增的结局:?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范增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他向项羽提出最合适的答案,项羽竟然不用。范增的离去使得项羽耳边少了一个聒噪之人,再也没有人能够及时纠正项羽的错误了,项羽从此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陈平打算一心一意为项羽服务,项羽不但不用项羽的计谋,还给陈平气受,陈平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陈平这个人属于智计无双的人,陈平先在魏王手下,后来投奔了项羽,公元前205年,司马卯背叛项羽投奔了刘邦,项羽就开始责备陈平,陈平为刘邦出计谋,项羽也不采纳。陈平害怕那一天被项羽杀了,干脆拿着挂印封金,偷偷地跑了。
陈平投奔刘邦以后,便有人开始诋毁陈平,说他品行不端,贪图贿赂,刘邦就开始质问陈平,陈平的解释也非常好:?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划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刘邦听了以后很高兴,打消了对陈平的疑虑,又封陈平为护军中尉。
陈平这么又才华的人,竟然被项羽给挤走,陈平的计谋也就是问题解决能力,应该被项羽重用的,就是因为项羽的性格,让陈平开始死心,最后不得已离开项羽。投奔刘邦以后,有人诬告陈平,陈平一个完美的解释,刘邦比项羽强,能听进去忠言逆耳,刘邦也很会做人,赶紧的加官进爵,陈平帮助刘邦取得天下。
项羽手下那么多人才,都跑到刘邦阵营里面去了,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项羽根本不懂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根本不知道他的部下,需要什么?你给他什么,让这些部下为你尽忠尽责,出谋划策。项羽得不到天下,肯定是有道理的!
项羽是楚国贵族,更喜欢任用项氏家族的人,对于外人不信任。而且在手下人的待遇上,显得十分吝啬,下面的人立功,按制度加官进爵,但是项羽却舍不得官位,官印做好了,在手里反复摩挲,角都磨平了,也不愿意放手。这样的做派,与他楚国贵族的身份不相称。
项羽的阵营里面,不是没有人才,可是因为项羽自身的原因,很多人才都离开了项羽阵营,跑到刘邦那边。刘邦手下最杰出的将领,一代军事天才韩信,原来是项羽军营的执戟郎,属于基层军官。韩信觉得这个职务太低,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项羽看不上他,就离开项羽阵营,投奔刘邦。
项羽失败的原因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项羽性情残暴,杀人如麻,但事到关键时候,却在“鸿门宴”下不了手杀刘邦,刘邦因此得以逃脱,这无异于放虎归山,为日后留下了隐患,终使自己葬身刘邦之手。
人以为,项羽是个私德无愧,公德亏欠的人。
能诚心诚意地对待项羽为人率真、豪迈,对下属和朋友都能诚心诚意地对待,垓下之围,项羽逃出重围,逃往乌江,乌江亭长特地备船想载项羽过江,但项羽拒绝了,却仍不忘给亭长报答,还把自己的坐骑给了他。然而,当刘邦的军队赶到,项羽已无路可逃,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面对故人吕马童,项羽笑着说:“吾闻汉夺我头千金,邑万户,吾若之德。”
可说是项羽对待下属、朋友、恩人,他从头到尾都做到了仁厚率真。至于仁厚率真这一点,连项羽的仇敌也不否认,西汉丞相陈平就言:“项王以人为己,敬人为己,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淮阴侯韩信也曾言:“项王见人敬,言辞呕,人病,涕泣分食。
项上来者不拒。项目从不拒绝天才,只要投靠他,他就会接纳,很少有不用的情况。例如韩信没有名字,却去投奔他,他就把韩信封为郎中。等“三秦”章邯投降后,他立即封三秦为王。即使那些投降的秦军士兵对他说三道四,他一怒之下,坑杀二十万人,也不愿“三秦”如章邯那样。从中可以看出,项羽其实对人才也是很好的。
公德上差强人意私德无愧的项羽,在公德上却是差强人意,《项羽本纪》中共写了一万多字,可关于项羽滥杀百姓的记载却很多。象巨鹿之战,项羽得了秦降卒二十余万,却怕这些秦降卒会叛变,“所以楚军夜攻新安城南坑秦卒二十余万,」项羽将二十余万降卒悉数坑杀。又如项羽在平定齐王田荣叛变后,因对田荣怀恨在心,所以“遂北烧齐城郭室之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女。
献齐至北海,多所败亡”,项羽就是把对田荣的不满发泄在齐国境内的兵民身上。在项羽身上有宽厚仁义之气。总之,项羽虽然对私宽厚仁慈率真,但对公公却十分残忍,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以后不会有多大的成就,提醒大家,“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在乱世还是很重要的,民在者,军也;民在者,兵也;民在者,兵也。
为什么刘邦能够在项羽的数次打击下,依然像蟑螂一样坚强,还不是因为有了百姓的支持。但是反观项羽,他虽然勇猛,而且百战百胜,但是他是输不起的,只要有一场败战,他就会分崩离析,一个没有民心的军队,注定是长生不老,再加上项羽是个侍勇而骄的人,所以他更是输不起,撑不起,最后只有灭亡。
事实上,从项羽公德有亏的表现来看,我们知道为什么陈平、韩信等人曾经站在项军的阵营里,而不是刘邦的阵营里。陈平、韩信等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跟随一股不受欢迎的势力,他们不会有好下场,更不会有好下场。她们要出世,要参加这场乱世之战,其目的就是要出人头地,出将入相,做名副其实的王侯。所以,当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项羽身边,不会有任何作为时,他们自然选择离开项羽,转到刘邦的阵营。
对人才缺乏信任他们当然会离开项羽,除非是因为项羽不得人心,最重要的是,他们不能再重用了。就像陈平所说的:“项王不能信人,他的爱,不是所有的东西,也就是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可用”,项羽生性傲慢,对群雄傲慢,刚愎自用,喜欢专横专横,缺乏知识,就是不善于发现人才,更不善于利用人才。只要有才干的人,到项羽那里,项羽就可以利用他。
但项羽却不知如何使用它们。例如,韩信是个很有谋略的人,但他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韩信所提出的建议,他也没有用。例如,范增的确尊他为“亚父”,但却不听他的劝告,任由他愤然离去。如曹无伤,他向项羽透露了刘邦的情报。对这样的卧底,其实项羽应该非常重视。可是项羽却在鸿门宴上将此事告诉了刘邦,使他最终杀死了曹无伤。
一方面,项羽能够为底层士兵的伤痛而哭泣,另一方面,又对手中的贤才极不信任,总是不肯重用,就像韩信为项羽献出了许多一统天下的计策,但是由于项羽并不信任他,所以他所献的计策都被置之不理。同样曾经为项羽立下汗马功劳的范增,也因为陈平的反间计,项羽对他百般呵护,最后被范增痛斥而死。与此同时,项羽既不重用贤才,又有任人唯亲的恶习,他重用的是大将,或者是项家的旧部,或者是项氏的族人。
因此,试问就是这样一个猜忌、任人唯亲的君主,还有多少贤才愿意为他效劳?而在项羽的麾下,他们不可能再被重用,也不可能再扬名立万,试问还有谁愿意留在麾下?用韩信的时候,刘邦就是放他一马。尽管刘邦对此忧心忡忡,但他仍坚持不懈。其中有他对陈平,张良,萧何的运用。
但才干在项羽手下,却不能发挥作用。原因之一,就是项羽本身太有能力,又事事亲为。同时,也是项羽对人才缺乏信任,因而无法发挥作用的表现。项羽不辨,不敬,不公,不用,这就使才干在他的手下,人人心中都有怨言,人人都不满,最后人人都离开他。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3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