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明人才众多的韩国为何会那么弱小呢

众妙之门 2023-06-18 02:06:15

明明人才众多的韩国为何会那么弱小呢

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却为秦国贡献两位顶级人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这七个诸侯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对于战国七雄来说,说到最强大的诸侯国,可能人们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比如在战国初期,显然是魏国最为强盛。再比如战国中期,齐国也曾和秦国平起平坐。至于战国中后期,赵国和楚国,同样能和秦国一较高下。不过,说到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诸侯国,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韩国这个诸侯国,也即这是几乎没有什么争议的答案。不过,对于韩国来说,虽然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诸侯国,却为秦国贡献了两位顶级人才,从而帮助其一统天下。

首先,这两位人才分别是郑国和韩非。一方面,郑国(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原本是韩国水利方面的专业人才。在韩国期间,郑国曾经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从而展现出自己在水利方面的专业才能。公元前247年,韩国派遣郑国到秦国,游说秦国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从而让秦国将注意力放在修建水利工程上,进而避免秦国继续讨伐韩国。郑国来到秦国后,成功说服了秦王嬴政,后者任命郑国主持开凿工程。

工程进行中,郑国的意图被秦国发现,所以秦国准备杀了郑国这个人。结果,郑国说开凿水渠,也是有利于秦国的事情,这不仅让郑国保住了性命,还继续任命其继续施工,终于完成了水渠的修建工作。对于郑国修建的水渠,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

这条水渠利用泾水含泥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碱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功效。在此基础上,这条水渠修建完成之后,灌溉土地四万余顷,使每亩增产到一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名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韩国本来想派遣郑国去破坏秦国,扰乱秦国进攻韩国等诸侯国的计划。但是,让韩国没有想到的是,阴差阳错之下,郑国反而帮助秦国修建了一条价值千金的水渠,也即郑国渠。

郑国渠的修建,明显增加了秦国的粮食产量,促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间的激烈战争,离不开粮草上的后勤支持。所以,在笔者看来,郑国这位人才的到来,帮助秦国获得了更多的粮食,这自然有助于秦军消灭韩国、魏国、赵国、齐国、楚国、燕国这山东六国的战争。

另一方面,就韩非来说,同样对秦灭六国之战起到了促进作用。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不过,和郑国这位人才不同的是,韩非出身韩国宗室。因此,韩非一开始更希望振兴家族,富强韩国,读“家有之”的商、管之书和孙、吴之书,也读各类杂书。小小年纪就单独一人周游列国,一路上努力学习诸子百家的理论知识。韩王安二年(公元前236年),李斯奉秦王命到韩国,促其速降。

韩非见到十五六年未见的李斯,出示《孤愤》《五蠹》等篇章,李斯看后,把作品带走,传至秦王嬴政手中。《史记》说的“人或传书至秦”,这“人或”就是李斯。韩王安五年(公元前233年),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在此之前,秦王嬴政已经读到了韩非的书籍,自然是非常认同和欣赏韩非的理论。不过,来到秦国后,韩非上《存韩》书,批评李斯,姚贾的不足之处,由此得罪了李、姚二人。

最后,韩非欲存韩,李斯欲灭韩。因为韩非子和李斯曾经是同窗,李斯深知韩非的才华,所以建议秦王嬴政抓捕韩非,最终导致韩非自尽。不过,虽然韩非被逼自尽,但是,韩非的理论观点,还是为秦朝建立提供了指导,甚至被秦王嬴政所采纳。韩非的文章由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现存二十卷共计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韩非子》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在此基础上,不少历史学者认为,《韩非子》的内容,为秦国消灭山东六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封建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在笔者看来,李斯之所以害死韩非,主要还是妒忌韩非的才华,但是,同样作为法家学派的人物,李斯对于韩非的观点,大部分还是认同和遵循的。至于秦始皇嬴政,在看到韩非的《孤愤》《五蠹》之书时,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也即如同商鞅变法的商鞅一样,韩非虽然没能善终,不过,其理论观点,却对秦国乃至于秦朝形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综上,在战国末期,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韩国,为秦国贡献了郑国、韩非子这两位顶级人才,这客观上帮助了秦灭六国之战和秦朝的建立。

韩国明明是战国中最弱的国家,为什么能独自抵挡二十年秦国的进攻?

韩国确实是最弱小的国家,但是它不是靠兵力或者说强盛的国力抵挡住了秦国的进攻,而是靠自己的优越地势。再者,韩国与秦国并不接壤,因此秦国要攻打韩国的时候必须先把其他和国家给合并了之后才能有一个攻打韩国的有利位置。

从地图上来看,与韩国接壤的国家是魏国和楚国,而且这两个国家的实力其实是相当的不错的。秦国当时打过出国的几次主意,都想一把拿下楚国,到那时可惜的是两次都没有成功,反倒被楚国打得落荒而逃。但是在这里就又会有疑问了,那就是既然楚国很强大的话,而且楚国又与韩国接壤,为什么楚国不把韩国给吞并了呢?于是这就体现出韩国的地理优势了,在这种情景之下,唯一能够不被邻国欺负的理由也只有它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

楚国明明不是很弱,而且和韩国接壤都没有去攻打韩国,秦国不仅没有和韩国接壤,而且还被楚国打得落花流水的国家,怎么可能越过楚国去攻打韩国呢?因此从楚国这个实力及历史记载来看,这个是不成立的。不过在这里也要夸一夸韩国的外交了,如果没有好的外交,韩国也不可能与邻国这么多年都相安无事的。而且韩国当时还来了一个很牛的人物,这个人后面还通过自己的智慧游说六国,从而建立了合纵联盟。

而且这个合纵联盟的建立也是各国的抱团行动,齐心协力来抵抗秦国。

同为战国七雄中的小透明,韩国与燕国相比,到底谁更弱一些呢?

同为战国七雄中的小透明,韩国与燕国相比,早期燕国较弱,中后期韩国较弱。燕韩是战国七雄中最废的2个诸侯国。“三家分晋”的最开始,三晋整体实力最牛,而后“田氏代齐”,田齐发展趋势下去,燕国依然是南边的大国,秦朝相对而言较差,而燕国较弱。

之后,三国魏国通过李悝变法,是战国七雄中最开始强劲下去的诸侯国。是第一大国,随后赵国通过邹忌变法,强劲下去,而秦朝通过商鞅变法,开展了更为充分的国富民强的改革创新,但秦朝由于三晋的关联,或是没法东进。

燕国也曾开展吴起变法,仅仅商鞅变法时间较短,尽管燕国有简短的富强,但楚悼王一死,皇室马上击毙了洛川,商鞅变法遭受毁坏,接着的楚文王推行轻徭薄赋,临时停战偏安南方地区,倒也保留了整体实力。倒是第一大国三国魏国由于进攻燕国,遭受齐秦楚的围捕抢劫,综合国力降低。这个时候韩国的缺点就展现出来了,土地资源少,四周劲敌围绕,三晋做为一个总体水平很强,一旦各考虑到各的,韩国是最废的。只是是自我保护就消耗许多气力。

但较弱的或是燕国,燕国尽管自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存有,可是与中原地区联系很少,还差点儿亡国,也仅仅清静的呆在东北方向。之后的人生转折点发生在燕国,赵武灵王称帝,赵武灵王依次扶立燕昭王和秦昭襄王称帝,使燕国的外交关系获得最高的益处,随后赵武灵王又推行“胡服骑射”,使燕国的国防工作能力变成七国最牛。是秦朝东进最强有力的阻碍。

而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引进人才,一时间大量优秀人才投靠燕国,在其中最贤良的就是乐毅,乐毅在燕国改革创新政令,国富民强,使燕国迅速强劲下去。之后乐毅举五国之兵征讨强齐,魏军惨败,乐毅领着燕军攻入临淄区,五年时长内占领了赵国七十余个封地,赵国只剩莒和即墨市。就在这时,燕昭王过世,燕惠王称帝,齐人挑拨燕惠王和乐毅,乐毅跑来到燕国。迅速赵国又抢回了丧失的土地资源。

韩国明明推行了“申不害变法”,为何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呢?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较量,往往还讲究一个名正言顺。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战争则是更加残酷和频繁了。于是,为了适应战国时期的特点,战国七雄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以此增强自己在战国时期的竞争力。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变法。在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并因此一统天下。那么,问题来了,几乎同时期的商鞅变法和申不害变法,为何秦国强大?韩国依然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呢?


首先,申不害,原为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战国中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灭亡,郑地纳入韩国版图,韩国的版图扩展到中原一带,与楚国接壤。但是,韩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无论从疆域面积,还是从国力上讲,都不能算是强国(地理位置使韩无扩张空间)。此时,各国的变法运动风起云涌,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别人吃掉的危险。在已经进行的变法中,魏国的李悝变法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榜样。李悝是法家人物,所以,韩昭侯也想用一个法家人物主持变法。他选中了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申不害。


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与此相对应的是,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因此,从变法开始的时间上,申不害变法和商鞅变法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进行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也即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而韩国则是最弱的诸侯国。

对此,在笔者看来,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韩国的地理位置相对较差,这促使申不害变法能够带来的帮助是极为有限的。对于韩国来说,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疆域面积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所以在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因为周边都是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这意味着韩国不仅难以扩张自己的疆域,反而要担心周边大国蚕食自己的疆域。所以,韩国能够在战国时期坚持到公元前230年才灭亡,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相对于韩国,秦国的地理位置则比较优越。面对山东六国,秦国坐拥易守难攻的函谷关。并且,秦国的核心区域位于今甘肃、陕西等地,这在整体海拔上要高于中原之地,也即秦国进攻中原比较容易,而中原之地的诸侯国想要进攻秦国,则比较困难。当然,相对于韩国,秦国的扩张空间也是比较广阔的。对于秦国来说,可以向北进攻匈奴等游牧民族,向西进攻义渠国等戎狄,也能够向南吞并巴国、蜀国。

战国七雄实际上是战国六雄,韩国为什么不能称雄呢?

很多人认为中国从140多个国家的春秋进入战国时代的时候,由于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就直接进入了战国七雄的局面,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在战国七雄最终成型是在公元前260年左右,在此之前,除七雄外还有一些大国,比如越国、巴国、蜀国、鲁国、中山国,还有宋国。小国也夹杂其间,如滕国、卫国、郑国、邹国等。


宋国是周朝开国时期便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国内子民基本都是商朝的后裔,文化和商业发达。孔子的祖辈就是属于宋国人。宋国国都是在商丘。宋国从周初一直到灭亡,传了34代君王,享国829年。春秋时期,宋襄公火了一把,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到了战国时期,宋国的老大不再称公,僭越称王了。宋国在宋康王率领之下达到了发展巅峰,东伐齐国、南击楚国、西败魏国,并且把滕国也给灭掉了,占领了它的地盘,号称拥兵5000乘的劲旅。


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根本没有单独击败魏国、齐国、楚国等大国的历史记录,但是宋国做到了,所以说宋国实力一点不差于韩国。宋国之所以没有成为战国七雄,第1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宋国灭亡的时间比较早。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魏国、齐国、楚国联合讨伐宋国,宋康王被迫逃亡,最后是死在了现在的河南焦作一带。相对于宋国而言,韩国是到了公元前230年才被秦国灭亡。韩国的灭亡时间比宋国迟了50多年,而整个战国一共才经历了200多年,所以说宋国灭亡时间太早了。中山国和越国他们的实力不见得比韩国差,但是他们也是因为过早被灭亡,所以没有出现在战国七雄的名单上。如果宋国、越国、中山国这些国家能够延缓几十年被灭,那么战国的格局就是十雄。


宋国虽然实力不差,但它基本上没有参与到战国连横合纵的战略格局的变化当中,其影响力相对于韩国来说是比较弱的。韩国无论是在战国初期还是在战国中期,都积极参与到与其他大国的战争之中去,比如马陵之战、伊阙之战、华阳之战、五国伐齐之战、垂沙之战等,都可以见到韩国的身影。战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战役长平之战,是因为秦赵两国争夺韩国的上党郡而引起的。韩国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虽然国力弱,但是一直参与合纵连横、纵横捭阖、想方设法延长自己的寿命。韩国对战国格局的发展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宋国却没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3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