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絮语】许昌人必看!源自许昌的成语典故(三国篇)

网络 2023-06-18 01:52:10

【絮语】许昌人必看!源自许昌的成语典故(三国篇)

许昌地处中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西周时为许国。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迁都许昌,著名的“建安文化”即源于此。三国时,曹丕建魏,许昌是五都之一。许昌长期为郡或州治所,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作出了应有贡献。许昌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事,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为世人传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留下了许多含义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有的至今仍被人们所常用。

关注许言絮语,更多精彩等着你

多端寡要

三国时,曹操谋士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许昌市禹州)人。郭嘉投奔袁 绍 ,在共事中,感到袁绍徒有虚名,不能成大业。他批评袁绍的主要缺点是“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意思是说:袁绍想法很多,抓不住要点,遇事喜欢反复推敲,但缺少决断。于是他弃袁又投曹操。“多端寡要”形容头绪多,不得要领,抓不住关键。

先礼后兵

三国时,曹操领兵攻打徐州,徐州牧惧怕曹操,请刘备给曹操写一书信,劝其解和。曹操看了刘备的书信后很生气,欲斩杀送信的使者,并竭力攻城。曹操的谋士郭嘉(颖川颖翟人)谏言曰:“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曹操从其言,款留使者,后发回书。“先礼后兵”形容和人打交道,先礼貌,行不通,再用武力的办法解决。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荀 ,字文若,颍川颍阴(今许昌市魏都区)人。此人天资聪慧,才华超人。原跟随袁绍 ,不久弃袁投奔曹操。他见曹操胸怀大志能建大业,便向他谏言:“现在皇帝颠沛流离。如此时奉迎献帝,正符合黎民的愿望,用忠于皇帝的行动,镇服诸侯 。”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计策。另一谋士毛阶也有“宜奉天子以言令不臣”之议。曹操采纳了荀 和毛阶等人的建议,于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曹操奉迎汉献帝刘协迁都于许昌。从此,曹操以皇帝的名义命令大臣与诸侯,朝政大权落入曹操之手。后用“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喻假借名义或权势发号施令。

坚壁清野

东汉末年,军阀豪强分割一方。割据开始时,曹操实力较小,在打了几个胜仗后,特别是在山东兖洲打败了吕布之后,威势大增。靠近兖 州的徐州,不仅地理位置重要,物产也十分丰富,曹操想占领这个地方。由于徐州守将陶谦治理有方,很得人心,打了一仗,没有取胜。后来闻知陶谦病死,曹操想立刻攻打。曹操的谋士荀 劝阻说:“兖州我们立足未稳,吕布还想伺机反扑,如果我们攻打徐州,吕布必乘虚而入,兖 州势必失守。徐州牧陶谦虽死,州牧又让给刘备,因我们打过他一次,他们的部将必定提高警惕,防备我们攻击。眼下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我军。如攻城不下,略之无获,未战我军而自困。”曹操听了荀 的分析,认为很有道理,就不攻打徐州了。后来用“坚壁清野”的策略对付优势的敌人。

爱人以德

三国时,曹操的重要谋士荀 ,字文若,颍川颍阴(今许昌市魏都区)人。他少时好学,才思敏捷。曾任汉侍中、尚书令等职,为曹操谋划了许多大事,推荐了许多人才。他为人谦虚,尊重人才,但对人不偏私,不姑息。《三国志·荀 传》:“君子爱人以德 。”意思是说,按照德的要求去爱护人。现在用“爱人以德”比喻要以治病救人的态度帮助别人。

韬晦之计

东汉末年,刘备兵败在许昌时,为了隐藏自己的才华和大志,经常躲避曹操。《三国演义》二十一回:“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二人不知刘备用意,却埋怨刘备:“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 所 知也。”“韬晦之计”形容隐藏才华和技艺以等待时机的计谋。

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刘备兵败吕布后,到许昌投奔曹操。一天,曹操看到梅子青青,又遇煮酒正熟,便邀请刘备饮酒赏梅。曹操问刘备:“当今天下谁可称为英雄。”刘备深怕曹操看出自己胸怀大志,更因与国舅董承等谋害曹操之事,心中戒备很深,常在后园种菜表示不关心国家大事。曹操突然问起这个问题,刘备假装糊涂,言不由衷。曹操一针见血的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刘备听了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不觉落在地上。这时天下大雨,忽然一声响雷,刘备借机闻雷失箸。后人常用“煮酒论英雄”比喻评论功绩。

何足挂齿

汉末,曹操与刘备在许昌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问刘备:“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天下英雄,请试指言之。 ”玄德怕曹操看出他的胸怀大志,故意提出袁术、刘璋等人是天下英雄,他提出许多人被曹操否定后又提出张 绣 、张鲁、韩遂等人。曹操鼓掌大笑说:“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何足挂齿”形容不值得一提。

胸怀大志

汉末,曹操与刘备在许昌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问刘备:“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当刘备所提及的人物都被曹操否定之后,刘备自责的说:“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胸怀大志”形容胸中有远大志向。

纵虎归山

东汉末年,刘备投奔曹操后,怕曹操 加以谋害。正在无法脱身之时,一天忽然听说袁绍灭了公孙瓒,袁绍的弟弟袁术带领部队投奔袁 绍 ,还准备把他得到的玉玺送给袁 绍。刘备看到曹操对形势的发展很焦急,便乘机提出自己愿意领兵去徐州拦截袁术。曹操同意了,拨给刘备 5 万人马东征。曹操谋士郭嘉、程昱知道此事后忙来劝阻说:“昔刘备为豫州牧时,某等请杀之,丞相不听。今又与之兵,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 曹操猛然醒悟,急派许褚去追,已追不回来了。后人用“纵虎归山”比喻把敌人放走,留下后患。

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部将张辽,在下邳劝说身处困境的关羽归曹。开始时,关羽宁愿战死也不归顺。张辽责备关羽虽战死,也有三罪。后来关羽改变了态度,提出归顺三个条件:“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养瞻,一应上下等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经张辽与曹操策划,从下关羽三个条件,并设宴款待关羽。回到许昌后,曹操拨给关羽宅院,赠关羽战袍与战马等。后人议论关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后常用“身在曹营心在汉”讥讽一些人共事不共心。

出言不逊

三国时,关羽辞曹,为寻刘备千里走单骑,关羽出许昌西北而行。正走时,曹操赶来送行,辞别曹操去追赶车仗。约行三十余里,关羽看不见甘、糜二人坐的车仗,心中慌乱。忽见一少年赶来,弃枪下马,拜伏于地。关羽问曰:“壮士愿通姓名吗?”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适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 ,误将二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耳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 ”“出言不逊”形容说话傲慢。

过五关 斩六将

关羽在许昌辞别曹操,带领甘、糜二夫人去寻找刘备,发生了“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候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关羽出许昌西北而行,闯过五关:东岭(今 白 沙)、洛阳、汜水、荥阳、黄河渡口五关,斩六将: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秦琪。当时是赞扬关羽的英雄业绩。后用“过五关斩六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割发代首

建安三年(公元 198 年)农历四月,曹操统兵从许昌出发征讨张绣。他看到麦子正熟,群众外逃不敢收麦,便使人传谕村民及军士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曹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马见眼生,窜入麦田中,践坏了一大片麦田。曹操随口呼行军主薄,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薄曰:“丞相岂可认罪?”曹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部将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刎 。”曹操沉吟良久,以剑割自己的头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割发代首,传至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已代。 ”于是三军悚 然,无不懔遵军令。后来这个典故流传很广。

毛发倒竖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后,朝政大权落入曹操之手,汉献帝刘协很不满意。建安四年三月,献帝召国舅董承,以赠锦袍名义,传授密诏,要其杀灭曹操。诏曰:“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曹操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 ,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诏。”董承归家在锦袍中找到诏书,在后堂正与朝臣子服、子兰商议诏书之事,西凉太守马腾来许求见董承。开始董承不愿见马腾,在得知马腾也有反曹救国之心后,邀其入院相见。《三国演义》二十回:“(董)承知(马)腾忠义,乃曰:公且息怒,某请公看一物。取诏示之。腾读毕,毛发倒竖,以齿嚼唇,满口流血。”“毛发倒竖”形容恐惧的感觉和害怕的样子。

如坐针毡

东汉建安四年三月,汉献帝向国舅董承赠锦袍传诏书之后,董承遵汉献帝旨意,连结了王子服、王子兰、吉平等六人反曹。后来有人向曹操告密,诏书败露。曹操先拿吉平问罪,又趁设宴席,把董承与王子服等人抓获。《三国演义》二十三回:“(曹)操曰:‘众人不知,此人(指吉平)连结恶党,欲反背朝廷,谋害曹某,今日天败,请听口词。'曹操命人将其先打一顿,昏绝于地,以水喷面。吉平苏醒,睁目切齿而骂道:‘曹贼!不杀我,更待何时!'曹操曰:‘同谋者先有六人,与汝共七人耶?'吉平只是大骂。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觑,如座针毡。”“如座针毡”形容焦急恐慌,坐立不安。

大惊失色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正月,曹操将董承等五位大臣及其全家老小押至许都各门斩首示众。《三国演义》二十四回:“曹操既杀了董承等众人,怒气未消,遂带剑入宫,来弑董贵妃。董贵妃是董承之妹,帝幸之,已怀孕五月。当日,帝在后宫,正与伏皇后私论董承之事尚无音耗,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大惊失色”形容非常惊恐,脸色都变了。

外愚内智

三国时,曹操的尚书令荀攸,字公达,颖川颖阴(今许昌市魏都区)人。荀攸智广多谋,原为汝南太守。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入朝为尚书。他协助曹操打了许多胜仗,特别是建安 5 年(元年 200 年),是他向曹操献计,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立下奇功。后转为中军师,为尚书令。荀攸功高德重,很受曹操器重,被誉为“外愚内智”的谋士。曹操称赞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外愚内智”形容外表看很笨,实际很聪明。

外弱内强

“外弱内强”形容外表很软弱,实际上很刚强。《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太祖”即指曹操,“公达”即荀攸。曹操称公达外弱内强,意思是说荀攸外表好象软弱,实际很刚强。

外怯内勇

“外怯内勇”形容外表好象很胆小,实际上却很勇敢。《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弱内强,外怯内勇'。”“太祖”即指曹操,“公达”即荀攸。曹操称公达“外怯内勇”,意思是说荀攸外表好象胆小,实际却很勇敢。

倩人捉刀

三国时,曹操有一位武官崔琰,长得眉清目秀,长须飘洒显得威武而有风度。曹操常以为自己的相貌远不如他。曹操晋升为魏王后,有一次在许昌接见匈奴使者,为了显示魏王的风度,让匈奴使者见而敬威,就叫崔琰穿戴他的魏王衣帽,冒充魏王,他却装扮成持刀侍卫,站在崔琰的一旁观察动向。接见后,又派人暗访匈奴使者评价 。这位使者很有眼力,对曹操派的人说:“魏王固然出众,看来,那位站在一旁的捉刀人,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三国故事主要内容

说的是《三国演义》群雄逐鹿(22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决战于官渡。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 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 ,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 主 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 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 难 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 ,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 速占领沛县 ,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有人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 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 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 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 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地道.曹操方面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 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徐晃、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又作出错误处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并烧毁其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

曹操在政治上抑制豪强,得到中小地主阶级的拥护;“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政治地位;注意网罗人才,得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拥护;经济上实行屯田,不仅较有效地解决了后勤供应,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会生活,赢得了民心。除此之外, 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也是他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曹操根据敌强己弱的具体情况,采取后退一步,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在防御作战中,能从被动中力争主动,指挥 灵活;面临危局,坚定沉着;善于捕捉战机,果断施行;善于听取部属意见,紧紧抓住 奇袭乌巢这一关键环节,终于取得胜利。反观袁绍,政治上纵容豪强,兼并土地,任意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对。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 属的正 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有哪些成语故事出自三国时期?

1、割须弃袍

割须弃袍,拼音是gē xū qì páo,意思是形容战败落魄狼狈的样子。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

意思是:曹操身在乱军志宏,听见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赶紧脱下了他的红袍,又听见西凉军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又惊又怕,赶紧用他的佩刀将胡子割掉。

2、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汉语成语,读音是lǎo jì fú lì,意思是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

出自三国·魏·曹操《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3、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拼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意思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意思是: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非常口渴,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梅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了后,嘴里的口水都流了出来,曹操利用这个办法促使部队尽快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

4、赤壁鏖兵

赤壁鏖兵,拼音是chì bì áo bīng ,意思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出自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意思是:料想赤壁要爆发大规模的激烈战争,全倚仗我东吴的力量。

5、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拼音是yǎn qí xī gǔ,意思是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比喻休战或无声无息地停止活动;或停止做某事。

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意思是:赵云退回本寨,将寨门大开,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曹操大军怀疑有伏兵,就下令撤退了。

老骥伏枥成语故事

老骥伏枥

【出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释义】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政治动荡,诸侯四起,天下大乱。其中以曹操最有远见,他想统一天下,重新建立安定的社会。

曹操自从“挟天子令诸侯”,许昌屯田以后,先后消灭了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此,军威大振,曹操更加雄心勃勃。但是,袁绍的两个儿子投奔了乌桓,企图借助乌桓的力量卷土重来。乌桓的经济、文化较落后,当时尚处奴隶制时代。他们乘中原地区经常混战,常常侵袭汉朝的领土,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对此,曹操决心征讨乌桓。

公元207年,即建安十二年,曹操亲自统帅大军北上远征乌桓。当时曹操已年过半百。古人认为,人到50岁,就进入衰老阶段。这点曹操心里也十分明白,但为了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真正统一北方,他胸怀宏志,人老心不老,仍然驰骋疆场。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艰苦行军作战,曹操在白狼山一带与乌桓的20余万兵马进行了激烈的争战,彻底击败了乌桓,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十几万人被迫投降。

曹操率领大军,凯旋而归。在返回的路上,曹操带着胜利的喜悦,想着自己已经是五十三岁的人,但历史的重任肩负在身,统一中原的大业尚未完成,他激情澎湃,赋诗一首: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中原的'豪情壮志。

【成长心语

曹操在他年过半百时,仍然充满雄心壮志,而我们青少年,更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坚定为理想奋斗终生的信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而对于我们来说,这句话同样意义非凡。作为学生,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不虚度年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3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