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东汉是亡于曹魏,曹魏又是亡于晋朝。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建立了魏政权。45年后,司马炎又接受魏元帝的禅让,建立了晋政权。这就是西晋。西晋结束了三国时代的割据,统一了中国。
不过,西晋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朝代之一。满打满算,不过只持续了51年。西晋灭亡后,不但司马氏衰落了,更坏的结果是,又开启了新一段长达400年的分裂时期,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五胡乱华”和“南北朝”。
这里其实隐藏着一个奇怪之处:古代中国,除了一开始的秦国,后面基本上是一治一乱的循环。乱世之后的统一王朝,都能维持一定时间的稳定长久。而西晋终结了长达近百年的三国乱世,完成了统一,为什么就这么短命呢?
司马氏如何取得成功的
司马懿参与政治比较早,在曹操时期就被启用,不过他始终比较边缘化。司马懿真正接触核心政治,是在曹丕时期。在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司马懿就辅佐过他,他们有一种超越君臣的信任关系。这一时期,司马懿达到了副宰相的级别,但还没办法主持朝政。他在政治上真正崛起,是在曹丕去世之后。
曹丕在位七年就去世了,他去世之前任命了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的儿子,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其中,曹真和曹休是曹家人,陈群是士族,司马懿算是寒族。在政治地位和权力上,曹真、曹休是第一序列,陈群是第二序列,司马懿是第三序列。
司马懿既不掌握政权,也不掌握兵权。当时,曹魏最主要的敌人是蜀汉,因此军事重镇在西部,由曹真掌控。但不久之后,曹真去世了,为了应对来自诸葛亮的军事威胁,司马懿就从东部调往西部,开始掌握核心的军事权力。这是司马懿崛起的关键节点,他掌握了军权,就掌握了通往核心政治权力的钥匙。
后来的事就比较简单了。司马懿在西边长期抵御蜀汉北伐,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来他又率军平定辽东,成了魏国第一功臣。这个时候,又有一个突发事件,就是皇帝曹叡因病去世了。曹叡传位给仅七岁的曹芳,然后安排曹爽和司马懿辅佐。皇帝那么年幼,曹爽的势力就很大,他开始排挤非曹家宗亲的大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不得不隐忍了十年,终于在249年,发动了一场政变除掉了曹爽,掌控了魏国大权。历史上叫“高平陵事变”。可是“高平陵事变”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司马氏的权位就此稳固。他除掉曹爽的计划,确实是在很多老臣的支持下进行的,比如太尉蒋济。这些老臣和司马懿一样,因为不是曹家人,所以对曹爽早有不满,但他们只是想除掉曹爽,并不想支持司马懿篡位。
所以,当时很多士族对司马懿的支持,只到除掉曹爽这一步,之后的事,比如掌握朝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司马懿心里有数,对这些人也是敬而远之,只给一些荣誉职位,不给实权。本书就认为,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在曹魏元老功臣集团的支持下,精心谋划的一次政治赌局。但这些曹魏元老大多“心存曹氏”,不可能转化成魏晋改朝换代的政治力量。
所以,司马氏要染指政权,“高平陵之变”不是最终一战,而只是个开始。等到曹爽一死,司马懿发现自己高处不胜寒:他和他自己的家族,完全就是一个相对孤立的政治集团。士族不支持他,曹魏功臣也不支持他。当时很多人都对司马氏掌权心存不满,著名的“淮南三叛”就是由此而来。
“淮南三叛”就是淮南地区发生的,三次针对司马氏的反叛事件。淮南大约是今天的安徽省中部,是抵御东吴的军事重镇,原本是司马懿掌控。但是在曹真去世之后,司马懿离开淮南,他的影响和就逐渐衰落了。三次反叛的领导者是王凌、毌丘俭和诸葛诞。其中,王凌和诸葛诞都来自士族,毌丘俭是寒族功臣。
这三次叛乱,声势大,持续时间长。历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朝,才被完全平定。这充分说明三次反叛背后有强劲的支持力量。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司马氏在当时的真实处境。司马氏想要完全取代曹魏,光掌握政权还不够,还必须要组建忠于自己的政治集团。完成这一步的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司马懿在“高平陵事变”之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接替他的是司马师。司马师在政治上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清除那些明确反对司马氏的势力,比如“淮南三叛”中的毌丘俭,还有曹魏宗亲夏侯玄等等。比这更重要的是,他要组建属于司马氏的政治集团。这个集团里最著名的三个人就是钟会、邓艾和贾充。从这三个人身上,我们就能看出这个政治集团的特点。三个人中,钟会是士族,邓艾是寒族,贾充的父亲贾逵是曹魏的功臣。
这三个人聚集在司马氏之下,可不是说明他们背后的三股势力都臣服于司马师。因为从大局上看,根本就不是这样,反而说明,这个集团完全是靠个人利益组织起来的。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非常不稳定,接近顶级权力的三个人,竟然来自三种不同的政治派别,这就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这种情况,司马师未必不知道,但是在他当时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这些人。
司马师死后,弟弟司马昭接管了权力。司马昭原本以为,他已经完全掌握了曹魏政权,取而代之的时机已经到了。但是支持曹魏的力量意外的强,他只好通过讨伐蜀汉的方式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好为日后称帝做铺垫。所以,尽管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他也没有活到称帝的那一天,最后,只能由他儿子司马炎来完成。
短命的西晋
司马氏为了夺权,先以军事起家,然后组建自己的政治集团。在这个政治集团中,各色出身的人都有。当有共同的目标时,冲突还能服从于统一利益,一旦国家统一,集团内部各人就会利益不一致发生冲突。这就是导致西晋快速灭亡的根源。
第一次大型的内部冲突,就发生在征服蜀汉的过程中。当时负责伐蜀的将领主要有两个,钟会和邓艾。钟会是士族,邓艾是寒族。这两个人在蜀汉灭亡之后立即爆发了冲突。战争结束后,邓艾居功自傲,擅自在蜀地分封官职。钟会心存不满,便诬告邓艾谋反,邓艾因此死于非命。钟会在兼并了邓艾的权力之后,竟然意图占据蜀地为王,最终兵败被杀。司马氏集团中的两员大将,都在此次事件中死于非命。
邓艾和钟会之间的冲突,并不是个例。十几年后,在消灭吴国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相似的情况。当时的两个主要将领是王濬和王浑。王浑出身太原王氏,属于大士族。而王濬家族在政治中长期于边缘化的地位,接近于寒族。在灭吴之后,这两人之间同样因为军功的问题斗了起来。如果不是司马炎及时调节,这两个人也许会重蹈钟、邓二人的覆辙。而无论是钟会与邓艾,还是王濬和王浑,他们之间的冲突,还仅是士族与寒族的冲突。而司马集团内部的冲突,还不止这么简单。
比他们更严重的,是后宫、外戚和宗室之间的冲突。司马炎在灭吴十年之后去世,继位的是司马衷。他智商不高,历史上管他叫“痴呆皇帝”。司马炎也知道司马衷不堪大位,但他看好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为了让司马遹有机会继位,司马炎就选司马衷为继承人,算是进行了一次政治冒险。但事实证明,这个冒险并不成功。
由于司马衷没有掌握权力的能力,实际权力就被两个人掌握了。一个是杨骏,一个是贾南风。贾南风是司马衷的皇后,父亲是西晋的功臣贾充,属于后宫势力。而杨骏是司马炎的岳父,是当时的辅臣,属于外戚势力。当时,贾南风在后宫控制司马衷,杨骏则在外掌握朝廷大权,双方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政治斗争。等到双方的对抗愈演愈烈,几乎快要发生政变的时候,第三股政治势力,司马氏宗室参与了进来。
当时贾南风虽然控制了皇帝,却没有能力进一步除掉杨骏。在这种情况下,她就想借助宗室的力量。在西晋建立之后,司马氏就大肆分封宗亲王。不仅给他们封地,还让他们掌握实权。这跟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刘氏诸王的情况一样。而贾南风借助宗室力量的结果,就是引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具体过程我们就不展开了。简单来说,是贾南风先借助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的势力,除掉了杨骏。但是杨骏虽然死了,但贾南风引狼入室,也不是最终的赢家,这个时候的宗室力量,已经远不是她能够控制得住的了。
于是,宗室之间为了争夺洛阳的权力,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厮杀。参与厮杀的一共有八位宗室王,所以被称为“八王之乱”。西晋就在这个过程中彻底崩坏,最终在“五胡乱华”中被灭亡。这就是西晋集团内斗的关键过程,从中我们能明确看到,士族、寒族、外戚、后宫、宗室,几股势力轮番登场。在这些势力中,有必要对其中一个势力再详细盘点一下,就是“宗室”。
刚才我们说到,西晋在建立之后,大肆分封宗亲王,也就是给司马氏的亲族们封地和实权。在历史上,“分封诸王”是一种很危险的政策,西汉就因为这项政策,而引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既然有前车之鉴,司马氏又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过去的解释是,司马氏在篡权的过程中,看到曹魏宗室衰落,无法保卫皇帝,才大封宗室。
但通过我们前面的叙述,就可以发现,这个解释其实站不住脚,因为,曹魏的宗室并不弱。比如在曹爽时期,宗室的权力已经大到了可以专权的地步,成了引发政变的原因。而且就算是为了保卫皇帝,也用不着封二十几个宗亲王啊。所以,西晋封王是另有原因,这个原因还是跟“士族”有关。
当时,司马氏虽然掌控了中央政权,但是当时政治和社会资源,基本上还是掌握在士族手中。而在经历了“淮南三叛”等事件之后,士族对于西晋政权,总体上偏向于不反对,但也不支持。钟会、王浑等人对西晋的支持,也只是个人行为,和整个阶层没有关系。所以,西晋想要控制地方,就只能通过分封宗亲的方式来进行。这才是西晋宗室势力兴起的真正原因。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晋短暂的历史中,各种争斗都是由这个政权的性质导致的。一句话,西晋这个政权,没有社会共识。而司马氏为了上位和巩固政权,就组建了一个囊括功臣、外戚、寒族、士族、宗亲,各种势力的集团。但最终却因为权力结构太过复杂,导致政治冲突层出不穷。西晋就在这个冲突的过程中,迅速衰败并走向灭亡。
司马懿篡权经历了“托孤辅政、称病示弱、趁虚夺权”三个过程:
1、魏明帝托孤司马懿辅政。 司马懿,出身于士族之家,在魏文帝曹丕当政时受到了重用,地位逐渐显赫起来.魏明帝曹睿在位时,他多次带兵出征,立下了赫赫战功,曾以坚守的战法,使诸葛亮率领的蜀军无功而返;此后又率兵成功地平定了公孙渊的叛乱,使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威望迅速提高,威镇魏国.魏明帝临终时,把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即位后,称魏少帝)托付给大将军曹爽和他,嘱咐他们共同辅政.
2、曹爽争权司马懿称病。曹爽身为皇族大臣,他容不得让异姓的司马氏分享权力,他要独揽大权。曹爽以魏少帝曹芳的名义将司马懿提升为太傅,用这种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手中的兵权,把他架空了起来. 曾经声名显赫的司马懿如今落了个大权旁落、有名无实的地步,对曹爽恨得咬牙切齿.但是,只能暂时忍下这口气。于是,司马懿借口年老多病、不再上朝.可 曹爽对司马懿还是有些不太放心,就派他的亲信李胜借出任荆州刺史,向司马懿辞行的名义,探探虚实.司马懿一听说李胜来辞行,就猜出了他的来意,立刻想好了对策. 李胜走进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早已没了先前率兵出征的帅气与豪气,一副病歪歪的样子. 躺在床上的司马懿一见到李胜,就要披衣坐起,但不知怎么的,他的手抖得厉害,衣服非但没穿上,反而滑落到了地上.最后还是两名侍女帮他穿好.侍女端来了粥,司马懿并没有用手接,而是让侍女喂.他一边吃,一边粥从嘴角淌下来,沾满了前胸,就像个三岁小孩一样.从此,曹爽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
3、魏少帝谒陵司马懿诛爽。没多久,魏少帝曹芳去城外拜谒(yè)明帝陵,曹爽等大臣一同陪着曹芳前呼后拥地出了城. 谁知他们前脚刚出城,司马懿后脚就下了床,亲自披挂上阵,带着两个儿子和从前的部下迅速占领了曹氏兵营.接着,司马懿进入宫中,一一细数曹爽的罪名,威逼太后废黜曹爽.太后没有办法,只得照他的话去做了.司马懿又带兵占领了武器库. 曹爽正在郊外玩得不亦乐乎,忽然听手下报来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他一下子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这时,手下人劝他挟持汉献帝到许都,重振人马,与司马懿对抗.但曹爽犹豫了半天,还是不敢这么做,最后他只得屈从司马懿提出的条件——交出兵权,方可回到相府.回到城中,曹爽才明白自己大势已去.没多久,司马懿就以篡逆的罪名,诛杀了曹爽一家以及曹爽的党羽,独揽了朝中大权.
从此,魏国的政权基本上落到了司马氏手里了.两年后,司马懿去世,他的职位由儿子司马师接替.
《军师联盟》上下两部很好的介绍了司马懿的一生,虽然中间也有很多做过改动的地方,但是司马懿一路上的心理历程基本上是正确的。从早年连个官都不想去当,到成为两朝托孤大臣,最后发动政变架空魏帝,司马懿这一路几乎是颠覆了所有人对他的印象。因为司马懿的野心是一步步积攒起来的,这样的人才是最可怕。那司马懿最后到底是怎么夺权成功的呢?
在中国古代,因为政治斗争而产生的各种流血时间层出不穷,令人震撼。饶是如此,在铲除敌人时,连懵懂无知的幼童都要杀害的,恐怕还是屈指可数的——但凡可以成就大事业者,应该都是胸怀宽阔,睥睨天下的英杰,他们不齿于,也不屑于做出残害儿童的事情来。这样的斩草除根,何异于向全天下宣布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但是,总有一些人,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当然,这也表现出了他们内心的恐惧。
三国期间,便是出现了这么一个残忍的老匹夫,他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便是大名鼎鼎,抑或是,臭名昭著的司马懿。他的行为让世人所不齿,即便是自己的子孙,听到他的事迹,也不由得面上泛红,无奈地说道:“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那么,晋朝(后来司马懿的后代建立的王朝,享国不久,且屡屡出现内乱与外患)怎么可能会长久存在呢!”
汉末之时,主上暗弱,故政治腐败,地方乱象四起。中原大地上,群雄并立,留下了一段段令人心驰神往的故事,其中最为闪耀的主人公,就是曹操,曹丞相了,当时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假使我不在了,这神州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无耻僭越,自称帝王了,百姓如何能够安居?”在这位雄主之下,司马懿不过是唯唯诺诺,俯首称臣罢了。
结果二十年后,一个个英雄相继凋零,司马懿开始横行在曹魏的朝堂上。开始的时候,曹魏两任皇帝十分欣赏司马懿,都予以重任。曹叡死前将儿子托付给了曹爽和司马懿,两人也就相当于顾命大臣了,一时之间,位高权重,无人可比。
当时,司马懿老谋深算,料定曹爽要大权独揽,于是假装自己老迈不堪,退居家中。待到大将军曹爽掉以轻心,司马懿便发动了雷霆一击!曹爽猝不及防,身首异处,他的一家也因此共赴黄泉路了。于是,司马懿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白发苍苍之际,站到了权力的顶峰。
电视剧中,曾经出现了这样一幅景象——曹爽的幼子曹麟天真无辜,结果也被押上了刑场,与自己的家人一起遭受厄运。让人心痛的是,当时曹麟只有三岁,什么都不懂,路上的小孩向他招手,他便高兴地跟他们打招呼。不幸中还算幸运的是,到了目的地,处刑的人给他喝了酒,让他在酒醉中遭受了死刑。
许多观众可能认为这太残忍了,竟然连小孩子都不愿意放过。但是,实际上这个是电视剧的艺术加工,据历史记载,曹爽应该是没有男性后代的,之所以出现了这个场景,只是为了表现出司马懿的残暴不仁。不少网友朋友表示:不知道怎么了!自从看了这段片段一直感觉受不了!每次点开这部剧想到要看到这个片段就关了!印像太深了!
其实,在历史上,司马家族为了坐上龙椅,抄家灭族的事情不知做了多少,就算是曹爽的小儿没被杀害,也有其他人家的幼子被杀害的,较真起来,其实也不能说是诬陷了司马懿!但是,如此行事,不过是历史王朝斗争的残酷表现之一,再说,司马家族本就只是善于内斗,治国理政绝非所长,之后中原百年的战乱便是明证了。
一部《虎啸龙吟》掀起了魏晋热,司马懿夺取魏国政权的历史事件为观众所热议。司马家族夺取政权,有其历史的偶然性,司马懿长寿,魏国几代君主短命,给其夺权创造条件;同时,经济基础、社会思想以及曹魏政权的执政失误是司马夺取天下的主要原因。
司马懿夺权历程
1、曹操时期,强征入府,不被信任
司马懿出身河内世家大族。 公元201年,22岁的司马懿被曹操召入府中任职,司马懿不想为曹操效力,以自己患风痹病为借口,绝了应召。公元208年,曹操用强制的手段应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司马懿是曹操晚年的谋士之一,曹操对他并不信任,时常叮嘱曹丕,司马懿可能是毁坏曹魏江山的人,显然曹丕没有听取父亲的忠告。
在曹植、曹丕世子之争时,司马懿是曹丕的拥护者,与陈群、吴质、朱乐是曹丕最得力的亲信。曹丕战胜了曹植,成为魏王,随后称帝,司马懿成为了开国功臣。站队成功,奠定了司马家族在曹魏帝国的特殊地位。
2、曹丕时期,辅政大臣,由文转武
曹丕称帝后,在政治上与世家大族妥协,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军事上倚重曹氏、夏侯氏边缘宗亲,对于威胁到自己帝位的近支宗室,严密控制,曹植、曹彰等人才华横溢,不为所用,形同囚犯。
随着三国鼎足之势形成,主战场主要分布在关中、荆州、扬州等地区,统军元帅均为曹氏、夏侯氏亲贵,第一代的元勋曹仁、夏侯惇等人相继去世后,第二代的曹真、曹休、夏侯尚成为宗室主要将领。夏侯尚在226年去世,曹氏宗亲军权开始旁落。曹丕在227年去世,临终前令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为顾命大臣,宗亲与士族比例为2:2,陈群与司马懿都是曹丕的亲信,顾命大臣相互制衡。曹丕两度伐吴,司马懿留守许昌,掌握部分军权,由文臣向统帅转变。
3、曹睿时期,二度辅政,国之栋梁
曹睿称帝后,魏蜀战争频发。魏明帝即位伊始,诸葛亮就开始策反由蜀国投降魏国的孟达,司马懿率军斩杀孟达,平息了这次叛乱。同时,魏明帝令司马懿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司马懿成为荆州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此后,诸葛亮五出祁山,西北军事长官曹真去世,司马懿接替曹真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曹魏三大军区司马懿担任两个最高长官,奠定了丰富的文武官员人脉。熬死诸葛亮后,司马懿又率军剿灭了辽东的公孙康,班师回朝后第二次成为辅政大臣。
曹睿病重期间,曾出台两套辅政班底。一是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韂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曹宇是曹操之子,秦朗是曹操的养子,曹爽、曹肇是曹真、曹休之子,夏侯献是夏侯家族成员, 5人全是宗亲,曹睿对司马懿势力的膨胀有着清醒的认识,故意将其排除在外。曹睿却听信刘放、孙资的谗言,临终前修改了辅政名单,令司马懿和曹爽辅政。司马懿与曹爽的政坛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是功勋老臣,一个是无尺寸之功的官二代,毫无政治经验。如此辅政班底,为曹魏政权的易主埋下了隐患。
4、曹芳时期:韬光养晦,夺取政权
齐王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曹爽在辅政初期对司马懿极为恭敬礼让,随着时间的推移,曹爽等暴露出了政治上的不成熟。曹爽排除异己,妄自尊大,遭到了魏国元老的集体不满。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及亲信三族,曹魏政权被司马氏控制。
司马懿的专权引发了同为元老的王凌的不满,镇守淮南的王凌与外甥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立楚王曹彪为皇帝。司马懿引兵讨伐,王凌自知不敌,服毒自尽。司马懿借机将魏国王公拘捕,放置也称,严密监视。平定了王凌之乱,司马懿回到洛阳后去世。
5、司马懿之评价
司马懿魏四朝元老,二代辅政大臣,文治武功堪称魏国第一功臣,其贡献是不容抹杀的。在夏侯尚、曹真、曹休等宗室功勋统帅相继去世后,司马懿承担着魏国对抗外敌的军事任务,剿灭孟达,击退蜀、吴的进犯,平定辽东,平叛王凌,功勋无人能比。即便是面对政见不同的曹爽,司马懿也是多次劝阻,不要贸然攻打蜀国,出于公心。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司马懿对魏国的壮大以及西晋统一全国做出卓越贡献。
司马氏夺取天下给后人诟病颇多,主要原因是依靠诈力,既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政变夺权夺取天下。从曹魏皇族的角度来看,被自己人篡权和被敌人用武力征服是两种不同的王朝终结方式,被篡权更加难以接受。手握重兵的大臣,在王朝权力真空时夺取政权,在道义上为人不齿,但是王朝的更迭不以个人道德评判为转移,还是基于个人实力。对司马懿的批评,更多的时基于道义。
6、司马家族的夺权历程
司马懿去世后,长子司马师接管了权力。司马师接位,完全是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姿态,欺凌皇室,屠杀异己,引起了曹芳的不满,254年,李丰、夏侯玄及皇后的父亲张缉意图推翻司马师,让夏侯玄执政,事情泄露,司马师诛杀三人全族,废黜了皇后张氏,又逼迫太后废黜了曹芳。次年,毌丘俭、文钦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亲征剿灭,不久去世。
司马昭接位后,剿灭了起兵的诸葛诞。曹髦见权势渐失,于260年亲自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的卫队所杀,司马氏代替曹氏已成定局。此后,司马昭派军队消灭蜀国,被封为晋王,位篡位做最后的准备,突然猝死。
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晋王之位,随后废黜皇帝,改朝换代。
司马家族夺取的直接原因
1、直接原因:司马懿的个人作用
能力超群、善于伪装、隐忍都是政客的共性,司马懿能够取得政权的主要原因是长寿。三国时期,医疗远不及现代发达,战乱频繁,人们的平均寿命不过是30多岁,司马懿的寿命是72岁,熬死了两代魏国君主与一代魏国功勋。
曹丕、曹睿父子均是雄才大略之主,皆英年早逝,曹丕40岁去世,曹睿年仅36岁。与司马懿同一批的功勋元老王朗、华歆、陈群,宗室显贵夏侯尚、曹真、曹休全部死在他身前,有能力的、有地位的死在前面,活下来的元老地位功劳又不及司马懿,比如说王凌。可以说长寿是司马家取得政权的重要原因。
2、主要原因之一: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垄断形成了士族集团,对皇权构成威胁。
士族集团形成的初期是东汉王朝,东汉是豪强地主建立起来的政权,因此世家大族享有各项特权。经济上,世家大族疯狂的兼并土地;政治上,垄断仕途;文化上,传播儒学。因此世家大族势力日渐膨胀,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逐步控制政权,皇权地位日渐衰微,东晋时期皇帝形同傀儡。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士族逐渐取代皇权成为政权的主要控制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皇权需要士族巩固政权,但是也不得不放纵其势力膨胀,随着士族势力超越平衡点,改朝换代必不可免。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不费吹灰之力,其个人能力虽然强大,但是其背后的士族集团力量也是重要的支持者。司马氏执政后,士族力量继续膨胀,他们是改朝换代的受益者。
3、主要原因之二:社会风气的变化
从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的学术风气发生转变,也成为魏晋易代的主要原因。东汉末年,社会乱象显露,受儒家熏陶的士大夫们虽然对黑暗的显示感到不满,但是忠君爱国的思想浓厚,砥砺名节,同暴力抗争。董卓之乱,袁术称帝,袁绍意图另立新君,都因得不到支持而最终失败。
曹操推行唯才是举,以法家的思想开创霸业。他对于士大夫采取了既利用,又镇压的方式,孔融、荀彧、崔琰等人儒家士大夫坚决反对曹操篡位,成为东汉的殉道者,被杀或被逼自杀。此后,士大夫们的思想发生转变,从忠君爱国、砥砺名节转变为趋炎附势、不问苍生,对现实不满的人表现为放浪不羁、隐逸谈玄,不与朝廷发生正面冲突。曹丕在士大夫的拥护下成为皇帝,但是此举淡化了忠君思想,既然曹魏可以代替汉,那么司马家族取代曹氏又有什么不可呢?当士族出身更能代表士族利益的司马氏控制政权后,曹魏政权的拥戴者又成为司马氏的开国功勋,对他们而言,既得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皇帝姓什么毫无关系。社会风气的转变降低了大臣的忠诚度,也成为曹魏政权覆亡的重要原因。
4、主要原因之三:执政理念失误
曹丕在与曹植的竞争中惊险胜出,他心胸狭隘的一面在施政理念钟彰显无遗。
在士族壮大的客观环境下,皇族是忠诚度最高的阶层,与魏国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曹丕、曹睿对皇族严密盯防, 魏国的王公贵族被分封各地,没有实权,不得相互交往,定期变换封地,和囚徒毫无差异,虽然诸王不会对皇帝的权势构成冲击,但是王权势力荡然无存。同时,魏国重用疏远宗亲,但是这些王公大臣毕竟是少数,在人才断档之际,曹睿依然把司马懿写进了辅政名单,为政权的更迭埋下隐患。削弱皇族,外族势力的膨胀自然会窃取政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2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